看似迥異,其實趨向一致
唐人服飾紛繁華麗、變化多樣,在紡織印染技術、圖案樣式、服裝種類上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而唐朝女子追求美的熱情與自信,以及獨特的審美,影響了後世的一千多年。
雖然唐朝不同時期有著完全迥異的審美,但融匯、華美、自然,貫穿整個唐朝審美,給人呈現了一個曠世空前的盛世大唐之美。
經過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隋的統一,到了唐朝民族之間的偏見和分歧大大減少。唐朝是一個各民族空前融合交流的時代,反映在服飾審美上同樣融合了異域格調,而後呈現獨有的大唐風流。
在大唐長安可以看到來自西域的小袖袍、小口褲,回鶻式的「小腰身」,波斯式的大衫、六合靴,唐人還愛穿胡服,愛胡舞、胡妝。外來服飾文化受到大唐女子的喜愛,而物質富足的唐朝,貴族女子有足夠的時間追求美、研究美。這也使得不管多麼迥異的文化服飾,都被大唐女子們融匯貫通,穿出來的始終是一派大唐風流。
唐朝服飾審美不僅是融匯的還是華美的,這種華美與唐朝的服飾面料、色彩選擇、造型搭配有關。
唐以前人們衣著的面料以革、棉、麻為主。到了唐朝紡織技術水品極大提高,還設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生產和管理,這就使得影響服飾效果的材料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唐朝服飾面料以絲綢聞名,還有紗、棉、葛、麻等,其中知名的有劍南、河北的綾羅,江南的紗,彭、越的緞,宋、亳的絹……
不僅如此,唐朝的織棉技藝也相當精湛,能織出複雜的花紋和華麗的色彩。唐人的審美不再局限於動物紋路或帶有宗教神話意味的圖案,而鍾情於各色植物花草。所以唐朝織物呈現的是清新、活潑、華美的藝術風格。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唐人在審美上擁有超越現代的自然美。
唐朝女子較我國封建社會的其他朝代,在社會活動和所起作用上更為積極、活躍,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生活自由程度。大唐女子是自信、活躍的,她們樂於展現自己的形體美和自然美,不管是清雅頎長之美,還是豐腴裸露之美,亦或是精緻陰柔之美,都是協調開放、自信又自然的。
唐朝服飾色彩豔麗,即便是在土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的文物,服飾色彩依舊豔麗、不失色,這與當時精湛的印染技術有莫大的關係。唐代使用天然健康的植物染料,唐人用紅花和茜草作為紅色染料,石榴皮和梔子花的果實用作黃色染料,藍草可以用來染藍色……無論哪種染料,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自然、華麗、追求對人體美的欣賞,同時由於政治上的民族融合造就了服飾審美上對異域文化的包容和融合,這便是延續千年的大唐審美。
延續千年,美在過去,活在現在
時光流逝,那些曾經輝煌的經典華服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不然,著名獨立設計師楚燕近幾年一直在做中國傳統服飾的復原研究和藝術再現。《國家寶藏》中有一期,她帶來了一場唐朝服飾的再現秀,將唐朝開放、包容、華美自信、健康自然的服飾審美意識,原原本本地搬上了舞臺。
當看到身著各式唐服的男男女女一起走向舞臺中央,我們仿佛穿越回到了那個大唐盛世,我想這是美的號召與共鳴。這種盛世之美,不會被時間所拘,不會因歲月流逝而淡去,反而愈加震撼人心。
正如楚燕所說,「一點一點地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去找到那份非常高級的對美的品位,在這個過程中找回屬於我們中國的審美精神。」
《國家寶藏》周邊產品也推出了楚燕設計的絹衣彩繪木俑同款唐服楚和覺色聯珠半臂間裙。這套唐服還原初唐時期女子的穿衣習俗,設有窄袖衫、襦裙、披帛、半臂衫,採用珊瑚朱和青碧色兩大色系。穿著楚和覺色聯珠半臂間裙的女子,儼然一副清新、婉麗的初唐佳人,盡顯古意唐韻。
原來,曾經流連輾轉的娟衣彩繪木俑是會說話的,穿越至今將初唐的美向我們徐徐道來。
原來,1000多年的大唐審美精神是不亞於紐約、巴黎、米蘭的時尚之美。唐人是自信的、開放的、包容的,這種審美精神美在過去,也活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