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2020-12-18 海報新聞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註華彩之美。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

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作為首檔聚焦服飾之「美」的文化類節目,《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播出三期以來,節目的相關話題在微博閱讀量超1.6億。年輕的觀眾們在「錦繡之美」中領略到互學互鑑的絲路精神,跟隨「良緣之美」讀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誓言,又透過「驍勇之美」感受著「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國情懷。

正如總製片人呂逸濤所說,「讓中國美給你看」不僅是節目的一句宣傳語,更希望它能鼓勵更多人發現和創造美,並以自己的方式復興中國審美。

一部服飾文化演變史,也是數千年來的社會經濟生活變遷史

「衣食住行」,與人休戚相關的要素裡,衣為首。它很簡單,是為人遮風雨避寒暑的必需品。它又很複雜,是寄託了數千年文明的藝術品。作為日常生活、自我表達和文化審美等多重需求的載體,服飾無疑是個體的最外化表現,而一部服飾文化演變史,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社會經濟生活變遷史。

《衣尚中國》每期節目設定一個主題,依次通過舞臺上的「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推開相關服飾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三重門」。

以首期節目為例,「錦繡之美」以絲綢當主角,織就衣服「中華衣中華造」的歷史圖鑑。「歷史空間」環節,節目的製片兼主持人李思思穿越回唐朝,「目睹」唐朝織機製造的規模之巨、織品之繁盛、往來貿易之密切,服飾作為當代不可或缺的產業,早在大唐盛世已有了雛形。再看絹帛面料上如何「錦上添花」,了解古代「物勒工名」責任制的管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匠心,就在精妙的絲織品與「新樣錦」中流傳永久。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的紡織業有了新的挑戰。東華大學副校長陳南梁講起紡織人的故事如數家珍。1950年全國化工會議上,第一代紡織人代表錢寶鈞提出要加緊發展國內化學纖維工業的主張,同時也意識到,必須教育領先。正是在他和幾位專家的共同倡導下,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華東紡織工學院於1954年創辦。如果說第一代紡織人的拓新,如同在一片荒蕪大地上播種希望的種子,那麼當華東紡織工學院培養出的學生走向前列,這一代人出國學習先進技術,回國後發起「的確良」風潮,則幫助中國人民實現了「穿衣自由」。彼時,他們解決棉花產量不足的難題,「取消布票」成為現實。到了陳南梁所在的第三代,紡織人的目光已投向了浩瀚宇宙,紡織技術與航天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僅能充當衛星天線反射面,還可以做成阻隔輻射的防護服。現如今,接力棒傳到了富有創意的一群年輕人手中,他們在工藝、材料、應用等多領域都為「中國錦繡」四個字注入了新的時代意義。

中華歷史浩蕩數千年,緣何只取幾個橫截面?或許「錦繡之美」已給出答案:節目呈現服飾,又不囿於視覺分享,而是希望用美點亮服飾背後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精神。

當「國潮」成熱詞,在追溯本來中完成厚重歷史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節目藝術顧問、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有個觀點,現在許多人愛講「國潮」,卻難免一知半解。「文明必須了解,『潮』要有根本,而不是天馬行空。」在她看來,當「國潮」成為熱詞,作為一檔有著價值引領追求的節目,《衣尚中國》述往事、思來者,既要對中華文脈溯本,也要完成厚重歷史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自洽。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節目組用貼近今天潮流的「文藝語言」去講述那些服飾背後的中華文化故事。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這是一幅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嫁女圖。為國聯姻的齊莊公之女姜若兮以婚姻換邦交和平,舞臺劇是導演選擇的演藝方式。親手替「女兒」穿上嫁衣,望著那層層疊疊附加了遠超個人幸福的枷鎖,實力派演員惠英紅的表演,令劇情得到了觀眾最大共鳴。畫風切換,唐代青廬交拜的好戲上演,唐代婚服融合了古早時的莊重和後世的喜慶,「紅配綠」的撞色搭配因為舞劇的輕快而平添熱烈。行至明代,婚服則變得規整,「真紅對襟大袖衫與鳳冠霞帔」,正是今人心中最端莊的華夏婚禮服裝。

有意思的是,不僅歌、舞、劇等習見的文藝樣式被用來闡釋服飾文化,連街舞、說唱、圓舞曲等舶來的藝術方式也被糅進中華服飾的解讀中。喜劇人與說唱人演繹《胡服騎射》的「世紀之辯」,長袍「深衣」與精悍「胡服」之間孰優孰劣。

「服飾永遠是種流動的文化。」節目審美解讀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說,「中國審美是在民族文化的歷史進程中積澱而成的,需要我們加以發掘、理解、駕馭和弘揚,《衣尚中國》將目光投注到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長河,提倡復興中國審美,這不是簡單的提倡復古,而是引領大家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國的傳統美學,從而形成我們今天的新的創造」。(記者 王彥)

相關焦點

  • 《衣尚中國》綜合解構服飾文化 展現中國美學精神的傳承和創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便以服飾為題,聚焦服飾之美,力圖通過豐富的藝術創意、年輕態的視覺來營造關於中國服飾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表達。搭建多空間域敘事結構,繪製中國服飾的「三生三世」中國服飾的發展,從石器時代的貫頭衣到商周之際的上衣下裳,從春秋戰國秦漢的深衣與胡服到絢麗多姿的唐代服飾,從宋代的清麗雅致到金元的雄渾,明清的體系完備,代際更迭,融合多變。
  • 杜樺《三生三世桃花緣》獲《三生三世》粉絲喜愛
    「旗袍美人」杜樺在上周發行的新歌《三生三世桃花緣》也獲得了《三生三世》粉絲們的喜愛,蕭瑟和鳴的旋律加上杜樺深情動人的嗓音,完美的演繹出三生三世的情感糾葛。杜樺,2015年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周冠軍,音樂碩士,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聲樂研究生。
  • 中國服飾——漢服之美
    一張民族大合照,56個民族歡聚一堂,他們都有著黑眼睛、黃皮膚,都是中華兒女,唯一不同的,是他們身上每個民族獨一無二的民族服飾。看啊,那維吾爾少女的綺麗衣裙,那藏族獨特的藏袍,那回族標誌性的白帽,那苗族華麗的銀飾……再看看我們漢族,那位漢族代表突兀的穿著西裝站在那裡,顯得格格不入。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中新網9月27日電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
  • 中華傳統服飾有多美?來國展,展示給你看
    中華傳統服飾有多美?12月5日—6日,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擔任指導單位的「中國華服日」活動,將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今年活動的主題是「溯夢金陵」。「中國華服日」活動以傳承民族精神、彰顯文化自信為宗旨,以中華傳統服飾為載體,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用美與自信向時代致敬。
  • 了不起的中華服飾 你了解嗎?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肖姍姍)數位身著蒙古族傳統民族服飾的小朋友在蒙古族音樂聲中歡快地登上舞臺;6名身著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服裝的少女載歌載舞……12月1日下午,《了不起的中華服飾》新書首發儀式在天府書展舉行。
  • 漢服出行日 來成都望江樓公園欣賞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著一身漢服,展示中華傳統服飾之美 袁春華攝衣袂蹁躚,顧盼生輝……百名漢服愛好者點花鈿,描青黛,穿一襲襦裙霓裳,曲裾輕舞,沿望江樓公園古建群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
  • 「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遺服飾秀將綻放北京中軸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0月11日訊 「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將於10月18-24日在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演繹非遺魅力。把非遺服飾秀辦成權威、專業、有國際影響,對振興中國傳統工藝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平臺,為新中國70周年獻禮。
  • 杜樺《三生三世桃花緣》中國風MV唯美首發
    杜樺《三生三世桃花緣》。網易娛樂8月11日報導 「旗袍美人」杜樺近日發行了最新單曲《三生三世桃花緣》,「樺式」唱腔讓眾人驚豔了一把,一首被眾人認為「用情至深、韻味深遠」的中國風歌曲。今日,歌曲MV終於和大家見面了!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 ,再到近現代社會非常流行的以緊身、暢懷為特徵的西服,在西方服飾發展長河中,以表現人體為主,從人體的曲線美中獲取服裝設計靈感仿佛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
  • 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11月7日將播
    &nbsp&nbsp&nbsp&nbsp《衣尚中國》聚焦中國傳統服飾,通過講述服飾故事,探尋其背後的文化基因和審美表達。節目將通過豐富的舞臺藝術形式,展示服飾文化中蘊含的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情感與寄託,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中體現人民的創造,從審美的角度講好中國故事。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說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0餘個,其內容與服飾相關。在衣、食、住、行中,衣排列在首位,可以看出服飾在人類日常生活中佔有相當重的地位。擷取《說文解字》中表服飾的字,加以分析整理,不僅可以了解這些字的用法,還可以從中洞悉古人的服飾風貌,準確把握中國古代服飾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體會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
  • 從傳統服飾了解中華文化,這套書太有意思啦!
    以傳統服飾來說,即蘊含了歷久以來的文化,包括了生活習俗、審美觀念、顏色喜愛以及宗教信仰等面向。世界各國的傳統服飾各不相同,例如中國的漢服,英國的蘇格蘭方格裙,阿拉伯的長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印度的莎麗等等,在在展示每個國家的文化及風俗,具有特殊的意義。
  • 《衣尚中國》:《國家寶藏》之中國傳統服飾版
    01.文字之美《衣尚中國》,讓中國美給你看。為了這臺節目的臺詞,我竟然把節目整整看了兩遍。劇中的解說詞太美了,深具文學色彩,美得我都好奇,誰是這些臺詞的作者?結果一查,覺得美成這樣並不意外,《衣尚中國》和《國家寶藏》的文學總撰稿是筆出同人:央視編導於新玲。從《國家寶藏》起,我便驚嘆其中苑若珍珠的文字,將一件件寶藏穿連直起,看到語言精妙之處,甚至一人看節目也要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
  • 漢服是指中國傳統服飾嗎?
    據黃教授介紹,現在所說的漢服與古籍中記載的漢服(即中國傳統服飾)概念並不相同。 1、民族範圍不同。中國傳統服飾,既包括漢人的漢飾,也包括已經漢化了的少數民族服飾。也就是說,即便是少數民族,只要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穿的服裝都屬中國傳統服飾範疇。現在的漢服含義更多的僅指明代之前(包括明代)漢民族穿的服裝,特指專屬漢人服飾。 2、時間跨度不同。
  • 忘掉三生三世的桃花吧,這裡正等著你的是醉美的萬畝荷花和......
    詩文|靜安圖|週遊「普者黑」不是聽起來大家都黑的表意,它來自彝族語,卻有「魚蝦豐美的湖泊」的吉祥之意,
  • 漢服資訊|2020漢服出行之澳門站:展傳統服飾之美,顯中華文化自信
    「一路上都有路人鼓掌,快到大三巴的時候,肉脯店的老闆看見我們從巷子裡走過,他左手抬著一盒肉脯,右手指向我們,豎起大拇指,很大聲地說,『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他話音剛落,很多遊客都把目光投向我們,然後我們很自信地回答,「您說得對,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此次漢服出行活動負責人、來自澳門大學的學生王珊珊說。
  • 《衣尚中國》周六盛裝來襲 喜聚一堂共賞服飾「節慶之美」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節日寄予了別樣的理想與憧憬,而在節慶之日穿著隆重的服飾不僅是對長輩和自己的尊重,更是對節日的一種禮讚。本周六晚(11月28日)7點檔,《衣尚中國》第四期「節慶之美」將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盛大播出。本期節目中,演員葉祖新、張馨予將同數名專家學者、民族服裝設計師一起,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探尋獨屬於節慶之日的服飾美學。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與隨後發生的豪強混亂,三國鼎立、「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 、使得天下戰亂頻繁,始終沒有穩固的中央集權,朝廷尚且難保,當然也就談不上完備劃一的服飾制度了。隨著戰亂而出現的儒學信仰危機,對傳統禮教產生衝擊,「亂世冠巾雜」的現象出現了,人們的服飾不再受到制度的嚴格約束:一方面是象「竹林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