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可以從飲食、衣著、建築及圖書等方面入手。以傳統服飾來說,即蘊含了歷久以來的文化,包括了生活習俗、審美觀念、顏色喜愛以及宗教信仰等面向。
世界各國的傳統服飾各不相同,例如中國的漢服,英國的蘇格蘭方格裙,阿拉伯的長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印度的莎麗等等,在在展示每個國家的文化及風俗,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日本有一個「七五三節」,孩子到了三歲(男女童)、五歲(男孩)、七歲(女孩),必須在十一月時,穿著傳統服飾,跟著父母親到神社參拜,祈願平安健康地長大。
在中國,也有許多地區的民族會在特殊節日舉辦活動,例如蒙古族每年都會舉辦「那達慕大會」,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等精彩項目,許多人都會穿上最具傳統的服飾參加。
那達慕大會
而彝族也有一個特殊節日,叫做「火把節」,彝族人也會穿著傳統服飾,手持火把,插在田裡驅逐害蟲,然後齊聚唱歌跳舞,慶祝豐收。
火把節
人們之所以會穿戴傳統服飾參加節慶,除了緬懷一脈相傳的文化,讚賞歷代凝結的結晶,最重要的是,期望延續其中精華,加以發揚光大,傳承下去。可惜現代人越來越不重視傳統文化,讓它們一點一點流失,一旦完全灰飛煙滅,就會像大樹失根一樣,找不到歸屬感,也無法學習先人的精神與智慧,又將如何開創大未來呢?因此一定要讓孩子從小了解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廣博吸收,轉變成自己的智慧,繼往開來,打造光明的前程。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了一套《了不起的中華服飾》,就是想透過傳統服飾,讓孩子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套書共有四本,分別介紹苗族、瑤族、彝族以及蒙古族,由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會長楊源女士撰稿,楓芸文化繪圖編排,是一套內容精準、圖畫精緻的科普繪本,很值得孩子及大人閱讀。
要了解每個民族的傳統服飾,一定要先從歷史、生活和習俗開始,因此這四本繪本都有六個小節,分別敘述,其中還特別介紹每個族群的獨特飾品以及穿戴方法,孩子除了熟悉歷史脈絡,還可以跟著圖畫,走進他們生活當中,欣賞服飾之美,參與節日慶典,徹底地投入,深切地理解,進而喜歡上傳統文化。
以《苗族》這本書為例,作者及繪圖者利用二十八頁,循序漸進地介紹苗族以及服飾,讓孩子很容易掌握重點。首先,在追溯歷史的篇幅中,孩子會驚訝地發現,在遠古時代,苗族就已經生活在長江下遊的地區,苗族的遠祖蚩尤還曾經徵戰中原。他們是借著習俗和生活記錄漫長的歷史,很令人佩服。
接下來,看看苗族的房舍及生活方式,除了耕作狩獵外,苗族的女性都有一雙巧手,擅長編織、蠟染與刺繡,因此他們的服飾極為精緻,穿法也非常複雜。在書裡,繪製者透過圖解方式,細膩地展現苗族姑娘由裡而外,從上到下,將襯衣、百褶琴、花鞋、鳳尾琴、繡花衣以及各種銀飾,一件件地穿戴在身上,雖然過程繁瑣,卻立刻變成盛裝打扮的美麗模樣,讓人驚呼連連。
再來就是參加苗族最隆重的節日,也就是苗族的新年,稱為「苗年」,大家穿著傳統服裝,男生帥,女生美,載歌載舞,開心不已。而且寨跟寨之間還會互相往來,大家帶上蘆笙,敲鑼打鼓進行聯歡活動。
此外,還特別介紹了專門為女孩舉辦的「姊妹節」,只見個個女孩精心打扮,慶祝成長,為整個苗族增添許多歡樂氣息,以及鮮豔色彩。
書裡,還解說頭飾上為什麼有「大銀角」的造型,原來是跟農耕有關,顯現對牛的崇拜,所以採用了水牛雙角的形狀。由此可見,服飾真的印證了生活形態,從它們去了解先民文化,真是有趣的事。
最後,書裡還設計了兩頁動手做的延伸活動,有雙龍圖騰以及男女服飾造型,主要是讓孩子塗上豐富的色彩,藉由畫一畫、塗一塗,實際參與創作,會對所學的知識銘記在心,不會忘懷。
相較於位於西南的苗族,處於西北的蒙古族,生活方式完全迥異,因此傳統服飾自然也不盡相同,翻開《蒙古族》的歷史篇,知道蒙古族是草原上的強悍民族,他們的英雄成吉思汗曾經遠徵歐洲,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
由於是長期居住在草原的民族,因此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為主,住的是蒙古包,可以隨時拆遷,也可以保暖禦寒;吃的是牛羊肉,個個身強體壯,力大無比,因此男士最喜歡比賽摔跤,展現勇士的風採。
由於蒙古族人善於騎馬,所穿的馬靴前頭微微翹立,就是為了方便鉤住踏馬蹬,這又是一個跟生活有關的服飾見證。
蒙古族的分支很多,為了展現各自的特色,大家都保留傳統的樣貌,也因此具有多彩多姿的服飾來,從圖畫中,孩子可以一一辨識,不過有一個相同點就是長袍寬帶。最大的特色是女性的頭飾,一來由於經常搬遷之故,大都將貴重珠寶戴在頭上,方便保存。二來為了顯現威儀,強調權勢。因此頭飾就成為大家爭奇鬥豔的重點所在。
巴爾虎蒙古族盛裝服飾
在書裡,透過圖解步驟,將女孩如何戴上滿頭裝飾的過程一一畫了出來,讓孩子印象深刻,也就更明白蒙古族的傳統特色了。
圖示佩戴蒙古族頭飾過程
此外,在《瑤族》的書中著重說明了,為了紀念他們的大英雄盤王,不但有盤王節,女孩出嫁時還會頭戴狗頭冠,身穿五彩服,原來傳說中,盤王是一隻五彩龍犬的化身。
廣西寧遠瑤族狗頭冠
孩子可以在傳統服飾中了解典故,領會這些服飾的設計源由,日後對於設計也就有了豐富的靈感。
還有,在《彝族》的書裡,作者楊源女士說明了,為什麼彝族人會在衣服外面披上一件「查爾瓦」,也就是長過膝蓋的鬥篷。原來他們大都生活在高原上,不但風大,氣溫變化也大,披上一件查爾瓦,可以擋風遮雨,夜裡還可以當作薄被保暖,一舉數得,不得佩服先人的智慧。
身披查爾瓦的彝族姑娘
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孩子,講求的是培養閱讀素養,也就是要主動閱讀,吸收多元知識,並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套繪本,透過淺白簡單的說明,大量精美的圖畫及圖解,精簡地介紹四個民族,在在吸引孩子產生求知的興趣,主動、愉悅地閱讀,並且閱讀越有趣,發現原來傳統服飾和每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生活息息相關。
日後孩子可以進一步鑽研傳統文化,找出至真至善至美的元素,或是設計出各種文創作品,或是成為最佳的解說者,或是做一個最專業的文化保護者,總而言之,有無限的可能,就等孩子去挖掘,去創造。
而到底要怎樣跟孩子共讀這套繪本呢?不妨採用目前最盛行的互動式閱讀法,就是把孩子當作共讀的夥伴,地位平等,可以自由地提問與討論。孩子可以先從封面提問:「她們的頭飾那麼大、那麼重,為什麼還要戴呢?會不會扭傷脖子?」
彼此先討論一番,然後打開書,看是否可以找到答案,這時候已經啟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在閱讀內文的過程中,再鼓勵孩子提問:「我很好奇---」「我還想知道---」「如果---會不會---」等問題,然後一起在書裡或書外找出解答,讓孩子主動學習,積極探索。
最後讓孩子寫出心得,畫出圖騰或設計完整的服飾,大人要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到的。此外,還可以帶著孩子到博物館和美術館參觀,參觀歷代傳統服飾,或到各個民族居住的地方走訪一下,實際搜集資料,相信孩子的收穫會更多。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精神與智慧,是全人類最大的寶藏,而身為炎黃子孫,更是肩負著將其發揚光大,揚名世界的重責大任。而在這之前,如何深刻理解,靈活運用,刻進骨血,展現風範,是刻不容緩的課題,現在就從閱讀這套《了不起的中華服飾》開始,朝向喜愛傳統文化,大步邁進吧!
來源:新華號 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