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服飾了解中華文化,這套書太有意思啦!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可以從飲食、衣著、建築及圖書等方面入手。以傳統服飾來說,即蘊含了歷久以來的文化,包括了生活習俗、審美觀念、顏色喜愛以及宗教信仰等面向。

世界各國的傳統服飾各不相同,例如中國的漢服,英國的蘇格蘭方格裙,阿拉伯的長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印度的莎麗等等,在在展示每個國家的文化及風俗,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日本有一個「七五三節」,孩子到了三歲(男女童)、五歲(男孩)、七歲(女孩),必須在十一月時,穿著傳統服飾,跟著父母親到神社參拜,祈願平安健康地長大。

在中國,也有許多地區的民族會在特殊節日舉辦活動,例如蒙古族每年都會舉辦「那達慕大會」,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等精彩項目,許多人都會穿上最具傳統的服飾參加。

那達慕大會

而彝族也有一個特殊節日,叫做「火把節」,彝族人也會穿著傳統服飾,手持火把,插在田裡驅逐害蟲,然後齊聚唱歌跳舞,慶祝豐收。

火把節

人們之所以會穿戴傳統服飾參加節慶,除了緬懷一脈相傳的文化,讚賞歷代凝結的結晶,最重要的是,期望延續其中精華,加以發揚光大,傳承下去。可惜現代人越來越不重視傳統文化,讓它們一點一點流失,一旦完全灰飛煙滅,就會像大樹失根一樣,找不到歸屬感,也無法學習先人的精神與智慧,又將如何開創大未來呢?因此一定要讓孩子從小了解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廣博吸收,轉變成自己的智慧,繼往開來,打造光明的前程。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了一套《了不起的中華服飾》,就是想透過傳統服飾,讓孩子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套書共有四本,分別介紹苗族、瑤族、彝族以及蒙古族,由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會長楊源女士撰稿,楓芸文化繪圖編排,是一套內容精準、圖畫精緻的科普繪本,很值得孩子及大人閱讀。

要了解每個民族的傳統服飾,一定要先從歷史、生活和習俗開始,因此這四本繪本都有六個小節,分別敘述,其中還特別介紹每個族群的獨特飾品以及穿戴方法,孩子除了熟悉歷史脈絡,還可以跟著圖畫,走進他們生活當中,欣賞服飾之美,參與節日慶典,徹底地投入,深切地理解,進而喜歡上傳統文化。

以《苗族》這本書為例,作者及繪圖者利用二十八頁,循序漸進地介紹苗族以及服飾,讓孩子很容易掌握重點。首先,在追溯歷史的篇幅中,孩子會驚訝地發現,在遠古時代,苗族就已經生活在長江下遊的地區,苗族的遠祖蚩尤還曾經徵戰中原。他們是借著習俗和生活記錄漫長的歷史,很令人佩服。

接下來,看看苗族的房舍及生活方式,除了耕作狩獵外,苗族的女性都有一雙巧手,擅長編織、蠟染與刺繡,因此他們的服飾極為精緻,穿法也非常複雜。在書裡,繪製者透過圖解方式,細膩地展現苗族姑娘由裡而外,從上到下,將襯衣、百褶琴、花鞋、鳳尾琴、繡花衣以及各種銀飾,一件件地穿戴在身上,雖然過程繁瑣,卻立刻變成盛裝打扮的美麗模樣,讓人驚呼連連。

再來就是參加苗族最隆重的節日,也就是苗族的新年,稱為「苗年」,大家穿著傳統服裝,男生帥,女生美,載歌載舞,開心不已。而且寨跟寨之間還會互相往來,大家帶上蘆笙,敲鑼打鼓進行聯歡活動。

此外,還特別介紹了專門為女孩舉辦的「姊妹節」,只見個個女孩精心打扮,慶祝成長,為整個苗族增添許多歡樂氣息,以及鮮豔色彩。

書裡,還解說頭飾上為什麼有「大銀角」的造型,原來是跟農耕有關,顯現對牛的崇拜,所以採用了水牛雙角的形狀。由此可見,服飾真的印證了生活形態,從它們去了解先民文化,真是有趣的事。

最後,書裡還設計了兩頁動手做的延伸活動,有雙龍圖騰以及男女服飾造型,主要是讓孩子塗上豐富的色彩,藉由畫一畫、塗一塗,實際參與創作,會對所學的知識銘記在心,不會忘懷。

相較於位於西南的苗族,處於西北的蒙古族,生活方式完全迥異,因此傳統服飾自然也不盡相同,翻開《蒙古族》的歷史篇,知道蒙古族是草原上的強悍民族,他們的英雄成吉思汗曾經遠徵歐洲,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

由於是長期居住在草原的民族,因此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為主,住的是蒙古包,可以隨時拆遷,也可以保暖禦寒;吃的是牛羊肉,個個身強體壯,力大無比,因此男士最喜歡比賽摔跤,展現勇士的風採。

由於蒙古族人善於騎馬,所穿的馬靴前頭微微翹立,就是為了方便鉤住踏馬蹬,這又是一個跟生活有關的服飾見證。

蒙古族的分支很多,為了展現各自的特色,大家都保留傳統的樣貌,也因此具有多彩多姿的服飾來,從圖畫中,孩子可以一一辨識,不過有一個相同點就是長袍寬帶。最大的特色是女性的頭飾,一來由於經常搬遷之故,大都將貴重珠寶戴在頭上,方便保存。二來為了顯現威儀,強調權勢。因此頭飾就成為大家爭奇鬥豔的重點所在。

巴爾虎蒙古族盛裝服飾

在書裡,透過圖解步驟,將女孩如何戴上滿頭裝飾的過程一一畫了出來,讓孩子印象深刻,也就更明白蒙古族的傳統特色了。

圖示佩戴蒙古族頭飾過程

此外,在《瑤族》的書中著重說明了,為了紀念他們的大英雄盤王,不但有盤王節,女孩出嫁時還會頭戴狗頭冠,身穿五彩服,原來傳說中,盤王是一隻五彩龍犬的化身。

廣西寧遠瑤族狗頭冠

孩子可以在傳統服飾中了解典故,領會這些服飾的設計源由,日後對於設計也就有了豐富的靈感。

還有,在《彝族》的書裡,作者楊源女士說明了,為什麼彝族人會在衣服外面披上一件「查爾瓦」,也就是長過膝蓋的鬥篷。原來他們大都生活在高原上,不但風大,氣溫變化也大,披上一件查爾瓦,可以擋風遮雨,夜裡還可以當作薄被保暖,一舉數得,不得佩服先人的智慧。

身披查爾瓦的彝族姑娘

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孩子,講求的是培養閱讀素養,也就是要主動閱讀,吸收多元知識,並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套繪本,透過淺白簡單的說明,大量精美的圖畫及圖解,精簡地介紹四個民族,在在吸引孩子產生求知的興趣,主動、愉悅地閱讀,並且閱讀越有趣,發現原來傳統服飾和每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生活息息相關。

日後孩子可以進一步鑽研傳統文化,找出至真至善至美的元素,或是設計出各種文創作品,或是成為最佳的解說者,或是做一個最專業的文化保護者,總而言之,有無限的可能,就等孩子去挖掘,去創造。

而到底要怎樣跟孩子共讀這套繪本呢?不妨採用目前最盛行的互動式閱讀法,就是把孩子當作共讀的夥伴,地位平等,可以自由地提問與討論。孩子可以先從封面提問:「她們的頭飾那麼大、那麼重,為什麼還要戴呢?會不會扭傷脖子?」

彼此先討論一番,然後打開書,看是否可以找到答案,這時候已經啟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在閱讀內文的過程中,再鼓勵孩子提問:「我很好奇---」「我還想知道---」「如果---會不會---」等問題,然後一起在書裡或書外找出解答,讓孩子主動學習,積極探索。

最後讓孩子寫出心得,畫出圖騰或設計完整的服飾,大人要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到的。此外,還可以帶著孩子到博物館和美術館參觀,參觀歷代傳統服飾,或到各個民族居住的地方走訪一下,實際搜集資料,相信孩子的收穫會更多。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精神與智慧,是全人類最大的寶藏,而身為炎黃子孫,更是肩負著將其發揚光大,揚名世界的重責大任。而在這之前,如何深刻理解,靈活運用,刻進骨血,展現風範,是刻不容緩的課題,現在就從閱讀這套《了不起的中華服飾》開始,朝向喜愛傳統文化,大步邁進吧!

來源:新華號 中信出版

相關焦點

  • 了不起的中華服飾 你了解嗎?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肖姍姍)數位身著蒙古族傳統民族服飾的小朋友在蒙古族音樂聲中歡快地登上舞臺;6名身著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服裝的少女載歌載舞……12月1日下午,《了不起的中華服飾》新書首發儀式在天府書展舉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 服飾就是我們民族追求美的具體化身,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個人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起了中華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設計風格。」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
    今天(22日),微信公眾號「新潮沉思錄」刊發了竇農先生的《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本文系作者12月18日在廈門大學出席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兩岸「青年互動」環節的發言稿原稿。在作者看來,1949年之後「中華文明」已經走上了兩條路,以後只會剩下一條路。
  • 明星大咖匯聚華人禮服陝西分公司---綻放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新時代魅力
    7月30日,華人禮服陝西分公司成功舉辦弘揚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盛大旗袍主題沙龍活動。時任西安易俗社社長、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編劇、現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研究員、西北大學陝西文化產業研究院客座教授、西安秦腔劇院藝術顧問委員會主任、陝西省梨園學會會長冀福記先生等省內外文化藝術屆知名人士、行業翹楚共30餘人蒞臨華人禮服陝西分公司共同體驗分享、交流研商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時代魅力和發展大計,催人奮進。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同時,這也是對我們藝術創造者而言具有無限熱情和愉悅成就感的動力所在。總之,藝術是具有自然本質屬性的。在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美的歷程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到這其中時而積極向上,時而又悲情萬丈的情緒交織。因此,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往往是需要多種載體以不同形式來共同完成的,服飾就是其重要載體之一 。傳統服飾文化作為載體的意義服飾,在現今的狹義理解中,主要專指服飾品,也就是和服裝搭配的物品,如箱包、鞋帽、首飾等。而我們這裡所講的服飾是從廣義上來理解,它包含服裝和服飾品兩個層面的意思。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吃、穿、住、用、行這五個基本方面,因此在人類還沒有形成穩定文字之前服飾文明就已經開始發展。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與隨後發生的豪強混亂,三國鼎立、「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 、使得天下戰亂頻繁,始終沒有穩固的中央集權,朝廷尚且難保,當然也就談不上完備劃一的服飾制度了。隨著戰亂而出現的儒學信仰危機,對傳統禮教產生衝擊,「亂世冠巾雜」的現象出現了,人們的服飾不再受到制度的嚴格約束:一方面是象「竹林七賢」。
  • 你不得不知道的傳統文化知識——服飾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中,服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人們將日常生活在需求排序為「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體現出中華民族對服飾文化的重視和認同。「服飾」一詞解釋為:人體的修飾,是指人著裝打扮後的整體,它包括化妝,髮飾,護膚,配飾,冠帽,鞋襪與衣服等。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創新設計作品巡展亮相美國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超)10月6日,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創新設計作品美國巡展」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舉行海外首展。該項目由江南大學組織實施。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三晉國際服飾文化節啟幕 70餘名模特展示傳統服飾文化
    胡健 攝中新網太原8月12日電 (記者 胡健)2018三晉國際服飾文化節12日在太原啟幕,70餘名專業模特身著華美服飾,向民眾展示山西服飾文化。本次文化節共分為「服飾人生、輕奢生活、錦衣華服」三個篇章,70餘名模特身著100套山西本土原創設計、手工定製、獨具匠心的服裝,詮釋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讓傳統服飾成為弘揚文化的名片
    尤園園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開了一家名為「有何名唐」的唐文化體驗館,主營盛唐服飾、飾品等,設計元素來源於唐代的史料、壁畫、繪畫作品等。這是她開辦的第二家原創服飾店。 一個「80後」海歸,為何如此鍾情傳統服飾? 「我覺得這是從小紮根在心裡的。小時候我就喜歡電視劇《紅樓夢》裡的人物造型,長大後特別痴迷歷史類書籍。留學期間,學校有什麼重大場合,我一定會穿旗袍參加。」
  • 東莞茶山:「衣香鬢影」讓傳統服飾文化再放異彩
    8月15日,2020年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之"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在南社古村落傳統文化主題景區啟動,美景、美圖、美衣、美人、美食引來了不少遊客,讓人賞心悅目,彰顯了文旅融合的新魅力。這也是南社傳統文化季自5月啟動以來,舉辦的第四個主題月活動。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節目將通過豐富的舞臺藝術形式,展示中華服飾文化中體現的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情感與寄託。
  • 漢服資訊|2020漢服出行之澳門站:展傳統服飾之美,顯中華文化自信
    當天下午,來自澳門大學、澳門培正中學、澳門本地等數十名漢服愛好者身穿漢服,從澳門大學圖書館出發,穿行於澳門的大街小巷,打卡澳門著名景點大三巴、盧廉若公園,並與來自澳門科技大學學生會國學社、澳門漢服與漢文化協會的十餘名漢服愛好者在盧廉若公園交流漢服文化。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作為首檔聚焦服飾之「美」的文化類節目,《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播出三期以來,節目的相關話題在微博閱讀量超1.6億。年輕的觀眾們在「錦繡之美」中領略到互學互鑑的絲路精神,跟隨「良緣之美」讀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誓言,又透過「驍勇之美」感受著「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國情懷。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服飾手工藝與高級定製的關係
    傳統服飾製作手工藝代表著某一時期特定的服飾文化,其內涵展現的是某地域族群的人類發展演變過程,具有傳統文化的價值,對它的保存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現代文明發展的主要參考。近幾年服飾設計與製作又開始慢慢回歸傳統,人們已經意識到工業化生產對傳統服飾手工藝帶來的影響。特別是一些國際知名品牌,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往往將服裝質量作為其前提和基礎,品牌價值之所以能持續提升,正是源自於對服裝設計與製作的高標準。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雖然「十"型平面結構和整體裁剪方式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它的主體結構系統沒有根本改變,凝結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內涵。中國傳統服裝首先,整一性「十」字型平面結構中包含著中華文化直觀整體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