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2日),微信公眾號「新潮沉思錄」刊發了竇農先生的《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本文系作者12月18日在廈門大學出席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兩岸「青年互動」環節的發言稿原稿。在作者看來,1949年之後「中華文明」已經走上了兩條路,以後只會剩下一條路。
以下為原文:
從「漢服」談社會主義工業化傳統
首先,我希望兩岸青年尤其是臺灣的青年同胞,理解一下當前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大時代背景。
我們之前(在論壇現場)看的是漢服文化表演,而文化是對政治經濟的反映,霍布斯鮑姆定義的「雙元革命」深刻影響了現代世界,我們中國也有類似的「雙元革命」,那就是這七個字:「社會主義工業化」。
為什麼呢?先說社會主義。
我們知道,漢服迄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而是近些年來大家認為的古代華夏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現代某種意義上的再生。
什麼是華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換句話說,這套服飾背後是以禮制為代表的一套等級體系,有著濃厚的貴族色彩。
而近代以來的中國曆次革命和運動,尤其是社會主義運動,傳播民主與科學,打破封建傳統,塑造了我們的平等的意識。當然在這個過程的前半程中,臺灣的愛國同胞也是參與者。
所以,我們今天可以肆無忌憚的「逾制」,穿著歷史上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姓隔絕的貴族服飾。要知道,現在還有很多國家,國王去世,對百姓的服飾穿著仍然是有要求的。
而真正的古代勞動人民身上穿的那幾片破布,也就是叫做「裋褐」的,現在做漢服的似乎也沒有多少感興趣的。
而同時,中國的社會主義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比如剛剛前面朱甌先生(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提到的《闖將令》《小刀會序曲》,——如果你不知道這些作品的話,那麼去看一部經典香港武俠電影比如《功夫》——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二泉映月》《梁祝》,都是創作或整理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換句話說,這寫大家認為很「傳統」的作品到現在也不過50多年的歷史。
在這個意義上,我是不認同前面幾位臺灣嘉賓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說法。我認為,那是上一代大陸人在經歷了劇烈社會變革後的不自信和迷惘。為什麼呢?因為人只有不知道怎麼往前走了才會向後看。
之前的嘉賓說「臺北故宮文物多」,而大陸有一個「浩劫」的年代。但是臺北故宮文物多,那是搶去的呀,反而秦陵兵馬俑、馬踏飛燕、馬王堆、金縷玉衣等大家熟悉的國寶都是在那個被認為是「浩劫」的時代發掘並保護的。更別說還有「樣板戲」了,大家去KTV都會哼兩句,雖然有人不大喜歡「樣板戲」這三個字,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現代京劇的藝術成就至今仍然無法超越。
至於蔣介石在臺灣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我們要說,任何政策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去討論,那是一個全世界範圍左翼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而這個運動從屬於蔣介石「反共」的政治目的,而且存在偏重傳統倫理道德等局限性。
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悖論」,如果「中華文化傳統在臺灣」並且做得很好,那麼上一代的死硬「臺獨」分子是誰教育出來的呢?
除了社會主義傳統,當代漢服運動的另一個背景是「工業化」,或者可以稱為中國的「工業革命」。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漢服,它的制式、材料、工藝都已經全新的,依靠的是高度發達的現代紡織工業。
它的審美是迎合現代人們審美觀念的。比如曲裾,這在傳統服飾中是衣服一種部分設計,而現在的曲裾成了漢服的一種款式,就像「經濟」「封建」古今異義,彼「曲裾」與此「曲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收腰的設計,這也是古代漢服中沒有的,明顯是針對現代女性曲線感要求的改良。
其實它跟旗袍一樣,都是一種全新的事物,完全可以叫做「宋袍、明服」什麼的,但是出於營銷或者某種「保存傳統」的角度,它被叫做了「漢服」。
那麼再加上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也方便了漢服愛好者的交流,讓「復興漢服」好像成了一種小潮流。
所以,兩岸青年在今天思考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不能離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
在大陸搞兒童讀經教育的臺灣人王財貴
不是叫「傳統」的都是好的
當然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中立性」,關鍵看掌握在誰手裡,誰在利用它。
在網際網路大潮下,給文化傳播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好的現象,一些打著傳統文化、國學旗號的封建糟粕也在捲土重來,比如宗族文化、兒童讀經運動、宗族的死灰復燃等等。
尤其不能忍的是像《弟子規》這種書會堂而皇之登堂入室。這本出版於鴉片戰爭之後的近代,現在的流行則完全是商業炒作的產物。它的傳播源頭是臺灣的「文化機構」,一些臺灣人士也參與其中,而最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玩意根本就不是寫給兒童看的,裡面宣揚的等級觀念、家長製作風等,很「傳統」,但是已經與現代文化格格不入。還有比如一些打著傳統中醫旗號的試圖糊弄人,反對現代醫學,反對科學的行為。
還有一些人試圖恢復和推動回到效率低下的古代農業,甚至反對和抹黑讓我們吃好吃飽的化肥和優良的食品添加劑,反對轉基因等新興技術。
在這些打著「傳統」的旗號種種思潮面前,我們青年人,尤其是作為網際網路媒體人,應當更有擔當和鑑別力。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這些年來,大陸的年輕人對於龍應臺、南懷瑾、張財貴等人的作品的鑑別力越來越強了。
另外就是我們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我個人認為,沒必要當成洪水猛獸,動輒言「文化侵略」。我們完全可以取其精華,洋為中用,比如現代漢語中不少詞彙來自日本,比如民主自由已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替代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
這兩天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在美國出現了一些專門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網站,網絡小說固然魚龍混雜,然而現在卻成了別人「義務」主動引進我們文化的一個標杆,不能不引人深思。
而且仔細一比較大家才發現,比起西方的幻想類小說,中國的年輕人在想像力上完全不落後,甚至已經走在了前面,我們落後的是影視工業,在轉化成劇本和後續產業開發上還有很大差距。
其實,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日本在裡約奧運會閉幕式上的八分鐘表演,馬裡奧、多啦A夢、皮卡丘,這些動漫遊戲形象一點兒也不傳統,但誰能說這不是日本文化優秀代表呢?
回想我們自己的文化宣傳,基本上還是以「古老」的內容比如傳統京劇、功夫、太極為主,當然還有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包打天下,總感覺與青年略有脫節。這兩年才出現了《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等一些新類型紀錄片,但差距仍然很大。
這麼多年來,我們還是有一些世界先進甚至領先的技術和文化的,也形成了一些新「傳統」,比如看春晚,比如「雙十一節」,問題是我們怎麼去挖掘利用這些資源。
讓臺灣青年更有「參與感」
長期以來,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好像一提中華文化就想到農耕文明下的田園牧歌,就是1911年之前。雖然我們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首發列車,然而別忘了我們還有四大發明,我們也有《天工開物》。
文明是需要載體的,文明傳承的最重要載體應該是人。兩岸的年輕人如果要成為中華文化的載體,除了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部分,還需要開創、凝聚和塑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傳統」。
就像我們今天的論壇叫「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但我聽下來的感覺是繼承的內容多,發展的內容少。
我沒有做過詳細的調查,我不太知道現在多少90後、00後會對農耕文明的一些「遺蹟」感興趣,反正讓我一個80後去一個沒有抽水馬桶的「傳統」農村,我可能呆不上三天。
同樣的道理,有多少90後會對廟宇什麼的有參觀之外的興趣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不認為組織臺灣青年來大陸共同紀念媽祖、連宗之類的活動會有長期效果。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兩岸青年並沒有共同的生活經歷和歷史記憶,這是客觀差別。
但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兩岸青年還有有一些相似的生活體驗的,比如需要共同面對的生存焦慮,比如房價、就業、職場、婚戀……乃至LGBT群體的權益。
我在工作中發現有兩個詞非常有趣,大陸這邊叫「強拆」,臺灣那邊叫「迫遷」,合起來是「強迫拆遷」,兩岸一家,簡直完美。
我們完全可以組織很多兩岸青年來先一起交流吐槽,再求同存異,凝聚共識。
之後我們可以塑造培養臺灣青年對現代中華文明、對國家統一的「參與感」。
什麼是參與感,舉個例子,不久之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就搭載了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太空實驗裝置。
祖國的成就能夠親身參與其中,我認為這種培養「統一」意識的效果會比帶領青年參觀廟宇什麼更深刻,也會有更好的效果,也契合「源於文化、勇於擔當、敢於創新、樂於合作」的青年精神。
還有兩岸青年可以共同推動社會進步,比如臺灣是東亞目前唯一還保留著通姦罪的地方,推動廢除這個很「傳統」但與現代法治格格不入的罪名,應該比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更重要一些吧。
總結幾點,講中華文化,臺灣青年需要理解「社會主義工業化」;想統一,臺灣青年需要理解什麼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反文化「臺獨」,大陸需要凝聚和塑造新「傳統」;反文化「臺獨」,兩岸需要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新「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