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

2020-12-15 觀察者網

今天(22日),微信公眾號「新潮沉思錄」刊發了竇農先生的《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本文系作者12月18日在廈門大學出席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兩岸「青年互動」環節的發言稿原稿。在作者看來,1949年之後「中華文明」已經走上了兩條路,以後只會剩下一條路。

以下為原文:

從「漢服」談社會主義工業化傳統

首先,我希望兩岸青年尤其是臺灣的青年同胞,理解一下當前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大時代背景。

我們之前(在論壇現場)看的是漢服文化表演,而文化是對政治經濟的反映,霍布斯鮑姆定義的「雙元革命」深刻影響了現代世界,我們中國也有類似的「雙元革命」,那就是這七個字:「社會主義工業化」。

為什麼呢?先說社會主義。

我們知道,漢服迄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而是近些年來大家認為的古代華夏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現代某種意義上的再生。

什麼是華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換句話說,這套服飾背後是以禮制為代表的一套等級體系,有著濃厚的貴族色彩。

而近代以來的中國曆次革命和運動,尤其是社會主義運動,傳播民主與科學,打破封建傳統,塑造了我們的平等的意識。當然在這個過程的前半程中,臺灣的愛國同胞也是參與者。

所以,我們今天可以肆無忌憚的「逾制」,穿著歷史上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百姓隔絕的貴族服飾。要知道,現在還有很多國家,國王去世,對百姓的服飾穿著仍然是有要求的。

而真正的古代勞動人民身上穿的那幾片破布,也就是叫做「裋褐」的,現在做漢服的似乎也沒有多少感興趣的。

而同時,中國的社會主義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比如剛剛前面朱甌先生(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提到的《闖將令》《小刀會序曲》,——如果你不知道這些作品的話,那麼去看一部經典香港武俠電影比如《功夫》——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二泉映月》《梁祝》,都是創作或整理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換句話說,這寫大家認為很「傳統」的作品到現在也不過50多年的歷史。

在這個意義上,我是不認同前面幾位臺灣嘉賓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說法。我認為,那是上一代大陸人在經歷了劇烈社會變革後的不自信和迷惘。為什麼呢?因為人只有不知道怎麼往前走了才會向後看。

之前的嘉賓說「臺北故宮文物多」,而大陸有一個「浩劫」的年代。但是臺北故宮文物多,那是搶去的呀,反而秦陵兵馬俑、馬踏飛燕、馬王堆、金縷玉衣等大家熟悉的國寶都是在那個被認為是「浩劫」的時代發掘並保護的。更別說還有「樣板戲」了,大家去KTV都會哼兩句,雖然有人不大喜歡「樣板戲」這三個字,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現代京劇的藝術成就至今仍然無法超越。

至於蔣介石在臺灣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我們要說,任何政策都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去討論,那是一個全世界範圍左翼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而這個運動從屬於蔣介石「反共」的政治目的,而且存在偏重傳統倫理道德等局限性。

此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悖論」,如果「中華文化傳統在臺灣」並且做得很好,那麼上一代的死硬「臺獨」分子是誰教育出來的呢?

除了社會主義傳統,當代漢服運動的另一個背景是「工業化」,或者可以稱為中國的「工業革命」。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漢服,它的制式、材料、工藝都已經全新的,依靠的是高度發達的現代紡織工業。

它的審美是迎合現代人們審美觀念的。比如曲裾,這在傳統服飾中是衣服一種部分設計,而現在的曲裾成了漢服的一種款式,就像「經濟」「封建」古今異義,彼「曲裾」與此「曲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收腰的設計,這也是古代漢服中沒有的,明顯是針對現代女性曲線感要求的改良。

其實它跟旗袍一樣,都是一種全新的事物,完全可以叫做「宋袍、明服」什麼的,但是出於營銷或者某種「保存傳統」的角度,它被叫做了「漢服」。

那麼再加上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也方便了漢服愛好者的交流,讓「復興漢服」好像成了一種小潮流。

所以,兩岸青年在今天思考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不能離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

在大陸搞兒童讀經教育的臺灣人王財貴

不是叫「傳統」的都是好的

當然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中立性」,關鍵看掌握在誰手裡,誰在利用它。

在網際網路大潮下,給文化傳播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好的現象,一些打著傳統文化、國學旗號的封建糟粕也在捲土重來,比如宗族文化、兒童讀經運動、宗族的死灰復燃等等。

尤其不能忍的是像《弟子規》這種書會堂而皇之登堂入室。這本出版於鴉片戰爭之後的近代,現在的流行則完全是商業炒作的產物。它的傳播源頭是臺灣的「文化機構」,一些臺灣人士也參與其中,而最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玩意根本就不是寫給兒童看的,裡面宣揚的等級觀念、家長製作風等,很「傳統」,但是已經與現代文化格格不入。還有比如一些打著傳統中醫旗號的試圖糊弄人,反對現代醫學,反對科學的行為。


還有一些人試圖恢復和推動回到效率低下的古代農業,甚至反對和抹黑讓我們吃好吃飽的化肥和優良的食品添加劑,反對轉基因等新興技術。


在這些打著「傳統」的旗號種種思潮面前,我們青年人,尤其是作為網際網路媒體人,應當更有擔當和鑑別力。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這些年來,大陸的年輕人對於龍應臺、南懷瑾、張財貴等人的作品的鑑別力越來越強了。

另外就是我們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我個人認為,沒必要當成洪水猛獸,動輒言「文化侵略」。我們完全可以取其精華,洋為中用,比如現代漢語中不少詞彙來自日本,比如民主自由已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替代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

這兩天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在美國出現了一些專門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網站,網絡小說固然魚龍混雜,然而現在卻成了別人「義務」主動引進我們文化的一個標杆,不能不引人深思。

而且仔細一比較大家才發現,比起西方的幻想類小說,中國的年輕人在想像力上完全不落後,甚至已經走在了前面,我們落後的是影視工業,在轉化成劇本和後續產業開發上還有很大差距。

其實,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日本在裡約奧運會閉幕式上的八分鐘表演,馬裡奧、多啦A夢、皮卡丘,這些動漫遊戲形象一點兒也不傳統,但誰能說這不是日本文化優秀代表呢?

回想我們自己的文化宣傳,基本上還是以「古老」的內容比如傳統京劇、功夫、太極為主,當然還有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包打天下,總感覺與青年略有脫節。這兩年才出現了《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等一些新類型紀錄片,但差距仍然很大。

這麼多年來,我們還是有一些世界先進甚至領先的技術和文化的,也形成了一些新「傳統」,比如看春晚,比如「雙十一節」,問題是我們怎麼去挖掘利用這些資源。

讓臺灣青年更有「參與感」

長期以來,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好像一提中華文化就想到農耕文明下的田園牧歌,就是1911年之前。雖然我們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首發列車,然而別忘了我們還有四大發明,我們也有《天工開物》。

文明是需要載體的,文明傳承的最重要載體應該是人。兩岸的年輕人如果要成為中華文化的載體,除了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部分,還需要開創、凝聚和塑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傳統」。

就像我們今天的論壇叫「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但我聽下來的感覺是繼承的內容多,發展的內容少。

我沒有做過詳細的調查,我不太知道現在多少90後、00後會對農耕文明的一些「遺蹟」感興趣,反正讓我一個80後去一個沒有抽水馬桶的「傳統」農村,我可能呆不上三天。

同樣的道理,有多少90後會對廟宇什麼的有參觀之外的興趣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不認為組織臺灣青年來大陸共同紀念媽祖、連宗之類的活動會有長期效果。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兩岸青年並沒有共同的生活經歷和歷史記憶,這是客觀差別。

但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兩岸青年還有有一些相似的生活體驗的,比如需要共同面對的生存焦慮,比如房價、就業、職場、婚戀……乃至LGBT群體的權益。

我在工作中發現有兩個詞非常有趣,大陸這邊叫「強拆」,臺灣那邊叫「迫遷」,合起來是「強迫拆遷」,兩岸一家,簡直完美。

我們完全可以組織很多兩岸青年來先一起交流吐槽,再求同存異,凝聚共識。

之後我們可以塑造培養臺灣青年對現代中華文明、對國家統一的「參與感」。

什麼是參與感,舉個例子,不久之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就搭載了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太空實驗裝置。

祖國的成就能夠親身參與其中,我認為這種培養「統一」意識的效果會比帶領青年參觀廟宇什麼更深刻,也會有更好的效果,也契合「源於文化、勇於擔當、敢於創新、樂於合作」的青年精神。

還有兩岸青年可以共同推動社會進步,比如臺灣是東亞目前唯一還保留著通姦罪的地方,推動廢除這個很「傳統」但與現代法治格格不入的罪名,應該比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更重要一些吧。

總結幾點,講中華文化,臺灣青年需要理解「社會主義工業化」;想統一,臺灣青年需要理解什麼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反文化「臺獨」,大陸需要凝聚和塑造新「傳統」;反文化「臺獨」,兩岸需要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新「傳統」。

相關焦點

  • 臺學者:蔡英文改變臺灣人「國族認同」「文化臺獨」欺騙性更大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潘錫堂日前參加第三屆中華文化論壇時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針對兩岸文化交流、蔡當局推進的「文化臺獨」等問題,潘錫堂表示,文教在兩岸融合發展的有局限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教相當於準政治談判,雙方沒有辦法純粹為了文化交流而交流
  • 臺灣意識≠「臺獨」意識
    2009年7月11日,全國政協賈慶林主席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再次指出:「 臺灣同胞因近代以來特殊的歷史遭遇而形成的臺灣意識,反映的是愛鄉愛土的熾熱情懷和自己當家作主的樸素願望,這與圖謀分裂中華民族的所謂『臺獨』意識有著本質區別,不容歪曲和利用」。把「臺灣意識」與「臺獨意識」區別開來,反映了大陸對臺政策中更加深刻認識臺灣民意,更加深入理解臺灣特殊歷史的方向。
  •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 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原標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在廣州舉行  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5日在廣州舉行了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    建設推進會暨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現場(韓希 攝)  按照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暨南大學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指示精神,暨南大學將華僑華人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更名並改組為「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
  • 民進黨想「文化臺獨」?
    作者:影覓編輯:枯木最近民進黨當局在"臺獨"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們採取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除了通過向美國大量購買武器,除提升"以武拒統"理念外,還大力的推行"文化臺獨"計劃。民進黨當局也深知如果貿然推動"法理臺獨"必然導致兩岸之間發生嚴重的衝突和對抗,對民進黨當局來說也沒有任何好處,而在文化上採取"去中國化"行動是一項成本最低,風險最小。而且效果最好的工程。
  • 「臺獨」分子端午划龍舟 你們不是「拒絕中國文化」嗎?
    昨天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大家都是怎麼過的呢?當然是划龍舟啊!在臺灣各地民眾也一樣歡度端午節除了划龍舟包粽子這樣的傳統項目時代力量是「臺獨」勢力的強力幹將,一直嚷嚷要「去中國化」。其實不止時代力量,很多綠營人士一邊「去中國化」,一邊又要在中華傳統節日「與民同樂」,毫無例外也都被網友嗆。
  • 77歲臺灣學者王曉波逝世,曾痛批「文化臺獨」
    77歲臺灣學者王曉波逝世,曾痛批「文化臺獨」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07-30 14:32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學者:珍惜中華文化+維持臺海和平,是臺灣安身立命的法則
    @銳看臺灣報導(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文/ 採訪對象供圖)一本大陸出版的兒童繪本讓民進黨政客興師動眾,「大陸製造」的民用拍照無人機更讓民進黨政客如臨大敵。近日,臺灣島內又掀起一波「反中」小高潮。對此,臺灣嘉義大學歷史系吳昆財教授認為,這種盲目「去中」「反中」的作為,其實突顯了臺灣方面在發揚中華文化上漸失自信與野心,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進步也缺乏與時俱進、客觀評價的眼光與肚量。臺灣島內綠營政治人物操弄「反陸」民粹沒完沒了。
  • 臺灣電影與中華傳統文化研討會在廈舉行
    臺海網11月21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導 今天上午,由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臺灣電影委員會主辦的臺灣電影與中華傳統文化研討會在集美大學舉行。 臺港電影是華語電影的重要部分,繼承與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影視文化之中,並在與影視藝術的融合中,不斷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
  • 中華書局正式引進臺灣地區高中傳統文化教材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記者璩靜)記者從兩岸高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交流研討會上獲悉,中華書局將正式引進臺灣地區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 臺灣教師之憂:「臺獨」歷史教科書戕害下一代
    「從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代起,『臺獨』勢力一刻不曾放鬆對青少年的毒害。他們將『臺獨史觀』一點點塞進教科書。時至今日,蔡英文當局搞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痛心疾首地說。2016年民進黨「全面執政」,一看時機成熟便不再遮掩,第一步是廢除國民黨執政時期修訂的課綱,緊接著就炮製「臺獨」課綱。「臺獨」課綱以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作為臺灣人的祖先,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事實則被篡改成「多元文化的臺灣」。「他們搞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譜系,為的就是割斷臺灣與大陸的血緣聯繫與文化情感。」
  • 媽祖文化之旅:在臺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魅力
    青島媽祖文化聯誼會會長趙起良向臺灣媽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贈送《青之島》畫冊11月4日,應臺灣媽祖文化聯誼會盛邀,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一行在會長趙起良帶領下,開啟臺灣媽祖文化之旅。青島媽祖聯誼會一行拜訪大甲鎮瀾宮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先生在致辭中說,首先歡迎趙會長及青島媽祖文化聯誼會一行,接著介紹了他和趙會長剛在10月底福建湄州祖廟舉辦的第18
  • 臺灣作家眼中的中華文化
    ,兩岸同胞都在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筆者在與臺灣同胞多年的交往中,接識了不少臺灣作家,他們就是臺灣同胞中弘揚中華文化的代表。以下就是李敖、龍應臺、余光中等臺灣作家的中華文化觀。     記者:您怎麼看兩岸文化的緊密聯繫?     李敖:我們都是中國人嘛,自然兩岸文化緊密聯繫。文化人類學研究揭示,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有著密切的血統關係。
  • 海峽兩岸同過農曆新年: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豈是「臺獨」分子能割斷的?
    這股年味是文化的基因,是一條認祖歸宗的路。對兩岸人民來說,過年更是文同宗血同緣、兩岸一家親的生動寫照。 曾經很羨慕臺灣民眾對農曆新年、元霄節、中元節等傳統節日的傳承,後來學習臺灣的歷史,知道臺灣漢人先祖都是從閩粵等地搬過去的。當年,那些背井離鄉之人,懷抱著家鄉的俗神,來到這一片陌生的土地。
  • ...海協會會長張志軍:需警惕民進黨當局「文化臺獨」的惡劣行徑
    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肆推行「去中國化」、「文化臺獨」活動,為其謀「獨」拒統製造社會基礎和文化氛圍,企圖毒化島內文化環境,通過割裂兩岸歷史文化連結和中華文化精神血脈,磨滅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少年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意識。
  • 這四年,臺灣失去了什麼?|強推「文化臺獨」 社會迷失 價值沉淪
    從2016年5月20日到今天,民進黨當局已經上臺整整四年了,這四年來,民進黨當局不斷推行漸進式「臺獨」,在文化方面,大搞「去中國化」,極力想要抹除臺灣的中國心,從修改課綱,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降低文言文比例,到去孫中山,去孔子,不遙祭黃帝陵,再到降格祭祀鄭成功,將鄭成功說成是外來政權,在推進「文化臺獨」上,可謂是不遺餘力。
  • 七彩暑假 在臺灣品味中華傳統文化
    孩子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聆聽工作人員講解中國傳統書畫的精髓。學生們在觀賞大光國小的傳統演出服飾。(華雪根/攝)日前,姑蘇教投組織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敬文實小、振華中學等學校的近百名學子前往寶島臺灣,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在臺北,蘇城的學子們遊覽了臺北市區,「四維」「八德」等出自「四書五經」的路名,讓他們感受到了這裡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 百餘名臺灣遊客來廈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獨特魅力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4月28日電 (楊伏山 王曉華)由百餘名來自臺中、臺北、高雄、嘉義等地的旅遊業界人士組成的臺灣同胞首發團,28日前來廈門方特旅遊區展開旅遊文化交流觀光活動,身臨其境感受其間處處散發出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臺灣省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監事主席林慶仁品嘗閩南特色小吃肉粽。
  • 重傳統文化 臺灣「高考題」你會多少?(圖)
    指考過後,臺灣考生們總算鬆了口氣。(資料圖片)《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昨日舉行的臺灣「指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類似大陸高考)語文科作文題目。除了考題日漸新穎之外,臺灣指考中傳統文化的身影也屢見不鮮,已成一道別樣的風景。
  • 在臺北,守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園地
    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理事長沈榮裕在臺北重慶南路上的天龍書店裡告訴記者。  大陸第八屆古籍藝術類圖書暨首屆線裝圖書展14日在臺北天龍圖書公司開幕,共展出大陸古籍、藝術、線裝類圖書近5000種,涉及60多家出版機構,約合1億元新臺幣碼洋。為期9天的書展由大陸九州文化傳播中心、臺灣兩岸出版交流協會、上海香港三聯書店共同舉辦。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 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是密切兩岸同胞感情、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張志軍在致辭中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擴大深化兩岸文化領域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