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河北——臺灣作家河北文化採風創作交流」活動成果豐碩
「我眼中的河北——臺灣作家河北文化採風創作交流」活動成果豐碩 2019年09月10日 09:4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8月底至9月上旬,「我眼中的河北——臺灣作家河北文化採風創作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
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林谷芳談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
,介紹了中華文化在臺灣如何通過生活得到傳承。 (中國臺灣網 鍾寶華 攝) 中國臺灣網7月11日消息 在11日下午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分論壇上,來自臺灣的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林谷芳發表演講,介紹了中華文化在臺灣如何通過生活得到傳承。 林谷芳認為,臺灣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比較一貫,帶有持續性的。
-
觀光客眼中的臺灣代表特色
觀光客眼中的臺灣代表特色在觀光客的眼中,臺灣的具體印象是什麼呢?除了人情味是最美的風景以外,又有什麼讓外國遊客列為必訪必吃必買的特點,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網絡上觀光客對於臺灣的印象吧。故宮博物院一覽中華文化瑰寶不管是歐美旅客、日韓旅客還是大陸遊客,來到臺灣一定會去參觀故宮博物院啦!除了一覽中華文化瑰寶以外,故宮文創的各式各樣創意商品也成為觀光客必定大買特買的重點伴手禮。阿里山一二三到臺灣臺灣有座阿里山跟著這條順口溜,有無數大陸的觀光客都把阿里山這個景點寫在小本本裡列為必去!
-
臺灣最大優勢 深厚中華文化底蘊
,就臺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以及如何進一步推動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特別是兩岸創意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中國評論》月刊一月號以《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是臺灣最大的文化優勢》為題發表了這篇專訪,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文化構成中的中華文化 記者:您怎麼看臺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 楊渡:2009年10月的時候,馬「總統」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這是一個重點。不久前我在海基會的一個研討會上,也談到臺灣文化構成裡面的中華文化特色。
-
弘揚中華詩歌文化 2016兩岸詩會在臺灣佛光山開幕
為弘揚中華優秀詩歌文化,促進兩岸詩歌的繁榮與發展,2016年兩岸詩會於12月18日在臺灣佛光山隆重開幕。(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19日臺灣高雄訊(記者 楊永青) 為弘揚中華優秀詩歌文化,促進兩岸詩歌的繁榮與發展,2016年兩岸詩會於12月18日在臺灣佛光山隆重開幕。「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是中國文化的根。中國百年新詩,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而來,以西方的形式,表達中國的精神。兩岸的新詩,都傳達著中華民族詩意、詩化的生活傳統。」
-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2015-11-27 21:00:4327日在海南博鰲,出席由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和臺灣海洋大學聯合發起舉辦的首屆「中華海洋文化論壇」開幕式。
-
作家詩人眼中的臨朐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作家詩人眼中的臨朐 2020-11-17 1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臺灣,中華文化基因這樣傳承(臺灣在線)
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
石齊平:韓寒稱臺灣保留中華文化最好部分
核心提示:近期韓寒訪問臺灣,受到了臺灣方面「高規格」的接待。但韓寒的文章卻沒有寫那些大人物,反而是計程車司機變成主角了,眼鏡店的老闆變成主角,稱中國很幸運有個臺灣跟香港保留著中華文化,因為中華文化最好的一些部分統統在臺灣可以看到。
-
臺灣作家來湖北襄陽交流_文化交流與合作_中國臺灣網
臺灣作家來湖北襄陽交流 2014年07月29日 11:21:36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9月27日襄陽消息 日前,由《愛情婚姻家庭》雜誌社舉辦的文學信息交流會在湖北襄陽市舉行
-
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
今天(22日),微信公眾號「新潮沉思錄」刊發了竇農先生的《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本文系作者12月18日在廈門大學出席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兩岸「青年互動」環節的發言稿原稿。在作者看來,1949年之後「中華文明」已經走上了兩條路,以後只會剩下一條路。
-
臺灣作家:為什麼大陸人最不喜歡去臺灣公司?
環球網8月19日消息,臺灣旅遊作家葉志輝在《旺報》發表短文,談臺資企業在大陸人眼中的印象,全文如下:「你是我遇過最好的臺灣人」,至少超過10個大陸朋友跟我說過這句話,有網友、朋友、工作上的廠商、有自己帶過的員工。一方面欣喜自己做人還是很成功的。另一方面卻有種特殊的痛。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日因病去世 祖籍福建漳浦
東南網1月24日訊(福建日報駐臺記者 吳洪)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23日因病去世,享年65歲。林清玄家屬當天透過友人向媒體證實了該消息。「兩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文化。」林清玄曾表示,他一年要往返兩岸十多次,去過大陸300多個城市,與大陸許多作家都是好朋友,兩岸文學界人士應手牽手,共同傳承發展中華文化。 在大陸,林清玄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有多篇文章選入中小學教科書。23日下午,由他創辦的微信公眾號「林清玄讀書會」貼出林清玄親筆題字的「一生一會」,許多大陸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哀悼。
-
臺灣學者: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符號
臺灣學者: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符號 【解說】7月4日,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開幕。 【解說】當天,研討會以「新媒體時代的文化與傳播符號學」為主題,圍繞「新媒介技術時代的傳播符號學」、「新聞傳播符號學」、「電影電視的傳播符號學」、「中國符號學遺產」等單元主題展開學術探討。臺灣著名學者龔鵬程表示,中華文化數千年的積澱,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號。這其中「孔子」這個符號的變化,在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中值得注意。
-
臺灣學者:珍惜中華文化+維持臺海和平,是臺灣安身立命的法則
@銳看臺灣報導(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文/ 採訪對象供圖)一本大陸出版的兒童繪本讓民進黨政客興師動眾,「大陸製造」的民用拍照無人機更讓民進黨政客如臨大敵。近日,臺灣島內又掀起一波「反中」小高潮。對此,臺灣嘉義大學歷史系吳昆財教授認為,這種盲目「去中」「反中」的作為,其實突顯了臺灣方面在發揚中華文化上漸失自信與野心,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進步也缺乏與時俱進、客觀評價的眼光與肚量。臺灣島內綠營政治人物操弄「反陸」民粹沒完沒了。
-
臺籍委員王二虎:加強陝西與臺灣的中華文化交流
海峽之聲網訊 (記者楊娜 特約記者肖春陽報導)在政協會議上,許多臺籍委員對加強兩岸文化交流非常關注。 臺籍委員、陝西省臺聯副會長王二虎認為,無論河洛文化、閩南文化,還是閩臺文化,這些文化的根應該是中華文化。作為內陸省份,陝西是文化大省,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應該利用好這個資源。
-
臺灣作家張曉風:香港遍地藝術香
臺灣作家張曉風:香港遍地藝術香 最近正分別在香港的兩所大學做駐校作家的張曉風與蘇童
-
可實操的臺灣生活美學是這樣 臺灣中華茶聯答茶小仙18問
在小仙眼中,臺灣一直是東方美學的聖地。臺灣人細膩入微的美學,不僅是藝術,更是生活。美,已然滲入了臺灣人日常生活之細節。近日,茶傳媒採訪了30多年來致力於「茶文化生活美學」推廣的臺灣中華茶聯的核心主創人員。
-
「中華文化是我的生命」——訪臺灣文化學人林谷芳
儘管當時傳統音樂在臺灣不流行,不容易找到好的老師,海峽兩岸又處於隔絕狀態,林谷芳還是找到從大陸翻版過來的傳統音樂和戲曲錄音唱片來自學,開啟了他作為琵琶演奏家和樂評人的職業生涯。「傳統音樂是我解讀中華文化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鑰匙。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直抵心靈,傳達的東西往往是語言不能做到的。」他說。
-
臺灣文化概況
兩岸同胞同宗同文,臺灣文化的母體是中華文化。臺灣文化無論從根源還是從其內容、素質、存在方式、表現形態上,都屬於中華文化系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都分,也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在哲學理念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儒家學說有著深遠的影響。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臺灣各地孔廟都會舉辦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