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眼中的中華文化

2020-12-13 中國臺灣網

臺灣作家眼中的中華文化

時間:2008-02-02 16:48   來源:臺聲

文/本刊記者 唐 風
    中華民族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兩岸同胞都在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筆者在與臺灣同胞多年的交往中,接識了不少臺灣作家,他們就是臺灣同胞中弘揚中華文化的代表。以下就是李敖、龍應臺、余光中等臺灣作家的中華文化觀。

    記者:您怎麼看兩岸文化的緊密聯繫?

    李敖:我們都是中國人嘛,自然兩岸文化緊密聯繫。文化人類學研究揭示,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有著密切的血統關係。從祖源地學說,人類體質、語言、文化特質,發祥地傳說幾方面入手,我們可以推定遠在七八千年前,「百越」的一支為臺灣原住民的族源。從島內原住民一直保留的斷髮紋身、龍蛇崇拜、缺齒墨齒、拔毛去須、腰際紡織、貫頭衣裙、飯稻羹魚、幹欄建築、龍盤競技、婚前交往、女勞男逸、父子聯名、老人政治、佔卜獵首、懸棺曲肢等16條「百越」遺風,更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佐證。從民族文化史的觀點來看,大陸居民至少有3次大規模遷徙臺灣的行動,第一批是所謂「長濱文化」的主人,他們從中國大陸南方遷到臺灣的年代約在距今5萬年前;第二批從大陸遷徙臺灣的移民是大部分現代高山族(俗稱山胞)的祖先,最早者在距今6500年前,最遲者約在2500年前;第三批也是近代漢民族移民。另由姓氏探源,由族譜尋根,我們同樣可以找到兩岸血緣相通的證據。

    為什麼兩岸很多東西分隔這麼多年還這麼熟悉,還這麼親?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有共同的文化,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所以,我早就講過嘛,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臺灣當局搞「文化臺獨」是不得人心的,你有什麼資格鬧什麼「獨立」?
記者:您在大陸擁有龐大的讀者群,您以前說不回大陸,2005年9月怎麼又進行了神州文化之旅了呢?

    李敖:我以前說不回大陸,是因為我覺得回去看什麼呢?使人看到我?錢鍾書說,只要看到雞蛋就好了,不需要看到老母雞。人家看了我以後,也會失望的,尤其是我現在已經不好看了,這麼老了,老掉了。如果從感情層面來講,我以為回大陸「重溫舊夢」,就是「破壞舊夢」。那個舊夢沒有了,我希望我不要有意破壞它。如果是理性層面,要了解大陸,不需要這麼麻煩,不需要我親臨其境,我從很多資料中也可以了解。一定要直接了解嗎?不一定。我們很內行的人不一定要直接了解。我的知識都是間接來的。

    我可以告訴你,我不回大陸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所看到的那個50年前的北京,現在沒有了。我告訴你那個北京吧,你窮颼颼到他店裡去,他一看見,就知道你買不起他的東西,可他還會跟你說很客氣的話,然後倒一杯茶給你。這個味道現在有嗎?沒有了吧?那真正文化的,禮貌的,當然你可以說那是虛偽的,可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那種分寸拿捏得很準。那種文明,在海峽兩岸都有過的,現在全部給撕裂了。

    但我後來改變主意了,我常說,大陸是我的鄉土,但我不在其內;臺灣是我的鄉土,但我被見於外。不過,對我說來,在內與見外,皆屬過眼煙雲,總歸中國是我的鄉土。在這鄉土上,大陸也好,臺灣也罷,對我都是一樣,我的終極是在無何有之鄉、在廣漠之野、在中國與人類的歷史上定位。在那定位深處,我英靈不泯,也會驀然回首、回首『向來蕭瑟處』的臺灣、回首『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臺灣,而有以渾然一笑。滄海浮生,難忘我是大陸人而已。

    記者:聽說您是愛做家務的「模範丈夫」。可一般男人都不愛做家務,認為那是女人幹的活,您為什麼喜歡做家務呢?

    李敖:凡是到過我寫作間的人都知道,房間裡窗明几淨,桌上雖然有不少書和資料,但一切都是井井有條。我都是自己動手收拾,最恨亂七八糟的邋遢。至於抹桌子掃地,我認為那是鍛鍊身體的一種方法。此所謂拿起筆打掃天下,拿起掃帚打掃房屋。



    記者:您是兩岸都很有知名度的作家,能否從文化、文學的角度談談兩岸文化的淵源?

    龍應臺:從文藝學來看,兩岸文緣關係是這樣的:臺灣文學的最初開創者,是按照中國古代文學的詩歌與散文的範式,來建立臺灣文學的文體模式的;中原文化的基因,規範了臺灣文學發展的方向、形式、內涵和風格。從民族文化的血緣上說,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構成了臺灣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母題,它既是社會發展留給臺灣文學的一段歷史情緣,也是社會心緒藉助文學表現出來的一種政治情懷。具有廣泛民間基礎的臺灣戲劇,有所謂正音、亂彈、四平、七子班、九甲戲、車鼓戲、採茶戲、歌仔戲、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等多種形式,所使用的劇本、演出方法伴奏樂器、臺詞等,沒有一樣不是借鑑、採用早期大陸北方或南方傳過去的戲劇樣式。其他多種藝術形式,諸如:詩歌由於大陸文人的入臺而使詩社得以勃興,書畫留下的文人皴擦痕跡系由大陸分根發脈,金石承續的是中原遺風,民間藝術更與原鄉一脈相承。至於臺灣教育,其制度完全由大陸移入,科舉取士為大陸原版,甚至書院之主祀朱子神位,也與八閩文化一脈相襲。

    記者:您經常來往兩岸,從事文化交流,能否談談現在的狀況?

    龍應臺:在地圖裡,我看到的只有一個界線,那就是文字,漢字是劃定華文版圖範圍的唯一界線。地圖上我看到的是一個一個點,那個點就是城市。臺北是一個點,上海也是一個點。臺北與大陸各城市兩個點之間交流困難重重,兩邊障礙都非常大。我都有一種自己不可為之的感覺在裡面。3年來的當官,也使我越來越現實了。你理想有那麼高,而成就卻就是那麼一點點。那麼是不是因為成就一點點就不做了呢?根據自己的性格,還是會去做。當然,一旦進入現實的環境之中,你就會發覺,前面的路長得不得了。

    記者:您為什麼選擇去當文化局長?

    龍應臺:主要是我想為臺北市的文化發展做點事。還有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因為臺北市設立文化局是第一次,史無前例。當然,我也害怕這個部門會變成市長的宣傳機構,御用單位,也害怕變成政治的附庸。我心裡是帶著這些恐懼「下海」的。

    記者:上海、臺北,您認為哪個城市的文化建設好?

    龍應臺:這不太好比較,應該說各有千秋。從硬體角度比,臺北比上海真是非常非常落後,我非常非常痛苦。但是沒有辦法,做事就得一步一步來。臺北與上海之間有競爭,這個競爭應該是良性的,競爭之中有合作,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成為一個完整的出版市場來面對國際的挑戰。大陸的翻譯人才非常多,童書作家特別多,但大陸出版商掌握國際資訊方面不如臺北同行。像臺北、香港、上海這樣的城市能夠「結盟」的話,就可以把一些大的項目分成「上遊」、「中遊」、「下遊」幾段,發揮各自的特長去做,這樣就可以把中華的文化力量滲透到國際領域。

    記者:說到當官,當時有很多人反對,是這樣嗎?

    龍應臺:是的,這次「偶然」當官,對我來說只是帶職下放,好像進行一次田野調查,觀察身邊的一切,觀察自己在這個大環境裡會有什麼變化。到最後,還是要回到寫作中去的,現在只是跟讀者暫別而已。

    當年剛剛答應去做官的時候,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地方的讀者圈和網上把這件事炒得風風火火。北京方面多數贊成我去做官,並引用胡適之『好人應該滲透進入政府』。這也是我心裡所想的概念。我想我是去『臥底』的。上海一方人士討論最熱烈,最反對我去做官,認為進入官場就腐敗了,甚至說不用進入答應進入就算腐敗了。現在3年過去,我認為我還是我,還沒有腐敗。」

    記者:做作家與做官有什麼不同?

    龍應臺:剛開始涉足官場時,我覺得做作家是荒野一匹狼,沒有羈絆,不需要與任何人相處。做官你就不是荒野一匹狼了,做官是猴子,猴子是族群社會,母猴要給小猴撓癢,小猴與小猴要打架,公猴之間要互相爭奪地盤。它們之間有爭鬥又有協商。你說說,從狼變成猴子容易嗎?我覺得非常非常困難。困難得不得了。自己覺得身心俱疲,疲備不堪。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產生了另一個比喻。我覺得作家是綿羊,做官是狼。綿羊純潔、天真。做官在權力的運作裡頭,做成一件事往往要突破無數障礙,這就要有狼的戰鬥性,看準別的動物的喉嚨就咬。從羊變成狼也是很困難的。最近,我覺得做作家和當官的區別是人變狼的過程。我現在屬半人半狼,也是蠻難受的。有人說龍應臺是否在抱怨?我認為不是的。因為什麼都是咎由自取。講得好一點,是知識分子的任重道遠,是自己性格的取向而落了這麼一個結合,這都是活該。從另一個角度看,我不後悔。臺北市的馬(英九)先生給了我這麼個機會。我覺得自己從前的作品是在思索。現在是我在驗證自己的思索對不對。所有的羊啊,狼啊都有痛苦,都在給自己上課,使自己變得更深刻、更成熟。因此,我還是要感謝社會的寵愛。



    記者:語言學研究確認了兩岸語緣關係,印證了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兩岸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夫臺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土,......」您認為呢?

    余光中:從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層面來看,臺灣閩南語語音跟廈門話幾近相同,其差異甚至比廈門話跟漳州話、泉州話之間的差異還要小得多。以《臺灣語常用語彙》所收5000個詞語跟福建閩南話的說法比較,至少有90%以上是相同的;臺灣閩南話語法,無論是詞法還是句法,跟福建閩南話幾乎完全一樣。閩臺兩地閩南方言讀音在許多方面和唐宋以來的官音(廣韻系統)至今還非常接近,以致閩臺百姓以當地口語誦讀唐詩宋詞不僅音韻合轍,而且不少詞語似曾相識;甚至明朝末年的閩南戲曲《荔鏡記》,兩地閩南人至今仍可以讀懂。可見,閩臺文化同祖同根,源遠流長,它們同源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客家話也一樣,是典型的移民產物,含有許多中國古代雅言的成分,現在島內所說的客家話主要是大陸「四縣方言」和「海陸方言」。臺灣少數民族語言經語言學「底層」理論印證,源出古越語。又據語言年代學推斷,臺灣為南島語系的發源地,而南島語系的語言主要來自古越語。 

    記者:蘇叔陽是國家一級編劇、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的專欄主持人。他曾以散文筆法寫作的《中國讀本》愛國主義教育讀物獲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讀本》以獨特的視角、飽滿的感情、富有哲理的優美文字介紹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去年10月20日,蘇叔陽和余光中,大陸與臺灣,編劇和詩人,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交流和對話,您能否談談當時您們倆對中華文化的看法?

    余光中:我和蘇叔陽先生一見如故,對中華悠久的燦爛文化有著相同或相近的看法。蘇叔陽談起他1991年訪問臺灣時的感受說,他覺得很親切,沒有什麼語言、文化上的隔閡。「臨離別的那天非常有意思,一位臺灣小夥子說,大家手拉手一起跳個集體舞。內地朋友不會唱的跟著臺灣的朋友一起唱。唱的是『你對著我笑嘻嘻,我對著你笑哈哈。』我一聽就樂了,其實,大家都會,因為我們小時候也唱這首歌。我想,總有一天兩岸會超越歷史,還會融合在一起。」

    我也有同感。我第一次回到內地是1992年,到了北京。「我小時候就是個南方人,長江以北就沒有來過。1997年到東北去,更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但是我也不覺得陌生。因為到關外,我就想起抗戰時候唱過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萬裡長城萬裡長』的歌。每次唱這些歌,都覺得很親切,甚至有的時候要流淚。無所謂華南、華北還是關外,全是中國,那是同樣強烈的民族感情。」我認為,中華民族深厚的感情從歷史、文化、血緣來講,即使天涯萍水相逢也會一見如故。我曾說,不要為了50年的政治拋棄了5000年的文化。

    說到全球化的問題,中國文化受到衝擊的問題,蘇叔陽先生認為,如果沒有了中國的世界就不成其為世界了;沒有了中國文化的全球化,也不叫全球化了。我說,全球化並不是要全部化在一起,而是要彼此了解尊重、保持自我、互相吸收。如果「食古不化」是一種病,那麼「食洋不化」也是一種病。

    我們倆都認為,幾千年的中華文華烙印在每個同胞身上,就像是「胎印」一樣,只要兩岸作家用的是中文寫作,民族感情是永遠不會中斷的。
 

編輯:江洪凌

相關焦點

  • 「我眼中的河北——臺灣作家河北文化採風創作交流」活動成果豐碩
    「我眼中的河北——臺灣作家河北文化採風創作交流」活動成果豐碩 2019年09月10日 09:4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8月底至9月上旬,「我眼中的河北——臺灣作家河北文化採風創作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 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林谷芳談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
    ,介紹了中華文化在臺灣如何通過生活得到傳承。 (中國臺灣網 鍾寶華 攝)   中國臺灣網7月11日消息 在11日下午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分論壇上,來自臺灣的佛光大學藝術所所長林谷芳發表演講,介紹了中華文化在臺灣如何通過生活得到傳承。  林谷芳認為,臺灣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比較一貫,帶有持續性的。
  • 觀光客眼中的臺灣代表特色
    觀光客眼中的臺灣代表特色在觀光客的眼中,臺灣的具體印象是什麼呢?除了人情味是最美的風景以外,又有什麼讓外國遊客列為必訪必吃必買的特點,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網絡上觀光客對於臺灣的印象吧。故宮博物院一覽中華文化瑰寶不管是歐美旅客、日韓旅客還是大陸遊客,來到臺灣一定會去參觀故宮博物院啦!除了一覽中華文化瑰寶以外,故宮文創的各式各樣創意商品也成為觀光客必定大買特買的重點伴手禮。阿里山一二三到臺灣臺灣有座阿里山跟著這條順口溜,有無數大陸的觀光客都把阿里山這個景點寫在小本本裡列為必去!
  • 臺灣最大優勢 深厚中華文化底蘊
    ,就臺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以及如何進一步推動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特別是兩岸創意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中國評論》月刊一月號以《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是臺灣最大的文化優勢》為題發表了這篇專訪,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文化構成中的中華文化   記者:您怎麼看臺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   楊渡:2009年10月的時候,馬「總統」提到一個概念,叫做「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這是一個重點。不久前我在海基會的一個研討會上,也談到臺灣文化構成裡面的中華文化特色。
  • 弘揚中華詩歌文化 2016兩岸詩會在臺灣佛光山開幕
    為弘揚中華優秀詩歌文化,促進兩岸詩歌的繁榮與發展,2016年兩岸詩會於12月18日在臺灣佛光山隆重開幕。(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19日臺灣高雄訊(記者 楊永青) 為弘揚中華優秀詩歌文化,促進兩岸詩歌的繁榮與發展,2016年兩岸詩會於12月18日在臺灣佛光山隆重開幕。「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是中國文化的根。中國百年新詩,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而來,以西方的形式,表達中國的精神。兩岸的新詩,都傳達著中華民族詩意、詩化的生活傳統。」
  •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2015-11-27 21:00:4327日在海南博鰲,出席由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和臺灣海洋大學聯合發起舉辦的首屆「中華海洋文化論壇」開幕式。
  • 作家詩人眼中的臨朐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作家詩人眼中的臨朐 2020-11-17 1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臺灣,中華文化基因這樣傳承(臺灣在線)
    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 石齊平:韓寒稱臺灣保留中華文化最好部分
    核心提示:近期韓寒訪問臺灣,受到了臺灣方面「高規格」的接待。但韓寒的文章卻沒有寫那些大人物,反而是計程車司機變成主角了,眼鏡店的老闆變成主角,稱中國很幸運有個臺灣跟香港保留著中華文化,因為中華文化最好的一些部分統統在臺灣可以看到。
  • 臺灣作家來湖北襄陽交流_文化交流與合作_中國臺灣網
    臺灣作家來湖北襄陽交流 2014年07月29日 11:21:36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9月27日襄陽消息 日前,由《愛情婚姻家庭》雜誌社舉辦的文學信息交流會在湖北襄陽市舉行
  • 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
    今天(22日),微信公眾號「新潮沉思錄」刊發了竇農先生的《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本文系作者12月18日在廈門大學出席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兩岸「青年互動」環節的發言稿原稿。在作者看來,1949年之後「中華文明」已經走上了兩條路,以後只會剩下一條路。
  • 臺灣作家:為什麼大陸人最不喜歡去臺灣公司?
    環球網8月19日消息,臺灣旅遊作家葉志輝在《旺報》發表短文,談臺資企業在大陸人眼中的印象,全文如下:「你是我遇過最好的臺灣人」,至少超過10個大陸朋友跟我說過這句話,有網友、朋友、工作上的廠商、有自己帶過的員工。一方面欣喜自己做人還是很成功的。另一方面卻有種特殊的痛。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日因病去世 祖籍福建漳浦
    東南網1月24日訊(福建日報駐臺記者 吳洪)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23日因病去世,享年65歲。林清玄家屬當天透過友人向媒體證實了該消息。「兩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文化。」林清玄曾表示,他一年要往返兩岸十多次,去過大陸300多個城市,與大陸許多作家都是好朋友,兩岸文學界人士應手牽手,共同傳承發展中華文化。  在大陸,林清玄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有多篇文章選入中小學教科書。23日下午,由他創辦的微信公眾號「林清玄讀書會」貼出林清玄親筆題字的「一生一會」,許多大陸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哀悼。
  • 臺灣學者: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符號
    臺灣學者: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符號   【解說】7月4日,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開幕。  【解說】當天,研討會以「新媒體時代的文化與傳播符號學」為主題,圍繞「新媒介技術時代的傳播符號學」、「新聞傳播符號學」、「電影電視的傳播符號學」、「中國符號學遺產」等單元主題展開學術探討。臺灣著名學者龔鵬程表示,中華文化數千年的積澱,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號。這其中「孔子」這個符號的變化,在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中值得注意。
  • 臺灣學者:珍惜中華文化+維持臺海和平,是臺灣安身立命的法則
    @銳看臺灣報導(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文/ 採訪對象供圖)一本大陸出版的兒童繪本讓民進黨政客興師動眾,「大陸製造」的民用拍照無人機更讓民進黨政客如臨大敵。近日,臺灣島內又掀起一波「反中」小高潮。對此,臺灣嘉義大學歷史系吳昆財教授認為,這種盲目「去中」「反中」的作為,其實突顯了臺灣方面在發揚中華文化上漸失自信與野心,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進步也缺乏與時俱進、客觀評價的眼光與肚量。臺灣島內綠營政治人物操弄「反陸」民粹沒完沒了。
  • 臺籍委員王二虎:加強陝西與臺灣的中華文化交流
    海峽之聲網訊 (記者楊娜 特約記者肖春陽報導)在政協會議上,許多臺籍委員對加強兩岸文化交流非常關注。  臺籍委員、陝西省臺聯副會長王二虎認為,無論河洛文化、閩南文化,還是閩臺文化,這些文化的根應該是中華文化。作為內陸省份,陝西是文化大省,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應該利用好這個資源。
  • 臺灣作家張曉風:香港遍地藝術香
    臺灣作家張曉風:香港遍地藝術香     最近正分別在香港的兩所大學做駐校作家的張曉風與蘇童
  • 可實操的臺灣生活美學是這樣 臺灣中華茶聯答茶小仙18問
    在小仙眼中,臺灣一直是東方美學的聖地。臺灣人細膩入微的美學,不僅是藝術,更是生活。美,已然滲入了臺灣人日常生活之細節。近日,茶傳媒採訪了30多年來致力於「茶文化生活美學」推廣的臺灣中華茶聯的核心主創人員。
  • 「中華文化是我的生命」——訪臺灣文化學人林谷芳
    儘管當時傳統音樂在臺灣不流行,不容易找到好的老師,海峽兩岸又處於隔絕狀態,林谷芳還是找到從大陸翻版過來的傳統音樂和戲曲錄音唱片來自學,開啟了他作為琵琶演奏家和樂評人的職業生涯。「傳統音樂是我解讀中華文化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鑰匙。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直抵心靈,傳達的東西往往是語言不能做到的。」他說。
  • 臺灣文化概況
    兩岸同胞同宗同文,臺灣文化的母體是中華文化。臺灣文化無論從根源還是從其內容、素質、存在方式、表現形態上,都屬於中華文化系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都分,也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在哲學理念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儒家學說有著深遠的影響。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臺灣各地孔廟都會舉辦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