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相逢之處
「所有的皇帝、國王、貴族、騎士和市民們,假如你們有興趣了解這個世界上不同民族以及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的風俗差異,那就請拿起這本書讀一下吧。從這本書中,你們會驚奇地發現並感受到,大亞美尼亞、波斯、韃靼和印度以及許多其他國度的人們是怎樣的彼此相別。這本書將真實、準確地向諸位介紹。因為馬可波羅,也就是威尼斯一位有學識、有身份的市民,他將在此講述自己的耳聞目睹、親身經歷。」
1299年,在熱那亞的監獄裡,那位名為馬可波羅(1254—1324)的威尼斯商人就以這樣的口吻,開始向他的獄友——比薩的魯斯凱羅——講述他自己的東方旅行歷險記。也正是因為這本名為《世界奇蹟》的東方旅行報告,使這位講述者在德語區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從1271年到1299年,馬可波羅與父親和叔叔奔波在絲綢之路上,進行著他們的中國之旅。通過他的旅行報告,這條連接歐洲和中國的重大貿易之路才進入歐洲人的意識,並且引起關注。
然而,這條道路,這條最早由德國地質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於1877年命名為「絲綢之路」的路網,其歷史卻更加古老、遙遠。這條路的歷史起點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國的那位旅行家、探險家和皇帝使臣張騫(前195—前114)那裡。張騫昔日曾奉漢武帝(前15 6—前8 6)之命出使西域,為抗擊不斷突襲、騷擾大漢王朝邊境的匈奴而尋求合作者。張騫曾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6年,他沿著塔克拉瑪幹沙漠進入費爾幹納盆地,前往大夏,也就是現在橫跨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的巴克特裡亞地區。張騫的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15年到公元前114年,他再一次來到費爾幹納盆地, 進入了粟特人的居住區(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東部)。關於這兩次出使西域之行,張騫撰寫了一份詳盡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張騫對自己見到的許多民族和文化做了細緻的描述和記錄。他這兩次出使西域報告的結論再次證明了這條從中國走向西方的商貿之路的意義,那就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的真知源自對他人人生之了解。
在貿易、技術、發明以及宗教交流之際,也就是在那些流淌在這張連接著東西方的絲綢之路網絡上的方方面面中,這個意義所揭示的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歐亞之間這條動脈性連接的最重要的含義就是:在這些東西方相逢之處,在這些歐亞交匯之處,在這些東亞、中亞以及西亞眾多的民族與歐洲諸民族相遇之處,不僅發生著貿易和商品交換,而且孕育和豐富著對他人生活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這樣一種對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也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充實和拓展。這條絲綢之路無疑是東西方之間的橋梁。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繪出絲綢之路上的壯闊圖景、神秘傳說、黃沙下的古城遺蹟、消逝了的古國文明;勾勒出絲綢之路數千年的歷史輪廓,探尋貿易往來、觀念碰撞、文明交融的歷史脈絡。
以點連線,以線帶面,深入淺出的文字,一百多幅精美的四色印刷圖片,為我們講述著絲綢之路那動聽的歷史。回顧歷史、關照現狀、展望未來,開啟了連接古、新絲綢之路的時光隧道。一場跨越時空的追尋,等你來加入。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絲綢之路史。作者海爾曼·約瑟夫·弗裡施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了絲綢之路的地理地貌,並對沿路不同國家、文化予以展望。他記述了那些對絲綢之路的發展和持續曾經以及仍然甚至在將來依然非常重要的地方和場所,從而令讀者了解到絲綢之路上那些東亞、中亞以及西亞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獨特魅力,藉助引人注目的照片和生動鮮明的文字,令讀者穿越古今,有身臨其境之感。
作者簡介
海爾曼-約瑟夫弗裡施(Hermann-Josef Frisch),1947年出生,在波恩大學講授宗教教育學,先後出版了200餘本宗教學、宗教教育學等方面的著述。他先後50多次遊歷亞洲國家,足跡遍布亞洲那些有佛教傳統的國度。
目 錄
目錄
東西方相逢之處 001
絲綢之路——動人的傳奇故事 005
走出中國之路 057
走向印度北部之路 095
橫貫中亞之路 129
穿越西亞之路 177
後記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