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雕塑

2021-02-19 遠古的長廊

 古 希 臘 雕 塑

走進古希臘(一)

張懷林 

        古希臘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地區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國」說中,沒有把希臘列入其中,主要原因是認為古希臘文明初期曾受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影響,即初始文明的原發性不夠純粹。現在也有學者把古希臘加進去,提出「五大文明古國」之說。

        古希臘文明歷史的確十分悠久,如果從愛琴文明算起,至今已有4600年。更重要的是古希臘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這一點是「四大文明古國」中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相比的。尤其對西方文明,可以說,古希臘文明是整個西方文明最主要的源頭,西方有記載的文學、戲劇、雕塑、繪畫、建築、數學、醫學、哲學、體育競賽,甚至民主政治體制都起源於古希臘。古希臘歷史雖然結束於公元前4世紀,但古希臘文明卻在西方世界不斷傳遞並發揚光大。

        古希臘與今天的希臘共和國不是一個概念,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除了希臘半島以外,還包括義大利東部和土耳其西南沿岸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諸島。在這片區域內,有著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邦,每個城邦就是一個國家,如斯巴達、雅典、邁錫尼、科林斯、底比斯等。有趣的是,在同一時期,相距不遠的古希臘各國有著相同或完全不同的政治體制,如民主制、貴族制、寡頭制和僭主制等,有些體制現代還被許多國家使用。這些城邦有的相互聯合,有的也經常互相發生戰爭,比如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等。

        在古希臘史前或者說早期的愛琴文明,先後發祥於克裡特島和邁錫尼,因此也稱作「克裡特-邁錫尼文明」,歷時大約800年左右,對古希臘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在歐美各大博物館中,大多將古希臘的文物與愛琴文明時期的文物放在一起展出。筆者將在古希臘遺址實地考察及在歐美幾個大博物館中拍攝的古希臘藝術圖片,精選出一部分,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到過歐洲的人往往有個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到處可以看見雕塑作品:街頭上,公園裡,建築物的樓頂、牆壁,公共建築的門廳、室內等等;在各個歷史或藝術博物館裡,更是收藏著琳琅滿目的歐洲雕塑藝術精品。這些作品中,古典雕塑典雅精緻,真實完美;現代雕塑充滿形式感和深刻寓意。雕塑是西方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你要追溯西方藝術的源頭到底在哪裡?那就去希臘吧。

        古希臘有起始於公元前3000年的青銅鑄造技術,有帕羅斯島、納克索斯島等盛產的優質大理石,這些為青銅雕塑和石雕提供了原材料的保障;《荷馬史詩》和民間傳說中的希臘神話以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是雕塑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上天賜予希臘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的靈性和天賦,使得他們突破了曾給他們啟發和借鑑的古埃及雕塑亙古不變的「正面律」程式,而追求「真實美」的審美理想,努力使作品達到新穎活潑、盡善盡美的境界。由於古希臘的政治民主,雕塑家受到公民的尊重與愛戴,甚至可以和國王平起平坐。因此,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已經留下一大批為後世脫帽仰視的雕塑大師名字:米隆、菲狄亞斯、波利克裡託斯、普拉克西特列斯、史珂帕斯、利西普斯、亞力山德羅斯等。雕塑家們創作的作品遍及希臘各地。

        公元前355年,希臘受到被他們視為異族蠻邦的馬其頓人入侵,儘管馬其頓只佔領了古希臘的中北部地區,燦爛的希臘文化已讓馬其頓人崇拜得五體投地。亞歷山大大帝背負著沉甸甸的希臘文明,開始了他徵服世界的徵程。短短的10年時間,亞歷山大佔領了古老的埃及王國,消滅了稱霸一時的波斯大帝國,騎兵的鐵蹄已經踏上了印度河流域,最終,以巴比倫城為首都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走到哪裡,就把希臘文化的種子撒到哪裡,甚至東方的城市也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築。亞歷山大死後的300年間,其後人在地中海東部、小亞細亞、埃及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希臘化國家,這一時期被史學界稱為「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更加發揚光大,使希臘雕塑藝術創造了歐洲藝術史第一座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公元前146年,羅馬帝國消滅了馬其頓王國,吞併了希臘。可是,羅馬帝國只佔領了希臘的領土,而羅馬的文化卻被希臘佔領。羅馬人掠走了大量的希臘雕塑和雕塑家,不停地複製希臘雕塑,分放在羅馬帝國各處,也流傳到歐洲和世界各地。今天,許多古希臘的雕塑精品已經佚失,我們看到的只是羅馬時期的摹製品。羅馬人相繼培養了一批批自己的雕塑家,他們的作品繼承了希臘雕塑的藝術傳統,風格與希臘雕塑十分近似,只是作品顯得有些世俗化。羅馬時期許多軍事家或政治家都要求塑造自己的肖像,羅馬人也常用雕塑來留存死者的形象,客觀上使得羅馬雕塑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寫實基礎。

        公元14世紀到17世紀在歐洲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們要「復興」的是什麼?就是中世紀湮沒於「黑暗時代」的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的文化藝術。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藝術(當然包括雕塑)築起了繼古希臘之後又一個歷史的高峰,成為20世紀之前,歐洲藝術新的傳統。    

        古希臘一些雕塑精品現收藏在歐洲多個博物館內,已為大家所熟知,如巴黎羅浮宮三件鎮館之寶中的兩件《米洛斯的維納斯》(圖14)《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梵蒂岡博物館、羅馬特爾梅博物館中的《擲鐵餅者》(圖5),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刮汗汙的運動員》(原青銅,後為古羅馬摹刻的大理石雕)《拉奧孔》(圖16)等。

        羅馬帝國的本土與希臘隔著伊奧尼亞海,當年羅馬劫掠希臘的大批雕塑必須船運,有的船被風浪吞沒,許多雕塑沉入海底。隨著沉船打撈技術的不斷進步,希臘人從海底撈起不少原本屬於自己國家的藝術品,像希臘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巨大青銅雕塑《波塞冬》(圖4)就是其中之一;在出土文物的挖掘中,希臘人也時有古代雕塑被發現的驚喜。這些雕塑深埋海底或地下,反而免遭戰爭劫難和人為破壞,使得原來希臘各博物館寥寥無幾的古代雕塑藏品逐漸豐厚起來。在希臘還發現了許多在本土製作的羅馬統治時期雕塑,有摹刻,也有創作,這些出自希臘雕塑家傳承人的作品,保留了希臘時期雕塑的審美觀念和技法,仍可作為希臘雕塑而載入藝術史冊。    

        古希臘雕塑可分為愛琴文化雕塑和古希臘時期的四個階段:公元前12-前8世紀的荷馬時期;公元前750年—前6世紀末的古風時期;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公元前334年的古典時期;公元前334年—前30年的希臘化時期。荷馬時期僅有一些小型雕像,且流傳下來的很少,但這一時期是希臘神話的形成期,為後期乃至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提供了題材的源泉。

        下面依照古希臘藝術史的幾大階段為序,向諸位分享部分雕塑藝術精品。 

愛琴文化雕塑(公元前2600-前1100年)

        發生在愛琴海沿岸及地中海北部島嶼,亦稱「克裡特-邁錫尼文化」時期。

圖1 雙手抱在胸前的女子 

公元前2700-前2300年 

大理石 

希臘基克拉迪博物館藏

        這件雕塑出土於基克拉迪群島。基克拉迪群島位於愛琴海中部,由30多個島嶼7組成。這裡曾有著愛琴文明最早的「基克拉迪文化」。從公元前5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這裡出現了大量大理石人物小雕像,造型極其抽象、簡練,起初像一把小提琴,後來演化為直立,雙手抱在胸前,頭部只有鼻子,身體扁平,多數為女性,高度一般在30至60釐米,是希臘歷史上最早的人物雕塑。

        這尊雕塑高1.4米,是這一時期現存最高的塑像之一。 

古風時期雕塑(公元前7-前6世紀) 

圖2 兩位阿爾戈斯英雄 

公元前580年 

大理石 

希臘德爾斐考古博物館藏 

        古風時期是古希臘雕塑史的真正開篇,並奠定了古希臘人體雕塑的基礎。這時期的雕塑風格古樸稚拙,人體比例和肌肉質感都接近真人,而且人人面帶微笑,被後人稱之為「古風式微笑」。這兩尊雕像屬於古風時期雕塑藝術,表現的是阿凱人神話中的英雄。 

過渡時期雕塑(公元前5世紀前半期)

        這一時期是希臘雕塑由古風到古典時期的一個過渡。

        嚴酷的戰爭培養了希臘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產生了偉大的悲劇藝術。雕塑藝術中出現了戰鬥和歌頌英雄的主題:人物姿態由靜轉向動,甚至動作激烈;從重點表現人物的正面到精心刻畫人物的多種角度。 

圖3 御手 

公元前478年 

青銅 

高1.8米 

希臘德爾斐考古博物館藏                                                                                                                            古希臘有的城邦沒有依合法程序、不經公民授權,而是通過政變或內戰奪取了政權,其軍事獨裁政體被稱作「僭主制政體」。西西里傑安的僭主波裡扎魯斯,為了紀念馬車比賽的勝利,特意製作了一座御手駕馭馬車的青銅雕像,奉獻給阿波羅神殿作為祭品,以提高他們家族在希臘人心中的聲望。在當時,戰車比賽的勝利者所擁有的崇高聲望,甚至比貴族地位還要高。

       這座雕塑是古希臘雕塑史中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只是戰馬、戰車及牽馬人均已損壞、佚失。 

圖4 波塞冬 

公元前460年 

青銅 

高2.09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波塞冬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眾神之首宙斯的哥哥。宙斯推翻克洛諾斯的統治成為新一代神王后,波塞冬開始掌握海洋、所有水系及馬匹的管理權。他乘坐的是白馬駕駛的黃金戰車,手持獨眼巨人送給他的三叉戟。波塞冬具有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憤怒時會天崩地裂,溫柔時風調雨順;波塞冬的三叉戟還可以擊碎巖石,從裂縫中流出的清泉澆灌大地,使農民五穀豐登,所以波塞冬又被稱為「豐收神」,受到百姓崇拜。

        波塞冬的故事有很多,舉其一:司掌農業的穀物女神德墨忒爾不喜歡波塞冬對她的曖昧,變成一匹牝馬,藏身在俄古革斯的馬群中,波塞冬變成一匹牡馬繼續追她。他們的愛情之果阿瑞翁,是一匹會說話的天馬,在每次馬拉車大賽中必定獨佔鰲頭。

        這尊青銅雕塑表現波塞冬正在投擲三叉戟,可惜三叉戟現已佚失。

        這尊雕塑是「過渡時期」的精品,也是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古典時期雕塑(公元前5世紀後半期-前4世紀)

        這一時期是古希臘美術的黃金時代,即全盛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名家名作。成就輝煌的作品主要是建築與雕塑。

 圖5 擲鐵餅者 

米隆原作 

青銅 

公元前450年 ,

羅馬時期摹刻 

高1.25米 

大理石 

羅馬國立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藏。

        米隆(公元前492年-?),古希臘雕塑家,善於刻畫人物劇烈動態,打破以往人物直立呆板的程式,為後世的雕塑家創造千姿百態的運動形象提供了典範。

        古希臘地區於公元前8世紀進入城邦社會,城邦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外族也常有武力入侵。各個城邦都利用體育鍛鍊來培養身強力壯的武士以充實軍隊;古希臘人信奉多神教,常以唱歌、舞蹈和競技等方式來表達對諸神的敬意。在多種因素的促使下,產生了世界最早以公平競爭為前提的體育競技會,也就是著名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從公元前776年起,每4年夏天舉行一次,到公元394年停止,1168年間共舉辦了293屆。

        鐵餅在古希臘冷兵器時代是一種作戰武器,戰士以巨大的臂力將鐵餅快速旋轉地擲出去,可有效地殺傷敵方軍士。在古代奧運會上,擲鐵餅作為檢驗武士臂力及作戰技巧而被列為競技項目之一。

        雕塑《擲鐵餅者》表現的是運動會上,運動員舉起鐵餅即將投擲出去的瞬間,手臂、軀幹、大腿、小腿形成連續的S形曲線,像一張蓄滿千鈞之力一觸即發的弓,體現了作者調動美學原理表現人體動態的高超能力。

        米隆的青銅原作早已佚失,現分別存於歐洲幾家博物館的石雕,雖是公元前2世紀羅馬時期的複製品,但人體比例、動態、肌肉的刻畫都幾近完美,出色地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內涵和藝術魅力。 

圖6 雅典娜神像 

菲迪亞斯原作 

公元前438年 

高13米 ,

公元二世紀大理石摹制 

高1.05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雅典娜是宙斯和智慧女神墨提斯的女兒,眾神之母蓋亞出於嫉妒,預言墨提斯生下女兒後會推翻宙斯的兒子波洛斯,宙斯遂將墨提斯吞入腹中,宙斯感到嚴重頭痛,要求火神赫菲斯託斯打開他的頭顱,結果一位全身鎧甲、手持兵器的美麗女神從裂開的頭顱中跳了出來,成為掌管烏雲、雷電和豐產、和平、勞動的女神;她教會人們各種生產、生活本領,人們又稱她為「智慧女神」。她就是雅典娜。

        雅典娜與波塞冬爭當雅典城的守護神:波塞冬用三叉戟扎破山石,流出泉水,人們得以生存,波塞冬自以為勝利;雅典娜拿出橄欖枝,給人們帶來和平。最後,雅典人推選雅典娜作為自己的守護神。    

        公元前438年,雅典衛城修建帕特農神廟供奉雅典娜,雕塑大師菲迪亞斯用香木雕刻了一尊13米高巨大的雅典娜神像,皮膚全部以象牙製作,衣服和裝飾品以無數黃金、寶石鑲嵌。公元146年,羅馬皇帝安東尼·庇烏搬走了雕像,至今下落不明,只剩下這尊羅馬時期的大理石複製品。

        塑像雅典娜頭戴戰盔,盔上雕有獅身人面獸和兩隻名叫格裡芬的獅身鷲嘴獸;身著袍掛和長裙,左手託著勝利女神像(頭部缺失),右手扶著盾牌,盾內盤著一條巨蛇。人物目光炯炯有神,姿態典雅莊重,不愧為古典時期的雕塑巨作。 

圖7 赫爾墨斯和幼年的狄俄尼索斯 

普拉克西特利斯作 

公元前340-前330年 

大理石 

高2.13米  

希臘奧林匹亞考古博物館藏

        這是希臘雕塑史古典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奧林匹亞赫拉神廟出土。作品表現眾神使者赫爾墨斯,抱著宙斯的私生子、幼年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到山中神女那裡將其保護起來。途中,將自己的鬥篷扔在樹幹上,右手拿一串葡萄逗小狄奧尼索斯,小狄奧尼索斯身體前傾,欲伸手去奪葡萄(以此隱喻未來的葡萄酒神。兩人手臂及葡萄均已缺失)。

        作者普拉克西特利斯是希臘古典時期雕塑大師之一。雕刻家在表現主要人物男性健壯美的同時,又賦予其女性的寧靜、優雅與柔美。赫爾墨斯這種S形的身姿,成為之後藝術家塑造女性形體曲線美的規範動態。這也與過渡時期男子動作剛勁、劇烈形成對比。 

圖8 休息的赫拉克勒斯

留西波斯原作 

青銅 

公元前4世紀, 

羅馬時期摹刻

 大理石 

公元2世紀 

那不勒斯國立美術館藏

        赫拉克勒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主神宙斯與阿爾克墨涅之子。曾完成了12項被譽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還解救了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半人馬涅索斯被赫拉克勒斯所殺,彌留之際告訴赫拉克勒斯第二任妻子迪亞尼拉:把他的血液與藥水、橄欖油混合後塗在赫拉克勒斯身上,將確保他不會再次出軌。迪亞尼拉將血毒塗在赫拉克勒斯襯衣上,赫拉克勒斯穿上後疼痛難忍,自焚而死,迪亞尼拉也因後悔而自盡。    

        古希臘社會因長期戰爭而日漸衰敗,作為反映社會現實的雕塑作品,開始較多地表現人物心理矛盾和沉思痛苦等內容。這一時期的雕塑強調人物個性,寫實能力和藝術表現技巧更加純熟。這尊雕像是這個時代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現一位英雄,作者並沒有選擇其展示力量的瞬間,表現的卻是大力士疲勞後休息的一刻,通過對赫拉克勒斯偉岸體格和飽滿肌肉的刻畫,讓觀者自己去想像英雄在與惡魔、猛獸搏鬥時那驚心動魄的場面。這件作品開啟了藝術表現內在、含蓄走向的先河。    

         留西波斯提出人物造型頭部與全身比例為1:8的審美理論。 

圖9 奉獻的祭祀 

色諾克拉底作 

公元前410年

 大理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這是一座古典時期的浮雕紀念碑,記載一次向凱菲索斯河河神的奉獻祭祀活動。畫麵塑造了13個神靈,其中一個叫齊尼茲(古希臘哲學家)的孩子(畫面左下方)是準備奉獻給河神的;畫面左邊是太陽神阿波羅,坐在德爾斐式的三腳椅上,雙腿放在一隻站立的老鷹肩上;畫面右邊是水神阿克勞斯,形象為人形公牛。

        古希臘雕塑除了圓雕以外,還有大量浮雕,與圓雕同樣精彩。這些浮雕大多裝飾在石雕建築的山形牆及柱頂簷部過梁外露部份、神龕、紀念碑、石棺、墓碑等表面,有些石雕器皿外壁也裝飾浮雕。這些石雕畫面多為數人甚至幾十人的組合,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 

希臘化時期雕塑(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1世紀)

        希臘化時期,希臘的主權雖然變更,但希臘本土的藝術無法被其他任何國家的藝術取代;於此同時,希臘傳統風格的作品不僅在本土更加成熟,更加精緻,而且希臘藝術走出了希臘,在更加廣袤的地區生根開花。 

圖10 亞歷山大大帝頭像 

公元前340-前330年 

大理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崙)。其業績前文已介紹。

        希臘雕塑史從亞歷山大東徵(公元前334年)起,至羅馬帝國滅亡埃及託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這一歷史時期被稱為「希臘化時期」。

        亞歷山大將希臘藝術(包括雕塑在內)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讓藝術家為自己製作了大量雕塑或繪畫肖像。其肖像大都在羅馬帝國時期遭毀,這件作品應該是全身像,現在只剩下頭像(鼻子破損)。頭像不僅表現了亞歷山大英俊瀟灑的外形,更刻畫了其剛毅睿智的精神內涵。 

圖11 女祭司阿里斯多諾 

公元前3世紀 

大理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在古希臘神廟中有一種職位叫「女祭司」,其中地位最高的叫做「恩」,通常由有貴族血統的公主們擔任,她們被認為是侍奉神的人間妻子,在神聖婚禮儀式中充當新娘。

        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聖火採集人也稱作「女祭司」。女祭司要由希臘著名藝術編舞推薦,必須是希臘族女性,年齡在30歲左右,身材要勻稱、健美,要接受過高等教育,必須會用外語直接表演戲劇節目。

        希臘化時期隨著城邦國家的瓦解,政治、宗教、藝術也逐漸喪失了嚴肅性和公民性。藝術成為滿足少數貴族統治者自我炫耀、享樂的手段。讚頌人的美,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在希臘深厚雕塑傳統的基礎上,發揚普拉克西特利斯「優美樣式」的規範,塑造了大量充滿人性的永恆藝術魅力的女神形象。

        這尊雕塑屬於希臘化時期作品,表現的是神廟中的女祭司,造型與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極為相似。 

圖12 阿芙羅狄忒的誕生 

希臘原作 

公元前4世紀 ,

公元2世紀摹刻 

大理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阿芙羅狄忒是希臘神話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愛情與美麗的女神。希臘語意為「由海水的泡沫中誕生」。希臘神話關於阿芙羅狄忒誕生的說法很多,根據公元前8世紀希臘訓諭詩之父赫西奧德的說法:阿芙羅狄忒父親、天神烏拉諾斯被克洛諾斯閹割後,血液滴進了海裡,阿芙羅狄忒便從掀起的海浪泡沫中誕生了。阿芙羅狄忒剛誕生越出水面,便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赤裸著身子,踩在一隻荷葉般的貝殼之上,身材修長而豐腴,姿態婀娜而端莊,長有一頭濃密蜷曲的散發和光滑柔潤的肢體。

        她的同伴是厄洛斯和希默羅斯。在赫西奧德的《神譜》中認為,厄洛斯是宇宙最初誕生新生命的原動力,在晚期希臘神話中,厄洛斯是阿芙羅狄忒的兒子,形象為一個手拿弓箭、光著小腳丫、長有一對小翅膀的淘氣小男孩,在羅馬神話中,被稱作「丘比特」;希默羅斯是激起交往願望之神,後來也演化為阿芙羅狄忒的另一個兒子。在兩個小神童的陪伴下,阿芙羅狄忒遠行到賽普勒斯海岸,由宙斯的女兒美惠三女神為她塗油,讓她穿上神聖的長袍,戴上珍貴的首飾,帶領她來到奧林匹斯山。

        這尊雕像表現阿芙羅狄忒剛誕生時全身赤裸地露出水面,正羞澀地用帷幔遮住下體的情景。

        公元18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雕塑大師安東尼奧·卡諾瓦對該雕像的頭部、脖子和右手做了一些修復。 

圖13 沐浴的維納斯 

希臘原作 

大理石

 公元前4世紀,

羅馬時期摹刻 

大理石 

公元1-2世紀 

大英博物館藏

        在希臘神話中,作為愛情與美麗的女神阿芙羅狄忒(Aphrodite),是希臘人心目中美好的象徵。當希臘神話傳到羅馬,當地人將羅馬神話中的果園女神維納斯與阿芙羅狄忒相混淆。當其取代了阿芙羅狄忒後,維納斯成為人們對於愛情與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之後,在雕塑及繪畫藝術作品中,維納斯成為經久不衰的表現主題。羅馬人將古希臘的雕塑作品摹刻後,原來的阿芙羅狄忒也都稱為「維納斯」。

        公元前6世紀,出於保衛城邦需要的古希臘人,以展示男人發達的肌肉和強健的體格為時尚,男人赤裸地鍛鍊身體和參加競技比賽已司空見慣,隨之,為表彰體育競技優勝者的人體雕塑應運而生。那時候,表現女性的雕塑還都是著衣的(圖6 雅典娜神像,圖11 女祭司阿里斯多諾),之後漸漸發展為裹身薄衣式(圖9《奉獻的祭祀》),再後來,裸體女性的雕塑也出現了。為了抵制保守勢力的非難,雕塑家將裸體女性冠名美神「阿芙羅狄忒」。最早創作裸體阿芙羅狄忒石雕的是普拉克西特利斯(Praxiteles,圖7《赫爾墨斯和幼年的狄俄尼索斯》的作者),代表作是《克尼德的阿芙羅狄忒》,表現阿芙羅狄忒脫下衣服搭在花瓶上即將入浴的瞬間,人物健美、抒情,是古希臘雕塑的經典作品之一(限於篇幅,本文未對該作品詳細介紹)。

        這尊作品表現維納斯蹲著沐浴的情景,造型體現著當時希臘女性豐腴而婀娜的形體美的時尚,細膩而富有彈性的肌膚表現得惟妙惟肖,維納斯那回眸一望,更表現出維納斯的溫情嫵媚。 

圖14 米羅的維納斯 

亞歷山大·安提俄克作 

大理石 

高2.04米 

公元前2世紀 

羅浮宮博物館藏

       在眾多的維納斯雕塑作品中,《米羅的維納斯》堪稱最傑出的一尊。

        1820年2月,愛琴海的米洛斯島上,一位農民在兩名法國海軍軍官的協助下,於米洛斯古城廢墟下的壁龕裡挖出一尊殘斷的女性石雕像。按照當時的法律,雕塑的發現者有權自行處置發現物。這位農民決定將這尊雕像賣給駐島的法國領事。消息傳出後,英國人派出一艘「荷蘭號」驅逐艦趕赴米洛斯島,企圖捷足先登,搶購到這尊雕像;該島長老則召集全島島民大會,決議讓希臘廟宇總管收藏該雕像。三方爭執不下,最終,法國人經多方斡旋後,以8000枚銀幣買下該雕像,運回巴黎,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八,成為國家財產,永久收藏於羅浮宮。

       這是一尊失去雙臂的站立維納斯雕像,因發現於米洛斯島,故稱作「米洛斯的阿芙羅狄忒」「米羅的維納斯」或「斷臂維納斯」,底座上刻有作者的名字。

        這件儀態端莊高貴女神雕像,無論從人物的神情、動態,到雕刻技巧的運用,都達到了極盡完美的境地,在中外大量藝術評論中,對此做了詳盡地評述,這裡不再贅述。

        在當年這尊雕像的出土地,旁邊還有許多手臂破碎的殘片,其中有一段是拿著蘋果的左手,據推斷,原作維納斯正轉頭凝視著左手舉著的這隻蘋果。這隻蘋果也是有故事的。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次,海洋女神結婚,沒有邀請糾紛女神,糾紛女神為了報復,攪亂婚禮,她將寫著「送給最美麗女神」的金蘋果放在婚禮現場。參加婚禮的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愛神阿芙羅狄忒(維納斯)都以最美者自居,相持不下。宙斯遂派特洛伊王子帕裡斯裁決。三個女神都提出給他獎品,赫拉答應給他至高無上的權力,雅典娜要給他最聰明的頭腦,而阿芙羅狄忒則要給他世上最漂亮的女子海倫作妻,帕裡斯把金蘋果交了給阿芙羅狄忒。自此,阿芙羅狄忒的金蘋果就成了美麗的象徵,男子常以向女性贈送金蘋果來表達對女子的愛慕和追求。

        後來,在阿芙羅狄忒的幫助下,帕裡斯誘走了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的妻子、美女海倫,從而導致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爭爆發。古希臘盲詩人荷馬以特洛伊戰爭為背景,寫下了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統稱《荷馬史詩》。 

圖15 貝爾維德爾的阿波羅 

萊奧卡雷斯原作 

青銅 

公元前350-前320年,

羅馬時代摹刻 

大理石 

高 224 釐米 

梵蒂岡博物館藏

        阿波羅,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之子,主管光明、青春、醫藥、畜牧、音樂和詩歌等,主職則是預言之神、光明之神。阿波羅不僅多才多藝,而且身體雄健,容貌英俊,儀態典雅,是男性美的象徵。時常頭戴用月桂或橄欖枝葉編織的冠冕,彈奏從赫爾墨斯那裡換來的七弦琴,攜帶著銀色弓箭、箭筒或金劍。阿波羅也是古希臘人理想化英雄的典型形象。

        這尊阿波羅雕像因最早收藏於羅馬的貝爾維德爾宮而得名。作品表現英俊少年阿波羅手持神弓射殺毒龍的瞬間(雙小臂及弓箭均已缺失),造型瀟灑帥氣、輕盈飄逸,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男性健美人體的典範。

        作者萊奧卡雷斯(Leochares)是希臘古典後期的雕塑家,曾參與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莫索洛斯陵墓的雕刻創作。莫索洛斯陵墓遺址現存於土耳其西南沿海穆拉省的博德魯姆。 

圖16 拉奧孔 

阿格山德羅斯、坡呂多洛斯、阿典諾多羅斯合作 

公元前2-前1世紀 

大理石 

高2.42米 

梵蒂岡美術館藏

       希臘神話講道:自從帕裡斯王子將象徵最美女神的金蘋果獻給了阿芙羅狄忒,阿芙羅狄忒便承諾當初的許願,唆使帕裡斯乘船到斯巴達去找海倫。斯巴達國王墨涅拉奧斯接待了帕裡斯,帕裡斯在酒宴上被海倫的美貌迷倒。幾天後,趁墨涅拉奧斯到克裡特島出行的機會,帕裡斯騙得了海倫的愛情,讓海倫拋棄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兒,跟隨其同赴特洛伊。

        墨涅拉奧斯得知消息後,便召集當年起誓的英雄們一起組成希臘聯軍,率軍十萬人,乘船1000艘進攻特洛伊城,奪回海倫。這仗一打就是十年,始終未獲成功。

        聯軍主將伊塔卡島國王奧德修斯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木馬,讓希臘將士暗藏於馬腹中,然後假裝撤退。特洛伊人以為希臘人已走,打算把木馬當作戰利品搬入城中。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奧孔識破了希臘聯軍這一詭計,告誡特洛伊人千萬不要將木馬拖入城中。這下觸怒了暗中佑助希臘的雅典娜,於是,派出兩條大蟒蛇撲向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拼命和巨蛇搏鬥,但很快被蛇纏死了。特洛伊人見拉奧孔死了,以為是拉奧孔當初的警告觸怒了神靈,於是特洛伊人更加深信不疑地將木馬運進城裡,最終希臘人攻破了特洛伊城,奪回了海倫。' 

        這件雕塑表現的是拉奧孔父子被大蟒纏身後的奮力搏鬥與掙扎,以及在蟒蛇纏咬下的巨大悲傷和痛苦。 

圖17 阿芙羅狄忒、潘和厄洛斯 

公元前100年 

大理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潘是希臘神話裡赫爾墨斯的兒子,掌管山林、鄉野及牧羊的牧神,是創造力、音樂、詩歌與性愛的象徵,也是恐慌與噩夢的標誌。有著人的頭和身軀,山羊的腿、角和耳朵。喜歡吹排簫,具有催眠的力量。馬拉松戰役是雅典以弱勝強,戰勝強大波斯帝國的重要勝利。但在希臘神話中,馬拉松附近正在作戰的雅典人突然驚奇地發現,波斯士兵好像被一種莫名的恐懼所籠罩,潰不成軍地逃離戰場。原來是潘向波斯士兵吹起他的排簫,波斯士兵內心立刻驚恐萬狀。戰後,雅典人為了感謝潘,特地為他建了一座神廟。

        厄洛斯,希臘神話中阿芙羅狄忒的兒子,小愛神。在羅馬神話中被稱作「丘比特」。他的形象大多是即將步入青年的美少年,或是一個手拿弓箭的頑皮小男孩。小愛神背上有一對金色的翅膀,手持弓箭到處惡作劇。他有兩種神箭:金頭神箭能促成愛情走向婚姻;鉛頭神箭則會導致愛情中止。

        潘生性好色,時常向寧芙(仙女)們求愛。在這件雕塑中,潘正糾纏、挑逗美女阿芙羅狄忒,阿芙羅狄忒舉起鞋子向潘嗔道:再不滾我要抽你了!厄洛斯也在用力將潘推開。其實,阿芙羅狄忒舉起鞋子的動作是那樣輕軟優美,面部也是溫柔嬉笑的表情,這哪裡是反抗潘的糾纏,分明是兩人在打情罵俏。 

圖18 哈德良皇帝頭像 

公元130-140年 

大理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哈德良,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賢帝之一,公元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間,改變了前幾任皇帝的擴張政策,停止東方戰爭,果斷放棄幾個東方行省,與帕提亞國王締結和約;扭轉了帝國已出現管理不良的窘境,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在不列顛島北部建造了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以御防「蠻族」入侵,成功地鞏固了帝國安全,對羅馬帝國繁榮與穩定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勞。另一方面,對于堅持一神教、反對哈德良在耶路撒冷聖地建造宙斯等眾神殿、反對禁止割禮的猶太人進行殘酷鎮壓,14歲以上的男性盡皆屠殺,孩童與婦女賤賣為奴,造成50多萬猶太人被殺死,其餘盡皆被趕出耶路撒冷,使猶太人被迫在世界各地度過長達1800年的流浪生涯。

        哈德良本人卻是個愛好廣泛,博學多才的人,在文學、藝術、數學和天文等領域都造詣頗深,是羅馬最有文化修養的一位皇帝。   

         這尊留在雅典的哈德良雕塑肖像,頭戴橡樹葉花環,花環上的小孔原用於鑲嵌金葉,金葉現已佚失;花環正前方是一枚飾有老鷹的勳章。人物兩眼上翻,表情嚴肅,表現出皇帝的高傲和威嚴。 

圖19 安蒂諾斯胸像 

公元130-138年 

大理石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美貌少年安蒂諾斯,是哈德良皇帝最寵愛的隨從,與哈德良保持同性戀關係。公元130年,安蒂諾斯隨皇帝出巡埃及時溺死於尼羅河中。哈德良萬分悲痛,在尼羅河邊修建了一座以安蒂諾斯命名的新城市;將安蒂諾斯奉為神明;命藝術家製作了大量安蒂諾斯肖像雕塑和肖像畫,並在羅馬帝國各個城市的中央樹立安蒂諾斯雕像。

        這件雕像形象恬靜俊美,面部白皙光潔,一綹綹捲髮錯落有致。其石膏複製品是目前各美術院校學生素描寫生的常用模特之一。  

相關焦點

  • 古希臘藝術方面的發展也深遠,尤其是古希臘的建築與雕塑
    古希臘藝術方面的發展也深遠,尤其是古希臘的建築與雕塑。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扼歐、亞、非三洲要衝。古希臘的地理範圍大致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殖民地。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築、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地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 古希臘雕塑:可以炫耀的裸體
    大約2千5百年前,在古希臘出現了一個文化奇蹟。民主制度在雅典誕生了,第一幕偉大的悲喜劇被載入史冊,古希臘的雕塑史無前例地震撼人心。
  • 古希臘雕塑藝術
    經研究確認這是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古希臘的雕刻作品。根據古希臘的運動員不留鬍鬚也不戴頭盔的習俗判斷,確認它是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因此有人稱之為「青銅武士」。銅像的牙齒和眼圈是用銀鑲的,嘴唇、頭髮等是用銅鑲貼,眼球是象牙製成,鑄造工藝十分高明。人體雕塑精美,技巧嫻熟,不僅表現在雕像的整體形象,而且表現在每一個局部。
  • 靜穆的偉大和深邃的靈魂——米開朗基羅與古希臘雕塑藝術
    一、「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古希臘雕塑沒有哪個民族像古希臘人一樣對人的身體結構那麼感興趣,並通過人體雕塑來表達個人的感情。>「真實的美」成為了古希臘雕塑的審美理想。,在承襲了古希臘雕塑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通過他過人的藝術天賦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彌補和改進了古希臘雕塑藝術中的不足與缺憾。
  • 「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古希臘雕塑藝術
    法國美術史學家丹納曾說:希臘人表現人體還有一種全民性的藝術……這就是雕塑,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而現代人欣賞古希臘雕刻藝術的同時,總有個疑惑,在現代社會裸體藝術仍有諸多的禁忌,可是在古希臘為何卻是如此普遍。
  • 「神性」與「人性」的影響下,古希臘雕塑藝術追求完美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古國的發源地,其雕塑藝術對於西方美術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古希臘的雕刻藝術是在古埃及藝術以及古代兩河流域的藝術影響下,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最後成為西方雕塑的典範。時代的變遷與人的追求的轉變:古希臘雕塑藝術從簡單的幾何圖案到複雜的姿態古希臘雕塑藝術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可以分為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以及希臘化時期。
  • 【揭秘】為什麼古希臘雕塑都是裸體?
    大約2千5百年前,在古希臘出現了一個文化奇蹟。
  • 在清華,看布德爾的雕塑如何回歸古希臘羅馬神話
    2017年11月20日,「回歸·重塑: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聚焦布德爾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傑作,重新審視布德爾回歸古希臘羅馬神話題材而創作的作品,當屬藝術家個人藝術風格日臻成熟完善時期的代表作,包括38件青銅雕塑作品,2件油畫作品,8件水彩作品,還有素描及珍貴歷史圖片等,所有展品均來自法國布德爾博物館的館藏。
  • 「似動非動」的靜態之美,古希臘雕塑從無到有的鮮活姿態
    從雕塑的藝術創作手法上,基本上體現了古希臘時代藝術發展的方向,同樣伴隨古希臘不同的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發展也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漫長過程,生動的展現了那個時代下藝術創作的探索與發展。),導致古希臘在藝術創作上無法借鑑,因此只能尋求其他的方向,而古埃及的雕塑藝術給了古希臘藝術創作者們另外一種感悟,基本上留存下來早期的古希臘時期雕塑和古埃及時期有異曲同工之處。
  • 從古希臘雕塑中汲取靈感,畫家戈多德的古典肖像畫
    戈多德的風格也深受其影響,他對古希臘時期的藝術非常著迷,他畫中的女子,通常都有著古希臘雕塑般的完美側顏。古希臘雕塑 斷臂維納斯(局部)通過對比,你能很明顯地發覺,他從古希臘雕塑中汲取營養,融入自己的繪畫。
  • 大英博物館紀念羅丹,把他和古希臘的雕塑作品首次同時展覽
    為紀念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逝世 100 周年,大英博物館籌備了名為「羅丹和古希臘藝術」的展覽,於 2018 年 4 月 26 日到 7 月 29 日展出。1881 年,41 歲的羅丹第一次到訪英國。
  • 羅浮宮的古希臘、古羅馬雕塑 環球之旅(81)
    羅浮宮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館大約在1800年向公眾展出,其藏品約有7000餘件,以法國王室的收藏品為基礎。拿破崙率領的法軍在義大利獲勝後,劫獲了許多義大利的古代藝術品,將之運回法國充實羅浮宮。後來,法國又從各方面不斷豐富裡面的收藏品。
  • 曠世經典 | 古希臘雕塑藝術賞析
    經研究確認這是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古希臘的雕刻作品。根據古希臘的運動員不留鬍鬚也不戴頭盔的習俗判斷,確認它是神話中的英雄人物,因此有人稱之為「青銅武士」。銅像的牙齒和眼圈是用銀鑲的,嘴唇、頭髮等是用銅鑲貼,眼球是象牙製成,鑄造工藝十分高明。人體雕塑精美,技巧嫻熟,不僅表現在雕像的整體形象,而且表現在每一個局部。
  • 維多利亞時代畫家戈多德作品,從古希臘雕塑女神中尋找靈感
    戈多德受到古希臘雕塑的影響,他描繪的美貌古典女性,都是在這些古希臘雕塑女神身上找到的靈感,也由此確立了自己繪畫的方向!在倫敦的工作室,戈德用大理石做裝修,收藏了很多古代雕像和古董物品。然後他把這些裝飾也帶進了自己的畫作裡!
  • 古希臘雕塑三個不同的時期特點
    1古希臘三個時期雕塑的詳細特徵  1、古風時期:  公元前8世紀到6世紀,希臘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部落首領的權力完全消失,原始公社瓦解,奴隸制度在希臘形成,開始建立了奴隸制的城邦國家。  由於陸地貧瘠,城邦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導致海上擴張和殖民統治。
  • 「最完美的人類童年時代」留下的範本:古希臘雕塑與神話體系
    這影響了後來的整個西方美術史,古希臘人留下莊重、充滿寫實精神的作品,成為後世藝術家爭相學習、模仿的範本,古今中外的學者、思想家們也都對其不吝讚美之辭。約公元前450年,也就是希臘即將最終戰勝波斯全面贏得持續半世紀「希波戰爭」之際,雕塑家米隆所創作的這件「擲鐵餅者」,正是其中的一件傑出「範本」。
  • 「時裝精」用古希臘雕塑的純粹之美,點綴優雅的小屋
    Gabrielle Chanel位於巴黎康朋街寓所的內景(圖片:網絡)CHANEL 2018早春度假系列,Karl單單以Gabrielle康朋街寓所中的維納斯雕塑為靈感出發,便支撐起了整個系列的文化內涵。這尊古希臘的維納斯雕像,也被印在了大秀的邀請函上。
  • 為什麼歐洲人物雕塑多是這樣的形象?古希臘人不喜歡穿衣服嗎?
    要弄清這個現象,首先只能從古希臘開始,但歐洲的很多藝術作品來源於古希臘神話,這些神話中的人物多為全裸或半裸,文藝復興的興起,使歐洲進入了一個新的藝術文明世界,但有些作品是基於古希臘神話進行創作的。另外,歐洲博物館展示最多的雕刻作品,多來源於古希臘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品, 所以,無論我們是在歐洲旅行,自由旅行還是團體旅行,大多數與古歐有關的藝術雕塑都會裸露在眼中,那麼,這引起了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在古希臘文化中,喜歡以裸體的形象出現呢?
  • 古希臘雕塑 以裸體塑造運動員之美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早在兩千多年前,還處在原始氏族社會剛剛轉向奴隸社會階段的古希臘城邦國家,卻已經能夠創造出這樣一系列優美動人的雕像;而且,從古代希臘人體藝術作品中,人們也會發現,古希臘人體藝術的題材,除了主要來自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就是表現運動員的形象,而古希臘的雕像又往往採取裸體的形式。為什麼會形成這些情況呢?
  • 眾多古希臘雕塑大師作品欣賞
    《寧芙與貝殼》,原為希臘化時代的雕塑的羅馬複製品,這是法國雕塑家Antoine 為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專門複製的一系列古希臘作品之一,現藏於羅浮宮。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雕塑,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時代(公元69-96年) 的複製品,出土於羅馬。  墨涅拉俄斯是斯巴達國王,海倫的丈夫,攻打特洛伊的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