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1月30日報導:極具異域風情的新疆模戳印花,簡單操作後就能拓印出畫作、明信片;用傳統剪紙技藝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方形花燈,為即將到來的新年添一添喜氣……為期三天的2019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昨天在上海世博展覽館拉開帷幕。博覽會以「中國手造,蒸蒸日上」為主題,刺繡、編織、布藝、造紙、竹藝等80餘項國內外非遺手工技藝吸引手造愛者打卡體驗。
不少外國友人對中國非遺技藝有著濃厚的興趣,拍照留念或詢問體驗課程。國際化也是今年手造博覽會的一大亮點,繼施華洛世奇、DMC之後,德國縫紉工具巨擘PRYM、創意顏料巨擘MARABU、以及美國創意黏土巨擘POLYFORM、法國創意彩繪和手帳領軍ALADINE等首次亮相手造博覽會,國際手造專業材料商齊聚。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依賴便捷的工業製品的同時,親手製作、親子體驗能在放慢的時間裡感受生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說:「手造會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因為它可以讓人找到自己生存價值的空間。」
來自日本的長谷川宗佳現場手把手傳授水引瑞穗藝術課程。水引是一種細紙繩編織工藝,其源頭是唐朝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而瑞穗是日本傳統的裝飾品。只要掌握編織方法並混合搭配,就可以做出複雜的造型。長谷川宗佳告訴記者,自己非常喜歡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參加手造博覽會,希望把日本的傳統之美傳遞給世界各地的人。
十餘件犛牛絨包包亮相青海果洛展區,這是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協助青海果洛研發的新品。在手造博覽會「非遺扶貧」板塊,60餘位來自新疆、青海、雲南、四川、貴州等上海對口幫扶的省市自治區的非遺傳承人,帶來了苗族、彝族、藏族、羌族、土族、哈尼族、布依族、撒拉族、蒙古族等30餘項少數民族非遺技藝,進行展演、展示、銷售、體驗等。
參與製作犛牛絨包包的卓瑪吉介紹,犛牛絨比羊絨更輕、更柔軟,還不沾水。果洛州瑪沁縣雪山鄉陰柯河村為扶貧重點村,而雪域果洛地處高原,具有犛牛生產得天獨厚的條件,犛牛絨可以說是脫貧致富、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今年,包括卓瑪吉在內的5名傳承人(群)參與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果洛研修班的學習,將學習到的犛牛絨毛氈技藝帶回家鄉。「參加培訓、參加展會,學會了新技藝,審美也提高了。」卓瑪吉透露,目前正與設計師合作,將推出犛牛絨圍巾、衣服等。
汪大偉說:「從資金扶貧到教育扶貧,挖掘各民族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經過PACC幾年的培訓,手藝再創造,喚醒傳統工藝,開發出新的產品,走近當代生活。希望通過手造博覽會的平臺展示產品,對接市場需求,吸引投資商的注意,擴大扶貧的規模。」
活動由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上海手造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創意設計師協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