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有你,此處有我,讓我們一起近距離感受重慶沙坪垻的名勝古蹟吧【部分名勝古蹟】
沙坪垻
沙坪垻區可以說是巴渝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到了近代,沙坪垻區則是著名的紅巖精神發祥地,也是我國最著名的紅色風景區,人文文化十分豐富。
提到歌樂山,人們都會想到白公館、渣滓洞和《紅巖》。山上風景優美,十分幽靜。進入園區拾階而上,可以看到歌頌烈士浩然正氣的大型雕像群。在一旁還有一座烈士紀念碑,記錄了共產黨人英勇不屈鬥爭的光輝歷史。紅巖魂革命陳列館是烈士陵園中最主要的建築,通過各種圖片、視頻等資料向人們展示了革命烈士的艱苦卓絕歷史。陳列館內還開設了半景畫館,運用現代的聲、光、畫、影技術將當時的情景展現在人們面前。
地址:重慶市沙坪垻區壯志路
紅巖魂廣場位於歌樂山腳下,是歌樂山烈士陵園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第一個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廣場。整個廣場分為瞻仰區和紀念區兩大部分,在瞻仰區可以看到一組紅色花崗巖烈士群雕,名為「浩氣長存」,描寫了烈士們面對死亡毫不畏懼、勇敢鬥爭的大無畏精神。而在紀念區西端,有一座水晶漢白玉砌成的石碑,上面鐫刻著鄧小平題寫的「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字樣。
龍泉洞是一座隱藏在深山之中的道觀,以前很少有人在此活動,因此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在神話傳說中,古時重慶地區有兩條妖龍興風作浪、禍害地方,後來元始天尊派遣護衛神大王渝根、二王安祥來斬殺魔怪,為民除害。他們降服巨龍後就將其封印在山洞中,並且要時時刻刻噴出清泉來為民造福,以贖清自己的罪孽,洞窟故而得名。而當地的老百姓為感激元始天尊的恩情,就在這裡修建了道觀,一年四季祭祀不息。如今這座道觀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樣貌,建築十分古典,風格典雅大方。在殿堂內則供奉著很多道教神祇,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白公館和渣滓洞是新中國成立前國民政府用來關押革命志士和共產黨人的監獄,因環境險惡、看管嚴格、刑訊殘忍而聞名。白公館是原先四川軍閥白駒的香山別墅,後來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改為美國人員的居所,叫作中美合作所。1940年被改建成監獄。而渣滓洞距離白公館不遠,曾是一處煤窯,但是由於出產的煤質量較差、渣多煤少,故而得名。1943年軍統局將這裡改建為集中營。如今渣滓洞和白公館已被改造成紀念館,通過各種圖片和文字資料復原了不少當時的場景,讓人們對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
磁器口古鎮是重慶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原名「龍隱鎮」,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時期。到了明清,因為航運的發達,磁器口就成了一處十分熱鬧的水陸碼頭。到了民國時期,這裡的商業更加繁榮。時至今日,磁器口已逐漸歸於平靜,但是仿古的傳統風格卻依然未改,人們還可以感受這裡濃鬱的歷史和文化。
寶輪寺夜景
寶輪寺
這座寺廟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魏時期。明朝時期,傳說建文帝曾逃到這裡避難,寺名被改為龍隱寺,而小鎮也被命名為龍隱鎮。現在就只有大雄寶殿保存完好,是目前重慶少見的明代建築。而且整個大殿都是用榫卯結構搭建而成,沒有用一根鐵釘,但是至今依然安穩牢固,堪稱我國難得一見的建築瑰寶。
翰林院
翰林院原名「鯉魚石學舍」,清朝時有一名姓孫的學者在這裡辦學授課。先後走出了黃鐘音、段大章兩位進士,還有其他三位學生考中舉人,因此被後人稱為「一門三舉子,五裡兩翰林」,成為當時讀書人十分嚮往的地方。目前翰林院的建築還保留著過去的中院,是一幢很具巴渝傳統風格的建築,造型十分簡樸,顯得古色古香。
茶館
重慶的茶文化獨具特色,而要想體驗這種傳統的茶文化,就非得來磁器口不可。在磁器口古鎮可以看到不少傳統風格的茶館,很多都是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建築,都是明清時期商人們建立的商館。在喝茶的時候,還會有濃鬱巴渝風格的特色民俗表演,讓人們賞心悅目。
打火龍
在磁器口古鎮可以看到很多傳統民俗娛樂項目,其中玩龍燈是磁器口當地人最喜歡的。這裡玩龍燈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打火龍最受歡迎。
巴渝民居館
巴渝民居館是在過去鍾家大院的基礎上修建而來的。鍾家大院是慈禧太后的管家鍾雲亭所建,是具歷史的傳統建築。
深水井
深水井是磁器口最著名的古蹟,據說建於明朝,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建文帝在逃亡過程中為了躲避官差的追捕,就在這口井裡躲避了一晚,脫險之後就在寶輪寺出家。後人為了紀念建文帝,就將這口井稱為「生水井」,後來逐漸變為深水井,並且在井旁豎立了一塊碑以資紀念
文昌宮
文昌宮是磁器口最熱鬧的道觀。這座古老的道觀建於何時現在已無法考證,但現存的建築全是明代重修的。大殿內供奉著一座二郎神的神像,據說在嘉陵江裡曾有一條惡龍,時時刻刻威脅著磁器口小鎮的安危。後來二郎神從天而降,收服了惡龍,保護了當地人的安全。人們為了紀念他便立起他的塑像。
寶善寺
寶善寺是磁器口著名的九宮十八廟之一。寺廟歷史悠久,是磁器口規模最大的四合院建築。廟內則設有陶瓷博物館,是介紹磁器口悠久的陶瓷器燒制歷史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