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灣畔 白鷺翩飛
旭日噴薄而出
金色的陽光灑滿大地
蓮花山麓 百業初興
正在崛起的特別新城迎來新的一天
本文圖片 深圳特區報微信公眾號12月16日上午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
揭牌儀式現場。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林少春,深圳市長陳如桂,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丘海,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省委秘書長鄭雁雄,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奇珠,汕尾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緒松出席揭牌儀式。
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發言。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林少春主持。深汕特別合作區,一塊書寫時代傳奇的創業沃土。
2011年5月2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將「中共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委員會」「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牌子授予深圳、汕尾兩市,合作區正式運作。合作區規劃範圍包括汕尾市海豐縣鵝埠、小漠、鮜門、赤石四鎮,總面積468.3平方公裡。其中,可建設用地145平方公裡,海岸線長50.9公裡,區內常住人口為7.65萬人。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為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享有地級市一級管理權限,委託深圳、汕尾兩市管理,深圳市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汕尾市負責徵地拆遷和社會事務。
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加速崛起,圖為起步區鵝埠片區。深汕特別合作區選址海豐縣毗鄰惠東縣的四個農業鎮。海陸豐是革命老區,經濟底子本來就薄,而這四個鎮又是海豐縣底子最薄的農業鎮,完全沒有工業基礎,市政配套幾乎為零,在這樣的條件下建設「雙轉移」產業園難度可想而知。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深圳、汕尾兩市的大力支持下,深汕人沐風櫛雨、披荊斬棘、朝著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深圳產業拓展支撐區、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協作區、粵東振興發展先行區和現代產業新城的方向砥礪前行。在「摸頭石頭過河」建設全國首個特別合作區的過程中,體制機制的不順與影響也逐漸顯露。
2017年9月21日,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的批覆》,要求深圳市要不折不扣落實好全面主導合作區經濟社會事務的責任,按照「10+1」(深圳10個區+深汕特別合作區)模式給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資源支持,確保合作區在新的體制機制下迅速打開工作局面,儘快做大做強。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紀工委領導班子成員由深圳市委選任和管理。領導職數參照深圳經濟功能區配備。
深汕特別合作區資源秉賦得天獨厚交通區位優越。
深汕特別合作區資源秉賦得天獨厚交通區位優越。產業發展方面深汕特別合作區對標高質量發展,堅決摒棄低端落後產能,堅持重大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規模集聚項目「三個優先」,著力引進先進通訊設備等細分行業,推動向產業價值鏈高端延伸。目前已形成電子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業、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幾大集群。截至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已供地產業項目67個,其中竣工投產13個,主體施工31個,樁基建設4個。
騰訊深汕雲計算數據中心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深汕特別合作區規劃建設道路81條(段),總長約251公裡,總投資約502億元,其中,已建成通車道路27條(段),已動工建設道路19條(段),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道路35條(段)。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努力打造海、陸、空、鐵立體交通體系。其中,「三港四站」交通樞紐配套設施體系包括深圳港小漠港區、鮜門客運港、深汕通用機場(空港),高鐵站有鮜門站、深汕站、鵝埠站、深汕城際站。而「四鐵五高」外聯路網體系包括廣汕高鐵、深汕高鐵、廈深高鐵、深汕城際,以及瀋海高速、潮莞高速、深汕第二高速、深汕第三高速、河惠汕高速。
城市綜合配套方面規劃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可提供學位5580個,其中深圳南外集團即將進駐。北京電影學院、南方科技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有意在合作區設立分校。規劃7處保障性住房,可提供3.5萬到5.5萬套住宅。其中,深耕村項目本月已經奠基。規劃一所三甲醫院和一個門診所,其中,北大深圳醫院深汕門診部已經主體完工,三甲醫院擬同深圳大學建設。
面對新使命,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全力打造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首創者、飛地治理模式首創者、飛地農村城市化實踐首創者,加快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粵東沿海經濟帶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創新拓展區、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
協調發展的生動答卷作為首屈一指的經濟大省,廣東存在著「二八現象」:多年來,經濟總量接近80%集中在珠三角9市,粵東西北12市幅員廣闊但僅佔比20%左右。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準一些,久久為功。」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清遠視察時,為廣東經濟發展「把脈」「開方」,指示要堅持辯證思維,轉變觀念,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充分發揮粵東西北地區生態優勢,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
殷殷囑託,如大海的燈塔指引航向、如沙場的戰鼓催人奮進。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提出了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等四方面工作要求,而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改革創新發展正是廣東、深圳牢記囑託,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以新擔當新作為開創工作新局面的精彩縮影。」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評析道。
改革不停頓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發展「幾年前,鵝埠鎮還是成片的農田,如今到處是現代化的廠房,還有各種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尤其是這兩年的發展,真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合作區起步區、鵝埠鎮村民葉海平感嘆道。
鵝埠鎮屬於合作區一心四組團當中的西部組團,也是產業集聚區,合作區已供地的產業項目67個,絕大部分集中鵝埠,合作區三大地標即238米的深汕灣科技生態園創新中心、211米的深汕綠地中心、147米的特區建發東部大廈同樣齊齊集聚於此。
「如今的鵝埠產業新城輪廓日漸明朗,正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蛇口、羅湖,充滿朝氣、銳氣。
合作區黨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合作區的發展是改革不停頓的真實寫照。2006年,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前身——汕尾市海豐縣對接東莞市大朗鎮,雙方合作共建東莞大朗(海豐)產業轉移工業園,規劃面積為4平方公裡。2008年東莞大朗產業轉移工業園更名為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並升格為深圳、汕尾共建。2011年,一躍而起擴容升格為深汕特別合作區,總面積達468.3平方公裡。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作為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享有地級市一級管理權限,委託深圳、汕尾兩市管理,深圳市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汕尾市負責徵地拆遷和社會事務。2017年9月21日,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的批覆》,要求深圳市要不折不扣落實好全面主導合作區經濟社會事務的責任,按照「10+1」(深圳10個區+深汕特別合作區)模式給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資源支持,確保合作區在新的體制機制下迅速打開工作局面,儘快做大做強。2018年12月16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揭牌,完成體制機制大調整。回眸一瞥,深汕特別合作區走過了一段極不平凡的改革之路。
「合作區成立初期,完全沒有工業基礎,市政配套幾乎為零,沒有自來水廠、沒有醫院,在這樣的基礎上吸引好項目、吸引高端人才難度可想而知。
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副局長唐紹傑早年曾擔任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談起創業初期的艱辛歲月,往事歷歷在目。然而,正是憑著一股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深汕人前僕後繼,久久為功,推動合作區闖出一條新路。
對標世界一流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發展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一塊璞玉可以雕琢出傳世的珍品。在城市規劃師眼中,深汕特別合作區正是這樣一塊璞玉。
「能夠參與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心區的規劃設計,是我職業生涯的一大幸事。
今年10月26日,加拿大著名設計師米歇爾·匋克美再次現身深汕特別合作區。這一天,特別合作區中心區概念城市設計國際諮詢會評審結果公布,由加拿大USI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加拿大傑恆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深圳壽恆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經過層層選拔PK,擊敗了來自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及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一線城市的48家設計機構,成為最終的勝出者。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深汕特別合作區的規劃工作,市委書記王偉中指示「規劃先行、謀定而後動,按照世界一流標準規劃好、建設好、發展好,更好地發揮對粵東西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市長陳如桂指示「高標準、大手筆、大氣魄規劃,在帶動產業集聚的同時,不斷提高城市發展潛力」。深汕特別合作區將規劃工作作為中心工作全力推進。中心區是合作區發展的核心地區,其規劃設計,事關新城的發展後勁、城市形象、功能提升以及國際化現代化水平。合作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高門檻、嚴格審核、認真把關,確保中心區規劃設計不留遺憾、不留敗筆,經得起歷史考驗。
500萬元全球徵集中心區概念城市設計是合作區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要求的眾多舉措之一。盛情邀請參與雄安新區規劃工作的部分專家學者「加盟」特別合作區總體規劃專家諮委會,合作區領導幹部借赴京精準招商之機趕赴雄安新區學習取經,均為高標準高水平做好合作區總體規劃的務實之舉。
市政府副秘書長、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主任產耀東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認真學習雄安新區等地區規劃編制的先進理念,著力打造具有國內標杆意義、全球一流水平的特別新城。目前已形成了總體規劃綱要,並將納入深圳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基本完成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市政工程詳細規劃、濱海片區概念規劃、鵝埠片及鮜門高鐵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工作,明確了「一心四組團多節點」總體空間布局思路,城市規劃體系漸趨成型。
「特別合作區出讓第一塊土地是在深圳拍的,我們要傳遞的信息就是這片土地堅持用深圳標準、深圳理念來建設和管理,提供深圳一樣的政務服務。
合作區投資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合作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而這正是它難以抗拒的魅力所在。
「作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我們看中的是合作區用深圳的管理制度、深圳的理念,來開發管理這片充滿無限想像空間的處女地,它的區位優勢、政務環境、城市規劃、政策支持,完全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綠地集團深圳公司副總經理何海鵬的一番心裡話,道出了200多家籤約企業布局合作區的遠見卓識和堅定信念。
產耀東告訴記者,市委提出了深圳要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範區的目標,在產業發展上,特別合作區對標高質量發展,堅決摒棄低端落後產能,堅持重大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規模集聚項目「三個優先」,著力引進先進通訊設備等細分行業,推動向產業價值鏈高端延伸。大手筆規劃了面積達13平方公裡的深汕灣機器人小鎮、深汕灣科技城、深汕科技生態園,吸引高新優質企業集聚發展。目前已形成電子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業、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幾大集群。合作區大數據產業園成功入圍廣東第一批省級大數據產業園。
在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的同時,合作區謹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保護中,合作區強化對溼地、河流、林地、田園、海洋以及其它生態空間的保護,確保生態系統完整,藍綠空間佔比穩定在70%以上,建設空間控制在30%以內,打造依山面海、水城相融、林田共生、藍綠交織的城市底蘊和自然山水格局。水清、岸綠、景美,宜居、宜業、宜遊,「東深圳」正在實現綠色崛起。
不忘初心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範例創新典範12月5日,深汕特別合作區首個保障性住房項目深耕村舉行開工奠基儀式。深耕村,寓意不忘初心在深圳的第「10+1」區精耕細作埋頭苦幹靜待花開。
探路區域協調發展,是合作區不變的初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政廣東期間,於2010年8月25日調研汕尾,提出深汕特別合作區要以「創新發展、先行先試」為核心,努力創建全省區域合作創新示範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主政廣東期間,7次蒞臨特別合作區調研指導,要求合作區要努力實現與深圳一體化發展。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調研時寄望特別合作區建設成為現代化的濱海新區、產業新城,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範例、創新典範。
創新引領發展、實幹再造新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推動下,騰訊雲數據中心成為合作區第一個落地的重大產業項目、示範項目。截至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已供地產業項目67個,其中,61個來自深圳,並且龍頭企業雲集。深圳特建發和鹽田港集團計劃投資264億元在合作區小漠片區建設國際物流港和臨港工業園,一期項目已經動工。華僑城集團在合作區南部組團開發佔地約10平方公裡的文化旅遊創新小鎮。華潤新一代數據中心則在兩年前已經啟用。
大量深企布局深汕特別合作區的背後,既是源於合作區的前景誘人,也與深圳在此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和政策傾斜,搭建創新創業的歷史舞臺密不可分。其中,2015年6月28日,深圳出臺12條措施支持合作區發展。兩個月後,深圳再次出臺產業扶持政策,從深圳市轉入合作區的企業可申請13項深圳市本級產業扶持專項資金。
投資者踏足深汕特別合作區這片熱土,到處能感到深圳元素深圳印記,燃氣、供水、巴士、有線電視等配套服務早已由深圳企業承擔。在合作區起步最為艱難的時間,深企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甘當拓荒牛,為合作區的發展保駕護航,為今後長足的發展奠定城市之基。
今天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深圳市財政投入已達70億元,撬動各類投資達到1200億元,產業集聚開始形成,基礎設施逐步推進,城市骨架初見雛型,正在加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粵東沿海經濟帶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創新拓展區、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統籌謀劃下,在深汕兩市的同心同德、全力支持下,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為全國首個「飛出地」全面建設管理的片區,打開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深汕飛地模式」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代表團紛至沓來交流考察。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深汕灣畔,大潮湧動蘊藏著砥礪前行人的澎湃動力;圳美綠道,群山巍峨銘記著開拓創新者的使命擔當。深汕人將以這次揭牌為新起點、新契機,認真落實中央、省、市的決策部署,以新時代走在最前列、新徵程勇當尖兵為不懈追求,為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為推動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為全國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貢獻新的力量!
【開拓者說】深汕特別合作區的發展和建設
離不開一群「擼起袖子加油幹」的開拓者的努力
龍崗區法院法官吳達林就是其中的一員
吳達林:有幸見證深圳第「10+1」區誕生
2012年,深圳市委組織部面向全市公開選派25名幹部赴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龍崗區法院法官吳達林作為法務人才選派到特別合作區綜合辦。由於高度精減的機構設置,他除了承接法制工作外,還負責辦文、辦會、督辦、綜合材料等工作,身兼數職。
剛來的時候,條件非常艱苦。辦公在鐵皮房,汛期屋外下大雨屋內也下大雨,住在國道邊,用的是黃泥巴水,沒有正規的醫院,沒有文體設施。有一些選派幹部陸續提前離開了。
吳達林說,2016年年底,在特別合作區的任期即將結束,他本可以跟其他幹部一樣返回深圳。但2016年9月以來,在市政府副秘書長、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主任產耀東帶領下,這片土地沉寂多年的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正式邁入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時期,每個月都有新變化,新城前景日漸清晰。吳達林被這種幹事創業的激情深深打動,也意識到有太多的期盼尚待實現,就這樣回去,實在難以割捨。
當時孩子還小需要照顧,內心思想鬥爭很激烈,經過反覆考慮,我認為有機會參與將特別合作區從一個農村建設成為一座美麗濱海新城,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最終,吳達林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在市委組織部和龍崗區法院的關心下,吳達林作為第二批選派幹部,留下來再奉獻3年。
深汕特別合作區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體制機制的不順逐漸顯露出來,掣肘了其快速發展。面對這些困難,產耀東提出要痛下決心,緊緊抓住體制機制調整的「牛鼻子」,下決心儘快調整到位,同時也要立足於先幹,以「創新引領發展、實幹再造新城」為發展理念,以「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為發展模式,以「規劃引領、基礎先行、平臺帶動、產城融合」為發展思路,砥礪前行,加快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讓社會各界特別是省委省政府對深汕特別合作區充滿信心,堅定支持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
在產耀東帶領下,吳達林與分管部門的同志一起全力做好體制機制調整的調研與準備工作,學習借鑑北京中關村、武漢高新區、廣州琶洲等有益經驗,請教市委政研室等市直部門,結合實際深入剖析現有體制機制利弊,形成近20萬字決策參考建議材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後在省市高度重視下,產耀東帶領團隊反覆溝通協調和請示匯報。2017年9月21日,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於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的批覆》,至此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終於實現調整。
今年以來,國家稅務總局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稅務局、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深汕特別合作區供電局、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深汕特別合作區分公司、中國共產黨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紀律檢查工作委員會和深圳市監察委員會派出深汕特別合作區監察專員辦公室、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深圳市深汕區局等相繼揭牌成立,深汕消防籌備組、深圳市公安消防支隊執勤隊伍、深圳市公安局深汕分局籌備組等相繼入駐這座新城。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揭牌。
剛來時有一種有力使不上的感覺,現在感覺時間總不夠用,通過這次體制機制調整,特別合作區迎來了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這塊飛地將以她的高質量發展,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一種嶄新的區域發展模式。
吳達林說,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有幸見證深圳第「10+1」區的誕生並迎來新的大發展,是一種幸福,這種幸福將會永遠駐留在自己心間。
【專家解讀】自2011年5月授牌成立
到今天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
7年間
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加速崛起
全力打造中國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首創者
飛地治理模式首創者
飛地城市化實踐首創者
對這個濱海新城的發展模式
來自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的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郭萬達:創新區域合作模式 打造協調發展標杆省委、省政府設定深汕特別合作區,本身就是探索區域協調發展、創新區域合作模式的創舉,合作區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建設現代化產業新城,以共建促共享,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圳承擔著舉全市之力,以深圳速度、深圳質量、深圳標準,把合作區建設成國際一流的產城人融合的濱海城區,打造帶動粵東振興發展的新引擎,探路以高質量發展提高全省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樹立全省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典範、標杆的光榮使命。
此次調整前,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機構,省裡委託深圳、汕尾兩市市委市政府管理,其中深圳主導開發建設、汕尾負責徵地拆遷和社會事務。調整後,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改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組織架構參照深圳經濟功能區配備,紀工委、公安、法院、檢察院、稅務等機構都作相應調整,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形成深圳全面主導、汕尾積極配合的合作格局。調整的核心是賦予深圳更大的職責,支持深圳凝神聚力,加快推進合作區的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
此次體制機制調整突出了「四個直接」,即人事權交給深圳、突出深圳直接領導,機構系統性調整、突出深圳政府職能在合作區的直接延伸與直接管理,各方資源加大投入,突出深圳強有力的直接支持。調整的優點至少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根據合作區發展的需要,在堅持機構精簡的原則下,充實了人員配置;
二是變臨時性、援助性的合作體制為長效性的可持續的管理體制,在堅持共享的基礎上,鼓勵深圳將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投入合作區的開發建設;
三是可以有效減少一些協商環節,推進新城建設提質提效,如,合作區原來與深圳各市直單位籤訂共建協議的方式爭取支持,改為直接管理後,不但得到的支持力度可以更大,而且辦事流程會更為順暢快捷。
對深圳而言,機制的調整,意味著承擔更大的責任、更多的投入,省裡寄予厚望要求深圳打造「10+1」區模式,可以說,這就把合作區當成深圳的第「10+1」區來對待,要舉全市之力加快合作區的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打造振興粵東的新增長極,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探新路,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提供深圳智慧、廣東樣本。同時也意味著,深圳有了更大的產業騰挪空間,有了新的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區,通過產業共建,優化深圳的產業布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為深圳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範區提供新的支撐。此外,還意味著,深圳將部分城市功能有序疏解轉移到合作區,有了新的城市空間為市民提供更多的民生福祉。
對汕尾而言,同樣意味著多重利好。一是可以加強與深圳的聯繫,包括產業鏈配套、交通互聯互通、人員往來等,更好地融入珠三角;二是合作區經濟發展好了,輻射能力增強了,蛋糕做大了,汕尾可以更好地共享經濟成果,包括產業共建、稅收分成等;三是可以發揮屬地優勢、地緣優勢,就近享受合作區的醫療、教育等城市服務;四是提供了新的交流平臺,汕尾的幹部可以就近在合作區掛職鍛鍊,更便捷地學習借鑑深圳的發展經驗。
對廣東而言,合作區這次機制調整,是一次強市放權的改革探索、新型城市化建設模式的嘗試,鼓勵深圳充分發揮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在合作區這張白紙上、這塊「飛地」上,踐行新發展理念,高標準建設一座產業新城,帶動汕尾發展,反哺革命老區,為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探索新模式,為全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探新路、提供廣東樣本。
深汕特別合作區·足印❒ 2006年,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前身——由汕尾市海豐縣對接東莞市大朗鎮,雙方合作共建東莞大朗(海豐)產業轉移工業園。
❒ 2007年,東莞大朗(海豐)產業轉移工業園被廣東省批准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規劃面積4平方公裡。
❒ 2008年,在廣東省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背景下,東莞大朗產業轉移工業園更名為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共建方由東莞市大朗鎮和汕尾市海豐縣變更為深圳、汕尾兩市。
❒ 2011年2月18日,廣東省委、省政府批覆《深汕(尾)特別合作區基本框架方案》,正式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
❒ 2011年5月2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將「中共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委員會」、「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牌子授予深圳、汕尾兩市,合作區正式運作。
❒ 2014年10月,汕尾市政府委託授權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實施部分地級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
❒ 2014年11月,《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展總體規劃(2015-2030)》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 2015年7月23日,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廣東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服務規定》。這部省政府規章是全國首個省級合作區的立法,標誌著合作區的法律地位正式確定。
❒ 2015年9月1日,深圳市政府出臺政策:深圳的企業到合作區投資,享受與深圳企業同樣的產業扶持政策待遇。從深圳市轉入合作區的企業可申請13項深圳市本級產業扶持專項資金。
❒ 2016年初,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深圳、汕尾兩市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合作區與深圳一體化發展。
❒ 2016年5月,深圳市東進戰略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深圳市實施東進戰略行動方案(2016-2020年)》及相關配套方案。會議明確,深汕特別合作區是深圳實施東進戰略的尖兵,要牢記使命,創新思路,真抓實幹,努力發揮更大作用。
❒ 2017年9月21日,廣東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的批覆》,要求深圳市要不折不扣落實好全面主導合作區經濟社會事務的責任,按照「10+1」(深圳10個區+深汕特別合作區)模式給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資源支持,確保合作區在新的體制機制下迅速打開工作局面,儘快做大做強。
❒ 2018年2月17日,深圳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圳市組織實施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讓我們一起祝福深汕特別合作區!
期待它未來有更加矚目的表現!
(原標題為《 剛剛,深汕特別合作區揭牌成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