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秋風吹來陣陣涼意,一個浪漫的節日「七夕」如期而至。說到「七夕」人們立即會想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所以又被現代的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最早起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到了唐代才逐漸形成一個綜合型的節日。
詩人林傑在詩中這樣描寫當時的景象: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乞巧》唐·林傑。
詩中的第三句「家家乞巧望秋月」,就描述了古時過七夕的盛況。這一日年輕女子拜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那時的七夕很大程度上是與女子相關的節日,因此七夕又叫「女兒節」。農曆七月七日年輕的女子手執五彩絲線和排列整齊的針孔,趁著月光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得巧」。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被稱為「乞巧」 節。
到了宋代,七夕節的氣氛更加濃厚繁榮。史書《醉翁談錄》中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填咽......。除了穿針乞巧,蜘蛛網佔等活動,女子們還會在瓷器內用水浸泡綠豆、黃豆、小麥,等它長出嫩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泡巧」。展示廚藝,做精緻的「巧果」供親朋品嘗。
江南一帶女子還有在七夕碾花染指甲的習俗。
相傳七夕夜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做「乞巧」,宮女們陳列瓜果、鮮花、美酒,擺放庭中,貴妃又叫宮女們各自捉蜘蛛,放於木盒中,第二日視蛛網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這種「蛛網乞巧」引得民間紛紛效仿。
民間還有「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等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家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