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如約而至,想必有對象的已經在朋友圈秀了一波恩愛了吧,你們今天去約會都去吃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你們回到古代,去看看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吧。

七夕是我國的民俗,而七夕節起源羽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對牛郎星、織女星的記載。東漢時,傳說天帝為媒,讓牛郎與織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銀簪劃河為界,規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鵲橋同織女相會,民間據此傳說形成了七夕節,並且一直保留下來。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自古有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米粉或者麵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你知道七夕為什麼吃巧果嗎?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農曆七月初七這天人們也會吃五子,五子指的是: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古時候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拜織女。作為漢族的風俗,每年七夕節舉行。漢族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裡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 桂圓、 紅棗、榛子、 花生, 瓜子)等祭品;當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七夕吃雞是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的生活,每到七夕殺一隻雞,意為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雞公報曉,牛郎織女便能永遠不分開。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不得不分開了,古時人們十分同情牛郎織女,於是他們就會在這一天殺一隻雞希望牛郎織女可以永遠在一起,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因此,這個吃雞這個習俗已經流傳到很多地方了,尤其在浙江金華這一帶,每到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

原來古人在七夕都會吃這些呀,小編也想吃雞,哈哈。七夕這是一個虐我們單身狗的節日,小編的狗糧真的是從凌晨吃到了現在,羨慕嫉妒恨,算了我還是下班乖乖回家睡覺吧。在這裡小編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單身的人早日找到你的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