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被稱為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等。提到七夕節,大家自然會想到鵲橋會、定情……由於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加上廣大商家的「忽悠」,七夕節發展到今天,更是被大眾認定為「中國情人節」。
不管真相如何,但七夕節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具有浪漫色彩的節日,與它有關的古詩詞也是數不勝數。七夕節除了浪漫的文化傳統外,還有很多飲食風俗。那麼,七夕節通常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七夕節最應景的10種傳統美食,你吃過幾種?
1、吃巧果
巧果是七夕節的應節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並不是一種水果,而是用麵粉、油、糖、蜜製作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點。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織女能賜自己一雙巧手。
又因為「巧」與「橋」諧音,人們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實現。
2、吃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夕這天吃巧芽面。巧芽面裡的「芽」是指綠豆芽,這綠豆芽一定要提前七天生,待豆芽長到3釐米就可以吃了。將綠豆芽和肉絲一起炒,再加水煮沸,放入調味料做成豆芽湯。麵條煮好抓到碗裡,將豆芽湯澆上即為「巧芽面」了。
3、吃花瓜
七夕節當然少不了瓜果。手巧的女子會將瓜果雕刻成奇鳥異狀,或者在瓜果表面浮雕圖案,用來拜織女、待客等,稱為「花瓜」。
4、吃江米條
七夕節吃江米條是老南京人特有的習俗。江米條是將糯米粉與豆粉加清酒和成麵團,放入鍋裡蒸熟;再將蒸好的麵團放入石臼捶打,待捶打好的麵團稍微變幹,用刀切成麵條,放入油鍋炸熟,炸好的江米條瀝乾油後抹上糖漿即可。
5、食五子
七夕節「拜織女」的祭拜供品中,五子是必不可少的。五子是指瓜子、花生、紅棗、桂圓、榛子,焚香拜祭後,這些貢品也就成為宵夜食物。
6、吃巧酥
七夕期間,民間一些糕點鋪會製作一些牛郎織女模樣的酥糖,俗稱「巧人」或「巧酥」,銷售時會說「送巧」或「送巧人」,十分討巧,很適合七夕節食用。
7、吃雞
傳說牛郎織女每年只有在七夕這天才能「鵲橋相會」,而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得分開。人們很同情牛郎織女,流行在七夕這天宰雞,意為沒有公雞報曉,牛郎織女就不會分開。七夕節吃雞也就成為很多地方的一種傳統習俗。
還有一些地方一到七夕節,就把大公雞從雞窩裡抓出來,放到屋裡用框子扣起來。他們認為公雞換了地方怕生,就不會打鳴,這樣牛郎織女在一起的時間就會長一些。
8、吃蠶豆
「分豆結緣」是福州地區七夕節特有的習俗。每年七月初七,親朋好友和鄰裡之間都要相互贈送、分食蠶豆,「蠶」與福州方言裡的「纏」諧音,意為把好事緊緊纏住。
9、吃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門臺山的傳統習俗。農曆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當地家家戶戶都要拜神,稱為「幕仙」,菱角、涼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貢品。
10、麻老
麻老,正確名應該叫麻糯,是福建龍巖特有的一種糕點,是專為紀念牛郎織女而生的七夕節食品。在龍巖地區,做父母的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幾天就要購買麻老贈送女兒,尤其是出嫁後的第一年,要用小籮筐整擔送。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五花八門,各地不盡相同,你的家鄉七夕節會吃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