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有一種投彈方式被廣泛應用,這種方式被稱作「跳彈攻擊」,如果航空炸彈落地角度過小,可能會被地面反彈,同時炸彈自身還有水平方向分速度,這就形成向前方的跳彈。 美國就將這種方法在對付日本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B-24「解放者」是美國研製的遠程轟炸/偵察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生產得最多的大型轟炸機,同時也是使用得最多的轟炸機,多達19萬架的產量,在亞洲戰場,B-24使用跳彈戰術讓日本海軍吃盡了苦頭。在這種攻擊方式中,B-24以高速低空掠過水麵,在接近日軍艦船時投放炸彈。此時的炸彈會在水面彈跳,形成「打水漂」的效果,隨後扎進艦船內部爆炸,殺傷效果非常理想。
同樣將這種方法使用得得心應手的,還有著名的「轟炸魯爾大壩」行動,1943年,英國斯坎普頓皇家空軍司令部,召開了由617中隊全體飛行員參加的戰前動員會。皇家空軍中校蓋伊·吉布森宣布,將要轟炸德國西部最重要的水壩,行動代號為「懲戒行動」。可具體實施上遇到了困難:轟炸機直接壩上投彈效果甚微,側面攻擊又被會水下的魚雷網所阻擋。最終,技術難關被「跳彈」所克服。
即讓轟炸機儘量的低飛投彈,使炸彈與水面的撞擊後產出類似於打水漂式的跳躍,越過防禦工事掉至大壩底部爆炸,藉助上巨大水壓導致裂口擴大直至潰壩,這種炸彈在水壩上遊釋放,投放前先在炸彈架上賦予它500轉/分的自轉速度,炸彈投下後會像小孩玩石頭「打水漂」一樣……
最終,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大壩在英國轟炸機神秘武器的攻擊下潰壩了,1.3億立方米的洪水瞬間湧向了大壩下遊,無數兵工廠、發電站、農田被淹,德國損失慘重。水庫下遊的魯爾工業區已經變成一片汪洋,有25座橋梁、1座軍用機場、1個城鎮以及3000公頃農田被洪水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