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看視頻
在人們印象中,淡水魚一般被養殖在水塘裡,而貨櫃是用來裝載、運輸貨物的容器。在安徽阜陽太和縣有機良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有機良莊」),創業青年陳金良成功地將魚「搬進」貨櫃裡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來到有機良莊園區,看到了連片的神秘藍色貨櫃,打開一個貨櫃的頂部,魚群在約15平方米的水面面積裡遊來遊去。
「貨櫃養魚杜絕了淤泥不利物質、藥物殘留等,也增加了養殖密度,一個貨櫃相當於兩畝水塘的產量,一畝地的貨櫃的產值相當於80畝水塘的產量。」陳金良告訴記者,一個貨櫃裡能養3000多條魚,一年能收穫1萬斤左右。
現場,陳金良還介紹了貨櫃養殖「魚菜共生」項目,依託新技術、新設備和企業科研成果轉化,以及國內第一家受控式貨櫃養殖「魚菜共生」生態循環種養基地,實現了以貨櫃為載體,高密度、循環水為核心特色的種養殖模式。
今年10月,該項目登上第五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現代農業成長組的舞臺,並斬獲銀獎。
「魚菜共生」是核心賣點
在「魚菜共生」循環系統,生態池中高氧水經過陽光照射及藻類的光合作用,形成富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有機養殖用水,源源不斷湧進貨櫃,為魚提供有營養的水質,這也是該項目的核心賣點。
傳統餵養魚模式需要投食冰鮮食料,水質容易受汙染,且魚類抗病弱,而貨櫃養殖可以做到全飼料餵養,魚類生病率低,工作量小。
來到貨櫃區,記者發現貨櫃構造複雜,光箱體就分為面板、隔溫層以及內板三層。這樣可以讓魚兒在一個四季恆溫的環境裡生存,提高魚兒的存活率。
「隔熱板的導熱係數低,為魚提供適宜的溫度體感;控制中心能科學系統地調控臭氧、溫度、PH值等魚類生長環境所需的指標,所以我們養的魚沒有土腥味。」陳金良介紹,80%的淡水魚都可在貨櫃進行高密度養殖。箱外還專門設置了出魚口,箱底的斜面設計也方便收魚,一箱魚3000斤大概10多分鐘就收完了。
「貨櫃養魚不用『換水』。一個貨櫃裡每小時有15噸水流過,能夠始終保持箱內水質乾淨,水一直是流動狀態,且魚兒逆流而上的天性,使得其肉質緊實。」陳金良說,貨櫃內部設有環水養殖系統,過濾出魚糞和有害細菌,讓外排「汙水」變成澆灌蔬菜、花卉的有機肥料,過濾、處理後的清水會再次流進養殖箱裡,達到生態循環。
此外,有機良莊還將業務不斷拓展,打造集觀光旅遊、自主採摘、拓展訓練為一體的旅遊景區。目前園區已被評為全國五星級休閒農業和旅遊示範點、國家 AAA級旅遊景區。
「有技術才有話語權」
2004年,28歲的陳金良到深圳創業,「我在藥品銷售行業做了10年,創辦了兩家公司,也算融入了深圳」。2014年,陳金良響應阜陽市「鳳還巢」號召,回到老家太和縣,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投資建立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流轉1000多畝土地,俯下身子投入農業。
「農業應該怎麼幹?」剛開始,陳金良覺得,農業涉及的知識太廣,種植、加工、銷售都要了解。經過國內外考察調研,結合農村綜合改革的契機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我下決心要在農業種植和養殖上下功夫,打造出和別人不一樣的農產品」。
一年後,陳金良在全國農產品現場會上偶然接觸了廣州一家企業,經過接洽,更堅定了他升級產業鏈、做循環農業的想法。
資料顯示,中國水產養殖產量佔全世界水產養殖產量的70%以上,水產養殖正在成為人類食物生產的重要領域。
「在『退漁還湖』政策的指引下,針對當前自然水體漁業養殖的一些痛點,我們開始了創業。」陳金良說,「我國一些農業科技還不夠成熟,光在『種』和『養』上做文章遠遠不夠」。近年來,有機良莊同安徽農業大學、珠江水產院、中科院安徽物質研究院等建立了合作關係,打造「產學研」基地、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引進更多的實用型、創新型人才。
陳金良介紹,「公司每年投資幾百萬元進行技術研發,每年獲得不低於10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有技術才有話語權。」下一步,項目還要進行智能化升級,爭取在手機上即時監測魚生活情況,還要在箱體的形狀、材質、大小、循環水上做文章。
平時,一些大學生也會來有機良莊學習、取經,公司會為他們提供設備、育苗技術、飼料,開展技術培訓、銷售服務等。陳金良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很有想法,但創業很苦、很難,不僅要有情懷還要做好準備。」
把土地流轉款一次性發到農戶手上
2014年,在有機良莊相關項目落地初期,周圍村鎮很多老百姓不理解,「我們一開始和百姓打交道沒有經驗,他們對我們的工作不認可、不買帳。」陳金良很無奈。
經過了解,陳金良發現,公司附近土地分散,農戶種植一些傳統的糧食作物,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很難達到1000元。
「我們開始挨家挨戶走訪告訴鄉親們,農莊賺錢了,對他們也有好處。歡迎大家來農莊做兼職,打零工。更希望他們來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大家共同發展。」陳金良告訴記者,自己想讓農民掌握更科學的種植技術,土地流轉也能讓他們規避自然災害、市場環境不佳等風險,為他們帶來實惠。
「我們耐心講解,給鄉親們看園區效果圖,講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情況,還把土地流轉款一次性發放到他們手上,讓他們明白自己還是土地的『主人』。」陳金良介紹,漸漸地,當地百姓「打開了心結」,還主動過來幫忙。
近年來,陳金良帶領他的團隊探索了6種扶貧模式並創新扶貧方法,倡導就業扶貧、旅遊扶貧、金融扶貧、建立扶貧產業園等多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公司共吸納貧困戶155戶349人『貸資入股』,年底戶均分紅4000元,去年公司錄用貧困戶68戶165人,年人均收入將近9000元。」
2017年,有機良莊共帶動周邊農戶800餘戶,帶動貧困人口1029人,為貧困戶增收共計352.08萬元,「我們4年就幹兩件事,創業和扶貧。」近年來,陳金良先後獲評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安徽省勞動模範等稱號,還當選了安徽省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