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 (李京澤)25日在北京發布的「民族發展藍皮書」《中國民族發展報告(2020)——民族地區決勝全面小康》(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8-2019年民族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貧困發生率顯著下降,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
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延中研究員主編,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重點皮書之一。該皮書共12章,包括總報告1篇、地區分報告6篇和專題報告5篇。重點研究「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的實踐進程與取得的成效,在分報告中結合當地具體現實基礎,分別總結了更為詳盡的脫貧攻堅做法、經驗和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基於此在宏觀政策、政府幹部和個體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報告對民族地區和「三區三州」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認為其主要體現為:高度重視、高位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目標明確且層層夯實責任,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制度效率;著力脫貧攻堅工作的提質增效,財政投入和對口援助增速加快,全國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攻堅克難;以產業扶貧為主導因地制宜不斷創新扶貧方式、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注重健全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黨建扶貧發力,各級黨政軍企事業單位定點、駐村、結對認親等幫扶措施多樣,扶智與扶志相互融合,多方協同助力脫貧攻堅。
報導同時指出了民族地區現實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主要包括: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艱巨,防止返貧的相關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因地制宜確定對摘帽縣和脫貧人口的扶持政策的持續時間有很大難度;產業扶貧中優勢特色產業佔比有待提高,一些產業發展後勁乏力,自我發展能力還未真正養成;貧困人群的市場競爭意識不強,自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很難短時間扭轉,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薄弱,貧困代際傳遞的阻斷還需進一步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王鐳在發布會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至2019年,中國民族地區累計減貧2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1%下降到4%。到2020年上半年,西藏、內蒙古、青海等省份實現區域內絕對貧困「清零」,還有10餘個人口較少民族實現了整族擺脫絕對貧困。
他認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在反貧困和小康社會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為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勁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