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咱們八了猴子的兄弟,老豬的老婆,只有沙和尚,沒親沒故的,也沒啥緋聞豔史,唯一標誌性的,就是他那柄降妖寶杖。
就這柄寶杖,還爭議很大。N多版《西遊記》電視劇裡,沙和尚拿的都是和魯智深一模一樣的日月鏟,就是這造型:
可是據原著描寫,沙和尚的「降妖寶杖」和這造型一點都不搭!既沒有描寫「鏟」的動作,也沒有「叉」的功能,反倒最大的功能是「砸」。
原著中多次提起:管教一杖碎天靈。也就是說不是把人鏟死或插死,而是一下把天靈蓋打碎。
這武器大概是這樣:吳剛伐下一枝來,魯班製造工夫蓋。 裡邊一條金趁心,外邊萬道珠絲玠。
還被靈感大王嘲諷為「像擀麵杖」。
玉華州三王子的武器「烏油黑棒子」(不要想歪)和降妖寶杖最像。
早年「世德堂」版西遊記插圖中(李仙長借用你的圖了啊~),沙僧兵器還沒變成日月鏟:
可以看出還是一根長長的棒子,和猴子的兵器近似度很高。
至於什麼時候演變成日月鏟,約略是從清朝中後期的戲劇中,由於沙和尚人氣實在不旺,搜圖相當困難,即使搜到老舊的西遊京劇劇照,也往往只有猴子和豬,沒有沙和尚= =!
PO主好不容易從1966年的京劇電影《火焰山》中截了一張圖,供參考(該死的56網暫停有廣告,沒法截圖;不過話又說回來,66版《火焰山》挺好看的,不比所謂經典86版差)。
還有更早的1941年萬氏兄弟出品的動畫電影《鐵扇公主》中,沙和尚也是日月鏟的造型:
毫無例外的,這些造型師參照的都是戲劇形象,而非原文描寫。
那麼,降妖寶杖是怎麼演變成日月鏟的?我們追尋一下他的蹤跡。
不管是文藝還是宗教,便於在老百姓中傳播,就要遵循老百姓的習俗,給他們弄看得懂的東西,《西遊記》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原著者的博大精深,傳承者的形象塑造也功不可沒。而早期的傳承者,往往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只能根據書中隻言片語的敘述再向老百姓轉述,為了方便老百姓理解,就要把轉述的東西換成老百姓能懂的東西。
猴子的棒,老豬的耙,這都好理解,大家也都見過。可這「降妖寶杖」是什麼玩意兒?
那要從沙僧的職位說起:捲簾大將。
我國曆朝歷代,都沒有「捲簾大將」這個官職,但根據書中描述「也曾護駕宴蟠桃,也曾隨朝居上界」應該屬於上朝儀仗人員,《西遊記》最後成書於明朝,儀仗人員最有可能的就是明朝儀仗,那麼這些人員都有哪些?
據《明史·儀衛質》記載:龍旗十二,分左右,用甲士十二人。北鬥旗一、纛一居前,豹尾一居後,俱用甲士三人。虎豹各二,馴象六,分左右。布旗六十四:門旗、日旗、月旗,青龍、白虎、風、雲、雷、雨、江、河、淮、濟旗,天馬、天祿、白澤、朱雀、玄武等旗,木、火、土、金、水五星旗,五嶽旗,熊旗,鸞旗及二十八宿旗,各六行;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執旗,四人執弓弩。設五輅於奉天門外:玉輅居中,左金輅,次革輅,右象輅,次木輅,俱並列。丹墀左右布黃麾仗、黃蓋、華蓋、曲蓋、紫方傘、紅方傘、雉扇、朱團扇、羽葆幢、豹尾、龍頭竿、信幡、傳教幡、告止幡、絳引幡、戟氅、戈氅、儀閎氅等,各三行。丹陛左右陳幢節、響節、金節、燭籠、青龍白虎幢、班劍、吾杖、立瓜、臥瓜、儀刀、鐙杖、戟、骨朵、朱雀玄武幢等,各三行。殿門左右設圓蓋一、金交椅、金腳踏、水盆、水罐、團黃扇、紅扇。皆校尉擎執。
這些器具,有文器,比如響節、金節等;有用具,比如水盆水罐;有各種旗幟;咱們拋開這些不談,只看剩下的,就是武器了。
拿武器的人,並沒有什麼特殊稱號,統一叫做「甲士」和「校尉」,不過為了顯示皇家威儀,那些格外雄壯偉岸的,可以稱作「鎮殿將軍」。明陶宗儀《輟耕錄·大漢》:「國朝鎮殿將軍,募選身軀長大異常者充。」
從《西遊記》對沙僧的描述「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眼睛亮似燈。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外貌絕對夠的上「鎮殿將軍」級別了。
這個鎮殿將軍,不僅長得雄偉充門面,還有個重要的作用:替皇上打屁股。即朱元璋發明的「廷杖」制度,廷杖,就是上面說的「吾杖」。
跟降妖寶杖原文描述最接近的,大概就是吾杖了。
而且,廷杖杖責不聽話的大臣,也有為朝廷掃除妖氛之意,被叫做降妖杖並不過分。那作者為什麼不直接以實在的「鎮殿將軍」作為沙僧的封號,偏要虛構出個「捲簾將軍」?
要知道,八戒的「天蓬元帥」可是自古流傳,有據可靠的;「捲簾將軍」卻是實實在在西遊記原創。
作者塑造形象,一定不是空穴來風,要以一個現實的事物為基礎,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史料中找出處,看下面一幅文物圖:
戟、金瓜、甚至吾杖都好辨認,最右邊那個像小叉子的是個什麼鬼?
那是前文所說的「鐙杖」,和金瓜、吾杖作用一樣,都是當場行刑用的。
要說打人的話,金瓜、吾杖都比這鐙杖好用,為什麼要加一個這玩意兒?純為了好看?
老百姓也不理解,說書的或唱戲的也不理解。
但老百姓知道,這個東西,跟他們家裡的某樣東西很相像:衣服挑子。
其實衣服挑子這東西,現在還在用,就是那些賣服裝的小店裡,拿來掛衣服的那個小叉子。
就是這貨:
這貨除了晾衣服,還有個重要作用:就是掛門帘。
一般老舊民房,門帘掛的比較高,門框上有個鉤子,一般人身高很難夠到那個鉤子,用這貨一挑,就把帘子掛到鉤子上去了,所以有些地方,這貨也叫簾挑子。
PO主小時候,就見過爺爺那一輩的長輩,用這玩意掛門帘,可惜由於年代過於久遠,中國民俗學研究也不發達,沒有留下圖。
PO主好不容易從一個收藏網站找到下圖:
據說是一百多年前的。
衣服挑子主體結構是根木棒,上面按了一個小小的叉子頭,但就這叉子頭,沒尖沒刃的,想把人插死不可能,只能把人打死。
而且歷史上確實有鐙杖打死人的事件:《三才圖會·器用六·鐙仗》:「鐙杖即鐙棒。 唐 李光弼騎將以鐙杖斃僕固瑒,卒七人,故制此。」
皇上認為是打死人用的,老百姓認為是挑帘子的,沒關係,互不耽誤。皇上家也需要掛門帘,這對老百姓來說容易理解,而且皇上肯定不能自己挑帘子啊!一定得有人替他挑帘子,於是沙僧就成了「捲簾大將」。
清朝再有人繪製西遊記插圖,大概由於畫風抽象,或描述的人沒講清楚,畫成了這樣:
看,這跟簾挑子非常接近,沒有下面那個扁鏟。
再看魯智深的一幅插圖,還沒有變形的簾挑子:
佛門也管這個叫「禪杖」,坐禪的人打瞌睡,就用這玩意敲他一下,富寺院可以專門製作軟頭禪杖,窮寺院只好用簾挑子代替。
「禪杖」和唐僧拿的錫杖不同,錫杖主要是化緣時到施主家門口晃動那上面的環,譁譁一響,施主就知道和尚來了,作用相當於丐幫唱蓮花落的竹板。
日月鏟另外半截,即「日」鏟部分,來源於佛教的方便鏟,路上碰到暴露荒野的屍體,不管是人還是動物的,和尚用方便鏟挖個坑,就把屍體埋了,同時也兼防身。
看的很清楚,沒有下面那個「月」鏟。
把方便鏟跟月鏟結合,發明日月鏟,很有可能是清朝末年以後的事了。
而且,武術界有據可考,最早對這種兵器有記載的,居然是起源自穆斯林武術的查拳。
後來穆斯林武術和中原武術互相交流,日月鏟功夫傳入少林寺,成為少林寺的看家本領,後世再創作文藝作品時,結合和尚愛用的方便鏟,就把日月鏟列為和尚慣用兵器了。
雖然沙僧的日月鏟屬於後來群眾的藝術創作,但可以說既符合「捲簾大將」的身份,又符合僧人慈悲為懷、與人方便的形象,PO主認為屬於進步性創作,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藝術傳承,沒必要非抱著原著「梭羅木棍」不放,大可讓日月鏟的形象繼續傳承下去。
畢竟,《西遊記》的成書,自唐代《大唐西域記》起,歷經《取經詩話》、各種元雜劇直至今天的《西遊記》,也是經歷了無數人創作、錘鍊,一代代優化,才出來今天深入人心的版本,如果死抱著所謂「原著」不放,今天也看不到多姿多彩的豬八戒、鐵扇公主等形象,所以,為什麼不讓後人繼續優化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