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白牆,亮堂的客廳,潔淨的廚房……2019年6月12日,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敘永縣向林鎮躍龍村10組村民韋德福,搬進了三室兩廳的新家。搬家那天,他和老伴特意做了幾道小菜,喝了兩杯小酒,家裡像過年一樣熱鬧。
新家,韋德福盼了二十多年。「在土坯房裡住了這麼多年,一直提心弔膽。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和老太婆在這個歲數還能過上好日子。」說起搬家後的幸福日子,韋德福幾度哽咽,眼含熱淚。這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最樸實的情感流露,也是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真誠點讚。
敘永縣向林鎮躍龍村10組村民韋德福危房改造後的新房
農村危房改造是實現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中一項重要指標,是事關農村困難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2014年以來,我市堅持把建檔立卡貧困戶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4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8.3萬戶,解決了約29萬貧困人口的住房安全問題,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2014年以來,我市高度重視推進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十三五」期間共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3.48萬戶。
針對每戶住房的實際情況,鎮(鄉)村幫助群眾制定改造方案,C級危房進行加固維修,D級危房進行新建,最終達到消除安全隱患的目的。截至目前,全市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3萬戶,爭取中省資金10.5億元,全部用於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解決了約29萬貧困人口的住房安全問題。其中,敘永縣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4萬戶,古藺縣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7萬戶。
精準施策 房子「改」得讓人安心
2020年12月15日,古藺縣二郎鎮石筍村山頂上寒風刺骨。當地群眾正在安裝新電桿,55歲的秦自霞也忙前忙後。雙手凍得通紅的她,不時哈出熱氣暖手。
「現在的秦自霞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以前愁眉苦臉,現在每天幹活都樂呵呵的,好像有使不完的勁。」鄉親們眼中樂觀的秦自霞,曾經是石筍村1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秦自霞的丈夫長期患病,靠藥物維持生命,一家人的重擔落在秦自霞的肩上。五年前,秦自霞的丈夫去世,家裡雪上加霜。
秦自霞的老房子由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被鑑定為C級危房。2018年,秦自霞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政府補貼1.3萬元,自己出資幾千元,換了房梁、青瓦,加固了牆體,牆體粉刷藍白相間,小院煥然一新。「以前,外孫不願意來我家耍,更不願進又髒又臭的茅房。現在一放假他就過來玩了。」秦自霞笑著說。2019年,秦自霞一家脫了貧,她還養了一頭豬,種了不少地,日子越過越好。
比起秦自霞,搬進新家的石筍村4組村民馮禮模老兩口幸福感更強烈。馮禮模已有78歲,老伴楊玉先患眼疾多年。他們和兒媳、孫女住在陰冷潮溼的土坯房裡。老房子不寬,蓋了閣樓,馮禮模和老伴住樓上,兒媳帶著兩個孫女住樓下。
古藺縣二郎鎮石筍村4組村民馮禮模老兩口搬進新家後,幸福感不斷增強。
「單磚、泥土漿糊上的房子,外面下大雨,屋裡就到處漏雨,經常半夜起來找盆、桶接水,有時鍋碗也用上了。」馮禮模說,周圍鄰居都蓋了新房,他家的房子再漏雨也不敢修補,因為一修就要垮塌。
危房改造政策的實施,讓馮禮模看到了希望。在鎮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馮禮模提交了申請。土坯房被鑑定為D級危房後,「拆舊建新」工作很快啟動。2019年4月,馮禮模搬進新家。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科科長劉小兵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市把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4類重點對象的「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作為全市危房改造的根本目標,市、縣(區)、鄉鎮、村主動作為,構建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責任體系,凝聚成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強勁合力。
在此過程中,市、縣住建部門指導鎮(鄉)村通過反覆精準排查,將唯一居住住房是C級或D級危房的4類重點對象全部列入農村危房改造計劃。針對每戶住房的實際情況,鎮(鄉)村幫助群眾制定改造方案,建築工匠按照方案對住房進行改造,最終達到消除安全隱患的目的。
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瀘州市農村危房改造流程管理方案》,規範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流程,實現農村危房改造業務全市「一盤棋、同步調」;統一農村危房改造戶檔資料,建立農村危房改造C、D級戶檔資料參考手冊(樣本),有效提升區縣、鄉鎮質量管控和資料歸檔效率。同時,積極向上爭取改造指標、專項補助資金用於困難群眾農房改造。2014年以來,我市共獲得補助資金10.6億元,農村危房改造8.3萬戶,解決了約29萬貧困人口的住房安全問題,實現存量農村危房改造全保障。
精準到人 房子「改」得讓人放心
危房改造,就要讓群眾住得放心。
在推進危房改造工作的過程中,我市堅持因地制宜、節約用地、統籌協調等原則,尊重群眾意願,儘量原址翻建,做到一戶一宅。整合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以及地方配套資金、其他涉農幫扶資金、社會各界幫扶資金等各項資金,解決群眾在危房改造中的實際困難。
敘永縣嚴把質量關,嚴把規劃選址關,尊重建房群眾的意願。按照「三避讓」選址原則,邀請第三方機構對農村危房改造建房選址進行分戶地質勘測。對選址安全出具結論性報告,確保建房選址科學,避免因選址失誤導致重複建設和次生災害。同時,設計了100多種戶型供群眾選擇,按圖施工,確保當地政府、參建監理單位及行業主管部門監管有圖可依。
古藺縣的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不少農村老房子在歲月的洗禮中,變成了危房、「病」房,風來牆晃、雨來屋溼,嚴重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古藺縣在危房改造中,特色鮮明,多部門協同精準發力,開發了古藺縣農村住房安全保障APP,組織全縣精幹力量對農村現有住房開展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排查,全面鎖定農村各類住房存量。針對農村不安全住房,全部分類納入2014-2019年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實施內容,累計投入中央和省、市、縣各級危房改造資金4.018億元,解決16887戶住房安全保障問題。
二郎鎮華年村6組曾世儒、李菊霞一家,是危房改造受益者之一。曾世儒一家長期居住在髒亂、破舊、漏雨的D級危房裡,牆體嚴重傾斜。由於條件符合,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幫助他申報危房改造項目。根據2018年農村危房改造的建設標準和補助政策,曾世儒家新建75平方米的安全住房可以享受政策補助3.69萬元,但還存在4萬多元的資金缺口。
2018年,古藺縣二郎鎮華年村 6 組村民曾世儒搬進了新家。
當時,曾世儒的女兒正在上大學,貸了款,數萬元的資金缺口難住了一家人。房屋想改,卻改不了。駐村幫扶幹部發動眾籌,爭取市縣兩級的支持,通過駐村幫扶單位瀘州市委編辦、民革瀘州市委、古藺縣法制辦、華年村駐村幫扶幹部及其他好心人士的積極努力,終於將曾世儒新建房屋所需資金缺口補上。
2018年9月17日,曾世儒一家搬進新家。從舊房拆除、新房主體的建設及新房的裝修等,他分文未掏。
記者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了解到,為了讓群眾住得放心,保障脫貧攻堅住房安全質量成效,我市加強選址安全性評估、抗震設防措施推廣、建築材料質量抽檢、施工現場監管等各方面的工作。市住建局組建3個督導組和1個技術指導組,下沉入駐區縣開展重點督導督辦和業務技術指導工作,現場督導推進各項工作任務完成,確保問題整改清零。
2020年6月,市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掛牌督戰任務100%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建設項目、2018-2019年農村危房改造信息錄入和預警消除、脫貧攻堅住房三年檢索系統建檔立卡貧困戶擴容錄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現狀安全性評定、住房安全問題整改清零等任務全面完成,實現目標任務和問題整改較省定目標提前近一個月完成。
精準到戶 房子「改」得讓人舒心
不僅讓群眾「住得安全」,還要讓群眾「住得舒適」。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政策性住房建設,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住上了好房子,生活環境要有新樣子」的生活理念,不斷改善農村環境「髒、亂、差」現象,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在危房改造的基礎上,瀘州結合川南民居特點,編制和推廣《瀘州市美麗鄉村住房建設推薦圖集》《瀘州市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方案及施工圖推薦圖集》,供農戶免費選用。有條件的,鼓勵群眾集中修建,打造「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生活環境,提升鄉村風貌。
合江縣石龍鎮段家祠村在2017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中,經村民代表大會統一表決,採用集中修建的方式解決24戶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問題。合江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對該聚居點補助10萬元,鎮上又通過統籌資金、發動農戶投工投勞等方式,改善汙水管網等基礎配套設施,聚居點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搬出「憂心房」,住進「舒心房」。通過危房改造政策,不少困難群眾住進新房,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危房改造「改」到了群眾心坎上,也「改」出了美好新生活。
【來源:瀘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