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漢學家李夏德:一次中國行 一生中國情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李夏德(前排右二)在長春大學種下友誼樹。 郭佳 攝

中新網長春4月24日電 (記者 郭佳)年近古稀的奧地利漢學家李夏德(Richard Trappl)近日如約到訪長春,並在長春大學種下一棵象徵友誼的青松。這是他在中國種下的第5棵樹。

「樹比人活得更長久,即使我不在了,這份友誼也依然在。」李夏德用流利的漢語說,以後還會種下更多象徵著兩國友誼的樹。李夏德滿頭金髮,精神矍鑠,語速驚人。

2018年6月,李夏德參加了由長春大學舉辦的中美聾人論壇,自此與長春大學結緣。此次來到長春,他將與長春大學就一些中國傳統文化項目進行洽談合作。

除了漢學家的身份,李夏德還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奧方院長。說起他與中國的緣分,最早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

1973年,維也納大學設立了漢學系,李夏德是第一屆學生。1974年,他來到中國留學,沿途經過10個日夜後才到達北京。這一次中國之行,也將他的一生與中國聯繫起來。

「我的父母四十多歲才有了我,他們不了解中國,只是因為我喜歡漢語,就同意我來了。」李夏德說,至今想起仍然特別感激父母給予的支持。

在李夏德的記憶中,從北京火車站出來到北京語言學院的路上,除了公交車,只有很少小汽車,但自行車特別多。晚上沒有路燈。那時小孩子看到他是外國人,會追著看很久。

「我還參與農村和工廠的勞動,在北京的中阿(阿爾巴尼亞)友好人民公社挖過土,參加學校專門給留學生準備的革命樣板戲學習班。」李夏德說。

隨著對中國了解的逐步深入,李夏德將更多精力放在了中國文化、哲學、歷史等方面的研究。1979年,他的博士論文以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發展為研究方面,他尤其喜歡《文心雕龍》。

「通過研究中國的文學作品,我發現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變得更加開放了。」李夏德說。

1978年以後,他幾乎每年都要到訪中國,尤其1997年擔任了維也納大學對華代表後,由於工作原因到訪中國的次數更多了。「中國的發展超越我的想像,我有幸見證了。」李夏德說。

李夏德還扮演著中國文化「傳播者」的角色。2006年,李夏德推動維也納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成立了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為的是讓更多人接觸漢語和中國文化。

在奧地利,李夏德講授的中國文化課頗受歡迎,甚至有不少外交官慕名而來。「我教了40多年中國文化課,有好幾千名學生上過我的課。」李夏德說,正有越來越多人想了解中國。

李夏德深信中國「百聞不如一見」的古語。近幾年,他每年都要帶學生來中國,讓他們近距離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奧地利學生只佔三分之一,其餘都是來自其他國家。」

李夏德此番到訪中國的行程安排非常緊湊。除長春外,他還將在上海、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在北京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任何政治與經濟的關係都有文化的根,作為文化交流學者,推動雙方互相交流與了解,是避免誤解和衝突的最好辦法。」李夏德說。(完)

相關焦點

  • 一個俄羅斯漢學家的「中國紀行」
    中國之行結束多年以後,阿列克謝耶夫寫道,彼時的歐洲漢學家對中國民間生活、大眾藝術和口頭創作如此不屑,他們主要做跟中國人一樣的研究:歷史、文學、藝術、地理和一些次要知識領域。模仿中國學者的研究且迎合歐洲通行的意識形態,歐洲漢學家錯將中國普通大眾的生活當作雄偉廣場上誕生的上層文化掉落在底層的殘渣,況且這殘渣的生活「貧乏簡陋」,讓人不屑一顧。
  • 翻譯、介紹、傳播中國文化,海外「漢學家」的故事
    法國漢學家白樂桑在介紹法國出版的中國相關書籍。在他看來,法中有一個共同之處,都非常重視語言文字,因此從2012年起有了兩年一次的「中法語言政策與規劃研討會」。三是漢語學之不盡,越學越有意思。中國有句老話「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實不然。白樂桑坦言,中國具有一些獨一無二的美好事物,由於一些原因沒有傳播出去,很長時間西方對此不太了解。
  • 外國漢學家共議「中國美食」 猜猜他們愛吃什麼中國菜?
    外國漢學家共議「中國美食」 猜猜他們愛吃什麼中國菜?   外國漢學家們都愛吃什麼中國菜
  • 法國漢學家:中國文化的一切都令我著迷
    「中國文化的一切都令我著迷」  ——訪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前館長、漢學家雅克·吉耶斯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作為漢學家,佛教、老莊孔孟思想、中國詩詞等都是吉耶斯的研究課題;作為藝術家,吉耶斯談起蘇軾、八大山人、石濤、範寬等古代文人、畫家,言語中滿是崇拜和景仰。「也許我的前世就是一個中國人,基因裡就有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熱愛。」他打趣地說道。  吉耶斯的職業生涯幾乎都在吉美博物館度過,無不與中國文化相關。從1980年進入該博物館,吉耶斯先後擔任中國和中亞地區展品負責人、博物館館長和主席等職。
  • 日本漢學家那珂通世的中國觀
    關鍵詞: 明治時期; 那珂通世;東洋史學;中國認識  那珂通世(1851~1908年)是明治時期的歷史學家、漢學家,也是在日本創立東洋史學的第一人。首先,關於中國文化,那珂在其1899年所著的《支那通史》的序言開篇中如此描述道:  支那是宇內的舊邦。開創以來數千年,歷代王朝更替,興亡相續……漢人談及治朝,必定會提及唐虞三代之興隆。
  • 保加利亞漢學家:想念中國的外賣APP
    而後來她在中國文化研究和傳播漢學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使這份「緣」有了「分」。學習中文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棒的決定之一1995年,一位住在加拿大的朋友回到保加利亞,篤定地對曼多娃說:「學好英語之後,你最好開始學習漢語,因為有一天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 美國漢學家對中國古詩的朝聖
    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比爾·波特的新書《尋人不遇》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記錄了比爾·波特從2012年開始的詩歌旅程——尋訪36位他所欽佩的中國古代詩人故址。比爾·波特是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一直以來他不斷地將大量的中國古代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曾經以「赤松」的筆名翻譯出版《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文的作品。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
  • 留學奧地利,讀研究生為好
    「在奧地利的中國留學生有2000多人」。日前,中國駐奧地利使館教育處負責人陳杭柱向記者介紹了中國學生在奧地利留學的情況。    陳杭柱說,從學生的經費來源看,可分為三塊:一是中國政府公費派出的在讀研究生、博士生,每年有50人左右。
  • 看完CGTN新疆反恐紀錄片 蒙古國漢學家和網民:我們更要力挺中國
    蒙古國漢學家蘇榮扎布觀看紀錄片後強烈譴責西方媒體的不實報導,力挺中國政府的反恐舉措。他說,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公然違反國際準則,打著所謂自由、民主的幌子,企圖遏制和分裂中國。△蒙古國「Soyon Gegeeruulegch」電視臺連續兩天播出CGTN關於新疆反恐紀錄片的報導蒙古國漢學家、資深媒體人蘇榮扎布從事中國問題研究40餘年,在中國工作生活過多年。他曾多次去過新疆,結交了很多當地的好朋友。在他看來,新疆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其他國家無權幹涉,更何況西方媒體的報導嚴重失實。
  • 阿來對話30國漢學家:用故事與世界溝通
    8月21日,在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上,中國當代作家阿來在與30國漢學家對話活動中風趣的開場白,拉近了和漢學家的距離。「故事溝通世界:阿來對話三十國漢學家」活動由孔子學院總部、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聯合主辦,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支持,整場對話圍繞文學和翻譯展開交流。
  • 拉脫維亞漢學家貝德高:「我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影像中國拉脫維亞漢學家、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拉方院長貝德高教授是一位經歷豐富的傳奇老人。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他熱愛教學,育人無數,是拉脫維亞漢語教學事業的奠基者;他潛心鑽研,編纂詞典,是漢語拉脫維亞語工具書出版的開拓者;他善思善斷,身體力行,是中拉建交的親歷者。
  •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古琴裡的中國
    庭院的一角種著中國竹子,別墅內的牆上掛著中國字畫,書架上擺放著中國古籍,更為醒目的是牆角那把暗紅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開始在中國學習古琴,到如今可以讀懂不少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與中國文化結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緣。
  • ...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
    影像中國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與中國結緣。近50年來,他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是中國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翻譯的《蛙》《紅高粱家族》《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中國圖書在阿爾巴尼亞獲得高度評價。
  • 亞塞拜然漢學家拉沙德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巴庫9月1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駐南高加索記者 薛一博)日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了亞塞拜然著名漢學家、前總統戰略研究中心亞洲國家內外政策首席顧問拉沙德·卡裡莫夫先生,聽他講述與中國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 捷克著名漢學家克拉爾逝世
    新華社布拉格6月23日電(記者 王義)捷克查理大學22日發布消息說,捷克著名漢學家、文學家、翻譯家奧德日赫·克拉爾(中文名王和達)21日逝世,享年87歲。  克拉爾1930年9月13日出生於布拉格,自幼喜愛文學,尤其熱衷於中國文學。1949年,他考入查理大學,主修中文,從此開啟漢學研究生涯。
  • 中國古典詩詞促中外文化交流 「中學西漸」譜華章
    漢學家譯介功不可沒  中國古典詩詞之所以能流傳到世界各地,這首先得益於諸多漢學家的翻譯及研究之功。  唐詩向英語世界的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19世紀到20世紀初,一批來華的英國傳教士和外交官員首開此風,其中戴維斯、莊延齡、翟理斯和弗萊徹都是唐詩譯介的先行者。
  • 文旅中國:印尼漢學家|為我們70年友誼「雲乾杯」!
    作為一名漢學家,我對中國疫情的控制情況格外關注,也嘗試把中國的寶貴經驗告知更多人。我認為,中國對疫情的行動可用三個字來形容——快、準、狠。快確定在武漢出現的是新冠肺炎病毒後,中國政府決定自1月23日起對武漢實行「封城」。
  • 中國民樂奏響奧地利「第二國歌」
    我喜歡中國音樂,今天,我再次享受了它的魅力,真是太美妙了。」金髮姑娘朱麗絲在「新世紀中國民族交響音樂會」結束後這麼說。  奧地利時間1月7日晚,被當地媒體譽為「兼有小澤徵爾和穆蒂指揮風範」的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青年指揮家彭家鵬再一次自信地站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指揮臺上,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向在場的近2000名觀眾展示了中國民樂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