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漢學家對中國古詩的朝聖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一路上,69歲的比爾沿著黃河、長江,尋訪36位古代詩人的足跡。他帶著「美國最好的酒」——用玉米釀製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詩人致敬。

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比爾·波特的新書《尋人不遇》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記錄了比爾·波特從2012年開始的詩歌旅程——尋訪36位他所欽佩的中國古代詩人故址。

比爾·波特 圖源網絡

一路上,69歲的比爾沿著黃河、長江,尋訪36位古代詩人的足跡。為此,他從孔子的故鄉曲阜出發,到濟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經成都(杜甫、賈島),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並一路走到南方,陶醉於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之中,最後到達浙江天台山詩僧寒山隱居之地。他帶著「美國最好的酒」——用玉米釀製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詩人致敬。

比爾·波特是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一直以來他不斷地將大量的中國古代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曾經以「赤松」的筆名翻譯出版《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文的作品。

其實,中國讀者最早了解這位可愛的美國老頭是來自《空谷幽蘭》一書。比爾在《空谷幽蘭》一書中,深入終南山,尋訪隱居在山間的隱士,堪稱一部尋訪中國隱士的「文化苦旅」,讓世界認識了佛門的淨修與道家的「隱」文化,也揭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秘面紗。

關於中國隱者的作品《空谷幽蘭》在美國一經出版,即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2007年《空谷幽蘭》中文新版推出後,受到國內讀者的熱烈歡迎,一版再版,暢銷至今。他又相繼推出了追溯中國禪宗文化與歷史的《禪的行囊》、追尋黃河源頭的《黃河之旅》、追溯中華文明史上最輝煌篇章的《絲綢之路》,以及探秘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彩雲之南》。這些關於中國文化之旅的遊記作品同樣受到了讀者的喜愛。

比爾給我們國人帶來最大的震撼則是:一個美國人,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無限熱愛,帶著自己從大洋彼岸珍藏的最好的威士忌和酒杯,背上行囊,獨自一人朝聖那些甚至連國人自己都早已遺忘的古代詩人的墳墓。每到一處,他都會拿出從大洋彼岸帶來的美酒,充滿儀式感地與長眠於地下千年的古代詩人對飲一杯,然後輕吟一兩首詩人的作品。比爾說:「古代詩人特別愛喝酒,我想,他們會喜歡我的威士忌。」就這樣,不管是已被開發為旅遊景點的名人墓地,還是靜靜湮沒在玉米地中的一抔黃土,都留下了比爾這樣一位普通美國人敬獻的他所珍藏的美酒。

在讀者眼裡,比爾是一個另類,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行走者,更是一個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刻領悟和無限熱愛的美國人。

從《尋人不遇》書中提供的手繪地圖可以看出,他前期一定做了詳細的規劃和大量的資料查閱,否則他不會對詩人生平、事跡以及野史趣聞敘述的那麼翔實、細緻。再加上年代久遠,部分詩人的墓地早已無處尋覓,此次旅行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爺爺,歷時一個多月,奔波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僅是這種精神和毅力就讓人嘆服。

比爾在書中這樣寫道:「我所拜訪的詩人們的墓地彼此之間竟有那麼大的區別。有的簡陋,有的宏偉,有的已經變成農人的耕地,而有的則成了鄉村垃圾場。但他們的詩歌卻流傳下來,在那些甚至沒有什麼文化的農人的明滅煙火裡鮮活著。那些詩並不會專屬於富商或者高官,詩歌可以超越財富和權力,它直入人心,甚至能讓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文/陳夢溪)

相關焦點

  • 美國漢學家白芝-中華讀書報-光明網
    一      美國漢學家白芝(Cyril Birch) 1925年3月16日出生於英國蘭開夏郡(Lancashire),少時曾就讀於英國西北部最主要學府之一的博爾頓學校(Bolton School)。他因為16歲的一次面試徹底改變了其未來的職業走向。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馬丁阿諾德在《紐約時報》上曾經撰文寫道:「外國作品的譯本在美國的銷售,總體來說,總好像是一個幾乎用盡的剃鬚膏罐子,只剩那麼一點點空氣,和幾個泡泡。」  到1990年為止,在所有各國的外文作品中,翻譯過來的作品所佔的比重都相當低,比重最大的義大利文作品也只有25%,其中小說和詩歌的比例就更小。
  • 董卿3次跪地採訪:99歲翻譯泰鬥,為中國孩子創作的雙語古詩讀本
    董卿曾經在節目中跪地採訪的老人,正是許淵衝先生,他一生專注中國古詩英譯,是俞敏洪的恩師,錢鍾書的得意門生,楊振寧的同窗摯友。2011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他「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得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迄今為止,全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翻譯家。
  • 一個俄羅斯漢學家的「中國紀行」
    中國之行結束多年以後,阿列克謝耶夫寫道,彼時的歐洲漢學家對中國民間生活、大眾藝術和口頭創作如此不屑,他們主要做跟中國人一樣的研究:歷史、文學、藝術、地理和一些次要知識領域。模仿中國學者的研究且迎合歐洲通行的意識形態,歐洲漢學家錯將中國普通大眾的生活當作雄偉廣場上誕生的上層文化掉落在底層的殘渣,況且這殘渣的生活「貧乏簡陋」,讓人不屑一顧。
  • 外國漢學家共議「中國美食」 猜猜他們愛吃什麼中國菜?
    外國漢學家共議「中國美食」 猜猜他們愛吃什麼中國菜?   外國漢學家們都愛吃什麼中國菜
  • 翻譯、介紹、傳播中國文化,海外「漢學家」的故事
    法國漢學家白樂桑——「中國+西方,才是一個整體」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永群不久前的第四十六屆倫敦書展, 歐洲漢語教學協會主席、法國榮譽國民教育漢語總督學白樂桑與中國出版集團下屬的中譯出版社籤署了「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新書的約稿協議。
  • 首部《杜甫詩集》英語全譯本出版,譯者為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
    據哈佛大學官方新聞網站《哈佛公報》(Harvard Gazette)4月11日的報導,美國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經歷八年埋頭耕耘,終於出版了杜甫詩歌的英語全譯本《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這部有3000頁,共六卷,重九磅的大部頭是學界關於杜甫作品第一次完整的英文翻譯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
  • 中譯出版社推出《古詩裡的核心詞》
    《古詩裡的核心詞》由8個分冊組成。  百歲老人譯古詩獻給小讀者  從事文學翻譯70餘年,許淵衝的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1999年,他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2010年,他獲得「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他榮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當天到訪的客人中,就有中譯出版社中國作品對外翻譯推廣中心主任範偉。
  • 日本漢學家那珂通世的中國觀
    關鍵詞: 明治時期; 那珂通世;東洋史學;中國認識  那珂通世(1851~1908年)是明治時期的歷史學家、漢學家,也是在日本創立東洋史學的第一人。首先,關於中國文化,那珂在其1899年所著的《支那通史》的序言開篇中如此描述道:  支那是宇內的舊邦。開創以來數千年,歷代王朝更替,興亡相續……漢人談及治朝,必定會提及唐虞三代之興隆。
  • 漢學家浦安迪:儒家和猶太教在探討人性上相通
    漢學家浦安迪:儒家和猶太教在探討人性上相通 2014-05-21 23:56:18中新網濟南5月21日電 (王曉慧)一件普通的白襯衫,呼應著花白的鬍鬚和頭髮,深陷的雙目透著柔和的光,眼前的這位外國老人,就是著名漢學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教授浦安迪(Andrew H.Plaks)。
  • 美國漢學家重走禪宗路:從尋找隱士到尋找禪心
    比爾·波特 美國作家、翻譯家和漢學家。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幾年後,他帶著新書《禪的行囊》又來到了中國,這次他講的是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問禪的故事。  開始 隨緣寺廟 來去由心  新京報:你翻譯了很多中國典籍,比如寒山的詩集等等,我很好奇你為什麼給自己取赤松這個筆名?  波特:我以前的筆名叫深雲,決定離開寺廟時就認為該改個名字配合外面的世界。
  • 奧地利漢學家李夏德:一次中國行 一生中國情
    郭佳 攝中新網長春4月24日電 (記者 郭佳)年近古稀的奧地利漢學家李夏德(Richard Trappl)近日如約到訪長春,並在長春大學種下一棵象徵友誼的青松。這是他在中國種下的第5棵樹。「樹比人活得更長久,即使我不在了,這份友誼也依然在。」李夏德用流利的漢語說,以後還會種下更多象徵著兩國友誼的樹。
  • 法國漢學家:中國文化的一切都令我著迷
    「中國文化的一切都令我著迷」  ——訪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前館長、漢學家雅克·吉耶斯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作為漢學家,佛教、老莊孔孟思想、中國詩詞等都是吉耶斯的研究課題;作為藝術家,吉耶斯談起蘇軾、八大山人、石濤、範寬等古代文人、畫家,言語中滿是崇拜和景仰。「也許我的前世就是一個中國人,基因裡就有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熱愛。」他打趣地說道。  吉耶斯的職業生涯幾乎都在吉美博物館度過,無不與中國文化相關。從1980年進入該博物館,吉耶斯先後擔任中國和中亞地區展品負責人、博物館館長和主席等職。
  • 保加利亞漢學家:想念中國的外賣APP
    「這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棒的決定之一,」她說道,「我愛中國,愛我的中國朋友和同事。」更不可能有人僅用隻言片語就概括整個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關於這一點,這位漢學家有她更為獨到且詳盡的看法。「遙遠」、「異域風情」、「神秘莫測」和「難以理解」是大多數歐洲人一想到中國就會想到的代名詞。如果我們談論距離,中國這個偉大的國家確實遠離歐洲和美國,但許多其他地區也一樣,而它們似乎沒有那麼未知和神秘。
  • 阿來對話30國漢學家:用故事與世界溝通
    8月21日,在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上,中國當代作家阿來在與30國漢學家對話活動中風趣的開場白,拉近了和漢學家的距離。「故事溝通世界:阿來對話三十國漢學家」活動由孔子學院總部、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聯合主辦,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支持,整場對話圍繞文學和翻譯展開交流。
  • 通訊:他把「神探」狄仁傑介紹給西方——紀念荷蘭漢學家高羅佩逝世...
    新華社海牙12月12日電通訊:他把「神探」狄仁傑介紹給西方——紀念荷蘭漢學家高羅佩逝世50周年新華社記者劉芳 楊昕怡荷蘭海牙中國文化中心12日舉辦活動,隆重紀念將中國「神探」狄仁傑的故事介紹至西方國家的荷蘭漢學家高羅佩逝世50周年。
  • 文旅中國:印尼漢學家|為我們70年友誼「雲乾杯」!
    作為一名漢學家,我對中國疫情的控制情況格外關注,也嘗試把中國的寶貴經驗告知更多人。我認為,中國對疫情的行動可用三個字來形容——快、準、狠。快確定在武漢出現的是新冠肺炎病毒後,中國政府決定自1月23日起對武漢實行「封城」。
  • 美國漢學家安靖如《當代儒家政治哲學》:進步儒學發凡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向非儒家展示進步儒家的深刻見解,無論他們是哲學家,或是對中國思想可能對人類新興的共同世界做出貢獻感興趣的普通公民。【作者簡介】(美)安靖如 (Stephen C.Angle),美國著名漢學家,1987年獲得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學士學位,1994年獲得密西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看完CGTN新疆反恐紀錄片 蒙古國漢學家和網民:我們更要力挺中國
    蒙古國漢學家蘇榮扎布觀看紀錄片後強烈譴責西方媒體的不實報導,力挺中國政府的反恐舉措。他說,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公然違反國際準則,打著所謂自由、民主的幌子,企圖遏制和分裂中國。△蒙古國「Soyon Gegeeruulegch」電視臺連續兩天播出CGTN關於新疆反恐紀錄片的報導蒙古國漢學家、資深媒體人蘇榮扎布從事中國問題研究40餘年,在中國工作生活過多年。他曾多次去過新疆,結交了很多當地的好朋友。在他看來,新疆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其他國家無權幹涉,更何況西方媒體的報導嚴重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