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漢學家重走禪宗路:從尋找隱士到尋找禪心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比爾·波特 美國作家、翻譯家和漢學家。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國臺灣和香港。以「赤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作品,並萌生了探訪傳說中的隱士的念頭,並最終寫成《空谷幽蘭》,在西方世界掀起一輪中國文化熱。

  比爾·波特應該是個沒有什麼錢,但是過得還挺快樂的大叔。幾年前他的《空谷幽蘭》在國內曾經引起不大不小的一些反響,那是一個關於外國人在中國苦苦尋找隱士的故事。幾年後,他帶著新書《禪的行囊》又來到了中國,這次他講的是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問禪的故事。

  開始 隨緣寺廟 來去由心

  新京報:你翻譯了很多中國典籍,比如寒山的詩集等等,我很好奇你為什麼給自己取赤松這個筆名?

  波特:我以前的筆名叫深雲,決定離開寺廟時就認為該改個名字配合外面的世界。有一天我坐的車停在路口時,抬頭看到一個很大的廣告牌,寫著黑松赤水,我就決定叫赤松。差不多6個月後,我在研究寒山詩的時候發現,以前有個道士叫赤松子,原來真的有這個名字。

  新京報:那你怎麼想到要去寺廟裡面住?

  波特:是偶然的,三十年前我在加州大學學人類學,快畢業的時候我不想去外面工作,就想繼續讀書。那時人類學方面美國最有名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我申請獎學金的時候,有一個語言獎學金,但是你必須得選擇一種語言,我那時剛剛看完一本禪宗的書,就隨便寫了個「中文」。後來我得到了這筆獎學金,很多錢,但是我覺得完蛋了,我一個中國字都不認識,我就是隨便寫的。但是沒辦法,我只能一邊學人類學一邊學中文。後來我認識了一個中國和尚,跟他一起打坐修行,我在哥大有個朋友,曾經在臺灣的寺廟住過一個禮拜。於是我就寫信到他住過的佛光山的寺廟,問我可不可以來修行,他們說歡迎。我就離開哥大,1972年的時候去了佛光山,後來又搬到海明寺住了兩年半。住到後來,有一天廟裡的老和尚問我,你住了這麼久,是不是該出家了?我也覺得白吃白住了那麼久,不好意思,但是也不想出家,我就走了。

  新京報:那時每天在寺廟裡幹什麼呢?

  波特:打坐、早課、晚課,打坐的意思不是沒有思想,不是把你的思想扔掉了,而是讓你的思想隨便來來去去。除此之外我有很多空閒時間,所以我就看書,看中文的、英文的,看《四書》和一些佛教的書,從那時起,我一直出版翻譯和寫的書,到現在差不多有14本書了,都是佛教的或者是古詩。

  童年 從不叛逆 看破紅塵

  新京報:你去寺廟裡,家裡的人支持嗎?小時候在家裡你叛逆嗎?

  波特:我不叛逆,我比較乖。可是我走的路,他們的確不高興。我去哥倫比亞大學念書的時候,他們很高興。但是我去臺灣的寺廟我父親就不高興了,但是他沒說不可以去,可他不了解我要做什麼。

  新京報:你喜歡你離開哥大之後做的這些事情嗎?

  波特:我非常喜歡現在做的工作,翻譯佛教的書和古代的詩詞,做這些都不是為了錢,我從小已經看破紅塵,我小的時候父親很有錢,可他破產的時候我很高興。我不需要接受他這樣的生活,有錢是很麻煩的事情,是一種負擔。有錢的話會有很多不好的人來找你,我小時候最好的朋友是家裡的傭人,我了解他們,他們也了解我。而那些來往的客人都是假的人,不是真的人。我小時候最喜歡人猿泰山,他是我理想中的人,就在森林裡面,是自由的,和自然在一起。我的夢想是在臺灣買一個老農夫的房子,我28-48歲都住在臺灣,臺灣是第二故鄉。

  新京報:你怎麼發現他們都是戴著面具的?

  波特:可能小孩子眼睛是比較清楚的,他們都很天真。我很小的時候看到父親的很多朋友來,我都儘量避開他們,不要跟他們在一塊兒,我覺得他們是壞人。儘管他們對我都很友善。佛家講究因果,可能是我前輩子開悟了,我不知道在哪一方面準備了,可是我從小有看破紅塵的感覺。

  新書 樸素生活 就是修禪

  新京報:這本新書,似乎更像是「在路上」的感覺,記錄下每天的行程。

  波特:這本書就是我2006年3月至5月在中國的一段行記,每天我做了什麼,一路介紹禪宗的歷史和背景。這本書的開頭是我剛回到美國,睡不著,開始回憶這趟行程裡的故事。我在旅行的過程裡每天也都記錄下重要的事,然後每天晚上回到房間裡會拿錄音筆錄一些我當天的感受和見聞。

  新京報:感覺你在書裡不斷發問,但是不一定都有回答。

  波特:對,我想給讀者自己一個機會思考這些問題。比如禪宗是一直看不起語言的,我就開始問這個問題,語言是什麼東西。比如我去大鐘寺,那裡有一口外面刻滿佛經的大鐘,敲打這個鐘的時候,是不是語言?我來到周口店的時候,這裡有北京人遺址,60萬年前,人類開始走路,如果你不走路是不能講出語言的,必須要直立,那麼在直立之前發出的聲音是不是語言?這些我都沒回答,但是我要問這些問題。

  新京報:整個行程走完,是什麼感覺?

  波特:我覺得很幸福。我想介紹禪的歷史,從初祖到六祖。路上有這樣的地方,每個人做的每件事都可以是修禪,洗盤子是修禪、種田也是修禪,所以禪的發展按照環境來改變的,禪宗從那時開始變成社會的一個日常生活,白天生活就是修行。

  新京報:你說過你不喜歡儀式,禪宗對你來說算不算儀式?

  波特:修禪要打坐或者喝茶,喝茶也是禪宗,過一個樸素的生活就是修禪。

  翻譯 最初的詩 指向心靈

  新京報:你為什麼喜歡中國詩歌?

  波特:西方的藝術,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都是很好的藝術對不對?它們每一部分都是有顏色的,都是實的。可是你看中國的山水畫,就一點點,總是空空的,讓你自己去琢磨。中國的詩詞一樣,它們不告訴你太多。就像照相有彩色或黑白底片,如果用彩色的,你可以告訴大家全部,如果你用黑白的,你只可以看到一點點,需要人們自己去填充那個顏色。

  新京報:但是翻譯,尤其是翻譯中國詩詞的過程裡會失去一些東西,這部分怎麼彌補?

  波特:你失去的部分是不重要的。語言是表面上的,真正的詩是裡面的東西。你要翻譯詩歌的話,外面的東西都可以不管,關鍵是你了解和發現了裡面的東西。所以我要努力找到最初的詩,我是指心的部分,那是摸不到的東西。念我的詩,你可以感覺很快樂,也可能會念哭,那是心的力量。

  新京報: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波特:繼續研究詩歌,去古代詩人呆過的地方。他們住的地方,死的地方,做官的地方,寫詩的地方,我的名單上已經有了好多人,蘇東坡、歐陽修、白居易、王維、陳子昂、李白、賈島、屈原、黃庭堅、王安石、陶淵明、李清照、薛濤等等。

  成功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新京報:在這麼多年的尋訪過程裡,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

  波特:是香港的意昭法師,他年輕的時候陪著虛雲和尚,虛雲和尚是中國最有名的修禪的人,活到120歲。現在很多年紀大的、修禪的人都是他的弟子,意昭法師也快80歲了。我覺得他很好,但是就像喝茶的味道,你必須自己嘗到,別人說是說不出來的。他了不起的地方是在心,我覺得摸到了他的心。在禪宗,心是最重要的,沒有什麼語言可以描述。

  新京報:你好像還很喜歡老子,怎麼理解他的道呢?

  波特:兩千年前,漢族和苗族因為搶鹽湖在山西打仗,漢族贏了,於是苗族必須搬到南部去,於是到了長江邊。道在苗族是新月的意思,所以老子其實講的是月亮,而且不是滿月,是沒有光線的月亮。易經裡的道是滿月,教你怎樣把生活做到最好,可是老子告訴你失敗,告訴你要休息,這是新月。如果你是新月,可以變成滿月,如果你是滿月的話,你就要失敗了。老子的道是空的,黑的,玄之又玄,玄的意思是黑色裡有一點紅。你看山西的鄉下,每家的門都似乎是黑色的,然後有一條紅色的線在外面,就是玄的意思。老子是受到苗族影響的,就像衝浪,能成功是因為在空的地方,在浪的下面,才能一直衝浪。所以在每個情形下,你都要找到空的、下面的地方,他是要你到下面,不是去上面。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 姜妍 實習生 周子陽

  攝影/本報記者 孫純霞

相關焦點

  • 美國漢學家重走禪宗路:從尋找隱士到尋找禪心
    比爾·波特 美國作家、翻譯家和漢學家。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國臺灣和香港。以「赤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作品,並萌生了探訪傳說中的隱士的念頭,並最終寫成《空谷幽蘭》,在西方世界掀起一輪中國文化熱。  比爾·波特應該是個沒有什麼錢,但是過得還挺快樂的大叔。幾年前他的《空谷幽蘭》在國內曾經引起不大不小的一些反響,那是一個關於外國人在中國苦苦尋找隱士的故事。
  • 修行者比爾:尋找深山中的隱士
    1970年,他讀到一本介紹禪宗的書———艾倫·瓦茨的《禪之道》。13年後,西方第一本寒山詩全譯本———《寒山詩歌集》出版,老比爾特意署名為「赤松」。他在美國陸續出版了14本關於禪宗和中國文化的書,也曾長期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生活。翻譯過中國古代佛教典籍和詩歌,寫作遊記類文字,有計劃地將禪宗推向世界。
  • 跟隨這位美國作家到終南山尋找現代隱士
    並且開始著手翻譯一些中國古代的隱士們的詩——《寒山詩》、《石屋山居詩》。他想知道中國現代是否還有隱士。在1989年踏上了去往終南山的路。這個美國人是比爾·波特,後來他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名就叫《空谷幽蘭》。在臺灣的時候,有些朋友告訴比爾,中國大陸已經沒有隱士。
  • 尋找世外隱士——我們的隱居夢
    不知道是不是從小就種下了一顆隱居世外的夢想的種子,一直對隱居和隱士這個話題有著莫大的興趣。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曾經寫過一本書《空谷幽蘭》,它記錄了作者在中國的尋找隱士之旅。這位美國作家曾經是個富二代,小時候過著奢侈的生活,鄰居都是社會名流豪商巨賈,後來家道中落,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卻鍾情於中國的古代傳統文化,喜歡陶淵明的詩詞。
  • 漢學家比爾·波特縱貫中國追尋禪宗道場
    中國讀者最早了解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是來自《空谷幽蘭》一書。比爾在《空谷幽蘭》中,深入終南山,尋訪隱居在山間的隱士,讓世界認識了佛門的淨修與道家的「隱」文化,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 美國漢學家對中國古詩的朝聖
    他帶著「美國最好的酒」——用玉米釀製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詩人致敬。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比爾·波特的新書《尋人不遇》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記錄了比爾·波特從2012年開始的詩歌旅程——尋訪36位他所欽佩的中國古代詩人故址。
  • 紀錄片《重走來時路》:記錄普通人重走長徵路的故事
    中新網11月1日電 記者獲悉,紀錄片《重走來時路》將於1日晚在CCTV9首播。這是一部紀錄普通文化工作者張國勤兩次重走長徵路的紀實影片。紀錄片《重走來時路》海報。片方供圖對於現代人來說,長徵精神是什麼?
  • 人們為什麼熱衷於重走長徵路
    幾十年來,一批又一批人重走長徵路,一遍遍追根溯源,探尋究竟,仿佛只有親身經歷一次,才能真正體驗長徵,領悟長徵精神的真諦。  在重走長徵路的人當中,既有耄耋之年重走當年路的老紅軍,又有致力於修史立著的專家學者;既有追尋父輩足跡的紅軍後代,又有汲取創作靈感的文藝工作者;既有接受教育錘鍊的青年學生,又有沉浸於戶外探險體驗的國內外驢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 第一個關注到秦嶺終南山隱士的人
    美國作家、翻譯家、漢學家提到比爾波特,一般鮮為人知。中國人對於外國人的名字,患有「臉盲症」。提到隱士,大部分人都知道。「隱居在山上的修行人,秦嶺終南山裡面多得很!」而比爾波特,就是第一個關注到中國現代隱士的人,《空谷幽蘭》就是根據他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隱士寫成的一本書。
  • 踏遍半個中國,尋訪現代隱士,與陶淵明靈魂對話的美國漢學家
    編者按:一個美國大鬍子,踏遍大半個中國。他曾深入終南山尋訪現代隱士,他曾追尋六位禪宗祖師的遺蹟漫遊,溯黃河而上與中華歷史對望,遍訪中國古代詩界聖人未得。三十年來,他一直堅持行走在中國,尋找在中國,他就是比爾·波特,一位美國當代著名的翻譯家、漢學家、作家。
  • 比爾·波特:中國禪宗的西方傳人
    推銷自己已經不用了,在中國,這位禪宗的西式傳人用一本探訪隱士的書——《空谷幽蘭》叩開中國讀者的心扉。隨後,又陸續推出《禪的行囊》、《黃河之旅》,《心經解讀》等。 《禪》雜誌編委會副主任明堯說,他的作品,讓中國人感到慚愧。
  • 漢學家比爾·波特央美論禪:禪宗沒有思想
    比爾·波特 圖/陳詠欣騰訊文化北京訊(李旭光)應詩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西川之邀,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比爾·波特(Bill·Porter)12日做客央美美術館學術報告廳,進行了一場題為波特開場即打趣自己曾經想努力寫書介紹中國文化給美國人,無奈的是,美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學化不感興趣,後來還是發現中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才得以在中國出版了自己很多著作,也能有機會來央美講座。以《禪的行囊》《空谷幽蘭》等作品聞名於世的波特也有著傳奇般的經歷,講座也就先從自己的經歷正式開始。
  • 尋找中國的當代「隱士」
    從上海出發,一路高速公路,發卡彎盤山路,3小時後來到這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地方——谷歌地球定位為浙江省德清縣筏頭鄉蘭樹坑村上下莊。尋找中國當代隱士:城市沒有安寧  天目山餘脈的莫幹山,因春秋末年吳王闔閭派幹將、莫邪在此鑄成雌雄雙劍而得名。
  • 探訪終南山隱士,揭秘千年前的生活
    中國的隱士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老傳說中的巢父、許由到現如今的各種隱士,其人數達數萬人,僅其中有跡可考者就達數千人。終南山道士打坐當今的終南山一如小說中所描寫的那樣,為修煉者的聖地,從古至今,哪怕到今天,仍有眾多的隱士在這裡過著千年前的生活。
  • 追夢——尋找古詩詞裡的隱士
    今天,讓我們從中國的古詩詞裡尋找古代的隱士們?跟著他們的詩詞穿越時空,把我們心安在時空的某一個角落裡。1.大隱隱於朝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辛棄疾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辛棄疾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 第一個關注到秦嶺終南山隱士的人
    美國作家、翻譯家、漢學家提到比爾波特,一般鮮為人知。提到隱士,大部分人都知道。「隱居在山上的修行人,秦嶺終南山裡面多得很!」而比爾波特,就是第一個關注到中國現代隱士的人,《空谷幽蘭》就是根據他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隱士寫成的一本書。
  • 取經團隊是觀音尋找的,為何還不放心?四聖試禪心說明啥?
    只是,在取經團隊剛剛成立之後,書中就有了一段四聖試禪心的故事!那麼,取經團隊是觀音尋找的,為何還不放心?四聖試禪心說明啥?大家應該知道,唐僧之所以會有取經的願望,就是觀音在長安指點的。而在觀音指點唐僧之前,觀音已經安裝如來的吩咐,給唐僧準備好了四個徒弟。換句話說,就算孫悟空、小白龍、豬八戒和沙僧,不是如來心目當中的人選,但至少這些人,是觀音尋找到的!
  • 《黃河之旅》: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再度行走中國
    十年前,《空谷幽蘭》的問世讓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被中國讀者熟知,更在國內引發了一場關於終南隱士的討論。他的另一本追溯中國禪宗文化的遊記《禪的行囊》也同樣受到中國讀者的熱捧。2012年4月15日,比爾·波特將攜新作《黃河之旅》來到北京王府井書店,帶中國讀者深度對話中華母親河,以全新的視角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
  • 終南隱士都是哪些人?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秦嶺終南山隱士多,這是世所公認的事實,尤其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空谷幽蘭》的出版,更是讓這一神秘群體被世人所知,也讓世界上更多的人選擇來到終南山做一個隱士,那麼隱居在終南山裡的隱士都是哪些人呢,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
  • 重走轉山路 從麗江到拉薩之二——景觀之路(三)
    電影《轉山》出品方發起的「一起去西藏,重走轉山路」活動,9月18日從麗江出發,在十天時間裡完成了從麗江到拉薩的行程。此次旅程共有六位主角,除了電影主演李曉川和李桃外,還有四名帶著不同目的和願望走上這條路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