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獻計殺死韓信後,哭著說了12個字,流傳至今

2020-12-18 秋月秋明風清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早年生活貧窮,名聲也不好,所以不能當官,也不能做買賣。因為飢餓就經常到別人家去混點吃的,很多人都厭煩他。有一次,韓信在城外釣魚,一位老婦見韓信飢餓,就給了韓信一些吃的,一連幾十天,天天如此。韓信很高興, 對老婦說:「日後我一定要重重地報答你。」還有一次,淮陰縣市場上有個賣肉的年輕人欺負韓信,讓韓信從他的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盯著他看了半天,最終還是從他胯下爬了過去。

韓信出身貧賤,早年間曾投奔名氣響亮的霸王項羽。可惜因為沒有良好的家世未受重用,自覺不甘的韓信便逃出軍營,在蕭何的勸說下,他來到了劉邦帳下效力。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韓信出了很大的力氣,他也因此被尊稱為兵仙。漢朝建立後,蕭何成了新政權的丞相,韓信則是被解除兵權,封為楚王。後在劉邦的授意下,韓信被誣告造反,事後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卻被貶為淮陰侯。韓信被貶後,呂后還是對他不放心,於是便與蕭何合謀,把韓信騙進宮中,將他殺死。

據說韓信是被一群宮女拿著削尖的竹尖給活活刺死了。但事實上,起初韓信面對呂后的邀請,是有所懷疑的,然而對自己有著知遇之恩的蕭何,他卻完全懷疑不起來,因此才落得這樣一個悲慘的下場。面對韓信的屍體,蕭何則是痛哭著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蕭何殺韓信,是為天下蒼生」。但是其所謂的「為天下蒼生」究竟是不是肺腑之言,我們就無從得知了。不管蕭何究竟是出自個人利益還是真心為了國家,他利用韓信的信任將其害死都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這也成就了後來的人經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甚至到現在都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我認為說得沒錯,當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相關焦點

  • 蕭何獻計將韓信殺死後,哭著說了12個字,字字戳心
    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韓信出了很大的力氣,他也因此被尊稱為兵仙。漢朝建立後,蕭何成了新政權的丞相,韓信則是被解除兵權,封為楚王。後在劉邦的授意下,韓信被誣告造反,事後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卻被貶為淮陰侯。韓信被貶後,呂后還是對他不放心,於是便與蕭何合謀,把韓信騙進宮中,將他殺死。
  • 蕭何獻計將韓信給處死後,痛哭留下11個字,字字戳心!網友:何必
    漢初三傑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分別是張良,蕭何,韓信。三個人都善於計謀。劉邦能登上皇位很大的功勞也是要歸功於他們,在戰爭結束後,劉邦定然要分封功臣來彰顯自己的仁義,算是表彰他們所做的貢獻。今天小編就以此時的故事為背景,跟大家聊聊蕭何獻計將韓信給處死後,痛哭留下11個字,字字戳心!網友:何必呢?韓信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曾經曾受「胯下之辱」,他咋未成名之前曾是項羽手下的一個低級士兵。因為感到在項羽這裡沒有什麼希望就來到了劉邦的手下,此時的韓信並沒有什麼名氣,劉邦對其不理不睬也是正常的。
  • 韓信被殺後,劉邦問老婆為什麼?呂后說了3個字,蕭何懵了
    扒一扒黑歷史歷史上被世人稱為戰神的不多,其中韓信就是其中一位,說到韓信無人不知,韓信是幫劉邦得天下出力最大的帥才,但最後卻難逃一死的命運。在楚漢之爭中,韓信一人可抵擋十萬精兵。與蕭何、張良合稱初漢三傑。
  • 蕭何殺了韓信後仰天長嘆,用12個字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關於韓信的一生,蕭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家應該有聽過這麼一句話,"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這說的便是蕭何在韓信的一生中起到的作用。先說成也蕭何,這半句話講的是什麼故事呢?從前韓信投奔劉邦之後卻不受重用,但是蕭何經常與韓信交流,認為他很有潛力,將他推薦給劉邦,可惜劉邦還是沒有將韓信放在心上,在劉邦至南郊的路上,韓信見劉邦一直沒有重用自己,便想要趁機離開劉邦,蕭何知道後,便急急忙忙追了出去,將韓信追了回來,也算是對韓信有知遇之恩,而因為這個原因,韓信也很信任他。
  • 軍事天才韓信,被宮女用竹竿捅死,留下兩個成語流傳至今
    軍事天才韓信,被宮女用竹竿捅死,留下兩個成語流傳至今韓信在我國歷史上可是一個了不起的、露足了面的人物,他是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取得漢朝天下的重要功臣,也是影響歷史的重要人物。流傳後世的與韓信有關的成語、俗語就多達80多個,這些成語、俗語跨越2000年的歷史時空,仍然流傳在現代人的口中,如:淮陰少年、千金一飯、漢中高對、解衣推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鋒不可擋、獨當一面、半渡而擊、背水一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戰無不勝、以德報怨、偽遊雲夢、能屈能伸等。
  • 韓信死亡背後隱藏的秘密,蕭何抱著他的屍體大哭說了一句話
    人們常說:「成功也是靠蕭何,失敗也是因為蕭何」這句話,其中最離不開的兩個人物就是韓信,而另外一個當然也是句子裡的蕭何。為什麼說成功也是靠蕭何呢?因為當年韓信剛剛投靠劉邦的時候在軍營當中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軍官,沒有什麼地方值得這些將領關注他。
  • 韓信三族被殺,蕭何將韓信幼子送走,八百年後韓信後代成嶺南大族
    韓信雖然這時只是一個小兵,但是有大大的夢想,他多次阻攔項羽,向項羽提出建議,項羽輕視韓信,沒有聽從韓信的任何一條意見。在項羽處得不到認可的韓信,轉身投靠了漢軍,得到了蕭何的器重。蕭何在同韓信的多次交談中,認識到韓信是個人才,可堪大用。後來,經過蕭何的推薦,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
  • 韓信被呂后殺死前,冷冷地說出4個字,如今成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
    韓信,淮陰人,是西漢開國三傑之一,又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的軍事理論家,在中國歷史上以卓絕用兵才能著稱,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後世何去非評價為「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
  • 張良韓信蕭何結局差距那麼大,他們後人呢?誰更好?一人後代稱帝
    第一個,張良,謀而後動,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第二個,蕭何,留守後方,調度軍糧,鎮撫國與民;第三個,韓信,領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用此三人傑,所以劉邦取天下。世人稱他們為「漢初三傑」。在劉邦稱帝後,張良出世,蕭何繼續入世,韓信悲劇,三人紛紛擁有著不同的結局,蕭何比張良韓信顯赫,他們的後人呢?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好還是壞?一、張良張良在留縣和劉邦相遇,隨後為帝師,輔佐劉邦平亂世,立大漢王朝。
  • 韓信為何被宮女用竹竿戳死?難道呂后、蕭何沒有兵器嗎?
    之所以不用刀劍殺死韓信,正是因為後世所謂流傳的三不殺原因:一是見天不殺、二是見地不殺、三是見鐵不殺。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韓信生前那叫一個風光,自從蕭何月下追韓信後,劉邦開始重用韓信以來,可以說韓信為劉邦建立大漢王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而最終韓信沒有得到善終被呂后處死,究其原因,既有封建統治階級殘酷性決定的,也有韓信自身原因造成的。
  • 韓信被誅後,蕭何如何處理他的兒子?偷偷送給趙佗,在南越改姓韋
    ---《史記》韓信死了以後,呂后為了斬草除根,居然把韓信三族都給滅了。這三族裡面,當然包括了韓信的子孫後代。也就是說,韓信被殺以後,他全家都被呂后斬草除根了。那麼韓信就沒有後代流傳下來,實在是比較可惜的一件事。
  • 韓信被殺之後,蕭何卻流淚說了這句話,君子還是小人,一目了然
    例如,這篇文章說,肖和呂后合謀殺害韓信後,流著眼淚說了一句話,但直到今天,沒有人知道肖說的這句話,是不是真心的!可以說,沒有漢,就沒有劉邦的漢朝。因此,劉邦給韓信的約定是「三不殺」。也就是說,見天不殺,見鐵不殺!
  • 呂后殺了韓信,蕭何設宴慶賀,此人卻穿喪服赴宴
    蕭何與韓信算是兄弟,當初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
  • 劉邦因疑心殺了韓信全家,同為開國功臣,為什麼蕭何能笑到最後?
    漢朝開國後,劉邦借皇后之手殺了韓信全家,同樣是功臣,為啥蕭何能有錢有權笑到最後?處處是坑的蕭何生存模式,你能活到第幾關?第一關蕭何向呂后獻計殺了韓信,被劉邦知道了,劉邦非但沒責罰,還封他為相國,賜了大量封地和護衛。你開心嗎?你會笑納所有賞賜嗎?接了你就死了。劉邦這種疑心病晚期患者,常年在外率兵徵戰,可是偏偏給駐守關內的宰相送了護衛和封地,這是啥?這是試探啊!
  • 劉邦為什麼不殺蕭何張良陳平而殺韓信?
    劉邦即位後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 張良對韓信的唯一評價,一語道出韓信水平,只有四個字!
    然而,張良沒有評價劉邦蕭何等人,卻對韓信做了評價,或者說是張良對韓信的唯一評價,一語道出韓信的水平,關鍵只有四個字!在秦漢之際,劉邦、蕭何、英布等人,都對韓信有過評價。(1)劉邦評價,「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2)蕭何評價,「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3)英布評價,「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顯然,從這些評價之中,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公認的事實,即:韓信是超級軍事天才,是奪取天下的關鍵人物。
  • 韓信到底有多厲害?從張良對韓信的唯一4字評價,就可以看出!
    就連韓信被人構陷,身陷囹圄之時,蕭何在坐牢之前殺之前......張良都沒有伸手援助他們,而是冷眼對待。他一生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是國家的有功之臣,按理說應該在晚年安享子孫之福,但是他卻和赤松子遊遍天下。由此可以看出,「淡泊明志」的的確確是張良本性。很多人都知道,張良很少去評價別人的是非和對錯,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評價,他都不會去主動評價!
  • 蕭何為何能夠超過韓信、張良位列西漢三傑第一?會做人很重要
    起義火種傳到遙遠的沛縣,此時的劉邦正在和蕭何、曹參等人一起飲酒,三人分析了一番秦朝國政,一致得出順從民意、高舉反秦大旗的結論。欣喜若狂的劉邦向謀略雙全的蕭何請教如何起事,蕭何說最近朝廷降旨,要各地郡縣速派一批青年壯士去鹹陽修建阿房宮,沛縣也要押送一百多名壯士。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如此短暫的爵位時間,與《史記》中其餘世家中所記錄的人都相差甚遠,所以司馬遷斷然不能降低標準讓韓信進入世家,而是將其列入列傳之中。第二個原因就是韓信的官職原本就沒有張良與蕭何大,所以不能同日而語。韓信雖然建功立業,在軍事方面有著驚為天人的天賦,但是要說治理國家的文韜武略,他與張良、蕭何則相差甚遠,因此在打好天下之後,劉邦對韓信的任職並不如張良與蕭何。
  • 為何蕭何能夠全身而退,而韓信卻被株連三族?政治學分天差地別!
    陳壽曾形容諸葛亮的政治能力,可以跟蕭何相比,在《三國演義》描寫下,我們對諸葛亮相當熟悉,那蕭何有什麼過人之處?一、蕭何的自知之明蕭何在沛縣當官,當時劉邦還只是個平民,而且是個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死老百姓。劉邦惹過不少事,都是靠蕭何幫他擋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