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遍地開花的無印良品,可能在你眼裡早已成為代表日本生活方式的品牌。但事實上,稍微留意一下有關日本生活方式雜貨店,你就會發現另一個品牌與無印良品旗鼓相當,而且還歷史悠久,開設在日本各地繁華地段……
而Ta就是——中川政七。
品牌資料
? 創立時間:1716年
? 現繼承人:中川 淳(第13代繼承人)
? 本鋪地址:日本古都奈良(並在全國開設多家分鋪,比如東京、橫濱也有門店)
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在傳統和創新之間開闢新道路
在傳統產業面對時代轉變的十字路口,如果你背負著百年老店的歷史包袱及昔日榮光,你會照著老祖宗的路線走下去,還是另僻蹊徑開創新局?
有三百多年歷史的中川政七則選擇兩者兼容。品牌最初是以販賣麻織品「奈良曬」起家。這種手工製作的精緻細密的高級麻織品,幕府年代就成為德川家的御用品,1898年更是成為皇室御用,並作為日本風土的代表物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
不過,傳統工藝一旦被時代趕超,衰亡之路會勢不可擋。這也是大多數一根筋的日本老店,會在職人精神的光環下死去的原因。跟其他百年老店一樣,中川政七的經營也並非一帆風順。因為工序繁複,售價高昂,「奈良曬」進入現代以來逐漸被淘汰,企業一度陷入經營困境。
不過,多虧了現任的第十三代社長中川淳大刀闊斧地對傳統工藝進行創新,中川政七不僅沒有被時代淘汰,反而成為深受日本民眾喜愛的生活雜物品牌。
把「和雜貨」從老土變時髦
通過設計和跨界讓產品起死回生
中川淳對「產品的功能性」有著自己獨到見解,他覺得這不是追求高科技功能,而是真正符合人們生活中剛好的功能性,他認為老店要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前提下,更好地結合現代技術與設計,不是簡單的去「保存」它,而是在充滿變化的生活中繼續去「使用」,這樣的產品才更有價值和發展可能性。
抹布是每個家庭的日常剛需,但如果僅僅是普通的白色抹布,就會很容易被複製,對中川政七來說,這不是一個有區分度的長遠選項。就像大部分老鋪起死回生的例子一樣,Ta選擇靠設計來拯救。
如今,中川政七的抹布,結合日本傳統元素和現代設計,擁有眾多的尺寸和樣式。每個季節都會推出新品,每年的銷售量可達200萬件。
而1995年發售的「花布巾」有粉彩畫的色調,更為餐具清潔帶來了一縷清新之風,這至今仍然是中川政七的經典產品。 這樣一款純粹的設計, 也在2008年斬獲了Good Design Award的金獎。
除了雜貨和傳統工藝品, 中川政七還玩起了跨界。比如聯手日本最有名的園藝師——「植物獵手」西畠清順, 打造一個全新的園藝品牌「花園樹齋」;與MONOPOLY聯手發布的日本工藝版大富翁,可以一邊玩一邊掌握日本47個都道府縣的傳統工藝知識。
歷久彌新的時代密碼
重視空間打造和開設自營品牌
即使如此,一條抹布也不足以撐起中川政七持續壯大的野心。2002年,公司的雜貨部門出現了12億日元的赤字,經營方法和管理方式也缺乏活力。古老的金字招牌背後是奄奄一息的現狀。
中川淳決定對雜貨部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新整頓了公司的管理形式和品牌策略, 在全國各地增加了很多零售門店, 並建立了發達的線上銷售網絡。更重要的是,他也在中川政七商店的設計上下了很多功夫,邀請了日本設計中生代的代表設計師水野學來設計店鋪空間、產品視覺、多媒體等品牌把控,將對外展示的形象進行的新的創造和更新。
水野學確定了「從老東西裡發現新知識」的理念,運用到整體產品開發和設計中去。因此,對比起無印良品,中川政七多出了一種更「日本」、更「民俗」的本土文化感。
不僅如此,在短短10年裡,他還請來幫 Aēsop 和 Blue Bottle 設計店鋪的長坂常擔任店鋪創意。到目前為止,中川政七在日本本土開設超過50家門店。
去年,中川政七首次來到中國,在蘇州誠品(2018年5月11日至7月1日)和上海衡山•和集(2018年5月19日至6月5日)做微型快閃。
此外,中川政七開始擁有越來越多品類的自營雜貨品牌:中高端棉麻織物品牌「遊 中川」外、以公司本名「中川政七商店」命名的生活雜貨品牌、主攻日本各地特產的品牌「日本市」、以精美禮品為特色的品牌「粋更kisara」、精品襪子品牌「2&9」、手帕主題品牌「motta」等。
老字號的「逆生長」
要把握傳承與創新的界線
數據統計,當今世界,企業壽命超過200年的公司數量,日本穩居首位。而壽命超過300年歷史的日本企業數量接近了4000家,中川政七隻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但是,從這組數據顯示,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卻實現了「富可過三代」。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企業一般都有自己獨自的生存空間,而不會輕易更換主戰場;
「匠人精神」是企業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
善於處理守成與創新的關係,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激流,既有不變之規,亦有緊隨潮流的熱忱;
深知如何量身裁衣,穩步前進,絕不會盲目拔高自己,輕易擴大事業的規模,更不會冒著風險去追求一時的浮利。
在人人都在呼喊保留傳統的今天,我們再看回中川政七的成功,靠的不是沒有思考的堅持,而是要在緊跟時代潮流的前提下,把握好「變與不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