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粵劇藝術博物館,品粵劇文化

2020-09-05 宿緣六藝

在古老的中國文化中,長期以來「食在廣州」民間諺語,使人導向於廣州最大的特點---飲食文化。而其實除了吃的文化以外,廣州還有很多屬於嶺南的文化,粵劇文化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文化象徵之一。作為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粵劇」已成為南粵大地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

周末,廣州「最美老街」恩寧路遊人熙熙攘攘分外熱鬧,這裡坐落著多位昔日粵劇名伶大師如馬師曾、紅線女的故居。但我們今天的主角是一座具有水鄉風格,嶺南特色的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內裡亭臺樓閣畫舫連廊,樣樣具全,地面上傳統的嶺南建築這麼一看,還以為就是個小公園。移步換景,在仿古建築裡面遊走,恍如置身明清時代,我們就是那遊園的富家子弟,平常人家的出身可是享受不了如此待遇。

後續我們會看到粵劇藝術博物館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建築——廣福臺,這也是整座園林之中唯一一座純木結構建築。廣福臺上的貼金木雕雕刻以廣府風格為主,題材也以戲曲人物故事為主要題材,輔以嶺南植物瓜果與傳統裝飾紋樣。

遙遠的樓閣之下就是主展館了,地下兩層,內裡藏著的是那不朽的嶺南藝術,展示的就是多姿多彩的粵劇世界。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

陳列區,分為基本陳列展區和臨時陳列展區,主展廳室內設計及展陳設計將用「南國紅豆主題」,將從「風雨歷程」、「紅豆飄馨」、「梨園異彩」和「名揚五洲」四個部分進行呈現,用紅船模型講述粵劇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紅船年代。五彩斑斕的戲服,生末淨旦醜的頭冠頭飾,鬍鬚等等,這裡有著一一對應的解讀。我們可以很直觀的了解到演員對應的著裝和扮相。

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臺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

獨具韻味的戲文、婉轉動聽的唱腔,粵劇作為嶺南文化瑰寶,寄託著鄉音、鄉情和傳統文化的內涵。各種粵劇演出的樂器琳琅滿目,而那敲鑼打鼓的喧鬧之聲此刻卻又恍如在眼前。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戲曲漸漸退出主流娛樂。當我們漫步粵劇博物館時也很欣慰看到不少年輕人沉浸在粵劇歷史長河,細細品味其文化底蘊。我們湘西經過發展的低潮,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尊重粵劇、欣賞粵劇、學習粵劇最終發揚光大這嶺南引以為傲的粵劇文化。

相關焦點

  •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怎麼去?粵劇博物館地鐵站是哪個?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怎麼去?粵劇博物館地鐵站是哪個?  行走於荔枝灣畔,穿過恩寧路,走過百年老校培正小學,突然有一座宏偉的建築出現在眼前!開始的時候以為只是荔枝灣畔普普通通的配套建築。  慢慢走到建築物的正面才知道,這是新落成的粵劇藝術博物館!透過花窗,看到裡面綠意盎然,古色古香——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 ...並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了解粵劇藝術傳承和保護情況。這是習近平...
    【習近平在廣州考察調研】24日下午,習近平來到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築修繕保護情況,並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了解粵劇藝術傳承和保護情況。這是習近平廣東之行的第四站。此前,他先後考察了珠海、英德和深圳。
  • 廣州打卡地-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來這裡感受粵劇藝術文化。
  • 廣州半日遊,帶你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看仿古建築,尋嶺南文化
    粵劇藝術博物館在廣州遊,令我最為歡喜的是隨處可見的參天大樹、植被茂盛和歷史悠久的公園和廣場、引人入勝的特色博物館、吃不盡的美食……這個美麗的城市,實在太適合慢慢走慢慢的品嘗!今天帶大家去一個粵劇藝術重要發源地––粵劇藝術博物館,整個博物館的外圍被山水亭臺樓榭所包圍,美到心醉。
  • 這群學生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展演「粵韻操」
    金羊網訊 記者何偉傑報導:婦女節當天,城中熱地粵劇藝術博物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廣雅幼兒園的師生們,他們在「山水詩畫之境」的廣福戲臺向公眾展演了一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粵韻操。
  • 粵劇藝術博物館又掛一牌,本周起兩部新劇上演
    粵劇藝術博物館又掛一牌,本周起兩部新劇上演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2019-12-11 發布會上,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莫偉瓊、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吳永祺以及五位藝術家共同為粵劇藝術傳承基地揭牌。...
  •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門票免費 需提前預約參觀
    粵劇藝術博物館計劃2016年中開館,將免費向市民開放,但需憑票進入。初步計劃參照廣東省博物館的經驗,市民需帶上身份證,提前預約參觀。  粵劇藝術博物館景點推薦:  ●廣福臺  這個戲臺是整座園林之中唯一的一座純木結構建築,取名廣福臺意在向佛山祖廟萬福戲臺致敬,也是粵劇藝術博物館十景「廣福首唱」所在地。廣福臺為重簷歇山抬梁式木構建築,三開間,面闊11米,高9米,進深達9.5米。
  • 品粵劇、吃早茶、逛花市,今年春節就來廣州過年吧!
    品粵劇、吃早茶、逛花市,今年春節就來廣州過年吧!1月7日,雲山珠水 吉祥花城 ——2020「廣州過年·花城看花」春節文化旅遊宣傳系列推介活動在長沙舉行,邀請長沙市民在百花叢中品味舌尖上的粵式風韻,在非遺文化中感受民俗中的廣府文化。此次推介活動圍繞「雲山珠水 吉祥花城」主題展開,活動現場展示體驗區採用了創新科技,打造出一個繁花似錦的多彩廣州全情景體驗空間。
  • 廣州粵劇歷史文化一日遊攻略
    線路名稱:粵劇歷史文化一日遊  線路行程:粵劇藝術博物館——永慶坊——八和會館——廣東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  線路亮點: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於2016年6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廣州市和荔灣區結合舊城改造,著力打造「戲曲之鄉、魅力荔灣」文化品牌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
  • 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
  • 2019佛山粵劇華光誕民俗活動25日拉開帷幕 粵劇曲藝大賽同日啟動
    據介紹,為充分展示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十年的保護、傳承成果,10月至11月佛山將舉辦粵劇展演、粵劇電影展映、粵劇圖片展覽以及粵劇藝術學術研討等五大主題活動。記者了解到,在五大主題活動中,《小周后》等粵劇電影將在祖廟博物館等文化活動場所以及佛山廣電網絡展播,映後舉辦粵劇電影沙龍。
  • 香港粵劇殿堂 城市的地標
    香港新光戲院不僅僅是戲院還是歷史博物館,大堂陳設不少如銅鑼、字畫、牌匾等,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新光戲院大劇場前身是新光戲院,於1972年開幕,為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大堂陳設不少如銅鑼、字畫、牌匾等,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 粵劇文化元素播散香江
    (資料圖片)香港郵政近日宣布,以「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將於10月9日面世。郵票一套6枚,展示家傳戶曉的粵劇劇目及其經典場景,包括《帝女花》《雙仙拜月亭》《關公月下釋貂蟬》《鳳閣恩仇未了情》《梁祝恨史》及《昭君出塞》。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
  • 2020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國慶節需要預約嗎?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國慶節需要預約嗎?  答:需要預約,入園遊客請提前通過粵劇藝術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主頁面「預約/網站」預約,持護照、港澳通行證入館的遊客預約請致電020-81820016,當日網絡預約未滿可進行現場登記。
  • 翔實反映粵劇聲腔藝術全貌
    11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粵劇日」。當天上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委會、廣東粵劇促進會承辦,廣州粵劇院協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
  •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發布,珍貴音頻多為當年粵劇名伶原唱...
    當天上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委會、廣東粵劇促進會承辦,廣州粵劇院協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據悉,接下來12月8日將舉行新書首發式晚會,12月9日將舉行研討會。
  • 百年粵劇煥新顏 羊城迎文化盛事
    陳惠婷攝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汙水治理,豬場拆遷,村民投票,建設美麗鄉村……17日晚,一部具有濃鬱當代生活氣息的粵劇《清水河畔》在廣州大劇院上演拉開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的帷幕。  羊城粵劇節是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粵劇文化交流品牌,每四年舉辦一屆。
  • 粵劇華光祖師出巡水陸兩遊
    粵劇華光祖師出巡水陸兩遊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徐振天  2019-10-26 據悉,此次為復辦粵劇華光祖師巡遊慶典的第五年,該傳統曾停辦70載,本屆從表演方式和服裝展示上做出創新。
  • 疫情期間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幾點開門?
    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於3月18日起恢復開放。  05、入館方式  1、實行分時段實名預約參觀,觀眾須通過粵劇藝術博物館官方平臺提前預約,每日限額400人,每小時50人次;  2、觀眾需提前在「穗康」小程序上報個人健康信息,並現場掃描「穗康通行碼」,與預約信息、身份證一併出示以供查驗;  &
  • 執著編纂《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倪惠英:要為粵劇留下根和源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自去年11月推出「做打卷」之後,將於12月8日舉行「唱念卷」的新書首發。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以下簡稱《大全》)主編倪惠英近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介紹了編纂《大全》的初衷:「為粵劇留下根和源。500年、1000年之後的人要學粵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源頭。」她說,「沒有傳統、理論支撐的劇種,是走不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