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國文化中,長期以來「食在廣州」民間諺語,使人導向於廣州最大的特點---飲食文化。而其實除了吃的文化以外,廣州還有很多屬於嶺南的文化,粵劇文化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文化象徵之一。作為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粵劇」已成為南粵大地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
周末,廣州「最美老街」恩寧路遊人熙熙攘攘分外熱鬧,這裡坐落著多位昔日粵劇名伶大師如馬師曾、紅線女的故居。但我們今天的主角是一座具有水鄉風格,嶺南特色的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內裡亭臺樓閣畫舫連廊,樣樣具全,地面上傳統的嶺南建築這麼一看,還以為就是個小公園。移步換景,在仿古建築裡面遊走,恍如置身明清時代,我們就是那遊園的富家子弟,平常人家的出身可是享受不了如此待遇。
後續我們會看到粵劇藝術博物館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建築——廣福臺,這也是整座園林之中唯一一座純木結構建築。廣福臺上的貼金木雕雕刻以廣府風格為主,題材也以戲曲人物故事為主要題材,輔以嶺南植物瓜果與傳統裝飾紋樣。
遙遠的樓閣之下就是主展館了,地下兩層,內裡藏著的是那不朽的嶺南藝術,展示的就是多姿多彩的粵劇世界。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
陳列區,分為基本陳列展區和臨時陳列展區,主展廳室內設計及展陳設計將用「南國紅豆主題」,將從「風雨歷程」、「紅豆飄馨」、「梨園異彩」和「名揚五洲」四個部分進行呈現,用紅船模型講述粵劇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紅船年代。五彩斑斕的戲服,生末淨旦醜的頭冠頭飾,鬍鬚等等,這裡有著一一對應的解讀。我們可以很直觀的了解到演員對應的著裝和扮相。
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臺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
獨具韻味的戲文、婉轉動聽的唱腔,粵劇作為嶺南文化瑰寶,寄託著鄉音、鄉情和傳統文化的內涵。各種粵劇演出的樂器琳琅滿目,而那敲鑼打鼓的喧鬧之聲此刻卻又恍如在眼前。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戲曲漸漸退出主流娛樂。當我們漫步粵劇博物館時也很欣慰看到不少年輕人沉浸在粵劇歷史長河,細細品味其文化底蘊。我們湘西經過發展的低潮,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尊重粵劇、欣賞粵劇、學習粵劇最終發揚光大這嶺南引以為傲的粵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