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只是,這個因家族沒落、只為謀生的戲童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成為粵劇界的「萬能泰鬥」。
他就是阮兆輝。3日,在香港一場座無虛席的互動交流會上,亦被戲迷們稱為「輝哥」。
推廣粵劇,他說,重要的是學校,老師,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文化底蘊,而不是「向錢看」。
七歲拍電影,十歲犯「戲癮」,六十年間,輝哥一度因練功受傷,半身不得動彈。但是病癒後依舊重返粵劇舞臺,與觀眾心與心地交流。他先後創立了「香港實驗劇團」,「粵劇之家」等組織發揚粵劇。現今,他是香港粵劇工作者非牟利工會組織「八和會館」的副主席,一直致力於粵劇文化的傳承。
被問及粵劇上座率不足和觀眾群老化的問題,輝哥強調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年輕人的文化理解力,慢慢看懂戲。
同時,他接受粵劇進行適當的商業化發展。戲曲需要觀眾,不能曲高和寡。應當在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深入淺出,有針對性的引導薰陶大眾的鑑賞力。
作為中國三百多個地方戲之一的粵劇,於19世紀80年代開始在香港興起,是香港的本土藝術,亦是香港唯一一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藝術。
但是,與其他傳統文化藝術一樣,粵劇也面臨著「時代的考驗」。受流行文化影響,年輕人普遍追求時尚前衛,粵劇的觀眾群老化,出現斷層;演員青黃不接,年輕一輩造詣不及前輩老倌;場地不足,香港的傳統戲院「新光戲院」去年差點遭遇關門結業,在輿論壓力下才得以「絕地重生」。
面對重重危機,香港特區政府不斷舉辦各種活動推廣粵劇,在學校也設立戲曲課程。西九龍戲曲中心即將建成投入使用,這無疑對粵劇界是一個好消息。
對於粵劇的風格創新,輝哥支持「百花齊放」。他說自己也曾大膽嘗試,產生了「化學」效用。不過他也表達出保守態度,「轉了一圈後回來,返璞歸真,發現還是傳統的最好。」
六十年一甲子,從神童到泰鬥,年近七十的阮兆輝仍舊活躍在梨園,動作矯健,精神頭十足。「唱、念、做、打」是他一輩子的事業。
「如果不是環境所迫,我絕對不會收山,」輝哥補充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