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只是,這個因家族沒落、只為謀生的戲童沒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成為粵劇界的「萬能泰鬥」。

  他就是阮兆輝。3日,在香港一場座無虛席的互動交流會上,亦被戲迷們稱為「輝哥」。

  推廣粵劇,他說,重要的是學校,老師,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文化底蘊,而不是「向錢看」。

  七歲拍電影,十歲犯「戲癮」,六十年間,輝哥一度因練功受傷,半身不得動彈。但是病癒後依舊重返粵劇舞臺,與觀眾心與心地交流。他先後創立了「香港實驗劇團」,「粵劇之家」等組織發揚粵劇。現今,他是香港粵劇工作者非牟利工會組織「八和會館」的副主席,一直致力於粵劇文化的傳承。

  被問及粵劇上座率不足和觀眾群老化的問題,輝哥強調需要通過教育,培養年輕人的文化理解力,慢慢看懂戲。

  同時,他接受粵劇進行適當的商業化發展。戲曲需要觀眾,不能曲高和寡。應當在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深入淺出,有針對性的引導薰陶大眾的鑑賞力。

  作為中國三百多個地方戲之一的粵劇,於19世紀80年代開始在香港興起,是香港的本土藝術,亦是香港唯一一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表演藝術。

  但是,與其他傳統文化藝術一樣,粵劇也面臨著「時代的考驗」。受流行文化影響,年輕人普遍追求時尚前衛,粵劇的觀眾群老化,出現斷層;演員青黃不接,年輕一輩造詣不及前輩老倌;場地不足,香港的傳統戲院「新光戲院」去年差點遭遇關門結業,在輿論壓力下才得以「絕地重生」。

  面對重重危機,香港特區政府不斷舉辦各種活動推廣粵劇,在學校也設立戲曲課程。西九龍戲曲中心即將建成投入使用,這無疑對粵劇界是一個好消息。

  對於粵劇的風格創新,輝哥支持「百花齊放」。他說自己也曾大膽嘗試,產生了「化學」效用。不過他也表達出保守態度,「轉了一圈後回來,返璞歸真,發現還是傳統的最好。」

  六十年一甲子,從神童到泰鬥,年近七十的阮兆輝仍舊活躍在梨園,動作矯健,精神頭十足。「唱、念、做、打」是他一輩子的事業。

  「如果不是環境所迫,我絕對不會收山,」輝哥補充說。(完)

相關焦點

  • 香港粵劇紅伶佬倌在北京演出兩場折子戲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七日電 (記者 黃少華)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粵劇界享負盛名的八和會館應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特別邀請,於今明兩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演出折子戲《百花亭贈劍》和《洛神之七步成詩》。
  • 香江廿年⑥|香港粵劇:傳統戲院絕境逢生,新編劇目走進內地
    他被視為香港新派粵劇的「扛旗人」。5年,30部戲,場場爆滿。因為他的一支筆,原本式微的古老劇種,在香港重新煥發生機。而見證了香港粵劇數年傳承的新光戲院,也在2012年面臨停業窘境之時得以開放至今。他就是李居明。李居明收到的讚譽已經不少。
  • 遊粵劇藝術博物館,品粵劇文化
    在古老的中國文化中,長期以來「食在廣州」民間諺語,使人導向於廣州最大的特點---飲食文化。而其實除了吃的文化以外,廣州還有很多屬於嶺南的文化,粵劇文化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文化象徵之一。作為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粵劇」已成為南粵大地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
  • 香港如何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
    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將於2019年1月20日開幕,並於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6日對外開放。這是香港粵劇藝術發展的盛事。  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那麼香港在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上作了哪些努力呢?
  • 自成一格的香港粵劇
    香港近年出現了一種所謂「本土意識」的主張,支持者往往只是空喊口號,不見得有何實質的內容。我一向堅持,香港人的愛國情懷與愛港意識,根本就是毫無矛盾,正如你生在北京,固然可自稱北京人,但同時亦是中國人。
  • 2019佛山粵劇華光誕民俗活動25日拉開帷幕 粵劇曲藝大賽同日啟動
    據介紹,為充分展示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十年的保護、傳承成果,10月至11月佛山將舉辦粵劇展演、粵劇電影展映、粵劇圖片展覽以及粵劇藝術學術研討等五大主題活動。記者了解到,在五大主題活動中,《小周后》等粵劇電影將在祖廟博物館等文化活動場所以及佛山廣電網絡展播,映後舉辦粵劇電影沙龍。
  • 佛山慶「雙節」醒獅粵劇顯底蘊
    作為粵劇之鄉、武術之城、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佛山用自己獨特而又悠久的文化底蘊,在「雙節」當天為市民獻上了精彩的節目。在昨天,佛山多地有醒獅、粵劇等表演,給市民帶來了歡樂的同時,也彰顯了佛山的文化底蘊。作為佛山文化名片的祖廟,「雙節」期間有尋找「大頭佛」活動。「大頭佛」是佛山秋色表演中搞笑鬼馬的人物形象,昨天「大頭佛」出現在祖廟景區內與觀眾互動,有鬼馬表演、有互動娛樂。
  • 粵劇文化元素播散香江
    香港以「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資料圖片)香港三家發鈔銀行的100元紙鈔統一以粵劇為主題。它在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演員以唱、做、念、打四種基本演繹方式,配合別具特色的音樂、服裝、道具和舞臺場景,把故事呈現出來。粵劇既是文娛活動,也是用以祭祀酬神的表演項目,題材多取自民間傳奇、歷史或神話故事。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
  • 綜述:代表本土文化 香港大力扶持粵劇發展
    中新社香港三月一日電 (記者 曉萍)近來,隨著香港「粵劇殿堂」新光戲院續約問題的解決,粵劇發展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對粵劇支持不足,特區政府則多番強調大力扶持、推廣粵劇的發展。  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指出,為支持粵劇研究及推廣,政府將在零九至一零年投放逾三千三百萬元(港元,下同),其中一千八百萬給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發展局獲五百萬元、演藝學院獲五百六十萬元、粵劇發展基金也可獲四百五十萬元。粵劇發展基金更再獲政府注資二千萬元。另外,政府還計劃與內地機構合辦粵港澳三地粵劇日。
  • 香港粵劇殿堂 城市的地標
    香港新光戲院不僅僅是戲院還是歷史博物館,大堂陳設不少如銅鑼、字畫、牌匾等,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新光戲院大劇場前身是新光戲院,於1972年開幕,為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大堂陳設不少如銅鑼、字畫、牌匾等,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 醉心粵劇頭飾 靜守案臺手作
    如同她的名字一樣,寧靜總是安靜地守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把一寸寸絲線、一顆顆珠子、一縷縷彩布,變成香港眾多知名粵劇名伶頭上數百款不重樣的精緻裝飾。    她雙手大拇指的厚繭和凸起的關節,記錄了一份精益求精的匠心,也在香港戲行裡擦亮了屬於佛山的「金漆招牌」。
  •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小群、白超鴻:將粵劇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12月7日下午,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林小群、白超鴻做客粵劇藝術博物館,在由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名家大講堂 粵劇新傳承》系列活動上,以「美國粵劇的創新與傳承」為主題,與眾多戲迷分享了他們半個多世紀的藝術人生以及在海外推廣、傳播粵劇的故事。
  • 廣州粵劇歷史文化一日遊攻略
    線路名稱:粵劇歷史文化一日遊  線路行程:粵劇藝術博物館——永慶坊——八和會館——廣東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  線路亮點: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於2016年6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廣州市和荔灣區結合舊城改造,著力打造「戲曲之鄉、魅力荔灣」文化品牌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
  • 粵劇成香港推介關鍵詞 曾為港人集體記憶
    近日,名為「香港掠影」的展覽在香港國際機場開幕,港府希望遊客可以在走下飛機的第一時間,就能更容易接觸到香港的文化藝術。其中,「粵劇巡禮」是重要部分,包括珍貴劇照、名伶相片、道具和劇本。這讓人想起了在上海世博會期間粵劇的精彩亮相。
  • 禪城張槎下朗村:粵劇之鄉,古韻悠揚
    近年來,下朗村不斷在「硬體」和「軟體」下功夫,讓粵劇文化品牌亮起來,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村居環境美起來,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如今,這個700年古村正承載著每一位村民的「小康夢」,努力打造宜商、宜居、宜業的和諧魅力鄉村。
  • 百年粵劇煥新顏 羊城迎文化盛事
    陳惠婷攝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汙水治理,豬場拆遷,村民投票,建設美麗鄉村……17日晚,一部具有濃鬱當代生活氣息的粵劇《清水河畔》在廣州大劇院上演拉開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的帷幕。  羊城粵劇節是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粵劇文化交流品牌,每四年舉辦一屆。
  • 香港粵劇新秀獅城首秀贏讚譽
    新華社新加坡7月28日電(記者王麗麗)來自中國香港的粵劇新秀26日晚和27日晚在新加坡牛車水人民劇場舉行了兩場粵劇演出,小演員們的精彩表演讓獅城觀眾交口稱讚。演出期間,能容納900多人的劇場座無虛席,觀眾席上掌聲、笑聲此起彼伏。
  • 粵劇入選世界非遺十周年文化鈔,21:30開售!
    這枚100面值港鈔以「粵劇」為主題設計,今年是粵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周年,這枚「粵劇文化鈔」也頗受關注。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也表示:2018年新鈔中,特別鍾意以粵劇作主題的100元鈔票。
  • 香港粵劇傳藝困難 超齡新秀多全身投入少
    資深老倌對於當下粵劇的狀況感到憂慮,但仍相信粵劇的生命之火定會延續。除了傳承的困擾外,優質演出場地申請困難,也是粵劇界的一個問題。未來的香港粵劇,能否再現輝煌?  香港的粵劇保持了許多傳統特色,例如,每場演出都沒有導演,頂多只有藝術指導,有時候甚至藝術指導都沒有。然而,每位老倌很清楚知道自己該如何站位,配合何種動作。拿到劇本熟讀後,公演前只與對手戲的老倌彩排數次,便可正式上臺。
  • 深圳流行粵劇嗎?回首話當年 細數鵬城粵劇名伶
    村中民間藝人和粵劇愛好者,農忙務農,農閒從藝。20世紀70年代末建立萬豐曲藝隊,1993年轉為萬豐粵劇團,自編自演粵劇《大潮》《風雨茅洲河》、獨幕粵劇《一件羊皮褂》等,獲國家「群星獎」等獎項。2004年萬豐村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粵劇)之鄉」。2007年「萬豐村粵劇」被列入深圳市首批非遺保護項目。萬豐濃鬱的粵曲氛圍,和周邊村鎮形成一個粵劇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