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粵劇頭飾 靜守案臺手作

2020-12-15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寧靜製作的武冠。南都記者 鄭仲 攝

    一百多串晶瑩剔透的光珠,在燈光的照射下,就如同月下湖水的粼粼波光。「有了這一簾光珠,老倌在舞臺上的整個造型都變得更加貴氣。」寧靜輕輕地撫著一頂名為「牛角帶」的粵劇頭飾,滿臉笑意地介紹著每個部分的製作工藝和用料。

    在「粵劇之鄉」佛山,痴迷粵劇的人很多,而醉心並堅持純手工製作粵劇頭飾的人,卻幾乎無跡可尋。土生土長的寧靜,憑著萌芽於兒時的一份熱愛,在這個「冷門」的行當裡浸潤了2 5年。如同她的名字一樣,寧靜總是安靜地守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把一寸寸絲線、一顆顆珠子、一縷縷彩布,變成香港眾多知名粵劇名伶頭上數百款不重樣的精緻裝飾。

    她雙手大拇指的厚繭和凸起的關節,記錄了一份精益求精的匠心,也在香港戲行裡擦亮了屬於佛山的「金漆招牌」。

    五歲起學習穿珠

    二十歲隻身赴港

    一段裹著銀線的鐵絲,在寧靜手中變成了「繞指柔」,拇指發力,食指定型,藉助一根筷子粗細的木棍,鐵絲被扭成了一個優雅的形狀。她在鐵絲上塗上一層膠水,拿起一片皎月藍色的絲布沿著鐵色平整地鋪貼,然後右手持著一把鋒利的小剪刀,緊貼著鐵絲的邊緣精細地裁剪著。從各個角度看,絲布牢牢地貼在鐵絲上,平滑的切口絲毫沒有溢出鐵絲的範圍。這樣,一塊零部件,才終於做好。

    而數十塊零部件才能黏貼出一朵花的形狀;十多朵花才能組成一套粵劇頭飾的基礎。剪布貼彩、粘珠穿線,寧靜常常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悶熱的盛夏,她的工作室裡只有一把立地風扇,無力地交換著沉重的氣流。「因為製作粵劇頭飾常常需要用到膠水,空間不能密封,所以就沒有安裝空調」,寧靜早已適應了這種工作環境,她在室內燻著香氣,幾盆生氣盎然的吊蘭把室內裝點得清新自然。

    寧靜是土生土長的佛山人,從小跟著外婆長大。外婆劉翠群有著一雙巧手,專門幫人做粵劇戲服刺繡和頭飾。自小耳濡目染,在當時還是小女孩的寧靜眼中,這些做頭飾的珠子,閃閃的,非常漂亮。於是,從5歲開始,她便跟著外婆學習穿珠、做珠釵等頭飾工藝製作。

    1993年,寧靜剛滿18歲,她帶著自己製作的頭飾作品來到廣州中華戲服廠,準備購買戲服,巧遇香港大佬倌阮兆輝的「衣箱」李文亮。「衣箱」,是粵劇戲行中相當重要的角色,專門為粵劇演員穿戴盔頭、戲服、頭飾,一個粵劇演員在舞臺上亮相,除了功架,身上的穿戴也能彰顯功底。

    這次偶遇中,李文亮建議寧靜把頭飾賣給他,然後教她學習專業粵劇知識。寧靜正式踏足香港粵劇戲行。在李文亮的介紹下,她又認識了三位知名粵劇花旦的「衣箱」群姐、鳳姐和霞姐,她們親自給寧靜教授花旦頭飾的知識。這四位前輩還借出了當年香港粵劇頭飾泰鬥林叔製作的各類花旦頭飾,供寧靜觀摩學習。

    對寧靜來說,能夠跟隨這些大佬倌「衣箱」學習是非常難得的事情,佛山香港兩邊跑,這樣的困難必須克服。當時,香港還沒向內地開放自由行,寧靜需要通過報旅行團的方式去香港學藝;開放自由行後,她就憑藉著一個又一個的「每次逗留不超過七天」的籤證赴港。

    「粵劇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穿戴規範,頭飾也會因應角色的身份、地位、貧富而決定繁簡程度,還要與演員的服裝、臉型進行色彩和材料的搭配」,寧靜說起當年學藝的情景,在後臺近距離看頭飾的佩戴方式和工藝,演員登臺,又跑到觀眾席去看頭飾的整體效果,「一切都要勤奮、靠悟性」。

    一年後,寧靜以1000元港幣的價格,賣出了自己製作的第一個頭飾。

    心懷粵劇皇后夢

    珍藏鳳冠二十年

    上周,寧靜剛剛完成了一套粵劇頭飾的製作,以快遞的方式寄到了香港一位粵劇大佬館的手中。剛閒下來的兩天繼續完成花旦武將佩戴的「牛角帶」粵劇頭飾,除了做好的盔頭,還需要做9片「片子石」和其他配套裝飾。

    「這個做出來是不賣的,我做了粵劇頭飾那麼多年,都是接訂單做的,做好就寄走了,現在要保存一些,留作以後做展示和傳承」,寧靜說,在她的工作室裡,只「私人珍藏」著一頂鳳冠,其餘的作品,都只能看著相冊裡演員們戴著她做的頭飾登臺演出的照片。

    說完,寧靜從房間裡拿出一個袋子,層層包裹下,是一頂銀光閃閃的貼鑽鳳冠。鳳冠大約重1.5公斤,上面「飛舞」著5隻栩栩如生的鳳凰,每隻鳳凰的嘴裡都銜著一串墜穗,尾部用銀色鐵絲拗成長條狀,每一個部件上都貼滿了大小不一的「水鑽」,輕輕拿起,鳳尾顫動,「水鑽」折射出亮光,璀璨非常。

    這是寧靜20年前的作品,每一顆水鑽都是親手黏上去的,足足花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做好以後,便一直留在身邊。「我自己有一個皇后夢,我也想著有一天我能戴著它,給自己拍一個粵劇造型」,寧靜跟隨著前輩在香港粵劇戲行中學習,自然也學會了唱粵劇,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舞臺上扮演一個皇后角色,「可惜總是不湊巧,鳳冠有了,衣服還沒做好;衣服和鳳冠都齊了,但沒能湊上時間拍攝,一拖就許多年了」。

    自己的「皇后夢」耽擱多年,但寧靜總忙著為粵劇演員們「織夢」。在她看來,一臺戲如何,除了佬倌的功架,頭飾和戲服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舞臺的燈光下,一套好的頭飾,出來的效果是很驚豔的」。幾年前,香港鳳儀紅劇社的班主趙鳳儀應邀前往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粵劇《洛水夢會》,她通過戲服製作師父找到了寧靜,讓寧靜幫忙設計製作一套洛神甄宓的頭飾。當時,寧靜的訂單排期已經滿了,但她依然爭取擠出了時間,完成了這一套頭飾。

    「趕工的時候,也需要通宵製作,但看到自己的頭飾能夠在舞臺上顯現出最佳的效果,也很滿足」,寧靜說,當年趙鳳儀的那套頭飾,演出效果「靚爆了鏡」。

    做套頭飾要成月

    售價也就兩三千

    「粵劇頭飾製作是一份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的工作」,寧靜說,在現在粵劇戲行中,純手工做粵劇頭飾的人很少,一些手藝人會用半成品裝嵌頭飾,而且一般會連同粵劇戲服、道具一起做,「這樣才能維持下去」。

    寧靜對於粵劇頭飾的製作卻是執著的。前期,她需要跟演員洽談各種細節,從演員頭型、臉型,到戲服的顏色、風格,再到她所扮演角色的家境、性格、境遇等等都要了解清楚。然後才是設計、搭配、選料、製作。以她深耕多年的經驗和製作速度,光是一套包含28件配飾的頭飾,就需要八天左右,樣式繁複且數量較多的頭飾,用時更多,但售價也就兩三千元。

    「這些珠子是進口的,這種皎月藍的真絲布是專門去上海定製的。」寧靜提到皎月色是粵劇中比較正統的顏色,同時也是比較難染的色。為了得到最佳的效果,她特意從上海訂做這種真絲布。皎月色的真絲布與銀絲相配,略加幾顆飽滿的珍珠點綴,整個「牛角帶」頭飾就更有英氣,而搭配的珠帘子用的是進口的管珠,雖然會比國內的料子貴一點,但是質量是有保證的。「管珠的光澤和垂直度都會比較好,一上臺,效果就更加明顯了。」這冠後的帘子也是她一顆一顆珠子串起來的,一共150串,每串大概有30顆管珠。

    頭飾和戲服都會放在佬倌們的衣箱裡,這些都是他們十分看重的財富,材料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寧靜表示,儘管觀眾未必能近距離看到這些小巧精緻的頭飾,但大佬倌們戴著用料好的頭飾出場,整個造型都能讓觀眾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就如那頂被寧靜收藏了20年的鳳冠,貴氣依舊,還多了幾分時間沉澱的美。

    寧靜介紹,在製作工藝中,貼彩是最難的,「一個粵劇頭飾藝人是什麼水平,從貼彩工藝就能判斷」。「對稱的都會比較難做,需要把兩邊做成樣式大小都一樣。」就像頭飾中的片子,一個頭飾一般要配九個片子,在製作時就要儘量保證九個片子樣式大小一致。這在機器製作中,做幾個一模一樣的東西並不難,但是手工的話就需要手藝人一點一點地照著一個片子做,是一件非常花時間、耗耐性的事。

    頭飾製作申非遺

    粵劇名伶來支持

    憑藉著對頭飾用料和手藝的執著,寧靜在香港粵劇戲行打出了名堂。鄧美玲、吳美英、李鳳、陳銘英、李婉儀、米雪、張潔霞等一批粵劇花旦名伶都是寧靜的顧客。來自香港粵劇名伶的訂單紛至沓來,甚至需要提前1-2年進行預約排期,這讓寧靜幾乎全年無休地做著這份她所熱愛的手藝。

    「每一套頭飾都印象深刻,每一套頭飾都有特點和難度」。25年來,寧靜製作的頭飾作品不計其數,每一套都想方設法地做出不一樣的款式,在寧靜的腦海裡,並沒有哪一套頭飾是最難的,沒有哪一套頭飾是最美的,「因為每一件都是我的心血,都是我一點一滴地做出來的,充滿感情」。

    「皇后、貴妃、妃、公主戴鳳冠;貴妃、妃、公主、郡主戴正鳳、花髻;虞姬和一些劇目中的妃配戴虞姬冠;夫人配戴大頭,小姐戴前裝;相府千金、薛寶釵戴側鳳……」今年6月,禪城區南莊鎮文體服務中心推薦寧靜製作的粵劇頭飾申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如數家珍般地把這些粵劇頭飾「佩戴規範」寫進了申報材料,希望能夠把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範成為推動粵劇文化發展的一環。

    得知粵劇頭飾申請區級「非遺」,老主顧、香港粵劇名伶趙鳳儀無條件把當年的演出視頻授權給寧靜,作為申遺資料。佛山非遺專家考察團的評委看到有人以「粵劇頭飾」申請非遺保護都十分吃驚。「此前知道,佛山粵劇頭飾有管理者、修補者,但不知道在佛山還有製作行。」

    「我想在有生之年,能夠把自己會做的頭飾重新做一套,留給自己,留給更多的人去看、去了解。」寧靜很想把傳統頭飾製作手藝傳承下去。

    05-06版

    採寫:南都記者 關婉靈 見習記者 楊韻儀 通訊員 譚彩鈺 梁秀佳

    攝影:南都記者 鄭仲

相關焦點

  • 遊粵劇藝術博物館,品粵劇文化
    而其實除了吃的文化以外,廣州還有很多屬於嶺南的文化,粵劇文化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文化象徵之一。作為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粵劇」已成為南粵大地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五彩斑斕的戲服,生末淨旦醜的頭冠頭飾,鬍鬚等等,這裡有著一一對應的解讀。我們可以很直觀的了解到演員對應的著裝和扮相。
  • #漫遊廣州 | 粵劇藝術博物館 帶大家雲打卡(多圖)
    >秋高氣爽,我出門逛逛,帶大家雲打卡#廣州特色粵劇藝術博物館這裡存放著一些粵劇特色戲服和樂器等,還有幾位著名粵劇大師的生平簡介。粵劇特色頭飾,不同角色與不同的頭飾相配。中間黃色帶珠簾那頂,便是皇帝、玉皇大帝或者閻羅王的冠。
  • 「紅豆」百年紅 南寧、獅城傳承粵劇異曲同工
    如果說赴國外演出,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南寧粵劇影響力,那麼具有公益性的「粵劇月月演」則是培養新市場,吸引年輕人進入劇場,傳承古老的粵劇傳統。記者在新加坡採訪時發現,南寧和新加坡兩地在傳承粵劇方面所採取的措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粵劇入選世界非遺十周年文化鈔,21:30開售!
    這枚100面值港鈔以「粵劇」為主題設計,今年是粵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周年,這枚「粵劇文化鈔」也頗受關注。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也表示:2018年新鈔中,特別鍾意以粵劇作主題的100元鈔票。
  • 這周末,精彩粵劇展演邀你來湊熱鬧!
    然而很多人還不知道,原來大新公司創辦之初,除了經營百貨還有天台遊藝場,表演粵劇、魔術等。不過為推動非遺項目嶺南粵劇文化普及,新大新百貨於昨日開始在北京路北段舉辦了「南國紅豆展芳華」粵劇文化展,以圖文配合服飾道具,深入簡出方式向觀眾展示廣府「大戲」粵劇的精髓。明後兩天還會舉行「相約私夥局」的老少粵劇展演,重現當年「遊藝場」的盛況!
  •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怎麼去?粵劇博物館地鐵站是哪個?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怎麼去?粵劇博物館地鐵站是哪個?  行走於荔枝灣畔,穿過恩寧路,走過百年老校培正小學,突然有一座宏偉的建築出現在眼前!開始的時候以為只是荔枝灣畔普普通通的配套建築。  慢慢走到建築物的正面才知道,這是新落成的粵劇藝術博物館!透過花窗,看到裡面綠意盎然,古色古香——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發布,珍貴音頻多為當年粵劇名伶原唱...
    難得的是,在諸多音頻中,大多數為當年粵劇名伶原唱的曲目,這是「唱念卷」跟其他粵劇著作的一個重要區別,也是「唱念卷」優於其他戲曲類書籍的一大特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主編倪惠英介紹「唱念卷」粵劇唱念藝術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在「唱念卷」的6個分篇中,極具特色的是「語音聲韻篇」。
  • 香港粵劇殿堂 城市的地標
    新光戲院大劇場前身是新光戲院,於1972年開幕,為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大堂陳設不少如銅鑼、字畫、牌匾等,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香港粵劇藝術團體在新光戲院大劇場的演出更是數之不盡,故此贏得有香港粵劇殿堂之名,成為香港著名的粵劇表演場地。香港新光戲院常年高掛的「全院滿座」條幅。多年來,在新光戲院大劇場所舉行的文化藝術活動有很多。
  • 走嶺南老街看粵劇花魁,體驗「非凡」旅程
    現場的粵劇表演服飾舞美華麗,宛如一席古意風情畫卷,讓不少旅客駐足並爭相與藝術家、粵劇花魁合影留念。還有旅客對幾近失傳的手工打銅藝術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並親自嘗試,體驗其中的樂趣。其中「樂見非凡」區可以看到粵劇精華展示和現場化妝;
  • 翔實反映粵劇聲腔藝術全貌
    11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粵劇日」。當天上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委會、廣東粵劇促進會承辦,廣州粵劇院協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
  • 香港如何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
    這是香港粵劇藝術發展的盛事。  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那麼香港在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上作了哪些努力呢?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香港特區政府提供支持  香港特區政府很重視粵劇藝術的發展,為支持粵劇的研究、推廣和持續發展,設立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和粵劇發展基金。
  • 執著編纂《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倪惠英:要為粵劇留下根和源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自去年11月推出「做打卷」之後,將於12月8日舉行「唱念卷」的新書首發。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以下簡稱《大全》)主編倪惠英近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介紹了編纂《大全》的初衷:「為粵劇留下根和源。500年、1000年之後的人要學粵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源頭。」她說,「沒有傳統、理論支撐的劇種,是走不遠的。」
  • 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
  • 廣州粵劇歷史文化一日遊攻略
    線路名稱:粵劇歷史文化一日遊  線路行程:粵劇藝術博物館——永慶坊——八和會館——廣東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  線路亮點: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於2016年6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廣州市和荔灣區結合舊城改造,著力打造「戲曲之鄉、魅力荔灣」文化品牌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
  • DIY頭飾插圖:如何製作手工布料頭飾
    炎炎夏日,你是否也在為什麼樣的迷人而獨特的頭飾長發而苦苦掙扎?在這個問題上,讓聚橋網引導您一起來製作優雅獨特的手工布頭飾,你可以使用你自己的DIY頭飾,並與這個熱門的夏天搭配,帶來一種新鮮的酷感。現在就開始,和你一起度過一個涼爽的夏天!
  • 這些粵語流行金曲都和粵劇有淵源!「粵劇+流行」演唱會大展粵劇...
    在這場以「粵劇+流行」為主題的演唱會上,青春靚麗的粵劇演員黃春強、梁筠菱、吳澤東、朱紅星、龔潔影、方傑、李森、潘健、康健、李雯婕、蘇臨軒、莫偉英、莫翠屏、唐思果、顧嘉瑜、周嘉珍、黃紫賢、謝帆、麥少聰、文佩如、陳華生、麥衛明、譚清怡、黃宇等逐一登場,演繹粵曲、流行曲、懷舊金曲。
  • 第一套粵劇舞臺官話讀音表誕生
    羊城晚報訊 記者黃宙輝、羅仕,通訊員梁彥蘭報導:29日,記者從《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歷時3年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編撰工作如期完成,將於12月8日舉行新書首發。
  • 深圳流行粵劇嗎?回首話當年 細數鵬城粵劇名伶
    自然有人聯想到:「深圳流行粵劇嗎?」&nbsp&nbsp&nbsp&nbsp人們通常以為,最正宗的粵劇在廣州,或是佛山。君不知,深圳不僅有許多粵劇迷,而且自古深圳人就有愛看粵劇,喜歡哼上一首半首粵曲的習慣。準確地說,是講粵語的羅湖、福田、南頭、蛇口、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光明、平湖和大鵬地區的人喜愛粵劇。
  •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首發系列活動即將開啟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11月29日是粵劇日,《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繼去年《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做打卷」出版後,「唱念卷」將在12月8日舉行新書首發式,並於當晚在中山紀念堂舉行《此物最相思》粵劇演出晚會。
  • 與前衛藝術混搭表演 傳統粵劇為走近市井百姓主動出擊
    粵劇申遺的英語翻譯玩起了「混搭粵劇」正如盧毅剛說不能以傳統攝影來看待他的作品,廣州「發生藝術節」《狐眼愛語:穿梭於你我之間的TA》節目的編劇譚暢也說,不能以傳統粵劇來看待這一場粵劇混搭演出。《狐眼愛語》將粵劇、爵士樂和現代舞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