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製作的武冠。南都記者 鄭仲 攝
一百多串晶瑩剔透的光珠,在燈光的照射下,就如同月下湖水的粼粼波光。「有了這一簾光珠,老倌在舞臺上的整個造型都變得更加貴氣。」寧靜輕輕地撫著一頂名為「牛角帶」的粵劇頭飾,滿臉笑意地介紹著每個部分的製作工藝和用料。
在「粵劇之鄉」佛山,痴迷粵劇的人很多,而醉心並堅持純手工製作粵劇頭飾的人,卻幾乎無跡可尋。土生土長的寧靜,憑著萌芽於兒時的一份熱愛,在這個「冷門」的行當裡浸潤了2 5年。如同她的名字一樣,寧靜總是安靜地守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把一寸寸絲線、一顆顆珠子、一縷縷彩布,變成香港眾多知名粵劇名伶頭上數百款不重樣的精緻裝飾。
她雙手大拇指的厚繭和凸起的關節,記錄了一份精益求精的匠心,也在香港戲行裡擦亮了屬於佛山的「金漆招牌」。
五歲起學習穿珠
二十歲隻身赴港
一段裹著銀線的鐵絲,在寧靜手中變成了「繞指柔」,拇指發力,食指定型,藉助一根筷子粗細的木棍,鐵絲被扭成了一個優雅的形狀。她在鐵絲上塗上一層膠水,拿起一片皎月藍色的絲布沿著鐵色平整地鋪貼,然後右手持著一把鋒利的小剪刀,緊貼著鐵絲的邊緣精細地裁剪著。從各個角度看,絲布牢牢地貼在鐵絲上,平滑的切口絲毫沒有溢出鐵絲的範圍。這樣,一塊零部件,才終於做好。
而數十塊零部件才能黏貼出一朵花的形狀;十多朵花才能組成一套粵劇頭飾的基礎。剪布貼彩、粘珠穿線,寧靜常常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悶熱的盛夏,她的工作室裡只有一把立地風扇,無力地交換著沉重的氣流。「因為製作粵劇頭飾常常需要用到膠水,空間不能密封,所以就沒有安裝空調」,寧靜早已適應了這種工作環境,她在室內燻著香氣,幾盆生氣盎然的吊蘭把室內裝點得清新自然。
寧靜是土生土長的佛山人,從小跟著外婆長大。外婆劉翠群有著一雙巧手,專門幫人做粵劇戲服刺繡和頭飾。自小耳濡目染,在當時還是小女孩的寧靜眼中,這些做頭飾的珠子,閃閃的,非常漂亮。於是,從5歲開始,她便跟著外婆學習穿珠、做珠釵等頭飾工藝製作。
1993年,寧靜剛滿18歲,她帶著自己製作的頭飾作品來到廣州中華戲服廠,準備購買戲服,巧遇香港大佬倌阮兆輝的「衣箱」李文亮。「衣箱」,是粵劇戲行中相當重要的角色,專門為粵劇演員穿戴盔頭、戲服、頭飾,一個粵劇演員在舞臺上亮相,除了功架,身上的穿戴也能彰顯功底。
這次偶遇中,李文亮建議寧靜把頭飾賣給他,然後教她學習專業粵劇知識。寧靜正式踏足香港粵劇戲行。在李文亮的介紹下,她又認識了三位知名粵劇花旦的「衣箱」群姐、鳳姐和霞姐,她們親自給寧靜教授花旦頭飾的知識。這四位前輩還借出了當年香港粵劇頭飾泰鬥林叔製作的各類花旦頭飾,供寧靜觀摩學習。
對寧靜來說,能夠跟隨這些大佬倌「衣箱」學習是非常難得的事情,佛山香港兩邊跑,這樣的困難必須克服。當時,香港還沒向內地開放自由行,寧靜需要通過報旅行團的方式去香港學藝;開放自由行後,她就憑藉著一個又一個的「每次逗留不超過七天」的籤證赴港。
「粵劇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穿戴規範,頭飾也會因應角色的身份、地位、貧富而決定繁簡程度,還要與演員的服裝、臉型進行色彩和材料的搭配」,寧靜說起當年學藝的情景,在後臺近距離看頭飾的佩戴方式和工藝,演員登臺,又跑到觀眾席去看頭飾的整體效果,「一切都要勤奮、靠悟性」。
一年後,寧靜以1000元港幣的價格,賣出了自己製作的第一個頭飾。
心懷粵劇皇后夢
珍藏鳳冠二十年
上周,寧靜剛剛完成了一套粵劇頭飾的製作,以快遞的方式寄到了香港一位粵劇大佬館的手中。剛閒下來的兩天繼續完成花旦武將佩戴的「牛角帶」粵劇頭飾,除了做好的盔頭,還需要做9片「片子石」和其他配套裝飾。
「這個做出來是不賣的,我做了粵劇頭飾那麼多年,都是接訂單做的,做好就寄走了,現在要保存一些,留作以後做展示和傳承」,寧靜說,在她的工作室裡,只「私人珍藏」著一頂鳳冠,其餘的作品,都只能看著相冊裡演員們戴著她做的頭飾登臺演出的照片。
說完,寧靜從房間裡拿出一個袋子,層層包裹下,是一頂銀光閃閃的貼鑽鳳冠。鳳冠大約重1.5公斤,上面「飛舞」著5隻栩栩如生的鳳凰,每隻鳳凰的嘴裡都銜著一串墜穗,尾部用銀色鐵絲拗成長條狀,每一個部件上都貼滿了大小不一的「水鑽」,輕輕拿起,鳳尾顫動,「水鑽」折射出亮光,璀璨非常。
這是寧靜20年前的作品,每一顆水鑽都是親手黏上去的,足足花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做好以後,便一直留在身邊。「我自己有一個皇后夢,我也想著有一天我能戴著它,給自己拍一個粵劇造型」,寧靜跟隨著前輩在香港粵劇戲行中學習,自然也學會了唱粵劇,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舞臺上扮演一個皇后角色,「可惜總是不湊巧,鳳冠有了,衣服還沒做好;衣服和鳳冠都齊了,但沒能湊上時間拍攝,一拖就許多年了」。
自己的「皇后夢」耽擱多年,但寧靜總忙著為粵劇演員們「織夢」。在她看來,一臺戲如何,除了佬倌的功架,頭飾和戲服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舞臺的燈光下,一套好的頭飾,出來的效果是很驚豔的」。幾年前,香港鳳儀紅劇社的班主趙鳳儀應邀前往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粵劇《洛水夢會》,她通過戲服製作師父找到了寧靜,讓寧靜幫忙設計製作一套洛神甄宓的頭飾。當時,寧靜的訂單排期已經滿了,但她依然爭取擠出了時間,完成了這一套頭飾。
「趕工的時候,也需要通宵製作,但看到自己的頭飾能夠在舞臺上顯現出最佳的效果,也很滿足」,寧靜說,當年趙鳳儀的那套頭飾,演出效果「靚爆了鏡」。
做套頭飾要成月
售價也就兩三千
「粵劇頭飾製作是一份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的工作」,寧靜說,在現在粵劇戲行中,純手工做粵劇頭飾的人很少,一些手藝人會用半成品裝嵌頭飾,而且一般會連同粵劇戲服、道具一起做,「這樣才能維持下去」。
寧靜對於粵劇頭飾的製作卻是執著的。前期,她需要跟演員洽談各種細節,從演員頭型、臉型,到戲服的顏色、風格,再到她所扮演角色的家境、性格、境遇等等都要了解清楚。然後才是設計、搭配、選料、製作。以她深耕多年的經驗和製作速度,光是一套包含28件配飾的頭飾,就需要八天左右,樣式繁複且數量較多的頭飾,用時更多,但售價也就兩三千元。
「這些珠子是進口的,這種皎月藍的真絲布是專門去上海定製的。」寧靜提到皎月色是粵劇中比較正統的顏色,同時也是比較難染的色。為了得到最佳的效果,她特意從上海訂做這種真絲布。皎月色的真絲布與銀絲相配,略加幾顆飽滿的珍珠點綴,整個「牛角帶」頭飾就更有英氣,而搭配的珠帘子用的是進口的管珠,雖然會比國內的料子貴一點,但是質量是有保證的。「管珠的光澤和垂直度都會比較好,一上臺,效果就更加明顯了。」這冠後的帘子也是她一顆一顆珠子串起來的,一共150串,每串大概有30顆管珠。
頭飾和戲服都會放在佬倌們的衣箱裡,這些都是他們十分看重的財富,材料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寧靜表示,儘管觀眾未必能近距離看到這些小巧精緻的頭飾,但大佬倌們戴著用料好的頭飾出場,整個造型都能讓觀眾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就如那頂被寧靜收藏了20年的鳳冠,貴氣依舊,還多了幾分時間沉澱的美。
寧靜介紹,在製作工藝中,貼彩是最難的,「一個粵劇頭飾藝人是什麼水平,從貼彩工藝就能判斷」。「對稱的都會比較難做,需要把兩邊做成樣式大小都一樣。」就像頭飾中的片子,一個頭飾一般要配九個片子,在製作時就要儘量保證九個片子樣式大小一致。這在機器製作中,做幾個一模一樣的東西並不難,但是手工的話就需要手藝人一點一點地照著一個片子做,是一件非常花時間、耗耐性的事。
頭飾製作申非遺
粵劇名伶來支持
憑藉著對頭飾用料和手藝的執著,寧靜在香港粵劇戲行打出了名堂。鄧美玲、吳美英、李鳳、陳銘英、李婉儀、米雪、張潔霞等一批粵劇花旦名伶都是寧靜的顧客。來自香港粵劇名伶的訂單紛至沓來,甚至需要提前1-2年進行預約排期,這讓寧靜幾乎全年無休地做著這份她所熱愛的手藝。
「每一套頭飾都印象深刻,每一套頭飾都有特點和難度」。25年來,寧靜製作的頭飾作品不計其數,每一套都想方設法地做出不一樣的款式,在寧靜的腦海裡,並沒有哪一套頭飾是最難的,沒有哪一套頭飾是最美的,「因為每一件都是我的心血,都是我一點一滴地做出來的,充滿感情」。
「皇后、貴妃、妃、公主戴鳳冠;貴妃、妃、公主、郡主戴正鳳、花髻;虞姬和一些劇目中的妃配戴虞姬冠;夫人配戴大頭,小姐戴前裝;相府千金、薛寶釵戴側鳳……」今年6月,禪城區南莊鎮文體服務中心推薦寧靜製作的粵劇頭飾申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如數家珍般地把這些粵劇頭飾「佩戴規範」寫進了申報材料,希望能夠把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範成為推動粵劇文化發展的一環。
得知粵劇頭飾申請區級「非遺」,老主顧、香港粵劇名伶趙鳳儀無條件把當年的演出視頻授權給寧靜,作為申遺資料。佛山非遺專家考察團的評委看到有人以「粵劇頭飾」申請非遺保護都十分吃驚。「此前知道,佛山粵劇頭飾有管理者、修補者,但不知道在佛山還有製作行。」
「我想在有生之年,能夠把自己會做的頭飾重新做一套,留給自己,留給更多的人去看、去了解。」寧靜很想把傳統頭飾製作手藝傳承下去。
05-06版
採寫:南都記者 關婉靈 見習記者 楊韻儀 通訊員 譚彩鈺 梁秀佳
攝影:南都記者 鄭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