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粵語流行金曲都和粵劇有淵源!「粵劇+流行」演唱會大展粵劇...

2020-12-13 廣州日報

《鐵血丹心》《春日郊遊》《千千闕歌》《京華春夢》《明月千裡寄相思》……首首經典!

5月15日晚,由廣東粵劇院主辦的「粵韻ONLINE系列直播,『粵·流行』」主題演唱會在騰訊視頻藝術頻道等網絡平臺同步直播。

在這場以「粵劇+流行」為主題的演唱會上,青春靚麗的粵劇演員黃春強、梁筠菱、吳澤東、朱紅星、龔潔影、方傑、李森、潘健、康健、李雯婕、蘇臨軒、莫偉英、莫翠屏、唐思果、顧嘉瑜、周嘉珍、黃紫賢、謝帆、麥少聰、文佩如、陳華生、麥衛明、譚清怡、黃宇等逐一登場,演繹粵曲、流行曲、懷舊金曲。

據介紹,粵劇和粵語流行金曲有著很深的淵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粵語影視作品主題曲裡都能找到粵劇的影子,尤其是武俠片裡耳熟能詳的曲目,大多和粵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場充滿活力的演唱會誠意滿滿,24位年輕的粵劇人演唱了《紫釵恨》《鐵血丹心》《春日郊遊》《千千闕歌》《浪子心聲》《人生何處不相逢》《小城憶昔》《京華春夢》《舊歡如夢》《紅棉》《順流逆流》《雙星恨》《樓臺會·百花亭之戀》《易水送荊軻》《夢會太湖》《明月千裡寄相思》等19首曲目。

晚會由黃宇和唐思果擔任主播,他們既是主播,也是演唱者,在他們演唱的串燒金曲中,由樂師馮嘉寧、謝帆、黃紫賢組成的小樂隊,分別負責鍵盤、吉他和非洲鼓,馮嘉寧特意為《浪子心聲》《人生何處不相逢》重新編曲,清新愉悅的巴薩諾瓦的風格感讓網友大讚粵劇人真是才藝橫溢。

粵劇演員黃春強、梁筠菱、朱紅星、龔潔影、康健、潘健、蘇臨軒、莫偉英等是廣東粵劇院的新生力量,他們在粵劇舞臺上演唱行雲流水,舞刀弄槍樣樣擅長;演唱時代金曲也一樣好聽,網友紛紛點讚,直播間滿屏留言「聽出耳油」「粵劇院的直播太有誠意了」「這屆粵劇人太潮了吧」,各種花式點讚表達喜愛。

直播中,細心的觀眾發現了觀眾席裡的「神秘嘉賓」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曾小敏被主持人請上了舞臺,應廣大戲迷的強烈要求,演唱了《萬水千山總是情》。觀眾表示「粵劇院和曾院實力寵粉,可以感受到大家的用心準備和走心演出,謝謝!」

粵韻online系列直播導演塗雨錚介紹:「這次的『粵·流行』充分利用了燈光,與「工字型」的舞臺融為一體;參與演出的演員同時作為現場觀眾出現在鏡頭面前,與屏幕方的觀眾增強互動,讓演唱會綜藝感更強,廣東粵劇院的年青人多才多藝,除了演粵劇,流行和跨界的藝術技能他們也是具備的,所以在粵韻online的系列演出中,特意設置了『流行』『經典』『跨界』主題,向觀眾全方位地展示粵劇的年青人。」

據悉,接下來廣東粵劇院粵韻online系列直播,粵·經典,粵·跨越,以及 《黨的生日》紅色粵劇主題演唱會,令人期待。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素芹

圖、視頻:通訊員 祝燕彩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孫珺

相關焦點

  • 深圳流行粵劇嗎?回首話當年 細數鵬城粵劇名伶
    &nbsp&nbsp&nbsp&nbsp深圳是個超大規模的移民城市,然而這座嶺南城市使用粵語方言的人口,卻佔全市人口不到十分之一。自然有人聯想到:「深圳流行粵劇嗎?」
  • 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
  • 執著編纂《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倪惠英:要為粵劇留下根和源
    倪惠英說:「粵劇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東西,但也可能丟失了一些傳統。我擔心粵劇藝術被異化或者同化。」倪惠英對十多年前的一個粵劇研討會記憶猶新,「大家好像講不出粵劇獨特的地方。」當時曾有業內專家調侃:演員在臺上,如果不出聲,光看表演根本分不出是什麼劇種。「大家都被同化了,劇種的特性和標誌性技藝越來越弱。」
  • 自成一格的香港粵劇
    香港近年出現了一種所謂「本土意識」的主張,支持者往往只是空喊口號,不見得有何實質的內容。我一向堅持,香港人的愛國情懷與愛港意識,根本就是毫無矛盾,正如你生在北京,固然可自稱北京人,但同時亦是中國人。
  • 名家雲集粵劇版《七十二家房客》
    黃俊英粵劇《七十二家房客》海報《七十二家房客》排練現場匠心廣IP本地演藝精心打造 三六九、太子炳、八姑、金醫生……這些名字和他們的故事,是不是特別熟悉?他們都來自經典喜劇《七十二家房客》!如今,包租公、包租婆和房客們的故事又有了新版本,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黃俊英領銜,多位粵劇大老倌主演的粵劇《七十二家房客》將於8月27日、28日晚在佛山瓊花大劇院正式公演,廣州觀眾則可以於9月4日晚在中山紀念堂看到這齣爆笑粵劇。
  • 遊粵劇藝術博物館,品粵劇文化
    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梨園異彩」和「名揚五洲」四個部分進行呈現,用紅船模型講述粵劇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紅船年代。我們可以很直觀的了解到演員對應的著裝和扮相。
  • 淺談:粵劇服裝的種類與特點分析
    佛山在大基尾創立瓊花會館,成立了專門管理粵劇戲班的行會組織,標誌著粵劇的形成。據《廣東戲劇史略》記載,雍正年間,北京名伶張五在瓊花會館內教授京戲崑曲,對粵劇有較大影響。張五按漢班的制度,把粵劇分為十個行當。根據粵劇的唱腔和表演劇目分析,粵劇是由外來劇種演變而成的。
  • 弘揚粵劇粵曲,「票友」舉行水陸大巡遊
    大洋網訊 10月26日(農曆九月二十八日),粵劇藝人和「票友」們迎來一年一度的粵劇華光祖師誕。五年來,每到這一天,鑾輿堂都會召集粵劇的龍虎武師,舉行盛大的巡遊活動。而這一天,海內外八和子弟也紛紛回來,舉辦粵劇粵曲展演。
  • 白雲區太和鎮舉行北村振興粵劇文化特色村啟動儀式
    3月2日元宵佳節,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舉行北村振興粵劇文化特色村啟動儀式和北村慶元宵活動。當地鄉親們歡聚一堂,在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慶活動中共同許下對未來的美好祈願,在蘭韻流芳的粵劇表演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 一個白人女性,為何在古巴唱粵劇?
    時逢中國的大年初五,我從廣州出發,和一行人在寒冷的莫斯科度過了12個小時的轉機時間。當我們的飛機從寒冷的莫斯科降落到炎熱的哈瓦那夏天的時候,窗外的景色也從嚴寒的雪山,變成了鑲著大片雲朵的藍色海岸線和一望無際的綠色植被。我們一行三人,穿越了時空一般來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同前往古巴的老一輩廣州「東山少爺」雷叔,與古巴頗有淵源。
  • 香港粵劇殿堂 城市的地標
    新光戲院大劇場前身是新光戲院,於1972年開幕,為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大堂陳設不少如銅鑼、字畫、牌匾等,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香港粵劇藝術團體在新光戲院大劇場的演出更是數之不盡,故此贏得有香港粵劇殿堂之名,成為香港著名的粵劇表演場地。香港新光戲院常年高掛的「全院滿座」條幅。多年來,在新光戲院大劇場所舉行的文化藝術活動有很多。
  • 粵劇《七十二家房客》上演 觀眾反響熱烈「從頭笑到尾」
    2006年,《七十二家房客》被改編成粵語電視連續劇,2008年更是衍生出長篇情景系列電視喜劇,如今該劇正在衝刺2000集大關。做粵劇《七十二家房客》的想法是2018年開始有的,劇本改編由著名撰曲家蔡衍棻和何篤忠共同完成。遺憾的是,《七十二家房客》剛剛在佛山首演,還沒到廣州演出,蔡衍棻就因病逝世。
  • 「紅豆」百年紅 南寧、獅城傳承粵劇異曲同工
    如果說赴國外演出,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南寧粵劇影響力,那麼具有公益性的「粵劇月月演」則是培養新市場,吸引年輕人進入劇場,傳承古老的粵劇傳統。記者在新加坡採訪時發現,南寧和新加坡兩地在傳承粵劇方面所採取的措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粵劇《紅頭巾》今明佛山「省親」
    粵劇《紅頭巾》將於10月29日、10月30日登陸瓊花大劇院,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表演藝術家張曼君執導,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擔綱。
  •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怎麼去?粵劇博物館地鐵站是哪個?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怎麼去?粵劇博物館地鐵站是哪個?  行走於荔枝灣畔,穿過恩寧路,走過百年老校培正小學,突然有一座宏偉的建築出現在眼前!開始的時候以為只是荔枝灣畔普普通通的配套建築。  慢慢走到建築物的正面才知道,這是新落成的粵劇藝術博物館!透過花窗,看到裡面綠意盎然,古色古香——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 英語唱粵劇 穿「粵」你愛嗎
    不少人對此有疑問。彭溢威告訴記者,英語粵劇在新加坡相對比較普遍。記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的時候,彭溢威就想將粵劇改編成當地語言的版本,「當時粵劇、潮劇、京劇、越劇、評劇5個劇種以中國地方戲曲的形式來到法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展演,都準備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溢威表示,當時看到不少外國人在聽到粵劇的時候表示不明白,也沒有翻譯,這讓他產生了要將粵劇改編成當地語言的想法。
  • 2019佛山粵劇華光誕民俗活動25日拉開帷幕 粵劇曲藝大賽同日啟動
    值得一提的是,華光誕民俗活動作為佛山粵劇周的內容之一,華光誕民俗活動期間將舉辦包括粵劇電影展映在內的粵劇文化精品活動。亮點:粵劇觸「電」綻放粵韻新魅力據悉,粵港澳大灣區粵劇曲藝大賽將於25日啟動,分為老人組、中青年組和少兒組。
  • 香港如何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香港特區政府提供支持  香港特區政府很重視粵劇藝術的發展,為支持粵劇的研究、推廣和持續發展,設立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和粵劇發展基金。(圖片來源:中新網)  培養激勵年輕一代粵劇演員  粵劇文化的流傳離不開一代代粵劇表演者薪火傳承。香港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社會機構、各級院校等都積極參與粵劇教育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以弘揚傳統粵劇藝術為宗旨的香港八和會館。
  • 讓我們一起走進粵劇的百花深處
    「沉下心來,認真地在創作上、傳承上、發展上尊重規律,解決好傳統與當下的問題、共性與個性的問題、尊重規律與突破的問題,處理好長項和短板的問題,這才是粵劇健康發展的根本之路。」崔偉說。 中國戲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古典藝術,「古典藝術未必不能表現當代生活,但表現當代生活一定要尊重戲曲藝術的規律,尋找到我們表現生活的角度、方式,要將戲曲藝術的當下和傳統結合好。」
  • 醉心粵劇頭飾 靜守案臺手作
    「有了這一簾光珠,老倌在舞臺上的整個造型都變得更加貴氣。」寧靜輕輕地撫著一頂名為「牛角帶」的粵劇頭飾,滿臉笑意地介紹著每個部分的製作工藝和用料。    在「粵劇之鄉」佛山,痴迷粵劇的人很多,而醉心並堅持純手工製作粵劇頭飾的人,卻幾乎無跡可尋。土生土長的寧靜,憑著萌芽於兒時的一份熱愛,在這個「冷門」的行當裡浸潤了2 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