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粵劇服裝的種類與特點分析

2020-12-23 綜合快報百泰

據《中國志》《夢華瑣簿》記載,在乾隆以後,外江班能演戲會應酬,深得官府歡心,而本地班的表演內容不符合官府的口味,只允許在鄉村表演,本地班為了吸引觀眾,演出時服飾講究,華麗精美,引人矚目。[2]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在明嘉靖年間,佛山民間的戲劇活動已經很普遍。佛山在大基尾創立瓊花會館,成立了專門管理粵劇戲班的行會組織,標誌著粵劇的形成。據《廣東戲劇史略》記載,雍正年間,北京名伶張五在瓊花會館內教授京戲崑曲,對粵劇有較大影響。張五按漢班的制度,把粵劇分為十個行當。根據粵劇的唱腔和表演劇目分析,粵劇是由外來劇種演變而成的。

傳統粵劇服裝以明清兩朝的服裝款式為基礎,有些又吸收了唐宋的服裝樣式,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演變,受到崑劇、京劇等其他劇種的影響,形成一套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可舞性、程式化的特點。舊時的粵劇戲班屬於民間組織,不停地遊走江湖,巡迴演出。為了方便存放、運輸、節省開支,把戲服分類存放在十幾個衣箱中,同一套服裝往往要在不同的劇目多次使用。粵劇服裝款式具有通用性,不同年代的相似角色可以穿同一套戲服,但色彩和圖案卻不能穿錯。粵劇服裝的色彩、圖案均有象徵意義,帶有中國傳統服裝制度化的特點,顯示出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點。

粵劇服裝的種類

粵劇服飾道具稱為「行頭」,按種類放在衣、盔、雜、把四種大木箱裡,衣箱越多,戲服越齊全。[3]粵劇服裝經過不斷發展,現存七十多個品種。粵劇服裝分蟒、靠、褶、開氅、官衣、帔、衣七類,款式與京劇服裝大同小異。

(一)官服類

1.蟒

「蟒」在粵劇中是帝王、將相、后妃、大臣專用的禮服。蟒袍來自歷代皇帝穿的龍袍。龍袍是皇帝獨有的服裝,其他人不能穿用,有時皇帝會賜給有功之臣或寵愛之人,就將龍袍上所繡的五爪金龍減去一爪,稱為蟒袍。[4]蟒袍的款式為齊肩圓領,右衽大襟,闊袖,袍長及足,兩側袖根開衩至底擺,裝有兩條寬邊,叫「擺」。腰際左右有環袢,穿掛玉帶。蟒袍上繡有龍、海水、江涯等主要圖案,還襯託著日、月、山、火、雲、八寶等吉祥圖案。女蟒比男蟒短,僅長過膝部,露出裡面的長裙。女蟒除了繡龍,還可以繡丹鳳、牡丹等圖案,有時佩戴雲肩。蟒袍裝飾華美,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服裝的特點。

2.官衣

官衣是中、下級文職官員的官服,粵語又稱「圓領」或「補子」。官衣的款式與蟒袍基本相同,與蟒袍不同的是,官衣沒有遍及全身的圖案,而是用素色綢緞製成,只在胸部和背部有一塊方形的刺繡,稱為「補子」。官衣來源於明、清時期的官服———「補服」。[5]補服為窄袖,官衣為寬袖,更加適合舞蹈。在粵劇表演中,官衣的顏色表示不同人物的官階高低,紫色、紅色級別較高,藍色次之,黑色最低。

(二)常服類

1.帔

帔是帝後、官宦、鄉紳及其眷屬在家居場合穿著的便服,粵語又稱「帔風」。款式為對襟,半長大領,領下有一對飄帶,左右兩側自胯下開衩,露出裡面的襯裙。男帔長及足面,女帔僅過膝。帔源於中國古代服裝「褙子」。褙子盛行於宋朝,原來是窄袖,對襟,領子直開到底擺,到明朝時,變成大袖,領子也縮短至半長。帔上繡的圖案有很多種,皇帝繡團龍,皇后、貴妃繡團鳳,太后繡團龍鳳,其他人物根據年齡身份,繡團花、團壽字等圖案。夫婦出場時會使用色彩、圖案都相同的「對兒帔」。

2.褶子

褶子是廣泛使用的便服,粵語又稱「海青」「斜領長衫」「道袍」,不論身份高低、文武、男女都可以穿著。男褶長及足,右衽大襟,左右胯下開衩,闊袖。女褶對襟,小立領,衣長過膝。文小生在褶子左下角使用「角花」圖案,武小生用二方連續圖案裝飾在褶子兩側和下擺,武生用團花,文丑、武丑用散點式小碎花圖案。褶子的造型簡潔,穿法多樣,男褶子既可以單獨外用,也可以當作蟒、帔的襯袍。

3.開氅

開氅又稱「海長」,是高級武將、權臣的閒居常服,適用於男性。由於開氅的樣式莊重大方,在某些嚴肅場合也可作為禮服。開氅的款式與褶子相似,不同的是,開氅在衣服的前、後片、袖口及領子邊緣部分有一邊寬邊,底邊更寬,繡有花紋,而且在後衣片兩側,從袖根下有兩條從上至下的「擺」,也繡有花紋。「氅」本指鶖鳥的羽毛。鶖鳥是一種長得像鶴的大型水禽,古人用這種羽毛製成裘,因此把大衣、外套也稱為「大氅」。

(三)戎裝類

1.靠

靠,是男女武將用於作戰場合的戎裝,也稱「扣」「甲」,分為「大靠」「小靠」,或稱「硬靠」「軟靠」。樣式為圓領,窄袖。靠身長及足,分為前後兩片,雙肩及上臂有蝶翅形繡片覆蓋,胸部兩側各有一塊半圓形繡片連接前後片,以遮護腋下。前腰中部略寬,稱「靠肚」。靠肚下有一塊魚形繡片,稱為「吊魚」。大靠背上扎系「背壺」,插四面三角形「靠旗」,旗頂各有一條飄帶。小靠沒有靠旗。靠服全身繡滿魚鱗紋或人字紋,邊緣繡雙層草龍、回紋、江崖等圖案。女靠頭插翎子,帶狐尾,披雲肩,靠肚下綴有雙層彩色飄帶。靠來源於中國古代服裝中的鎧甲,極具舞臺效果,是粵劇表演具有代表性的服裝。

2.箭衣

箭衣又稱「坐馬」,是輕便的武服,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英雄豪傑、衙役獄卒都可以使用。樣式為長袍型,圓領,大襟,窄袖,有時佩戴「三尖領」,按花色可分為素箭衣、團花箭衣等。箭衣的袖口有兩種,一種為馬蹄形,為身份地位較高的角色穿著;另一種使用白色緊腕小袖,顯示人物英武善戰。箭衣前後、左右都有高開衩,用於騎射、趕路、辦案、行刺等多種情景。除了上述七種主要款式,粵劇服裝還有武生穿的打衣、快衣,旦角穿的小古裝,小旦穿的梅香裝,還有羅傘裝、車裝、囚衣、太監衣、八卦衣等,各式各樣,豐富多彩。[6]

粵劇服裝的裝飾特點

佛山粵劇服裝與「廣繡」密不可分。廣繡始於唐朝,與蘇繡、湘繡、蜀繡並稱為「四大名繡」,是指廣州、佛山地區的傳統刺繡,構圖飽滿、色彩鮮豔、針法多變。廣繡戲服主要採用了絨線繡和金銀線繡。絨線繡是廣繡的主要類別,有六十多種基本針法,用彩色絨線繡出圖案。金銀線繡亦稱盤金繡,是用金線或銀線按戲服圖案盤繞,再用絲線固定。平民百姓的戲服用絨線繡,顏色素淡。帝王將相的戲服用金銀線繡或五彩線繡,富麗堂皇。[7]乾隆年間,廣州狀元坊一帶有五六十家專做戲服的繡坊,規模較大的有餘茂隆戲服、中華戲服,連宮廷皇室戲班也不遠千裡來訂做戲服。佛山在明代至清代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廣繡也很盛行,刺繡商鋪也有近二十家,主要分布在朝觀裡及長興街一帶,這些商鋪接到訂單後,就發給南海、順德的農村婦女繡制。在清朝末期,粵劇服裝採用了「珠繡」。繡工們在戲服上釘上亮片、珠管,在舞檯燈光下閃閃發光。一開始,亮片只在戲服的局部使用,稱為「疏片」。後來,戲服全身都密密麻麻釘滿了亮片,稱為「密片」,在舞檯燈光的照射下,刺目閃耀。粵劇服裝也使用過「顧繡」。在明朝晚期,嘉靖進士顧名世家裡的閨閣繡稱為「顧繡」,因為顧家居於上海露香園,故也稱「露香園繡」。晚清時期,廣州的繡莊為了招徠客人,改用顧繡,打出「顧繡戲服」的招牌。

佛山粵劇服裝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之後,佛山成立了多個粵劇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佛山粵劇曾一度輝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節奏的加快,粵劇市場不斷萎縮,觀眾日益老齡化,專職演員在減少,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斷層局面。[8]以鄉、鎮、街道為組織的業餘群眾演出團體更為活躍。不少劇團演出採用租戲服的方式,以減低成本,戲服的需求不斷減少,廣州狀元坊只剩下一間戲服廠,從事繡花的人也越來越少,只剩下極少數農村婦女還以繡花為生。在戲服成本壓縮的要求下,現代戲服製作工藝簡化,多採用機繡。佛山作為粵劇的發源地之一,粵劇至今在佛山還有穩定的群眾基礎,是佛山的傳統文化之一。近年來佛山舉辦粵劇藝術節,成立了粵劇學校、粵劇博物館,收集、展出了一批珍貴的粵劇服裝。從這一件件珍貴的粵劇服裝中,人們能感受到粵劇往日的繁榮。

相關焦點

  •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發布,珍貴音頻多為當年粵劇名伶原唱...
    這是「唱念卷」優於其他戲曲類書籍的一大特點11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粵劇日」。難得的是,在諸多音頻中,大多數為當年粵劇名伶原唱的曲目,這是「唱念卷」跟其他粵劇著作的一個重要區別,也是「唱念卷」優於其他戲曲類書籍的一大特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主編倪惠英介紹「唱念卷」粵劇唱念藝術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在「唱念卷」的6個分篇中,極具特色的是「語音聲韻篇」。
  • 廣州市民與粵劇「零距離接觸」(高清組圖)
    原標題:廣州市民與粵劇「零距離接觸」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餘勇暢談粵劇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譚錚 實習生 陳薇):由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廣州圖書館主辦的「廣州味道」互動體驗項目第三季活動「粵韻風華」,8月23日在廣州圖書館舉行。
  • 服裝針織面料有哪些種類
    服裝針織面料有哪些種類 2017-05-18 11:03:58 來源:全球紡織網 服裝針織面料有哪些種類?
  • 遊粵劇藝術博物館,品粵劇文化
    在古老的中國文化中,長期以來「食在廣州」民間諺語,使人導向於廣州最大的特點---飲食文化。而其實除了吃的文化以外,廣州還有很多屬於嶺南的文化,粵劇文化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文化象徵之一。作為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粵劇」已成為南粵大地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
  • 翔實反映粵劇聲腔藝術全貌
    11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粵劇日」。當天上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委會、廣東粵劇促進會承辦,廣州粵劇院協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
  • 粵劇華光祖師出巡水陸兩遊
    粵劇華光祖師出巡水陸兩遊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徐振天  2019-10-26 據悉,此次為復辦粵劇華光祖師巡遊慶典的第五年,該傳統曾停辦70載,本屆從表演方式和服裝展示上做出創新。
  • 中國絲綿服裝行業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
    2、產品結構:從多個角度,對絲綿服裝行業的產品進行分類,給出不同種類、不同檔次、不同區域、不同應用領域的絲綿服裝產品的消費規模及佔比,並深入調研各類細分產品的市場容量、需求特徵、主要競爭廠商等,有助於客戶在整體上把握絲綿服裝行業的產品結構及各類細分產品的市場需求。該部分內容呈現形式為「文字敘述+數據圖表(表格、餅狀圖)」。
  • 麻類服裝面料可以分為哪幾個種類呢?
    麻類服裝面料可以分為哪幾個種類呢? 2018-12-26 11:18:30 來源:全球紡織網 麻類服裝面料可分純麻織物和麻混紡、交織織物這兩種。
  • 粵劇文化元素播散香江
    香港以「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資料圖片)香港三家發鈔銀行的100元紙鈔統一以粵劇為主題。(資料圖片)香港郵政近日宣布,以「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將於10月9日面世。郵票一套6枚,展示家傳戶曉的粵劇劇目及其經典場景,包括《帝女花》《雙仙拜月亭》《關公月下釋貂蟬》《鳳閣恩仇未了情》《梁祝恨史》及《昭君出塞》。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
  • 歐洲紡織服裝市場基本狀況分析
    歐洲紡織服裝市場基本狀況分析 2006-07-25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紡織品市場空間廣闊.儘管歐洲市場的成衣化率較高,但是面料還是有相當大的市場與各大城市的百貨商店都有紡織品部
  • 春裝面料有哪些 春裝面料種類與特點
    春裝面料有哪些 春裝面料種類與特點 2017-03-20 10:54:22 來源:全球紡織網 買衣服
  • 淺談示波器工作原理/種類及組成結構
    打開APP 淺談示波器工作原理/種類及組成結構 工程師之餘 發表於 2018-11-05 09:01:45 示波器的種類 根據測量信號的範圍,可分為如下幾種: ①超低頻示波器,適合於測量超低頻信號; ②普通示波器,適合於測量中頻信號; ③
  • 粵韻流長:中山粵劇如何唱新唱響
    每周六上午10點開始,在中山市紫馬嶺公園香山大戲臺上,作為專業院團的香山粵劇團,會為市民準時響鑼,獻上一個半小時的免費粵劇演出。 在粵劇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中山,民間粵劇愛好者與專業粵劇團體,以不同形式開展活動。在熱鬧之餘,中山粵劇如何能唱新唱響,吸引培育更多年輕人參與,也是中山粵劇人遭遇與探索的命題。
  • 不同服裝面料的特點
    不同服裝面料的特點 2017-04-14 13:54:32 來源:全球紡織網 在服裝大世界裡,服裝的面料五花八門,日新月異。
  • 醉心粵劇頭飾 靜守案臺手作
    寧靜輕輕地撫著一頂名為「牛角帶」的粵劇頭飾,滿臉笑意地介紹著每個部分的製作工藝和用料。    在「粵劇之鄉」佛山,痴迷粵劇的人很多,而醉心並堅持純手工製作粵劇頭飾的人,卻幾乎無跡可尋。土生土長的寧靜,憑著萌芽於兒時的一份熱愛,在這個「冷門」的行當裡浸潤了2 5年。
  • 粵劇《譙國夫人》升級亮相廣東粵劇藝術中心
    歷經一年時間的修改和打磨,以呈現冼夫人的精神高度和愛國、愛民大義之舉,彰顯「和合太平,天下一心」這一主題的粵劇《譙國夫人》,昨晚,再次亮相廣東粵劇藝術中心。省市強強聯手再出粵劇精品劇中的譙國夫人名冼英,後人尊稱為冼夫人,古高涼(今廣東茂名)人。粵劇《譙國夫人》講述了冼英一生歷經三朝,終其一生心血為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友好團結和保護嶺南地區百年安定做出了傑出貢獻。去年12月,粵劇《譙國夫人》進行首演,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簡約別致的舞美和粵味十足的唱腔,備受社會好評。
  • dnf決戰人工智慧分析 金剛GO二分法三分法淺談
    dnf決戰人工智慧分析,金剛GO二分法三分法淺談。DNF決戰人工智慧活動上線之後小編特地翻箱找櫃找出了多年不上的DNF,更新,上線,準備跟金剛GO大戰一番(其實就是想練個地心少女玩玩)!嘗試了幾天後有點心得相與大家分享一二。
  • 天天打波利遊戲系統淺談 遊戲系統分析
    以上就是天天打波利遊戲系統淺談,遊戲系統分析全部內容,更多有關天天打波利的攻略、資訊、公告等相關內容信息,請關注安趣網天天打波利專區。
  • 綜述:代表本土文化 香港大力扶持粵劇發展
    中新社香港三月一日電 (記者 曉萍)近來,隨著香港「粵劇殿堂」新光戲院續約問題的解決,粵劇發展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對粵劇支持不足,特區政府則多番強調大力扶持、推廣粵劇的發展。  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指出,為支持粵劇研究及推廣,政府將在零九至一零年投放逾三千三百萬元(港元,下同),其中一千八百萬給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發展局獲五百萬元、演藝學院獲五百六十萬元、粵劇發展基金也可獲四百五十萬元。粵劇發展基金更再獲政府注資二千萬元。另外,政府還計劃與內地機構合辦粵港澳三地粵劇日。
  •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深情演繹了抗戰時期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文化名人的故事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是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後深圳市粵劇團創排的首部精品劇目,雲集國內戲曲舞臺最優秀的編導、音樂、舞美、服裝等主創,以極具震撼力的藝術呈現,深情演繹了抗戰時期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文化名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