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

2020-12-14 金羊網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藝術再現1941香港文化大營救

金羊網  作者:李薇  2019-11-04

50場巡演傳承鐵心向黨、赤心為民、不畏艱險、不懈奮鬥的「東縱精神」。

金羊網訊 記者李薇報導: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繁榮深圳舞臺藝術創作,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市粵劇團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將於11月12日、13日晚8:00點在深圳大劇院首演。該劇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扶持,並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2018劇本孵化項目資助。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

深情演繹了抗戰時期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文化名人的故事

大型原創現代粵劇《東江傳奇》是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後深圳市粵劇團創排的首部精品劇目,雲集國內戲曲舞臺最優秀的編導、音樂、舞美、服裝等主創,以極具震撼力的藝術呈現,深情演繹了抗戰時期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文化名人的故事。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內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險。為了保護這批文人士,保護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在黨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中共南方黨組織和活躍在廣東一帶的重要抗日武裝力量東江遊擊隊臨危受命,歷盡艱險,從淪陷的香港陸續營救出三百餘位文化名人。這次大營救為中華民族、為新中國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被著名作家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東江傳奇》以東江遊擊隊營救滯留香港的文化名人為背景,講述了手槍隊隊長劉飆和戲班名伶小秋紅,為了完成營救文化名人的任務,不懼犧牲勇闖敵營,在一次次困難和重大犧牲面前,小秋紅深藏在內心的鬥志和勇氣被喚醒,最終用自己獨特的文化「武器」,有力地回擊了侵略者,成功地協助掩護了文化名人的脫險,她和劉飆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讚歌。此劇著力塑造了東江縱隊手槍隊長劉飆、戲班名伶「小秋紅」、華商日報編輯蘇志留、東江遊擊隊政委曾民等愛國、愛港,心懷民族大義的抗日英雄形象。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根據戲曲舞臺的時空特點,對故事結構、人物設置、情節鋪排進行了合理的虛構,以使其更有戲劇性和藝術感染力。

保持濃鬱的粵劇特色,更是有意識地進行革新和創造

《東江傳奇》主創陣容強大,由國家一級編劇李新華擔任劇本創作;國家一級導演王曉鷹擔任藝術指導;導演學碩士、新銳青年導演陳濤執導;著名鄭衛國擔任粵劇導演;國家一級作曲朱立熹和廣州市粵劇院音樂總監鄒裕偉分別擔任音樂、唱腔設計:著名指揮雷雩擔任指揮;國家一級燈光師周正平和中戲舞美系張華翔教授分別擔任燈光設計、舞美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藍玲擔任服裝、化妝設計。

本劇特邀深圳「文藝名家」、「二度梅」獲得者、著名粵劇藝術家馮剛毅扮演香港華商日報副主編蘇志留,他憑藉六十多年的從藝經驗,在舞臺上熠熠生輝,唱、念、做、演可謂爐火純青,氣場強大。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劇文武生黃偉坤,扮演東江遊擊隊政委曾民,戲份不多,卻功力十足,演唱韻味醇厚,恰到好處。劇中全部角色由深圳市粵劇團演員擔綱,東江遊擊隊劉飆由文武生曉毅飾演,戲劇名伶小秋紅由花旦譚蘭燕飾演,日本文化特務由武生林海濤飾演,三姨太由卜美玲飾演,漢奸程九則由青年演員蘇小惠飾演。

在舞臺呈現上,該劇除了保持濃鬱的粵劇特色,更是有意識的進行革新和創造,力圖凸顯時代氣息,貼近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在劇中重要的場面,巧妙地運用了戲曲程式性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藝術的再現抗日英雄的悲壯與震撼,寓意著東江大營救背後的浴血奮戰和無私奉獻。在音樂唱腔方面,根據角色的性格、規定情境、劇中風格為出發點,進行個性化創作,全劇以交響樂伴奏,幫助主要人物情感的充分表達。在舞美設計方面,在追求傳統戲曲寫意的基礎上,以自由開放的風格處理整個舞臺,給演員充分的表演空間,從劇本主題中汲取精神元素,使之成為舞臺形象一部分,使劇本主題得到升華。

編劇李新華數度修改《東江傳奇》文本,在展現精彩故事的同時,深度挖掘人物的內心,成功塑造了東江遊擊隊劉飆、戲劇名伶小秋紅、文化精英蘇志留以及日本文化特務山本的舞臺藝術形象。特別是小秋紅,起初她並沒有站在抗戰的第一線,後來卻能用自己的生命作掩護,成為協助被營救人員脫險的重要人物,她的覺醒,她的抗爭,她的成長,正是代表中華兒女不屈的文化自覺,她的身上流淌著不懼強權敢於抗爭的血脈,本劇歌頌的就是這股埋藏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內心的偉大力量。

李新華說到,深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同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有著紅色故事和紅色精神。延續的是整個中華的文明。「站在作者角度,我們用藝術的表達,向曾經奮鬥在這塊土地上的先輩致敬。」

50場巡演傳承鐵心向黨、赤心為民、不畏艱險、不懈奮鬥的「東縱精神」

習總書記曾指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粵劇《東江傳奇》把東江縱隊營救文化名人這一段恢弘歷史展現給現代觀眾,正是重溫歷史足跡,弘揚愛國傳統,傳承鐵心向黨、赤心為民、不畏艱險、不懈奮鬥的「東縱精神」,也是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具體體現。粵劇《東江傳奇》2020年計劃巡演50場,代表深圳舞臺藝術精品衝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優秀劇目獎」、「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國家級獎項。

編輯:束孟卿

相關焦點

  • 百年粵劇煥新顏 羊城迎文化盛事
    陳惠婷攝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汙水治理,豬場拆遷,村民投票,建設美麗鄉村……17日晚,一部具有濃鬱當代生活氣息的粵劇《清水河畔》在廣州大劇院上演拉開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的帷幕。  羊城粵劇節是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粵劇文化交流品牌,每四年舉辦一屆。
  • 那場震驚中外的香港「秘密大營救」,是廣東這支抗日隊伍實施的
    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隨即爆發。同一天,日軍大舉進攻香港,並於12月25日佔領了香港。香港淪陷後,日軍立即對香港實行嚴密的封鎖。日本軍隊和特務像鷹犬一樣,四處搜捕上了黑名單的「抗日分子」,香港籠罩著一片恐怖的陰雲。
  • 這是一場偉大的「搶救」 粵港秘密大營救保護中國文脈和精英
    這裡,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的所在地。8月27日,「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一行到此重溫歷史。據了解,1941年年底,香港淪陷後,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香港,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克服重重困難,將諸多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從日軍虎口中順利營救出來,上演了一場偉大的「搶救」,保護了中國的「文脈」和精英。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記錄了諸多被營救人士從香港轉往內地的動人故事。
  • 歷史紀錄片《香港大淪陷》 真實再現二戰時期日本侵佔香港歷史
    8月被日軍佔領期間所經歷的地獄般磨難,再現了日軍在3年零8個月裡犯下的種種禽獸暴行,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英勇抗日的事跡。「三年零八個月」成為香港歷史的標誌性概念,是香港人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香港淪陷的1941年,正是香港開埠百年,就在那一年,香港的和平歲月被無情粉碎;香港重光已經71年,那悲慘的孤島歲月已經漸行漸遠。
  • 戰鬥中的東江縱隊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出兵香港,香港淪陷後,被困在香港的鄒濤奮、茅盾、喬冠華、何香凝、胡繩、夏衍等大批文化界精英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面臨著被抓捕的危險。中共中央及時指示,以最快的速度展開營救,將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護送到港九遊擊基地,再轉移到惠東寶根據地,最後護送至大後方。
  • 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
  • 綜述:代表本土文化 香港大力扶持粵劇發展
    特區政府最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指出,為支持粵劇研究及推廣,政府將在零九至一零年投放逾三千三百萬元(港元,下同),其中一千八百萬給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發展局獲五百萬元、演藝學院獲五百六十萬元、粵劇發展基金也可獲四百五十萬元。粵劇發展基金更再獲政府注資二千萬元。另外,政府還計劃與內地機構合辦粵港澳三地粵劇日。
  • 粵劇文化元素播散香江
    (資料圖片)香港郵政近日宣布,以「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將於10月9日面世。郵票一套6枚,展示家傳戶曉的粵劇劇目及其經典場景,包括《帝女花》《雙仙拜月亭》《關公月下釋貂蟬》《鳳閣恩仇未了情》《梁祝恨史》及《昭君出塞》。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
  • 香港如何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
    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將於2019年1月20日開幕,並於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6日對外開放。這是香港粵劇藝術發展的盛事。  粵劇是香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是中國的地方戲曲之一。發展至今,粵劇已成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記。那麼香港在保育和推廣粵劇文化上作了哪些努力呢?
  • 香港粵劇殿堂 城市的地標
    香港新光戲院不僅僅是戲院還是歷史博物館,大堂陳設不少如銅鑼、字畫、牌匾等,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新光戲院大劇場前身是新光戲院,於1972年開幕,為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大堂陳設不少如銅鑼、字畫、牌匾等,也是港人的集體回憶。
  • 這場粵劇的狂歡圓滿落幕!超1800萬人次「雲賞」粵劇節
    優秀劇目展演板塊傳統與新創並行,既有《搜書院》《三法堂前並蒂花》《南唐李後主》等傳統經典粵劇,又有《清水河畔》《譙國夫人》《東江傳奇》《抉擇》等一批新時代的佳作,涉及廣東與廣西的多個專業院團。《清水河畔》劇照上述粵劇節兩大板塊在廣州大劇院、蓓蕾劇院、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江南大戲院、南方劇院、番禺沙灣文化中心、黃埔石化影劇院彩虹曲苑、粵劇藝術博物館等場館舉行,惠及廣州大部分城區市民。
  • 大型客家山歌劇《白鷺村》在廣州粵劇藝術中心上演
    大型客家山歌劇《白鷺村》劇照    12月4日晚,廣東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大型客家山歌劇《白鷺村》在廣州粵劇藝術中心上演,精彩的演出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文本堅守地方劇種特色,自然地糅合人物、故事和鄉土風情,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相輔相成,既保持了地域韻味的傳承,更展現了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 澳門原創粵劇《鏡海魂》文化現象的背後
    澳門原創粵劇《鏡海魂》文化現象的背後 2019-12-13 09:13:42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澳門12月13日電(記者胡瑤 鄧瑞璇)今年6月,大型原創粵劇《鏡海魂》亮相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隨後亮相廣州藝術節。
  • 遊粵劇藝術博物館,品粵劇文化
    在古老的中國文化中,長期以來「食在廣州」民間諺語,使人導向於廣州最大的特點---飲食文化。而其實除了吃的文化以外,廣州還有很多屬於嶺南的文化,粵劇文化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文化象徵之一。作為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粵劇」已成為南粵大地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
  • 21臺劇目20部電影 羊城粵劇節約定你
    輻射廣越秀區、天河區、荔灣區、海珠區、番禺區、黃埔區等會場多廣州大劇院、蓓蕾劇院、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江南大戲院、南方劇院、番禺沙灣文化中心、黃埔石化影劇院、彩虹曲苑、粵劇藝術博物館……節目精彩21臺展演劇目、20部粵劇電影
  • 第十屆廣州藝術季收官,大型現代粵劇《清水河畔》壓軸上演
    新快報訊 9 月 16 日晚,在第十屆廣州藝術季閉幕式當晚,大型現代粵劇《清水河畔》作為壓軸劇目在廣州大劇院上演。該劇將 " 美麗鄉村 " 現實題材搬上粵劇舞臺,講述了 "90 後 " 第一書記張天宇帶領鄉親們建設美麗鄉村的故事。
  • 紅色文化壯東江 革命老區煥新顏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嶺東雄郡」之稱,近現代留下孫中山、周恩來、彭湃等革命前輩戰鬥的足跡,誕生了廖仲愷、葉挺、鄧演達等眾多革命志士,經歷了大革命時期的「東徵」,孕育了土地革命時期的「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抗戰時期的「東縱」、解放戰爭時期的「邊縱」等革命火種,深厚的紅色基因和豐富的紅色資源,成為惠州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奮勇向前的動力。
  • 天河藝苑裡,南國紅豆魅力再現粵劇《搜書院》主題展
    記者11月18日從天河區獲悉,作為第八屆羊城粵劇節系列活動、尚天河文化季系列活動之一的「紅豆再現——粵劇《搜書院》主題展」已在天河藝苑拉開帷幕。展覽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尚天河文化季組委會指導,紅線女藝術中心、天河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天河區冼村街道辦事處主辦,嶺南美術出版社、廣州粵劇院、冼村街退役軍人服務站共同協辦。
  • 香港粵劇傳藝困難 超齡新秀多全身投入少
    資深老倌對於當下粵劇的狀況感到憂慮,但仍相信粵劇的生命之火定會延續。除了傳承的困擾外,優質演出場地申請困難,也是粵劇界的一個問題。未來的香港粵劇,能否再現輝煌?  香港的粵劇保持了許多傳統特色,例如,每場演出都沒有導演,頂多只有藝術指導,有時候甚至藝術指導都沒有。然而,每位老倌很清楚知道自己該如何站位,配合何種動作。拿到劇本熟讀後,公演前只與對手戲的老倌彩排數次,便可正式上臺。
  • 傳奇再現!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迎來現代京劇《沙家浜》
    傳奇再現!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迎來現代京劇《沙家浜》 2020-09-19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