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從2011年起開通了平潭至臺北、平潭至臺中兩條對臺海上直航客滾航線,8年來,執行這兩條航線的海峽號客輪,見證了近百萬民眾往來於兩岸之間,也讓兩岸民眾的回家路越走越近。臨近春節,又有多少思鄉的遊子將橫渡海峽?「尊敬的旅客朋友們,您好,歡迎您乘坐海峽號客輪...」9點才出發的航班,不到7點半,候船大廳裡就已經排起了長龍,各式各樣的行囊,裝滿了對親友一年的牽掛。記者:都帶了一些什麼東西回去?臺胞周晉宇:禮品,跨境商店買的。記者:這些都送給誰?周晉宇:送給我老婆和孩子,一人一個。記者:孩子多大了?周晉宇:孩子三歲了,小女生,很黏我的,總是說爸爸我想要你回來,想陪我,就哭,但是工作,沒辦法。中國人過年肯定回家,過年人團圓。臺胞劉光偉:買了電視,這是55寸曲面電視,金屬邊框而且又超薄,畫質什麼東西都很棒的。因為以前都帶一些小小的日用品,就是像那種小的家電送親戚。記者:現在咱們是從這邊帶家電。劉光偉:沒辦法,大陸這邊走得太前面了,這邊是用跳的,這個東西跳的速度太快了,真的追不上。記者:去臺灣過年嗎?北京人左薇:過年,跟著孩子回家。我們四個一起,不一定都要回到你的家鄉去過年,你也可以到孩子的居住地去過年,主要是團圓在一起,就是年,就是家。自2011年起,海峽號客輪的年運送旅客量從最早的近10萬人次增長到了如今的15萬人次。「船票拿好,上船了,九點開。」朝發夕歸的海峽號每天往返於大陸和臺灣一次。在岸的這頭,人們已經啟程,而在岸的那頭,人們還在等待。 李雲超即將和母親、妻子到福建平潭過年,這是他們一家上個世紀遷居臺灣後,全家四代人首次回到平潭過年。臺胞李雲超:因為父母離開自己的家鄉四五十年,父親生怕自己將來沒有機會再回到這塊土地上來,也生怕自己的子女忘了自己的根,他就跟我們說,你們是福建人,你們是平潭人,你們是平潭的一個山利村的人。李雲超的父母離開家鄉到臺灣已經半個多世紀,如今,李雲超的母親陳金妹已年近九十,漫長的歲月早已讓她在回家的路上等白了頭。臺胞陳金妹:一直望望望,望到我小孩變成老頭子了才回去。李雲超的哥哥早早就在平潭碼頭等候著。接到了從臺灣過來的親人們,一家人坐車回到了平潭的家。如今,李雲超三兄弟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已經轉移到平潭,這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李雲超的父親帶頭回鄉投資,堅持要把家族事業紮根在平潭。陳金妹:想家很苦你知道嗎,好像肚子餓,餓得不得了的樣子。我的先生在臺灣到了過年都不會吃飯,他就會流眼淚。大家圍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都不會吃飯,吃不下去。今年一家人選擇在平潭過年,就是希望把下一代召回平潭,讓他們繼續傳承這份源於鄉愁的產業。李雲超:我們下一代有4個年輕人已經在平潭,甚至連家眷都帶來了,也就是說認祖歸宗。這一點我倒是覺得特別開心,他們很樂意,也願意來平潭這裡發展。從春運開始,平潭澳前客滾碼頭的停車場上,車輛絡繹不絕,一個又一個有關團圓的故事都在這裡發生。在碼頭迎接旅客的出口處,人們翹首以盼,等待著與親人相聚的那一刻。福建莆田人林建偉:我們很早就過來了,三點多就過來了。臺胞江祖龍:我老家就在附近,在高山鎮,這裡過去半個小時就到家了。我昨天晚上就興奮了,睡不著了,哈哈哈。記者:他們是過來接您嗎?福建平潭臺灣創業者王美珠:對,好開心。記者:幾天沒見到媽媽啦?王美珠的女兒:好幾天了。記者:想不想媽媽?王美珠的女兒:很想媽媽。王美珠是從臺灣來平潭的創業者,前幾天她一個人回臺灣辦完了事,就匆匆乘船趕回來和親友們一同過年。王美珠:這邊隔壁的這些阿姨、奶奶對我都很好,就是把我當作女兒在看待。如今,她在平潭北港村開起了自己的文創工坊和民宿,丈夫、孩子也在這裡定居。回到平潭北港村的家,除了家人的擁抱,還有朋友們的問候。這個春節,不少在這裡創業的年輕人都沒有回鄉,他們相約聚在這裡,一起吃團圓飯。一家帶來一道菜,一張桌子裝下了兩岸天南海北的味道。「介紹一下,花甲,最新鮮的海鮮。」「再來我們平潭本地的小吃『天長地久』,這個是我帶的,希望我們的友誼能夠天長地久。」「準備的炸湯圓,花好月圓,象徵大家團團圓圓,臺灣請客都要吃這道菜。」「新年快樂!」福建平潭臺灣創業者廖哲緯:我來自臺灣臺北,我來平潭已經一年多了。福建平潭臺灣創業者林宜臻:我來自臺灣嘉義,就是阿里山那個地方,我今年是第三年在平潭北港村過年。福建平潭創業者曾夢茹:我是來自福建寧德的,今年是第一年在平潭過年。福建平潭創業者葉旭俊:我來自江西上饒,今年剛大學畢業。福建平潭臺灣創業者陳秀玉:回臺灣之後也是蠻想念這個地方,這裡好像第二個家一樣。 「回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