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餐廳?
這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經常要面對的難題。
尤其在這個餐廳越來越多的時代,
如果沒有老饕指點,
一般人經常要花很長時間選擇,
最後還有可能找到一家難吃的。
而且因為信息不對稱,
無論是網絡大V,還是點評APP,
都很難讓人完全信服。
蔡瀾在採訪中曾說,他提過字的餐廳,沒幾間能去的。
這時候,老饕們有個標準,
能拯救不常去探索餐廳的人們:
去找開得夠久的餐廳。
尤其在鋪租比較高的城市,
一家餐廳如果能活過5年,
必然會有「殺手鐧」,
要麼好吃,要麼有特色,
要麼性價比高。
現在營業超過3年的店,點評APP都會提示,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功能。
但不幸的是,
這個標準在一些鋪租太高的城市就沒用,
因為你很難找到開得夠久的餐廳。
深圳就是這樣的城市。
以前,深圳是個美食之城
國家頒布新政策之後,
很多媒體再次關注深圳。
除了讚揚深圳長期的拼搏精神之外,
也暴露出普通人在深圳生活遇到的問題,
比方說好玩的在香港,好吃的在廣州。
但以前,深圳是個美食之城,
大約二十年前曾經有一種說法:
如果深圳美食排第二,
那第一隻能是廣州,
甚至從豐富程度上說,深圳還超過廣州。
那是深圳飲食的黃金時代,
各路美食都在這裡聚集。
從北方整建制遷移來的國企,
還會建設連帶的家屬院和食堂,
在那裡你能吃到正宗的北方麵食。
現在中心公園東邊,原來就是中航的地塊。
而來自川湘的勞動力比例最高,
所以那個年代深圳的川、湘菜館相當正宗,
可以說,除了發源地,
全國最正宗的川、湘菜就在深圳。
而且當年深圳還有本地菜。
是的,你沒有看錯,
深圳以前有本地人、本地方言和本地菜。
本地菜的其中一個流派是客家菜,
曾經紅極一時。
當然,飲食界少不了潮汕人。
今天深圳市民中心的附近,
那時還有一條食街,
其中招牌最顯眼的,
就是一家潮汕牛肉火鍋。
食街早已被拆,現在市民中心周圍,都是高樓。
除此之外,廠區周邊的大排檔方興未艾,
是高樓大廈間難以見到的情景。
按理來說,應該是一個充滿美食基因的城市,
為什麼現在就成了美食荒漠了呢?
租金多可怕?
其實這種轉變有時代的因素。
早年來深圳的人,
青少年時代往往沒過上富裕生活。
來到花花世界,
發現有那麼豐富的飲食,
自然會覺得好吃。
但現在再去深圳打拼的人,
往往小的時候就豐衣足食,
當然也就會有一些心理落差。
不過時代並不總是只帶來主觀變化,
鋪租高漲這種客觀變化也影響巨大。
租金到底有多可怕呢?
在中心區的一座大廈裡,
一個60平方米的快餐餐廳,
加上管理費,每個月租金差不多6萬。
據老闆透露,
在深圳開店,物價水平和人員成本都很高,
只有把營業額做到房租的5倍才能盈利。
這對他而言是不小的壓力,
但他也是幸運的。
據他觀察,很多新店兩三個月就會關門。
更可怕的是加租。
很多店鋪幾年前還沒那麼貴,
可房東只要看到餐廳經營情況良好,
隔一段時間就會漲租金,
有的區域近一兩年漲幅接近70%。
從上海賓館到華強北,以前這個街區的小巷裡,有很多好吃的,但現在少了很多。
舊店做不下去,房東立馬轉給新店,
價格卻不給新來的人一點優惠。
只有兩三個月壽命的餐廳,
往往就是接了盤。
這看上去是個惡性循環,
房東最後也沒收益,
但對房東來說,只有餐飲業承受不了高租金,
他們轉手就租給地產、珠寶和教育等行業,
總能賺到錢。
一排店鋪大多是地產中介,這樣的情景在深圳很常見。
不過,到這裡,惡性循環就真正開始,
沒了飲食業支撐,人流就會變少,
商區開始出現頹勢,
最終走向沒落。
買鋪?想什麼呢?
在100多公裡外的廣州,
餐廳和房東往往能達成一定默契,
尤其在老城區,
房東也不會輕易趕走跟街坊有感情的餐廳。
但是在深圳,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
情在錢面前,不值一提。
而且只要房東沒違法,
我們也沒法說他有錯,
充其量只能說他沒有遠見。
在這方面,
深圳的老師是一河之隔的香港。
幾年前,
大埔的一樂燒鵝被評為米其林一星,
房東馬上就把租金升到23萬港元一個月,
一樂發現自己根本沒可能盈利,
只能黯然搬走。
圖片來源:大埔Tai Po主頁
當然,對抗高租金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在深圳餐飲業快速淘汰的浪潮裡,
有一家做北方麵食的連鎖店,
明明生意不是太好,卻一直堅挺。
無意中,餐飲界同行才得知,
那位老闆高瞻遠矚,
早在房價還沒升的年代,
就買下了很多店鋪。
但到了今天,買鋪也沒那麼容易,
不僅價格昂貴,
而且好的商鋪,開發商會牢牢握住,
坐地收租即可。
當然,在賣鋪這件事上,
深圳的開發商還是不如香港的心狠。
一樂當年被加租時,
房東也表示,鋪可以賣,
然後直接給出了1億港元的報價。
未來的生意
如果說不斷加租會形成惡性循環,
那會不會有業主看透本質,
主動降低租金呢?
當然有。
只要是生意,就有人思考未來。
最近深圳一些新開的購物中心,
就打破了原有的營業傳統,
用相對較低的租金,
先吸引一些大的餐飲品牌進駐,
將商場帶旺。
這也是新形勢下,不得不做的選擇。
而開餐廳的人也在變,
那些因為興趣和餬口而開餐廳的人,
也許不得不轉入城中村更深的街道裡,
也許不得不離開這座城市。
取代他們的,可能會是新一代的連鎖餐廳,
這些連鎖餐廳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
來應對鋪租和人力成本的衝擊。
有人會認為,這樣的飲食生態下,
城市不僅會缺少飲食的豐富度,
也會喪失飲食創新的沃土,
使得深圳永遠不可能再成為美食之城。
不過這對於深圳而言並非定論。
一方面,那些新的連鎖餐廳,
可能會找到新的路;
另一方面,那些自己是房東的餐廳,
有可能在無憂的生活裡,
找到獨特的路;
再有一方面,房東可能也會最終覺醒,
找到有人情味的路。
到底要往哪個方向走,
也許是一個值得所有深圳人思考的問題。
版權聲明: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編輯 / 城君
實習生 / Aki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