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木偶藝人聚會泉州

2020-12-24 央視網
  2000年10月19日 20:30分 四套播出

  文化歷史名城泉被稱為中國的木偶之鄉,表演木偶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0月8號,第三屆泉州國際木偶節開幕,眾多偶壇藝人匯聚泉州。來自臺灣的四個木偶劇團參加了本界藝術盛會,請看記者發回的報導。

  10月9號,當記者來到了福建泉州時,這裡正在舉行第三屆國際木偶節的踩街活動,雖然夜幕降臨,但泉州街頭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據了解,來自英國、比利時、西班牙、新加坡、中國等九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個代表團,參加了這屆藝術節。在組委會舉辦的踩街活動中,記者看到臺灣的木偶表演團就有四個。記者還發現,作為木偶之鄉的福建省,這次也派出了八個代表團。

  在木偶節上,記者還參加了由中國和巴西兩國郵政部門,為慶祝木偶節舉辦的《木偶和面具》特種郵票首發式。這枚面值八十分的郵票,主體圖案就是取材於泉州提線木偶劇目《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舞臺藝術形象。

  在臺上演出的這位老先生名叫黃奕缺,他是中國提線木偶大師,從藝已經有七十多年了。他多次赴國外演出,受到了海外觀眾很高的評價。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福建視察時,還專程觀看了他的表演。在眾多的木偶戲中,提線木偶的表演難度最大。它需要用手指牽動懸絲,來帶動木偶的動作。一般一個提線木偶有16-36條懸絲,手指稍有顫動便會影響木偶的造型。

  黃奕缺:「現在面向兒童青年藝術上,要多創造用動作代替語言,把唱的、講的減少,動作加強。(讓觀眾)坐得下來,看得下去。」

  黃奕缺先生所在的泉州木偶劇團,是以提線木偶而聞名世界的。這個劇團成立於1952年,是提線木偶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團體。劇團最早是在簡易的戲臺上表演,如今已擁有了古裝戲和現代戲兩個大型劇場。泉州木偶劇團先後十次,參加了全國性匯演,二十多次應邀出國,參加木偶表演比賽。並在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訪問演出,在採訪木偶劇團時,記者見到了這個團的團長王景賢他告訴記者,現在泉州木偶劇團,除了在當地演出外。更多的時間會去,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地區演出。

  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臺灣,從九二年到現在我們已經去了五次了,我帶隊去過三次曾經有兩個春節期間在臺灣演出,臺灣的氣候跟泉州一樣春節期間都是春雨綿綿,下雨, 我們也在廣場上演出,一天演三、 四場,觀眾都是打雨傘,密密麻麻的,站著看非常感人,而且有的時候春天特別冷,又冷又下雨,但是觀眾還是非常熱情如火。演出完了, 他們不願意走,都要上臺來告訴我們,他的祖籍在哪裡,老家在泉州的哪個角落,都非常親密,感情越來越深。」

  黃奕缺:「第一次我要去臺灣我很擔心,我聽說臺灣有一個規定,女的不能看木偶戲,生小孩會軟骨頭,一個是兒童不能看,第一次去我很擔心如果這兩種人不能看,我演給誰看 ,結果不一樣,因為我演出的時候。很多大學生小學生都來看,拿個本子讓我籤名。都是排隊來籤名,我們走到哪裡,他們跟到哪裡,他們希望學我們的提線木偶。」

  在兩岸木偶界流傳著「泉州有個黃奕缺、臺灣有個李天祿」的說法,與黃奕缺齊名的臺灣木偶藝術家,李天祿先生生前是臺灣「亦宛然劇團」的創辦者,他九歲開始學習木偶藝術,在中國木偶界被稱作國寶級人物。臺灣電影《戲夢人生》就是根據李天祿先生的藝術生涯而改編拍攝的,1998年李天祿在臺灣去世,而在他去世8年前的1990年,李天祿先生就把他的兩個兒子送到泉州,投師在黃奕缺門下學藝。由此開始,擅長掌中木偶表演的。臺灣藝術家開始向泉州提線木偶藝術學習,這也成為海峽兩岸藝術交流的一段佳話。

  黃奕缺:「李天祿兩個兒子來拜我為師,他一封信(寄來)我還沒有回,人就已經到了。泉州木偶藝術傳到臺灣去,臺灣承認木偶藝術是從大陸從泉州傳過去的。」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與臺灣隔海相望 ,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唐朝開始,泉州就有了對外交往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漫長的對外交往史,孕育了泉州眾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現有梨園戲 、木偶戲 、南音、 高甲戲等七個劇種。臺灣島內除了原住民以外,有六成以上的臺灣民眾的祖籍地在泉州。像南音 、木偶劇等劇種都是從泉州傳入臺灣的。如今臺灣有上百個木偶劇團,臺灣人至今還保留著看木偶戲的習俗。臺灣的木偶戲,在清朝的光緒年間,由福建省一個名叫陳婆的老師傅,渡海傳到臺灣去的。因為陳婆學的是掌中木偶,所以現在臺灣的木偶藝術家,繼承的僅僅是泉州的掌中木偶,記者看到參加這屆木偶節的臺灣劇團都是掌中木偶劇團,他們的表演各有千秋。

  中國臺北小西園掌中劇團許國良:「還不錯 ,臺下觀眾的情緒非常高漲,對, 有口白有動作。臺灣的百姓幾乎都是泉州跟漳州的移居過去的,所以聲腔有的是泉州腔,有的是漳州腔,有的是漳(州)泉(州)混合的一個腔調。(我們)演中國的歷史,這個其實不用講,因為我們實際在演的都是中國的故事。包括從夏 商 周,一直到清朝 唐朝 三國,(演的)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才子佳人、 英雄好漢,劫富濟貧的明臣 ,曠世的名著,或者是讓百姓很敬仰的英雄人物的一個縮影,我可以幫我父親算,因為他一年要演三百多天,每天演兩場 演了五十年了,所以最保守的估計,逐步加起來,大概有一萬出以上。」

  由於臺灣百姓信奉媽祖、關公等歷史人物,每當節慶或祭祀前都需要戲班演出助興,許王和他的小西園木偶劇團一天最多演出四場,一年365天從臺北演到臺南,演出任務應接不暇。與其它木偶劇團不同的是小西園還保存著傳統的鑼鼓班子,每逢開場 鑼鼓一響,就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前來觀看。除了對傳統木偶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外,臺灣的木偶戲還引進了現代戲表演的布景 服裝和光電效果,臺灣「諸羅山掌中劇團」的表演,在本屆木偶節中格外引人注意。

  中國臺北諸羅山掌中劇團吳萬成:「臺灣的青少年朋友,他們都喜歡將自己的形象,作成布袋戲的造型。有的一個布袋戲,在網站裡面它的網友、它的會員有好幾萬人。他們演傳統的我們演現代的,將布袋戲變成聲、 光、 特效、爆破、 乾冰、 燈光等搭配的表演。」

  中國的木偶戲漢朝時期就在民間出現,到了唐宋時代,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提線木偶、 掌中木偶等戲種。在木偶製做工藝上,泉州與臺灣兩地也有著非常密切的往來關係。記者了解到 ,現在泉州製做的大部分木偶都銷往臺灣,在木偶節期間,記者應邀來到泉州的綿繡莊木偶藝術館,在這裡記者看到了木偶製作的全過程。木偶的製作分為偶頭和服飾兩部分,而木偶頭的製作,又包括打坯 雕刻 打土 ,噴色 彩繪五個程序,最後根據具體的人物配上鬍鬚和頭髮。木偶的製作定格在神態的一瞬間,需要用精妙的雕刻藝術來完成,加上木偶的服飾由五彩繽紛、色彩豔麗的手工繡品裝點,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木偶就誕生了,普通的製作工藝師完成一個木偶製作,大概需要五天的時間。因為製做木偶的材質不同,所以價格從二 三百元到近千元不等, 如今像這樣的木偶也可作為工藝品走進尋常百姓家。精細的製做工藝,加上木偶大師們精湛的表演賦予了木偶生命。一臺大型的劇目往往動用十幾個人。

  由於木偶表演以動作性 故事性取勝,所以木偶戲也就成為世界各國表達藝術語言的一個載體,這也是木偶戲與其它戲種相比的優勢所在,國際表演藝術家也為本屆藝術節,帶來了獨具特色的木偶藝術表演。

  小小的木偶舞臺展現著大千世界,細細的木偶提線,牽動著千萬觀眾的心靈。中國泉州第三屆國際木偶節的成功舉辦,樹立了中國木偶藝術在世界上的地位。海峽兩岸的木偶藝人,共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相關焦點

  • 泉州提線木偶等非遺產品 亮相海峽兩岸文博會
    昨日上午,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海峽兩岸的眾多文創產品,文化精品亮相文博會,爭奇鬥豔,讓人目不暇接。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泉州更是攜著眾多特色的非遺產品趕來參加文博會,永春竹胎漆器、德化白瓷、泉州的提線木偶、惠安影雕……一件件精美工藝,讓人讚不絕口。「這是永春竹胎漆器,是福建省級非遺產品。」在福建省文化旅遊品牌館內,來自泉州永春的李海生老師自豪地對記者說。
  • 「偶們」共傳承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非遺文化
    ,非遺手藝人擺弄著各式木偶,吸引孩子們駐足圍觀。6歲的臺灣小女孩翁諳諳走進這片木偶非遺文化展區,在捏麵人攤位前流連忘返,問道「我能一起捏嗎」,隨後她專注地學起來。  21日,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在福州開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泉州、漳州及臺灣等地木偶劇團,以展覽展演、授課、參訪等方式,為兩岸青少年舉辦研學交流活動。
  • 「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 2020 年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活動圓滿舉行
    本次活動創新形式,以「木偶戲」非遺研習為主線,運用「研學+」的形式,即研學+景區、研學+非遺、研學+兩岸青創等方式舉辦, 在知識性、生動性和體驗性上下功夫,讓非遺文化「活起來」。11 月 21-22 日首站福州場已經圓滿開幕,這一站「偶」們走進泉州晉江。
  • 小小木偶奇妙旅行 兩岸青少年在閩非遺研習
    12日-13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兩岸一家人
  • 泉州 | 不看提線木偶等於白來泉州,然而還可以免費看!
    (1)搜泉州+木偶,關注「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木偶書店,泉州木偶劇院(老)對面在現實世界的街頭表演中,時常能看到令人驚豔的提線木偶表演。但是,泉州的提線木偶,才不是傀儡操縱這麼簡單。▼泉州提線木偶戲:元宵樂生動再現了一千多年以前,泉州萬國商人云集,共慶元宵佳節的盛況
  • 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復排上演
    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陳智勇)昨晚,大型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在泉州木偶劇院精彩上演。該劇曾榮獲「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舞臺美術(舞臺設計)獎」「舞臺美術(燈光設計)獎」等多個獎項。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取材於我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在演出過程中,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動作巧妙,各個角色的表演細膩逼真,整部戲活了起來。提線木偶做出抱嬰兒、拎藥箱、拔劍、牽手、連續甩髮等高難度動作,高超的表演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 掌上千古事木偶兩岸情 臺灣布袋戲蝶島受熱捧
    小小的布袋木偶,讓觀眾樂得前仰後合,大呼過癮。這是7月22日至25日,東山縣銅陵鎮黃道周公園內,臺灣布袋木偶劇「明興閣掌中劇團」的演出場景。「又有煙霧又能噴火,這樣的木偶戲我還是頭一回見到。」觀眾黃先生說。明興閣掌中劇團自1957年蘇明順先生創辦以來薪火相傳至今已有三代。劇團成立半個世紀以來,足跡遍及海峽兩岸及東南亞等地區,多次參加國際藝術匯演,並屢獲佳績。
  • 福建泉州建全國最好木偶劇院 促木偶戲傳承
    福建泉州建全國最好木偶劇院 促木偶戲傳承 演出者利用木偶「嫦娥」展示書法絕技陳龍山 攝    當晚演出以《鬧元宵》圓滿收場,今後泉州民眾將領略到更多優秀的木偶表演。 陳龍山 攝   中新網泉州5月10日電 (陳龍山 李豪)福建泉州木偶劇院目前進入工程掃尾階段。據悉,該劇院是目前全國最好的木偶劇院,泉州木偶劇團將以此為契機,促進木偶戲這一古老劇種創新和傳承。
  • 木偶頭:一把刻刀雕出眾生相(組圖)
    細看這些木偶,一個個精工雕刻、眉眼傳神、服飾華美,生旦淨末醜,無不栩栩如生。  木偶戲表演的前提是木偶的製作,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離不開臺下製作木偶的手藝人。近日,記者走進康美鎮福鐵村,探訪了一位堅守木偶製作35年的老藝人傅明築,他默默地守在戲臺背後,一絲不苟地運籌著木偶們的命運,演繹著它們的喜怒哀樂。   傅明築正在雕刻木偶頭。
  • 泉州提線木偶亮相《傳承者》 跳「小蘋果」萌翻全場
    木偶跳「小蘋果」萌翻「傳承者」「木偶版」導師逗樂導師侯佩岑  近日,泉州市木偶劇團亮相電視節目《傳承者》,受到評委、觀眾及泉州市民的一致好評。目前,泉州市木偶劇團正在緊張準備本月15日至17日的決賽,或有望代表中國再赴聯合國總部演出。
  • 傳承千年的木偶戲,演離合相遇悲喜為誰,木偶的分類與簡介
    1、布袋木偶又名掌中木偶、指頭木偶、手託傀儡,藝人或戲班被稱為「掌上班」,是通過雙手來操縱木偶(霹靂貓叔在《喝彩中華》等節目多次表演過小偶打戲)。布袋木偶長約20釐米,以操縱靈活、動作快、行為簡潔、情節迅猛激烈為顯著特點,民間傳說故事和古代佛道神話是其主要表演內容,擅長表演武戲等激動人心的曲目。
  • 金門民俗藝人赴福建泉州推介廟會文化
    「2017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推介活動在泉州舉行。(圖片來源:泉州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2月27日泉州訊 2月26日,金門縣政府副秘書長李錫隆、金門縣金城鎮鎮長石兆珉帶領縣觀光處、金城鎮公所、浯島城隍廟人員及金門當地民俗演出團隊一行40餘人到泉州天后宮舉辦「2017金門迎城隍—浯島宗教文化觀光季」推介活動。泉州市臺辦協助邀請了15家在泉媒體單位及21家旅行社參加了推介會活動。
  • 閩臺緣博物館推出《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系列活動
    圍繞主題,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與泉州市木偶劇團、臺灣青年木偶聯合發展交流協會、泉州錦繡莊民間藝術園、漳州徐竹初木偶藝術館聯合舉辦《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及相關系列活動。  《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分為「泉州提線木偶戲」、「閩南掌中木偶戲」、「臺灣木偶戲」、「閩臺木偶藝術文化交流」、「閩臺偶戲傳承與傳播」五部分,共展出「田都元帥」、「四將開臺」等提線木偶、臺灣傳統掌中木偶與金光布袋戲木偶等精品200件/套,以及盔帽、戲服、戲棚、古戲本、木偶藝術著作叢書等相關展品約20件/套。
  • 成都博物館中那些看起來詭異又有趣的木偶展
    木偶戲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漢代時期就已產生,唐代時興起,木偶戲又因地域不同分為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鐵枝頭木偶戲、布袋戲、扁擔戲、「水傀儡」、「肉傀儡」、「藥發傀儡」等各類品種。在成都博物館第5層的中國皮影木偶展中,詳細生動的介紹了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布袋戲等幾種的特點,展示了各地木偶戲的不同形態。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線偶」等,主要分布在陝西合陽、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泉州等地。提線木偶的頭、手、背、腹、手臂、手掌、腳趾等部位被綴以絲線,木偶藝人通過這些絲線操控木偶,使它們能手舞足蹈,姿態萬千,騰挪自如,仿佛被賦予了生命。
  • 繽紛世界偶趣橫生,第五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閉幕!
    (記者陳智勇)昨日下午,第五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閉幕式在晉江戲劇中心木偶劇場舉行,為本屆國際木偶節畫上圓滿句號。活動期間,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31個木偶藝術團在40多個演出點獻上了70多場異彩紛呈的演出,為世界木偶藝術交流增光添彩。
  • 97家企業攜手亮相籤訂超140億元項目 海峽兩岸文博會泉州收穫滿滿
    4日至7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舉行,泉州參展團在本屆文博會上備受矚目,亮點紛呈,收穫滿滿。 著名藝術家陳文令(左)為泉州工藝美術點讚泉州網12月9日訊 (通訊員許伯毅 記者陳智勇 文/圖)「雲端」搭臺,文化築橋。4日至7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下稱「文博會」)在廈門舉行,泉州參展團在本屆文博會上備受矚目,亮點紛呈,收穫滿滿。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千年古縣的非遺傳承——廣東龍川手擎木偶戲
    據《龍川縣誌》記載,早在20世紀初,龍川就有木偶戲劇種,由黎咀虎口村老藝人駱三和駱七兩兄弟從福建泉州引入,當時虎口村有兩個提線木偶戲班,尤為出名,班名叫「兆豐年」和「賀豐年」。兩個戲班排演老式傳統木偶戲,如《白蛇傳》等,被當地群眾稱為「鬼仔戲」,1953年後逐漸發展為手擎木偶。
  • 指掌間的藝術,敘述傳統木偶戲種類
    三國時,馬鈞所製作的木偶就能表演多種技藝,因此獲得「天下之名巧」的美稱;到了唐宋,木偶的製作更加精美,開始用偶人來表演故事,種類也逐漸繁多起來。託棍木偶託棍木偶,也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杆,與頭部相連的長杆稱為「命杆」;兩根連接木偶雙手的長杆稱為「手杆」,由表演者操縱命杆和手杆進行表演。杖頭木偶在清代時期流傳最廣,行當眾多。
  • 兩岸布袋木偶戲合作打造文化名片 促進閩臺傳統藝術創新發展
    海峽兩岸的布袋木偶戲源出一脈,長久以來,經歷了各自發展,大陸堅持傳統技藝的守正與傳承,臺灣則緊跟時尚、銳意創新,成功進軍影視產業。本次活動匯集了兩岸木偶戲的精品,閩南布袋戲展區展出了廈門弘晏莊木偶藝術館的布袋木偶藝術精品,以及盔帽、戲服、道具、戲棚、照片等相關展品,特別展出了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大型木偶影視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