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們」共傳承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非遺文化

2021-01-11 網易

2020-11-22 23:56:51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舉報

  新華社福州11月22日電(記者鄧倩倩)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前搭建起的木偶攤位上,非遺手藝人擺弄著各式木偶,吸引孩子們駐足圍觀。6歲的臺灣小女孩翁諳諳走進這片木偶非遺文化展區,在捏麵人攤位前流連忘返,問道「我能一起捏嗎」,隨後她專注地學起來。

  21日,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在福州開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泉州、漳州及臺灣等地木偶劇團,以展覽展演、授課、參訪等方式,為兩岸青少年舉辦研學交流活動。

  

  在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開營現場,泉州木偶劇團的演員在表演木偶戲《今韻華章》。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據介紹,發源於福建閩南地區的木偶戲演變分為掌中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特別是掌中木偶戲也就是布袋戲,於明末從閩粵沿海一帶傳入臺灣,經過守正創新,融入現代聲光電元素,吸引了大批年輕受眾。

  「因為我們從小在臺灣看布袋戲長大,現在也希望孩子能夠多接觸一些兩岸的傳統文化技藝,不要丟了根。」翁諳諳的父親翁達銘說。他是臺商二代,這是他第二次帶孩子參加兩岸研習營活動。

  開營儀式上,三位來自臺灣的木偶戲傳承人代表通過視頻連線寄語兩岸傳統文化交流。「與掌中戲結緣三十餘載,發揚掌中戲是我的事業,兩岸的木偶戲源出一脈,也是同屬兩岸的文化名片。」臺北木偶劇團團長林永志說,希望未來能與更多的兩岸木偶戲同仁交流。

  活動中,泉州提線木偶戲《今韻華章》、晉江掌中木偶戲《掌上情緣》、漳州布袋木偶戲《大名府》、臺灣金光布袋戲等表演精彩紛呈,還展示了木偶書法、木偶茶藝、木偶變臉等技藝。

  兩岸學子穿著傳統服飾向木偶戲傳承人行拜師禮。三位就讀於福州的臺籍小學生分別表達對木偶戲的喜愛:「木偶操作起來非常逼真,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喜歡上木偶戲。」「我喜歡木偶戲,因為可以自己操控,做出自己想要的動作。」「木偶戲很生動,想學習其中的奧秘。」

  

  兩岸學子穿著傳統服飾向木偶戲傳承人行拜師禮後,一起向現場觀眾致意。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漳州布袋木偶戲傳承人陳黎暉將向兩岸青少年傳授技藝,他表示,布袋戲需要在傳承中創新,青少年的喜愛和創意,將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無限希望。

  本次研習營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福建省閩臺青年文旅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建發國旅集團等協辦。該研習營還將於11月至12月間於泉州、漳州、廈門等地舉辦研習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 2020 年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活動圓滿舉行
    11 月 28 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晉江市文化和旅遊局、晉江市金門同胞聯誼會、泉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建發國旅集團(建旅國際集團)、晉江市新塘街道辦事處、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晉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協辦的「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兩岸青少年木偶傳承研學營活動
  • 小小木偶奇妙旅行 兩岸青少年在閩非遺研習
    12日-13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
  • 兩岸布袋木偶戲合作打造文化名片 促進閩臺傳統藝術創新發展
    目前,布袋戲已經獲得兩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海峽兩岸的布袋木偶戲源出一脈,長久以來,經歷了各自發展,大陸堅持傳統技藝的守正與傳承,臺灣則緊跟時尚、銳意創新,成功進軍影視產業。本次活動匯集了兩岸木偶戲的精品,閩南布袋戲展區展出了廈門弘晏莊木偶藝術館的布袋木偶藝術精品,以及盔帽、戲服、道具、戲棚、照片等相關展品,特別展出了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大型木偶影視置景。
  • 福建南靖:這麼多木偶人你都見過嗎?
    福建南靖:這麼多木偶人你都見過嗎?   12月5日, 「兩岸一家人
  • 兩岸專家學者共推「非遺」產業化發展
    論壇不僅可以引導兩岸青年將非遺文化與文創相結合,還將成為兩岸青年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抓手,加深兩岸的文化共鳴,共同打造兩岸國學交流和文化創意融合的新平臺。論壇同期還舉辦了兩岸非遺文創精品陳列展。 林玲 攝在當天的論壇上,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翁炳烽,閩江學院副教授、閩派古琴傳承人李皞,臺灣學者、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管幸生,非遺文創智慧財產權專家呂元輝等兩岸專家學者出席論壇,並作主旨演講。臺灣木偶傳承人趙金統通過視頻分享了題為《布袋戲的發展沿革與文創之路》的演講。
  • 泉州提線木偶等非遺產品 亮相海峽兩岸文博會
    昨日上午,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海峽兩岸的眾多文創產品,文化精品亮相文博會,爭奇鬥豔,讓人目不暇接。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泉州更是攜著眾多特色的非遺產品趕來參加文博會,永春竹胎漆器、德化白瓷、泉州的提線木偶、惠安影雕……一件件精美工藝,讓人讚不絕口。「這是永春竹胎漆器,是福建省級非遺產品。」在福建省文化旅遊品牌館內,來自泉州永春的李海生老師自豪地對記者說。
  • 兩岸非遺文化「雲」交流
    黃詠綢 攝   中新網廈門12月6日電 (黃詠綢)2020「親親閩臺緣」兩岸非遺文化「雲」交流活動6日在廈門集美舉行。兩岸非遺傳承人紛紛亮出自己的「絕活兒」,再續兩岸文化情緣,多名在閩臺青、臺商、臺生現場觀看,多平臺直播也吸引了兩岸網友線上觀看。
  • 海峽兩岸300餘名青少年學習傳承嶽飛忠孝文化
    周毅 攝海峽兩岸300餘名青少年在重慶學習傳承嶽飛忠孝文化中新網重慶7月10日電 (記者 劉相琳)第二屆海峽兩岸嶽飛文化夏令營10日在重慶開營。來自海峽兩岸的300餘名青少年,將在接下來一周時間內,以嶽飛精神為橋梁,共同學習傳承嶽飛「精忠報國,忠孝傳家」的精神。
  • 「非遺傳承文創共融」兩岸高校文創論壇在臺北舉行
    新華社臺北3月23日電(記者劉剛 肖正強)以「思木·創生」為主題的「非遺傳承·文創共融」兩岸高校文創論壇,23日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行。這也是第三屆黃公望兩岸文創設計大賽系列活動之一。論壇邀請來自兩岸院校的六位木藝教育家做主旨演講和經驗分享,分別從「人與家具的基因演變」「林下經濟的東方物象」「生活木器中的東西方思路」「當透明遇見木紋」「家具設計是生活品質的優化設計」「重構榫卯·傳承創新」等六個方面,闡釋具有中華文化基因的創新工藝概念,探討木藝產業文創化之路。
  •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共敘文化交流 共促融合發展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圍繞兩岸青少年共同關注的課題,開展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動,推動了兩岸青年匯聚交流,推進了兩岸文化傳承發展,搭建了兩岸青少年文化學習交流平臺,增強了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
  • 禪和共臨水 文傳會兩岸——閩臺非遺文化線上活動今日啟動
    為更好的展現兩岸文化親緣,5月17日,在三坊七巷安民巷內的漢服天下以及臺灣桃園中壢臨水鳳儀宮,一場由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臺灣傳統文化促進協會共同主辦的「禪和共臨水 文傳會兩岸」閩臺兩地非遺連線主題活動,通過東南網提供的網絡直播平臺,搭起了一道兩岸文脈與情感的橋梁。
  • 描木屐、打太極、玩木偶戲……東莞非遺走進大朗鎮實驗小學
    11月30日下午,2020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大朗鎮實驗小學舉行。本次活動有非遺展演和非遺手工體驗兩個項目,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親身體驗非遺傳統技藝的樂趣。本次活動在「我是小小傳承人」萬人籤名活動中拉開序幕,同學們在了解各項非遺項目後,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紛紛要爭做優秀傳承人。在我是「小小傳承人」萬人籤名活動上,同學們鄭重地留下自己名字。此次非遺展演過程中,傳承人們集中展示了木偶戲、詠春拳、陳氏太極拳、茶山公仔製作技藝、紅漆描花傳統木屐製作技藝。
  • 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非遺傳承再煥時代活力
    日前,以「儒行兩岸鑑照未來」為主題的2020年廈門(同安)孔子文化節在同安孔廟舉行。在禮樂和鳴中,舉行了盛大的祭孔大典,致敬先賢。誕生於山東曲阜的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將相距1500餘公裡的齊魯大地和八閩大地連接起來,鑄造共同的文化記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 小小傳承人造訪白雪公主村 中國非遺文化亮相德國格林童話大道
    一群帶著中國非遺文化訪德的小小傳承人給出了答案。7月23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湖南省演藝集團主辦,湖南咔樂教育集團全程協辦的「小小傳承人」2019中德青少年非遺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中國非遺文化帶去德國小鎮巴特維爾東根(Bad Wildungen)。
  • 傳承文化根脈 共築民族未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宣傳展示展演系列活動即將啟動
    2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暨貫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新聞發布會5月底福州圍繞《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頒布實施,向媒體和公眾發布宣傳3貫徹落實《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座談會6月8日福州省人大、專家、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相關行政人員座談《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4兩岸一家親——閩臺非遺展(包括非遺精品展、技藝展示、兩岸武術交流)6月8日福建省非遺博覽苑、南后街活動將通過展品陳列
  • 傳承中華文化之美 閩臺連線直播「非遺」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5月17日上午,由福建省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臺灣傳統文化促進協會共同主辦的「禪和共臨水 文傳會兩岸」閩臺兩地非遺連線主題活動,分別在福州三坊七巷與臺灣桃園中壢臨水鳳儀宮同步舉行。
  • 「非遺」傳承密結「閩臺緣」
    建盞燒制技藝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當地匠人著力推動建盞技藝復興。李玉明索性駐紮建陽學藝,挑釉礦、調釉色、微調草木灰比例和窯溫……曾一連30多窯都沒出佳品,然而,正是這樣可遇不可求的自然之變。「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有序的,在建盞裡,宋代文化底蘊的流變脈絡很清晰。」
  • 「非遺」傳承牽起「閩臺緣」
    建盞燒制技藝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當地匠人著力推動建盞技藝復興。李玉明索性駐紮建陽學藝,挑釉礦、調釉色、微調草木灰比例和窯溫……曾一連30多窯都沒出佳品,然而,正是這樣可遇不可求的自然之變。「歷史文化的傳承是有序的,在建盞裡,宋代文化底蘊的流變脈絡很清晰。」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  「弟子鞠躬以禮拜師,願承技藝,閩臺共傳……」這邊廂,拜師臺上,陳琪樺、呂志翔、黃德平和江信愛等四名閩臺青年匠人一起齊聲誦讀拜師帖。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她希望,通過拜師「韓家門」,從選料、研磨、和香、擀香等工序流程開始,認真研習大陸傳統香製作技藝。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近日,剪紙、木偶、漳繡、漳州木版年畫、棉花畫等漳州「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進南靖縣高新園區中心小學,現場為學生展示「非遺」項目的製作,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大家紛紛圍觀,親手體驗起來。12月1日,漳州市發布《關於公布首批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色學校名單的通知》,確定漳州市實驗小學等39所學校為首批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色學校。記者發現,申報項目除了大家熟悉的大鼓涼傘、漳浦剪紙、木偶等,還有漳州窯、何陽拳、竹馬戲、東山歌冊等,本地特色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