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旅遊高峰
遊山玩水之時
你會做什麼?
鎮海蛟川書院初中生程寧遠的答案,也許是個例外。就在上周,在雲南玩了一圈後,程寧遠不吐不快,旅行路上寫出800多字的遊記,而且是文言文的。
這篇《遊大理記》被父親發到朋友圈後,親朋好友一時「炸鍋」,驚嘆其文筆,稱讚其才華。
遊大理記
遠於己亥之夏,隨親大理一遊。為其人文地理所動,特表此文以記之。
初聞大理,乃於幼學之年。予遍覽金庸之作,其一燈、段譽等人皆出於此。一指可倒掛於地面,一步可縱跨至數丈,令予痴迷其中,直至廢寢忘食。其仁者之風、俠客之義,皆深烙於心中。為其所使,大理之名予熟知之,其史也略通一二。未料竟有幸拜訪此處,覽清秀之山水,觀俠客之遺風,實為人生之一大幸事也。
餘等臨洱海之邊,不禁為之震駭。銜蒼山,吞碧天,若寶玉降於群山之中,仙境現於凡塵之世。予心潮澎湃,既登舟而賞之。舟緩緩動也,卻見湖面又自成一番景象。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水波盈盈,夏風陣陣。潦水盡而洱海清,煙光凝而蒼山紫。雖無朱紅貴紫之寶氣,然有煙霏雲斂之清明。人人皆伸頸遠望,為此美景所動,悠然自得,天人合一。遠自沉醉於此,忽憶范文正公於《嶽陽樓記》所云:「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以為所言極是也。
行至大理古城,見城牆森然,城門高聳,磚瓦密布,巍峨雄偉。上書「大理」二字,飄逸瀟灑,逸興遄飛,細觀之卻又結構平穩,不失一代名城之氣魄。上方又書「文獻名邦」四字,足見其地位不凡。
聞導遊述其歷史,其竟嘗為國都。唐天寶年間,南詔國君立其為都,至今已有千年之久。楊柳依依生於徑邊,遊人如織穿於徑中,談笑之聲不絕於耳,徜徉之腳步盈滿街頭。遠望蒼山,蔚然深秀;近看古城,飛閣流丹。萬年之蒼山,千載之古城,竟與今人情景交融,不禁令人感慨萬千。須知此地曾為南詔國都,物華天寶,遍覽繁華,也曾金戈鐵馬,霜露蒙翳,狐虺竄伏。方是時,豈知千年後如此之景象,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幾代興亡,乃過眼雲煙。今人葺而新之,遊而賞之,擷園蔬,取池魚,釀米酒於其中,令其重煥生機。景悅人,人護景,方為生生循環之道。縱有蒼山之英,洱海之靈在上,也必悅耶。
已而天色將晚,遊人漸散,予等同歸,惜別大理。斜陽遠照,古城耀金,眾人皆為其所醉。醉能觀其景、怡其情,而後能述以文者,予也。予謂誰,甬城程寧遠也。
這篇遊記,程寧遠是在稿紙上寫的,時間不長,一小時有餘。
「大理的自然風景、人文風情讓人難忘,但是開頭也覺得難寫,找不到感覺,以後就行雲流水一樣,記憶全湧上來了。」程寧遠說。
實際上,用文言文寫作,已是程寧遠的習慣性動作,早在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嘗試。
小學五年級春遊時,程寧遠寫了一篇《踏春》,讓老師驚喜不已。
「這是第一次篇文言文遊記。也沒人要求、引導我,就是看了古代駢文、散文,覺得讀起來特別美,所以也想試著寫。」程寧遠說。
這次嘗試之後,他越寫越有感覺,有時周記也是文言文的。
六年級的時候,程寧遠看了《軍師聯盟之司馬懿》這本書後有感而發,以曹植的口氣寫了一篇《七步詩》,被老師稱讚不已:
「黃初元年,餘父薨,壯業遂,乃曹丕掌權,司馬出政。餘父念我生,器重吾。奈餘胸無大志,日飲酒作樂,放浪形骸,不足為外人齒。吾父心冷,懲艾多次,吾依效尤。父觀如此,雖表寵愛於我,不賦其大權,乃至臨終,傳位於曹丕,司馬輔政……」
小小年紀,就喜歡文言著文,而且寫得有模有樣,無不讓人稱奇。尤其是,在碎片化閱讀時代,網絡用語大行其道,一位小學生、初中生能有如此古文功底,更是不易。
「我爸爸喜歡愛書,沒事就看他捧著本書,受父母影響,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小學三四年級時各種書都看,接觸到古文後,一下子就有了興趣。」程寧遠說。
小學期間,程寧遠就讀了《倫雲》《古文觀止》《資治通鑑》等古典名著,能背誦《出師表》《長恨歌》、《曹劌論戰》《醉翁亭記》、《嶽陽樓記》等不少名篇。
「這些古文,不是課本要求學的內容,完全是個人興趣,自己背了下來。」
對程寧遠來說,閱讀成了興趣和習慣,「在家裡幾乎不看電視,有時間就是看看書」。
程寧遠入讀蛟川書院後,雖然作業比小學多了,學習節奏更緊張了,但是課外閱讀這個習慣沒變過。
「不管怎樣,課外書肯定是要看的,要不然做題目都不想做。」程寧遠說。
程寧遠看書還有個習慣,就是拿支筆,邊看邊寫。「看書的時候,我總是寫寫畫畫,把感想寫下來,這樣印象、理解更深刻些。」
不僅愛看、會看,他看書還特別快。二月河寫的《康熙大帝》,厚厚一本書,不到兩天就能看完。
雖然剛剛才結束初一生活,但是粗粗估計,程寧遠目前的閱讀量已超200本。
踏春
二零一七,歲在丁酉,三月之中,與同窗及師遊酒埕巖,此為踏春也。同窗俱至,興奮不已。此地有層巒疊翠之山嶺,挺拔剛勁之修竹。更有清澈之溪水,映帶左右。雖小雨酥酥,不影響吾等之心情。正如勃之所言「天高日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之初,隨導遊到一屋,屋中有呼啦圈數個,原是要比耍呼啦圈。男女各分一隊,大戰將始,火藥遍布。隨一聲「始」,人人揮臂、擺腿、扭腰、轉頭。然吾等終究稍遜一籌,連戰二局,戰戰皆北。直男女混搭,方勝一局,終可揚眉吐氣也。
近晌午,食午餐。師領吾等遊博物館。館內有朱漆之雕塑,此乃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人之技巧,非今人可比也。一孔一洞,一針一線,無不仔細測量、小心打磨,直至天衣無縫、完美無缺。上二樓,有一金碧輝煌之花轎,雕梁畫棟,眾人皆贊之。最可笑者瑜科也,竟拜花轎妄求金財。
天已不早,吾等將歸。回首望去,心生感慨。勝地不常,盛筵難再,故宮已矣,圓明丘墟。臨別贈言,賦詩一首:
酒埕巖立小溪邊
千載風磨浪正喧
師生結伴踏春來
十年過後把願還
(寫於小學五年級)
七步詩
黃初元年,餘父薨,壯業遂,乃曹丕掌權,司馬出政。餘父念我生,器重吾。奈餘胸無大志,日飲酒作樂,放浪形骸,不足為外人齒。吾父心冷,懲艾多次,吾依效尤。父觀如此,雖表寵愛於我,不賦其大權,乃至臨終,傳位於曹丕,司馬輔政。
兄視父寵異於我,心存不岔,處處刁難,乃繼位後,變本加厲,吾時時隱忍。然蛇虺之心,夫復奈何?加饞佞之人,隱君之威以自守,攻吾而順君心。嗟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一日,傳吾於宮,不知其謂何。但見關卡之人,或怒目而視,或面容憂愁,似有難隱之言。遂走卒,穿於口殿,方始至宣德殿。但見分列讒佞之徒,丕端坐於寶座之上。乃至內官傳旨:「皇親曹植,父薨若天下之大悲也,國戚皆出殯守靈,安父於泥土之中,慰父在天之靈。汝,大膽狂徒,日歡虞於宮內,竟於國喪期飲酒,毫無感恩悲痛之心,置孝道以何存,置禮法以何存?」
丕曰:「植,父待汝不薄,然汝不守孝道,今吾必斬你於玄武門外,以昭天下。然念吾等尚有兄弟情分,汝若七步成詩,可饒汝不死。」
餘心有感慨,無若兄弟情深,皇宮之內,留利益、去情分。無所七步成詩,方只避口誅筆伐之藉口。然事已至此,惟展吾之才氣,七步成詩,或可保餘一命。
思緒至此,吾猛然踏出一步,朗聲高誦:「七步詩!」然又邁出一步,曰:「煮豆持作羹。」霎時之間,仿若浮現詩中之境。乃繼跨一步,誦弦道:「漉菽以為汁。」先帝之模樣又映側眼前,不勝悲哀。若連踏兩步,曰:「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年幼之時,吾等兄弟其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謂長成之後,卻自相殘殺。為何金碧輝煌之大殿內,惟存勾心鬥角、刀光劍影,是權利抑或人心?念方至此,吾若穿兩步,然正言曰:「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丕深有愧色,放吾歸。
(寫於小學六年級)
來源:甬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