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體報導,印度軍隊認為,在平原地區,進攻防禦比例是1:3,即一個防禦者抵禦三個進攻者。而在山區,這一比例卻是1:10。在1999年的卡吉爾戰役,印軍對山頭上的巴基斯坦武裝組織,兵力對比就是10-15人對1人的比例。
因此,印軍認為在山區進行防禦是非常有優勢的。但是美國戰略防務專家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維平·納朗等人認為,印度最大的困難是,需要給部署的大批量部隊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這是先天缺陷。
實際上在現代數位化和信息化時代,所謂3倍,10倍兵力,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比如印軍有10萬,那麼地方就要有100萬?比如在阿富汗戰爭當中的託拉博拉山之戰,武裝人員隱藏在14000英尺的高山上,建設很多地洞和藏身處,也有很多火力點。
但是,美軍實際上才出動了100名步兵,在戰機的精確打擊下,70萬磅精確制飛彈藥就摧毀了山上各個山洞當中隱藏的武裝人員,最後,有220名武裝分子被打死,52人被俘,甚至還有很多人遭到鑽地彈打擊,已經找不到屍體。而美軍無一傷亡。
美軍步兵甚至都不會接近到目標1000米的位置,就是引導空中打擊。所謂攻擊方需要5-10倍兵力,那只是在火力劣勢的情況下。比如,溪山戰役,越南攻擊美軍,美軍堅守山地,確實兵力非常少,進攻方越軍兵力很大,但是,美軍有絕對重火力優勢。美國空軍出動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25 48架次,投下了59542噸炸彈。
因此,無論是平原防禦,還是山地防禦,都不是只看兵力多少,而是要看重火力,看制空權,看數位化和信息化能力。況且,印軍山地戰能力也很一般,在1999年卡吉爾戰役,印軍以10倍兵力,而且出動了大批幻影2000戰機,米格21戰機和米格23戰機1700多架次。
還有直升機,以及大批炮兵部隊發射25萬發炮彈,曠日持久,也才打敗2000名巴基斯坦輕裝步兵。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巴基斯坦炮兵主力沒有投入戰鬥,巴基斯坦空軍和防空力量也沒有參戰。就是,2000輕步兵對抗印軍的3萬多軍隊和各種重武器。
而且現在已經不是二戰卡西諾山戰役時代了,空中精確打擊力量,遠程防區外打擊力量,可以精確制導的遠程火箭炮和重炮單位,甚至是裝備有合成孔徑雷達的大型武裝無人機等等,都可以對關鍵的交通線,油庫,糧庫等等目標進行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深入山體挖再多工事也沒有用處。沒有後勤,沒有口糧,沒有飲用水,沒有取暖燃料,光是山體工事堅固,人多,實際上沒有用。對方都不需要去打山頭,切斷後勤線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