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T-90坦克部署到加勒萬河谷,真實戰鬥力如何?

2021-01-12 東方新觀察

據《印度時報》報導,最近由印度空軍C-17、伊爾-76運輸機和鐵路運輸運抵列城的T-72、T-90主戰坦克,一部分目前已經部署到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其中部署到位的T-90主戰坦克一共有6輛,《印度時報》表示這是印度「為最壞的情況」所做的準備。

那麼,T-90部署到加勒萬河谷地區,其真實戰鬥力到底如何呢?

對此,東方君有以下四問:

第一,有高原射表嗎?

這個需要大量的高原測試才能完成,可之前T-90壓根就沒上過高原。沒有高原射表,那就是抓瞎,打不準的。

武器在不同區域中使用需要重新校準,輕武器方面一般稱之為驗槍,重武器,比如坦克、火炮,一般稱之為校炮。

圖為96B坦克赴俄羅斯參加坦克兩項比賽時在俄羅斯進行校炮,在跨區域運輸後,由於經緯度和當地氣候條件的不同,哪怕是出發前已經校好的炮到了目的地也要重新校準,不然打不準。平原地區跨區域部署尚且如此,在高原高寒區域校炮就更加重要,氣溫的變化(尤其高原晝夜溫差還很大),稀薄的空氣造成的空氣阻力降低,高原地區重力的變化等等,都會影響到火炮的射擊精度。

輕武器校準相對容易,打個一梭子就差不多了;但是坦克炮就不一樣了,起碼得來個四五發,這要是現測現打肯定不行,一方面是動靜太大,會暴露自己的部署位置;另一方面,炮彈也實在是太貴了,太浪費。

說到炮彈的價格,大家也許沒有概念,這裡,東方君給大家特別說明一下。

一枚國產125毫米坦克用的脫殼穿甲彈,就是一兩萬人民幣;一枚125毫米的炮射飛彈(坦克炮發射的),相當於一輛寶馬5;一枚300毫米火箭彈的價格,就是一輛寶馬7。

大家想想,如果每輛坦克都這樣來校炮,打上四五發,而且要各種彈種都得打,這總的花費一般國家肯定受不了。

所以,就得提前有個射表。射表可以理解為預先在各個區域和不同氣象條件下進行大量試射,總結出在各種情況下的射擊諸元並編撰成表。如果部隊再到這個區域,就可以按照這個射表進行校炮,極大地提升校炮效率(還是需要校炮的,但是校射次數很少)。

這個射表算是算不出來的,必須要到實地用大量炮彈去打,而且每種炮彈都要打,是一個非常費時費力費錢的任務,解放軍很多武器在全國到處測試,除了可靠性測試,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打射表,這也是為何解放軍裝備定型過程相對較長,就因為我國國土遼闊,地形和環境眾多。

正是由於每個彈種都有獨立的射表,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是真的需要成千上萬發炮彈「餵」出來的,是用錢燒出來的。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麼近段時間我軍坦克,包括重型的99A坦克都要上高原訓練的原因,提前熟悉場地,提前熟悉射表,校炮工作早做好。

反觀印軍,此前T-90從未上過高原,這次也才6輛被部署到加勒萬河谷地區,說白了,就是來趟路的,什麼作戰能力就別談了。

最重要的是,T-90是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進口坦克得花一大筆錢,但是更貴的是炮彈,印度不可能有那麼多炮彈在各種海拔的高原區域都打一遍制定詳細的射表。這一點,從近期印度國防部一名官員的表述中就能看出來,這名官員要求立即為蘇-30MKI戰鬥機和T-90坦克提供備件,並為俄制戰鬥機、坦克和飛彈系統採購彈藥。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不僅要看印度購買了哪些先進武器裝備,更應該關注印度購買了多少武器彈藥,彈藥的儲備數量直接決定了能否打持久戰。

第二,發動機散熱問題解決了嗎?

要知道,在2017年的坦克兩項軍事比賽中,印軍參賽隊精心挑選的2輛T-90就曾發動機散熱問題先後「趴窩」,不得不退出比賽。而如今到了高原,供氣量不足會導致發動機的散熱性能更差,熱負荷增加,T-90不「趴窩」才怪。

第三,不怕「哮喘」嗎?

在高原地帶氣壓低、空氣含氧量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裝甲車輛的功率就要下降約10%,油耗則上升6%到9%,熱強度增加2%到5%,在海拔4000米區域,一般來說裝甲車輛的功率要降低45%左右。印軍的T-90早期型使用840馬力的發動機,後期型使用1000馬力的發動機,到了高原,功率減半,戰鬥全重46噸,肯定會犯「哮喘」病。知道我國為什麼專門研製針對高原山地作戰的15式輕型坦克嗎,看來印度還是沒想明白呀!

第四,1962年的教訓吸取了嗎?

不要忘了,1962年的時候,印軍就曾向邊境地區部署過坦克(法制的AMX13輕型坦克),但表現差強人意,最終有多輛被繳獲。

相關焦點

  • 印軍T90部署加勒萬河谷,衛星圖曝光其最大硬傷,土路無法通行
    據印度媒體報導,早在一個月前,印軍就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已做好充分準備,部署T-90主戰坦克。作為印度陸軍主力,同時也是印軍最強的T-90坦克,其究竟作戰能力如何呢?遙感智庫與您一起分析一下。從衛星影像中可以判出,加勒萬河谷西北側印軍幾處據點均有土質道路相連,寬約4米,並向北與鬥拉特別奧裡機場相連,向東南延伸至加勒萬河谷地區。T-90坦克經由上述土路可通往加勒萬河谷地區,其最大行程可覆蓋河谷至我實控線以內。但是,上述道路大多沿著山谷修建,道面易受暴雨影響,且河谷間多簡易橋梁,難以承受坦克46噸的戰鬥全重,通行困難。
  • 印軍稱邊境突現大批坦克,還有285個神秘貨櫃
    ,但印度的戰鬥力究竟如何?據相關報導稱,印軍不僅發現了大量的防禦設施,更是在斯潘克爾峽的道路上發現了大量重型運輸工具行駛過的痕跡,初步預估在60輛左右,不僅如此,印軍還在加勒萬河谷等地發現了大量的重型貨櫃單元,數量至少在285個,與此同時,奇普查普谷等三個地方正在修建公路,至於獅泉河鎮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了一個軍用補給站。
  • 當學上甘嶺「坑道」經驗,堅守加勒萬河谷,防禦印軍冬季乘虛而入
    起因是印軍奉行前進「蠶食政策」,在加勒萬河口擅自修建簡易公路,甚至主動挑釁攻擊我營帳,我方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戰,讓印軍鎩羽而歸。現在還有印軍士兵屍沉河底,印軍不得不出動海軍300蛙人來打撈屍體。印度蛙人印度會咽下這口氣?
  • 外媒:印軍把BMP-2部署到加勒萬河谷,認為解放軍無法突破
    據美國MilitaryLeak網站7月8日報導,印度陸軍把BMP-2步兵戰車部署到了加勒萬河谷。[印度陸軍的BMP-2「勝利」(Sarath)步兵戰車]印度軍隊在加勒萬河谷部署了BMP-2「勝利」(Sarath)步兵戰車,因為中國軍隊在沿實際控制線(LAC)與印度發生邊界爭端時部署了裝甲車以加強其陣地。BMP-2被部署在加勒萬河谷和什約克(Shyok)河匯合處,已經形成了「堅不可摧」的防禦牆,以阻止中國軍隊任何可能的進攻。
  • 印度到底在加勒萬河谷地區部署了多少部隊?現在被打老實了嗎?
    雙方在加勒萬河谷的陡坡上爆發激烈衝突,中印兩國軍隊雖然情緒激昂,但是都沒使用槍枝等熱兵器,也是一種克制吧。據印度媒體的一些報導稱,雙方使用石頭、帶鐵絲網的金屬棒、工兵鏟等進行了一場冷兵器的戰鬥。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印軍死亡大概20人,很是狼狽,難道這就是印軍吹噓的"亞洲第一陸軍"的戰鬥力嗎?笑掉大牙,不知道印度每年花費巨資到底有什麼用處?
  • 印軍在加勒萬河谷配置六輛坦克和肩扛式防空飛彈,作用有限
    加勒萬河谷上來了印軍的6輛坦克和肩扛式防空飛彈,威脅大嗎?T-90S坦克在高原作戰有一定威脅,但作用受限。據說加勒萬河谷上來的是印度跟俄羅斯合作生產的T-90S坦克,T-90S坦克裝備了最新一代爆炸反作用裝甲以及能干擾有線反坦克飛彈制導系統的「窗簾-1」電子壓制系統。
  • 最新遙感圖曝光印軍最大硬傷!印度人:我們正在犯一個戰略錯誤!
    但是萬萬沒想到印軍的T-90主戰坦克剛剛到基地部署,還沒來得及熟悉操作手感,就被最新的遙感圖拍到了。據環球網報導稱,目前,印軍已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已做好充分準備,部署了大量的T-90主戰坦克。從衛星影像中可以看出,加勒萬河谷西北側印軍幾處據點均有土質道路相連,寬約4米,並向北與特別奧裡機場相連,向東南延伸至加勒萬河谷地區。
  • 印度拍神劇電影,在加勒萬河谷實景拍攝,印軍表現神勇取得大勝!
    近期,印度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山區部署了5萬軍隊。目前,當地已經大雪封山,陸路運輸斷絕,數萬官兵要駐紮在零下幾十度的冰天雪地裡。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軍費和物資,但是,印度也在所不惜。幾個月前,在邊境對峙期間,印軍與對手發生衝突,一個連的印度士兵在加勒萬河谷被打得屁滾尿流,連長受到重傷後死亡。在逃跑過程中,有20多名印度士兵因掉進河谷而亡。不過,印度媒體卻報導稱,印度軍隊在這次衝突中佔據上風,對手損失慘重。近日,印度正在拍攝了一部反映此次邊境衝突的電影。在這部名為《加勒萬河谷》的神劇電影裡,印度軍隊取得大勝。近期,這部影片有部分圖片在網上流出。
  • 兩國會談期間,印度部署6輛T-90坦克!要求必須撤軍,想幹嘛?
    並且在和談期間,印方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和強硬的態度,更是在和談期間把坦克也拉了出來,當場在加勒萬河谷地區部署了6輛T-90主戰坦克。這樣子蹬鼻子上臉的行為毫無疑問導致了此次會談告吹!中印雙方在邊境的衝突,發展到如今這樣子,誰都想不到。
  • 印度「抗中神劇」《加勒萬河谷》開拍,然而前線的印軍已經撐不住了...
    寒冬已至,雖然印軍士兵在邊境對峙前線的冰雪中煎熬,印度「寶萊塢」卻熱情似火。反映中印兩國今年6月在邊境地區出現流血衝突的寶萊塢影片《加勒萬河谷》近期開拍。根據流出的拍攝片段與劇照,本劇大概率繼續延續印度「抗中神劇」的套路,以誇張的手法凸顯印度軍隊的「英勇無畏」。
  • 中印重兵壓境,加勒萬河谷成爭奪焦點!中印邊境衝突,會怎麼解決
    加勒萬河,紅色為谷歌地圖中方控制區(圖源:FX168)加勒萬河谷地區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印軍在中印邊境補給線的安慰。現在我們看見的相關地圖和谷歌地球,關於加勒萬河谷的控制線,都是印軍單方面提供的對峙線,但並不是兩國的邊界線,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兩國的暫定控制線應該在加勒萬河口與什約克河的交匯處,什約克河應為暫定邊界線。
  • 印度陸軍總司令放狠話,不要測試印軍耐心,加勒萬河谷要報復回來
    不但千篇一律的陳詞濫調的抨擊鄰國不該與強大的印度對峙,還放話,加勒萬河谷的印度勇士的鮮血不會白流。與此同時,印度加強了邊境部隊的調動,不但有新的坦克和炮兵部署過去,而且他們還準備組建一支由1000架無人機組成的新部隊。
  • 80公裡長的加勒萬河谷,對我國有多重要?距離印度首都僅400公裡
    近日,印軍越界遭到反擊一事成為熱點話題,而印度越界的便是中控的加勒萬河谷地區,最終造成印方損失20個士兵收尾,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而至於印度選擇從加勒萬河谷越界,這跟該地區所處的位置有關,這個僅有80公裡的河谷,肯定會有人好奇為什麼對我國如此重要?
  • 加勒萬河谷!4000米雪山我軍炊事班高喊「交槍不殺」,印軍交械投降
    近期,加勒萬河谷、鬥拉特別奧裡地以及班公湖地區一下子成為熱點,我們就說說在這裡爆發過的戰鬥。在58年前的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就是在加勒萬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區,我軍打垮了印軍精銳第114旅。加勒萬河谷是高原嚴寒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坡度達40度以上。這裡空氣稀薄,地面光禿。其新藏公路以西、班公湖以北的數萬平方公裡內荒無人煙。印軍修建了完善的工事,比如,第11旅第14營第3連陣地以沙袋和片石砌成的半地下室5個、地堡16個。工事特點是低下隱蔽,火力交叉,住房與工事相結合;地堡之間有塹壕交通壕相連接。
  • 印媒:中印兩軍開始從加勒萬河谷等兩個地區「脫離接觸」
    最近印度採取咄咄逼人的「前進政策」,把公路修到爭議領土,蠶食了中國的領土。中國軍隊當然不能坐視。據《今日印度》等媒體零散報導資料顯示,印方稱中國在5月第一周「穿過加勒萬河谷」並向印度前進,為此,印軍迅速出動並與中方形成對峙,雙方在5月18日開始築壘對峙。但是,印度軍方承認,對邊界控制線,雙方「認知不同」。目前中印軍事對峙有緩和跡象。
  • 印度開拍「加勒萬河谷大捷」!我們呢?
    網絡最近傳出,印度在拍攝「加勒萬河谷大捷」,反映去年發生在中印邊境加勒河萬谷的對峙事件。從流出的視頻來看:加勒萬河谷,一群「解放軍戰士」,在印軍的神勇打擊下節節敗退,而印度士兵卻在激烈的搏殺中展現出巨大的勇氣和強大的戰鬥力……要說臉皮厚,印度說他是世界「老三」,估計沒有哪個國家敢稱是「老大」和「老二」。
  • 印媒稱「印軍向加勒萬河谷增兵」,我們怎麼可能放棄阿克賽欽?
    自那以後,雙方以一種咄咄逼人的方式部署更多軍隊,以宣示對加勒萬河谷的主權。自1962年以來,加勒萬河谷一直是一個爆發點。據《環球時報》周一報導,在印度和中國250多名士兵發生口角的幾天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地恢復了加勒萬河谷的現狀。這條消息紛紛被印度各大媒體轉載,被刺激印度脆弱的民族主義情緒。
  • 印度拍攝《加勒萬河谷》電影,太神了……
    這不,電影製作水準相當可以的印度寶萊塢,要拍攝反映中印兩軍加勒萬河谷衝突的電影《加勒萬河谷》,已經開機拍攝了。近日,有網民發布消息,稱印度要拍攝電影《加勒萬河谷》,並貼了幾張電影拍攝現場照片。對於加勒萬河谷衝突,中國網民可謂是記憶猶新啊!一名網梅風松骨2020就指出:加勒萬河谷衝突,第一撥印軍100多被打死20多;列城印軍前指失去聯絡又調集6個部隊組成6支突擊隊前往增援,結果先後到現場一看都嚇傻了,誰也不敢動。共計500多人當俘虜,我軍夥食準備不足,士兵就地遣散,留下校尉軍官30多人,挽留3天,每人都有坦白錄像。如果印度放映「大片」,中國就放「小片」。
  • 印軍搶佔班公湖南岸無人高地,部署反坦克武器,威脅我軍15式坦克
    8月初,該山地師完成高原適應性訓練,形成了戰鬥力。隨後,該師派出多支小分隊,進行了多次秘密偵察踩點行動。8月底行動的當夜,這個山地步兵旅靠「印藏邊境特種部隊」帶路,搶佔了班公湖以南實控線沿線一帶的多個無人高地,並部署了法德「米蘭」反坦克飛彈、瑞典「古斯塔夫」火箭筒和俄制「針」式便攜防空飛彈,對斯潘古爾湖西岸的中國邊防部隊(裝備有15式輕型坦克)構成了重大威脅。
  • 高寒缺氧且荒無人煙的加勒萬河谷,有著什麼樣的戰略意義?
    在58年前,加勒萬河谷就是西線的反擊戰場之一,僅用了40多分鐘就成功拔掉了入侵印軍的據點。可見該河谷戰略意義之大。印軍的重炮可威脅新藏公路上的車輛,加勒萬河谷就像一把刀子直插印佔拉達克,可鉗制和阻止印度向阿克賽欽地區的蠶食。第二,加勒萬河谷可鉗制印度什約克河谷。什約克河是印度河的一條重要支流,發源於喀喇崑崙山脈,流向西北在巴基斯坦匯入印度河,它所在的河谷就是什約克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