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時報》報導,最近由印度空軍C-17、伊爾-76運輸機和鐵路運輸運抵列城的T-72、T-90主戰坦克,一部分目前已經部署到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其中部署到位的T-90主戰坦克一共有6輛,《印度時報》表示這是印度「為最壞的情況」所做的準備。
那麼,T-90部署到加勒萬河谷地區,其真實戰鬥力到底如何呢?
對此,東方君有以下四問:
第一,有高原射表嗎?
這個需要大量的高原測試才能完成,可之前T-90壓根就沒上過高原。沒有高原射表,那就是抓瞎,打不準的。
武器在不同區域中使用需要重新校準,輕武器方面一般稱之為驗槍,重武器,比如坦克、火炮,一般稱之為校炮。
圖為96B坦克赴俄羅斯參加坦克兩項比賽時在俄羅斯進行校炮,在跨區域運輸後,由於經緯度和當地氣候條件的不同,哪怕是出發前已經校好的炮到了目的地也要重新校準,不然打不準。平原地區跨區域部署尚且如此,在高原高寒區域校炮就更加重要,氣溫的變化(尤其高原晝夜溫差還很大),稀薄的空氣造成的空氣阻力降低,高原地區重力的變化等等,都會影響到火炮的射擊精度。
輕武器校準相對容易,打個一梭子就差不多了;但是坦克炮就不一樣了,起碼得來個四五發,這要是現測現打肯定不行,一方面是動靜太大,會暴露自己的部署位置;另一方面,炮彈也實在是太貴了,太浪費。
說到炮彈的價格,大家也許沒有概念,這裡,東方君給大家特別說明一下。
一枚國產125毫米坦克用的脫殼穿甲彈,就是一兩萬人民幣;一枚125毫米的炮射飛彈(坦克炮發射的),相當於一輛寶馬5;一枚300毫米火箭彈的價格,就是一輛寶馬7。
大家想想,如果每輛坦克都這樣來校炮,打上四五發,而且要各種彈種都得打,這總的花費一般國家肯定受不了。
所以,就得提前有個射表。射表可以理解為預先在各個區域和不同氣象條件下進行大量試射,總結出在各種情況下的射擊諸元並編撰成表。如果部隊再到這個區域,就可以按照這個射表進行校炮,極大地提升校炮效率(還是需要校炮的,但是校射次數很少)。
這個射表算是算不出來的,必須要到實地用大量炮彈去打,而且每種炮彈都要打,是一個非常費時費力費錢的任務,解放軍很多武器在全國到處測試,除了可靠性測試,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打射表,這也是為何解放軍裝備定型過程相對較長,就因為我國國土遼闊,地形和環境眾多。
正是由於每個彈種都有獨立的射表,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是真的需要成千上萬發炮彈「餵」出來的,是用錢燒出來的。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麼近段時間我軍坦克,包括重型的99A坦克都要上高原訓練的原因,提前熟悉場地,提前熟悉射表,校炮工作早做好。
反觀印軍,此前T-90從未上過高原,這次也才6輛被部署到加勒萬河谷地區,說白了,就是來趟路的,什麼作戰能力就別談了。
最重要的是,T-90是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進口坦克得花一大筆錢,但是更貴的是炮彈,印度不可能有那麼多炮彈在各種海拔的高原區域都打一遍制定詳細的射表。這一點,從近期印度國防部一名官員的表述中就能看出來,這名官員要求立即為蘇-30MKI戰鬥機和T-90坦克提供備件,並為俄制戰鬥機、坦克和飛彈系統採購彈藥。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不僅要看印度購買了哪些先進武器裝備,更應該關注印度購買了多少武器彈藥,彈藥的儲備數量直接決定了能否打持久戰。
第二,發動機散熱問題解決了嗎?
要知道,在2017年的坦克兩項軍事比賽中,印軍參賽隊精心挑選的2輛T-90就曾發動機散熱問題先後「趴窩」,不得不退出比賽。而如今到了高原,供氣量不足會導致發動機的散熱性能更差,熱負荷增加,T-90不「趴窩」才怪。
第三,不怕「哮喘」嗎?
在高原地帶氣壓低、空氣含氧量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裝甲車輛的功率就要下降約10%,油耗則上升6%到9%,熱強度增加2%到5%,在海拔4000米區域,一般來說裝甲車輛的功率要降低45%左右。印軍的T-90早期型使用840馬力的發動機,後期型使用1000馬力的發動機,到了高原,功率減半,戰鬥全重46噸,肯定會犯「哮喘」病。知道我國為什麼專門研製針對高原山地作戰的15式輕型坦克嗎,看來印度還是沒想明白呀!
第四,1962年的教訓吸取了嗎?
不要忘了,1962年的時候,印軍就曾向邊境地區部署過坦克(法制的AMX13輕型坦克),但表現差強人意,最終有多輛被繳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