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花再普通不過了,沒有多少人會在意它的存在。古往今來,在詩人的筆下,它與悽涼之意為伍,與蕭瑟之情結伴。然而,在攝影師的鏡頭下蘆葦花的確很美,像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卷。
蘆葦花沒有牡丹、玫瑰那麼豔麗奪人,也沒有梅、蘭、竹、菊花中君子的美譽,提到蘆葦花的拍攝,無論是從構圖上還是色彩、影調的把握上,都有別於其它色彩豔麗的被攝物體或場景的拍攝。
從頭至腳一片焦黃,色彩單一,雖說到了春季,蘆葦花仍掛在枝頭,但卻因經歷深秋、寒冬的風吹雨打,花枝已沒有秋季時那麼柔韌與蓬鬆,並且表面暗然無光澤。
被風颳起,也缺少了往日那份飄逸靈動而變得有些僵硬。因其常常近水生長,這給拍攝時的構圖與色彩搭配增添了一點空間。
在風光攝影中,大片的蘆葦蕩作為被攝主體,畫面呈現焦黃主色調,構圖時適當以水面、較深色的樹林、建築物以及天空作為陪襯,會使畫面有一定的層次對比和色彩上的互補效果。
有時,可以用臨水的幾株蘆葦作為前景,構圖上適當偏畫面左側或右側一點,加上碧波蕩漾的水面、天空,岸邊的景觀作為焦平面,便是一幅天水一色的風光畫面。
這兩種構圖思路通常是想獲得較深的景深效果。因此推薦使用廣角、超廣角鏡頭,在f8至f11之間的光圈下拍攝。
強調一點,超廣角鏡頭的畸變多少都會有的,因此在拍攝時,注意以平視角的控制,將相機架於三腳架上來拍攝,畫面視角上相對會獲得平穩之感覺,也可以通過後期軟體的畸變校正去處理。
這還有區別於建築類題材的拍攝表現手法,在廣角或超廣角鏡頭下,採用仰視角拍攝出建築物的極強的線條透視感與張力,是拍攝者的主觀上的意圖和預期效果。
清晨與夕陽下拍攝蘆葦花,為大多數攝影愛好者構圖與拍攝時段上的選擇,清晨初升的太陽與傍晚夕陽下這段時間的光線比較柔和,堪稱拍攝的黃金時段。
拍攝最佳時間通常只有那麼30分鐘左右時間,因此,要提前做好一些拍攝的準備工作,包括踩點、拍攝位置的選擇,相機及輔助器材的準備等。
之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拍攝的黃金時段,除了光線比較柔和之外,此刻的天空色彩變化也較為豐富和迷人,清晨,隨著太陽由地平線的不斷升起,天空中的色彩由近日區域的橙黃暖色調與遠日區域天空的冷藍色調交替變換,頗為壯觀。
日落時,同樣光線也比較柔和,太陽即將在地平線消失的那一刻,蘆葦花在逆光下的輪廓線條請一定不要錯過拍攝的機會,天空一片橙黃暖色調,在餘暉的沐浴下蘆葦也像披上了一層暖暖的外衣,在水中的倒影有夕陽、有蘆花。
夕陽下以逆光拍攝蘆葦花的剪影,在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中時常也能夠看到,可以是蘆葦花局部的特寫,也可以是一幅橙黃色調的風光大片,這類題材實際上表現就是讓畫面向左曝光形成欠曝,主體較深影調與較明亮的背景之間的反差對比氛圍。
在拍攝時測光很關鍵,應該對著背景的天空區域為光源來測光,達成畫面欠曝的效果,在M檔小光圈下,儘可能提高快門響應速度,這樣,拍攝出的剪影輪廓線條清晰,不會失去細節。
可以考慮將畫面融入國畫的風格元素,例如構圖層面的框架式構圖便會讓人覺得有中國文化的元素和畫中畫創意特色。
尤其在一些園林式的景區或者拍攝者直接通過一些門窗、欄杆為框取景於其中即可實現同樣效果。
另外,利用後期的黑白畫面輸出,可呈現出一幅水墨畫的意境特點,這種處理手法正因為沒有色彩的渲染,黑、白、灰色的畫面影調與明暗過渡要自然,具遠近、虛實的層次感。
在大光比環境下,從拍攝技巧角度講,很難準確做到一步到位的準確曝光時,可採取包圍曝光或利用後期的堆棧或者HDR合成技術。
以上,小編與大家分享了蘆葦花題材的風光拍攝構圖、晨曦與夕陽下拍攝的思路以及剪影效果、國畫元素的融入,藉此拋磚引玉,以期共同分享與交流。
我是漆沮河拍客,歡迎小夥伴們評論、轉發、分享,同時別忘了點擊屏幕右上角關注小編。
更多關於蘆葦花的文章,請查閱小編之前的發文。
蒹葭:你臨水而生,依光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