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腹地「尼雅」旅遊簡介

2020-12-05 追風逐沙

民豐縣古稱「尼雅」,西連古于闐,東接古樓蘭,是古絲綢之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所在地。本地歷史悠久,民風古樸,環境獨特,旅遊景點多達 20多處,最主要的有:

1、尼雅古城遺址:距縣城約140公裡,地處縣城正北沙漠腹地,系漢晉時期「精絕國」的所在地。隨著世遠年湮,風蝕雨侵,流沙移動,河流變遷,「精絕國」早已被黃沙湮沒。唐代西行取經的高僧玄奘曾稱此地有尼壤莊,後經幾次搬遷,移居現址,清代稱尼雅。民國時稱尼雅莊,1944年建縣定名為民豐縣。尼雅遺址文物遍地,古墓房舍至今保存完好,遺址南北長22公裡,東西寬6公裡,為新疆現存古遺址規模最大、文物最多、級別最高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文物除國內收藏之外,英國、俄國、印度等國家博物館也視珍品陳列。這些文物對研究古西城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安迪爾古城遺址:包括夏央塔克城和阿克闊其卡古城,安迪爾位於縣城東北180公裡的沙漠腹地。

夏央塔克古城:距縣城約2公裡,位於安迪爾牧場場部東北27公裡處。今城牆、廟宇和佛塔尚存,陶片等遺物隨處可見,直徑200米左右,圓形城內房屋遺址猶存。

阿克闊其卡古城:距縣城約 195公裡,位於安迪爾牧場西北15公裡處。整個古城呈橢圓形,直徑不足150米。今城門、城牆、房屋、羊圈尚存。

3、伊瑪木加帕爾沙迪克麻扎:又稱「大麻扎」。位於縣城北90多公裡的尼雅鄉卡巴克阿斯幹村以北5公裡處,相傳十一世紀,喀拉汗王朝徵服于闐顧氏王朝的最後一戰發生於此,戰事激烈。伊斯蘭教首領、穆罕默德第五代重孫伊瑪木加帕爾沙迪克戰死此地。十二世紀於此建寺紀念。現為南疆主要的伊斯蘭教聖地之一。每到夏秋時節,來自和田、喀什、阿克蘇、哈密等地的朝覲者絡繹不絕。

4、漁湖:位於縣城東北47公裡處,「315」國道兩側,由三片水面組成,形成一道彎曲條形水面,全湖面積3700畝。由於歷史上的大地震造成地殼裂縫後形成了這塊低洼地帶,再加上泉水、河水匯合以及地下水的上升,則形成一片天然湖泊。漁湖四周蘆葦叢生,風景如畫,水面平穩,環境優雅。湖中遊魚如織,用原汁湖水煮魚食之,味道鮮美異常。



5、沙漠公路:全長522公裡,屬世界上在流動沙漠中修建的第一條等級公路,途中一遊,可觀看浩瀚的沙漠奇特自然景觀。

6、古樹:境內現有四棵古樹。

(1)綠洲古楊樹:距縣城3公裡,位於尼雅鄉託皮村沙丘邊,樹高27.5米,樹圈直徑3.8米,樹齡約300餘年。

(2)綠洲小葉白臘樹:距縣城8公裡,位於若克雅鄉吐孜空村沙區邊,樹高23米,樹圈直徑2.8米,樹齡200年。

(3)綠洲古胡楊樹:生長距縣城西北180公裡的安迪爾牧一分場沙區懷抱中,樹高37米,樹圍直徑6.5米,樹齡約800餘年。

(4)沙漠古胡楊樹:位於沙漠公路481公裡處路沿石標誌以東沙漠600米處,樹形似一匹臥駱駝,樹高5米,樹圍約5米,樹齡約500年。


7,"八一八"康賽水電站工程:位於縣城西南47公裡的崑崙山麓。「八一八」工程號稱民豐縣的「生命工程」,是民豐人民向崑崙山要水要電而創造的一道人間奇蹟。1968年6月18日,民豐人民靠「一顆紅心一雙手,一把鋃頭一盞燈」的英雄氣概,在崑崙山奮戰五年,打洞7120米,終於引下崑崙泉水。之後又利用高落差建成了康賽水電站,康賽水電站是全疆第一座斜擊式、高水頭、小流量的高難項目,68米深的豎井是當地施工人員自行設計完成的。這兩項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當時的缺水少電的面貌,使人民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此工程受到國務院、自治區、地區各級領導同志的高度讚揚。現已成為民豐精神的象徵,是民豐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基地。

8、沙漠公園:位於縣城正西6公裡處,設有獨具特色的浙江省治沙站。治沙站周圍白楊林立,綠草如茵,而在10年前,這裡還是延綿8公裡的大小沙丘,通過當地農民艱苦的改沙致沙,迫使沙丘向後退縮了800多米,栽植了70餘萬株防風林,有效地遏制了沙丘的再次侵入。來這裡一觀,你會頓時湧起一種「昔日沙埋尼雅如今綠掩民豐」的豪邁之情,你會立即領略人進沙退是一種多麼偉大而艱難的付出,你更會感受到人類改造自然的博大氣魄。

9、草湖風光:位於縣城東南8公裡處,若克雅鄉正西的天然草場,315國道從其中斜刺而過,草湖綠草油滑亮澤,水潭清澈見底,羊兒雪白肥壯,牧人揚鞭引吭高歌,好一幅恬靜而熱烈的田園風光。草湖中間零星散布著幾座牧人草房,房中有熱情的主人,鮮美的牛奶,醇香的烤肉,帶有「熱瓦甫」悠揚的弦律,隨之出現美麗多情的維吾爾族姑娘翩翩起舞,觀賞之中,你會把自己美好的心境與大自然的天然麗質不知不覺融為一體。

10、高山牧場度假村:位於縣城東南76公裡處的葉亦克牧場西面,海拔3000多米。這裡牧草青青,牛羊成群,近觀有高山氣象臺亭亭玉立,遠望有崑崙雪峰直逼眼前。在這裡你可以騎馬上雪線採雪蓮,也可以執羊鞭感受牧羊人的愜意,也可以席綠毯遙望崑崙與周公夢中相會,也可以雙軍對壘來一番頑強搏殺,也可以情人相依互訴衷腸……。

11、崑崙山炮點:位於縣城85公裡處的葉亦克正東,崑崙山高地。在這裡,你腳踩崑崙,頭頂彩雲,手握炮鍵,可以隨意控制天地,可以任意左右地表乾濕。炮彈一聲怒吼,足以讓你和崑崙山一起震憾許久……。

12、「沙漠村落牙通古斯」:牙通古斯維吾爾語意為:「野豬出沒的地方」。位於距縣城100多公裡的東北沙漠腹地,這兒有300餘人,過著簡樸而寧靜的生活,過去他們基本上與外界隔絕一切聯繫,艱辛而又頑固的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和獨特的習俗習慣,曾被區內外探險家和新聞記者譽為「大漠腹地裡的原始部落」。來此採訪的記者還炒熱了一條廣西漢族流浪漢在這兒生活20餘年的大新聞――《大漠深入的「白毛男」 》,一時使牙通古斯聲名鶴起。1995年10月1日,聞名於世的「沙漠公路」橫空出世,牙通古斯距沙漠公路僅18公裡,它以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神秘的色彩而很快被世人譽為「沙漠公路第一村」。牙通古斯有偌大的天然原始胡楊林、有大漠駝隊,有一塵不染的自然植被,有號稱「沙漠人參」的名貴「大芸」,更有古老原始的民情民風,終年細細流淌的牙通古斯河會告訴你她從崑崙山來到塔克拉瑪幹的悲壯故事。

13、民族庭院:民豐縣的民族庭院極富民族風味。各種花紋圖案和雕飾遍布院門和房屋前沿。庭院葡萄滿架,果實壓彎枝頭。屋內維吾爾特色家具古色古香,牆壁上掛毯繁華似錦,床上、地上各色地毯鋪放有序,加之頭戴花帽的老者,身著鮮豔的艾得萊斯綢花裙的少女,以及穿鏽花襯衣的小巴郎,無不對人形成極強的誘惑。如果你願意來訪,每個維吾爾人都會用傳統的烤肉、抓飯、拉條子、油饢、香茶、酸奶子、葡萄、哈密瓜、沙棗以及各種果脯果乾熱情的款待.


相關焦點

  • 「尼雅黑雞」駕到
    她,在那遙遠的地方崑崙之行,在天山之上內外相生的氣質、顏值中西相和的韻味、風情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守護者尼雅沙漠王子王妃的愛寵◆◆◆她,是千年自然物種進化的選擇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現當地居民至今沿用傳統粗放式散養,使其仍保持了良好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以及沙漠腹地典型的綠色生態本質,造就了尼雅黑雞具有滋補、滋陰、補腎、添精、抗癌等獨特養生作用和營養價值。以黑雞肉作為主料,與中草藥配伍煲湯,能強健體質,增強抵抗力。大漠風情濃鬱的大盤黑雞、巴木漢滷雞、饢坑烤雞等佳餚,是和田名揚天山南北的傳統美食。
  • 精絕古國與尼雅黑雞
    而我,作為一個資深的吃貨,則是從尼雅黑雞開始的。尼雅黑雞作為精絕古國標誌性農產品,聞名遐邇。一、尼雅黑雞起源。據史料記載,早在1750年前,精絕國所在地(今稱尼雅遺址,民豐縣西北),通過地質勘探發現有尼雅黑雞的毛和骨,經檢測鑑定為尼雅黑雞,說明在精絕國時期,就飼養過此雞。二、尼雅黑雞特點。
  • 新疆民豐縣:位於尼雅遺址的精絕國古地
    翻開新疆地圖,右下角的和田地區民豐縣,位於和田市正東,于田縣東北,崑崙山北麓,東北方向與巴州且末縣相鄰,北靠塔克拉瑪幹沙漠。1995年,尼雅遺址考古,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因此當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所以尼雅遺址的名字便響徹了全世界。1901年,斯坦因到民豐縣進行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了尼雅遺址,他在這裡盜走了很多的珍貴文物,可以說是中國的恥辱。後來中日尼雅遺址聯合學術考察,又在這裡發掘了大量的文物,之後近百年的考古,逐漸讓尼雅遺址聞名中內外。
  • 達裡雅博依:被譽為「沙漠第一村」,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
    除了「大河沿」,達裡雅布依還常常被外界譽為「沙漠第一村」、「沙漠中的原始村落」,之所以被如此稱呼,是因為在1995年沙漠公路通車以前,達裡雅博依,因地處沙漠腹地、交通不便,近乎與世隔絕,鮮少有人知曉它的存在,直至沙漠公路通車後,才漸漸為大眾所知。
  • 走進尼雅遺址,探尋消失的古文明
    除了我們即將要去的尼雅遺址以外,還能去看一下尼雅文物館、沙漠第一村、還有修建於漢代的安迪爾遺址、夏羊塔克古城遺址、崑崙山炮臺。如果時間允許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整理好進沙漠的行裝後,我們乘車出發前往90公裡外的伊瑪木加法爾薩迪克大麻扎,一路上荒涼的戈壁沙丘、偶爾能看到過往的車輛。
  • 新疆和田特產「尼雅黑雞」,肉質緊實,有嚼勁,你吃過嗎?
    尼雅黑雞是新疆和田民豐縣的特產。尼雅黑雞的受保護區域是民豐縣,民豐縣古稱「尼雅」,地處新疆和田地區的東部,有「和田東大門」、「和田橋頭堡」之稱。尼雅黑雞生活在沙漠腹地,採用的是在天然草場上進行的傳統粗放式散養,生態綠色。作為和田民豐縣獨有的原生態土雞,尼雅黑雞據考證已經存在1700多年了。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探秘尼雅考古
    斯坦因立刻僱伊卜拉欣做嚮導,前往沙漠腹地尋找那個不為人知的遺址。 他們沿著乾涸的河道,穿過一片枯死的矮樹叢,來到一大片古代聚落遺址中。散落在地上的碎陶片,用厚蘆葦圈成的籬笆,還有一座滄桑的佛塔,都昭示著這片遺址十分古老。 這片遺址位於尼雅河下遊、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距離今民豐縣以北100多公裡處。
  • 尼雅遺址發現神秘木牘,專家說:文字一旦破解,必將揭開尼雅秘密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一直以來都不缺少人類的足跡,因為它被譽為「探險家的樂園」,尤其是沙漠中的尼雅遺址,更是無數考古界專家們魂牽夢繞的聖地。(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新疆和田篇——魅力尼雅民豐縣
    民豐古稱尼雅,這裡曾經是西域三十六國「精絕國」的所在地,這裡曾是絲綢南道的一個重要驛站。尼雅遺蹟「精絕國」充滿了神秘,作為絲綢南道的重要驛站這裡曾經繁榮過,但是這裡的歷史記載很少,在尼雅遺蹟進行考古後,有很多的未解之謎,這裡一切完好,但是所有精絕居民卻突然消失,發生這樣的事情歷史沒有一點的記載
  • 新疆尼雅之謎
    本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並從這裡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12箱之多。當這些文物被帶回英國時,使西方學者大為震驚,這就是被稱其為東方「龐培城」的尼雅遺址。
  • 國內最頂級自駕遊線路塔裡木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
    我國新疆地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被稱為恐怖的「死亡之海」。但是在這令人生畏的大沙漠中,卻有一條非常獨特的貫穿大漠南北的公路---塔裡木沙漠公路。塔裡木沙漠公路北起新疆輪臺縣,跨過塔裡木河,穿越茫茫大漠中的塔中油田,南至新疆和田地區的民豐縣。
  • 這條沙漠考古探險路,你有膽量來挑戰嗎?丨中國自駕地理
    巍巍崑崙,攝影@天空映像·丁丁來到民豐,在前往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腹地、傳說中的精絕古城之前,可以去體會維吾爾族熱情好客的待客之道。離開縣城,沿著沙漠公路行駛72公裡後,左拐進入鄉道走個約20公裡後,接下來約38公裡的路程,你需穿越茫茫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腹地,才能抵達神秘的尼雅遺址。(PS.由於尼雅遺址是一個未開放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去需得到當地文管部門的批准,並交納一定的文物養護費。)
  •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尼雅古國
    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並從這裡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 12 箱之多。東漢時期,名將班超為抗擊匈奴穩定西域,曾帶隨從駐紮西域數十年。有人提出,斯坦因所發現的尼雅遺址,就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西域 36 國之一的精絕國。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位於崑崙山下,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
  • 尼雅遺址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尼雅遺址是一個以東經82度43分14秒、北緯37度58分35秒為中心的狹長地帶。處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民豐縣喀巴阿斯卡村北20公裡。遺址中心標誌物是一座佛塔,周圍分布著冶煉作坊、房舍、墓葬等。百年來的考古證明它就是「東方的龐培城",更有歷史記載的神秘精絕國曾經存在這裡,後來卻突然消失,它背後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 像探險家一樣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你會遇見什麼?丨進藏第九線路書·考古探險段
    這座縣城是沙漠公路的終點,也是這條沙漠考古探險路的起點。民豐縣又稱尼雅,是和田「東大門」。地處於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東臨且末縣,西連于田縣,南隔崑崙山與西藏自治區改則縣接壤,北榻大漠接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其所在的地區是由起源於崑崙山的尼雅河所衝擊出的綠洲。
  • 尼雅文明的傳承者——尼雅葡萄酒
    導語:在那條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上,尼雅文化等待著世人揭秘。 在中信國安天下第一城的水下酒窖裡,尼雅古國的神秘歷史以及尼雅燦爛的葡萄酒文明,同樣引人流連忘返。 尼雅皇家酒窖 除了藏酒,尼雅皇家酒窖更是一座尼雅文明的博物館。
  • 中國最大沙漠腹地將新建一座支線機場
    新華網烏魯木齊4月18日電 (記者賀佔軍)曾經人跡罕至的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2015年之前將出現一座新機場。這個初步定名為「塔中機場」的沙漠奇觀,將以「中國第一個沙漠機場」的地位而被人們永遠記住。
  • 尼雅遺址,《鬼吹燈》裡精絕古城的原型,到底有著怎樣的來歷?
    這個城市位於我國今天的新疆民豐縣,大致是在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東臨且末縣,西連于田縣,北接阿克蘇地區沙雅縣。那裡的尼雅遺址便是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精絕國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城邦國家,他們之所以能夠創出文明,主要是由於依賴著尼雅河畔,河流帶給他們生活的保障,他們也因此過起了立城定居的生活,不過這個城邦的神秘傳聞就有點「水分」了。
  • 尼雅文明何以廢棄
    丁酉雞年,難免會讓人想到1959年中國新疆尼雅遺址一座東漢夫妻合葬墓出土的雞鳴枕。
  • 塔克拉瑪幹腹地矗起「沙漠新村」
    搬遷前,300多戶村民在新疆于田縣城以北250公裡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世代沿河而居。但荒漠化讓克裡雅河逐漸乾涸,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現實問題愈發突出。僅僅在幾年前,這裡80%的人們還處於貧困線以下,過著缺水、少電、不通電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