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那條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上,尼雅文化等待著世人揭秘。
在中信國安天下第一城的水下酒窖裡,尼雅古國的神秘歷史以及尼雅燦爛的葡萄酒文明,同樣引人流連忘返。
7月4日,尼雅皇家酒窖迎來了一波尊貴的客人,有京劇藝術大師梅葆玖先生、情感心理作家蘇芩、著名攝影家湯輝、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仁堂中醫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關慶維、故宮博物院古器物專家學者、中葡酒業副總經理董俠和鳳凰網副總裁徐進等,他們跟隨中信國安葡萄酒業專業品鑑師來到水下酒窖,親身體驗了尼雅文明。
追溯尼雅葡萄酒歷史
尼雅皇家酒窖位於荷花湖之下,是我國唯一的水下酒窖,其自然形成了溫度為14℃、溼度為75%的葡萄酒存儲最佳環境,酒窖總佔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原酒儲存能力40噸、瓶儲酒3萬餘瓶。
尼雅皇家酒窖
除了藏酒,尼雅皇家酒窖更是一座尼雅文明的博物館。
酒窖裡陳列了許多古代尼雅文化的文物:酒具、木雕、壁畫、錦繡護膊、甚至2000年前的葡萄種子,每一樣都證實了處於絲綢之路南衝要塞的尼雅古國與葡萄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豐富的出土文物為探秘尼雅文明提供了重要線索,這個被譽為「東方龐貝」的故國不僅是絲綢之路的重鎮,還是迄今為止唯一有文字記載的中國乃至東方葡萄酒文明的發源地。
史料記載,作為尼雅古城的主導農業,尼雅人幾乎用了耕地面積的70%來種植釀酒葡萄,葡園也被當作固定資產允許自由買賣與交換。
我國2000年前的葡萄酒文明程度,可見一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唐朝大詩人王翰所作《涼州詞》千古流傳,其悽美壯烈的意境似乎正是為尼雅古國所書寫,令多少人惋惜。
生態佳釀
跟隨中葡酒業專業品鑑師的腳步,嘉賓們對尼雅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尼雅燦爛的葡萄酒文明讚嘆折服。
尼雅皇家酒窖裡陳列的巨幅葡萄種植沙畫,似乎向到訪的每一位嘉賓們傳達了尼雅葡萄酒酒系出名門,天然地繼承了尼雅酒文化的生態基因。
據介紹,中信國安葡萄酒業在新疆擁有15萬畝得天獨厚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分布在天山北麓和伊犁河谷及烏伊公路沿線,位於北緯44°,這正是世界公認的釀酒葡萄黃金緯度,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法國波爾多兩大世界知名產區處於同一緯度線上。
中信國安葡萄酒業種植基地的自然條件似乎更勝一籌。這裡年日照時間達2800小時,晝夜溫差20℃以上,氣候乾燥,就使得葡萄果實積累充足天然糖分的同時,減少病蟲害發生,避免農藥殘留。
而pH8.0弱鹼性礫石沙壤土,使葡萄原料具備釀造優質葡萄酒的潛力,積澱出佳釀豐富細膩的口感。加之萬年的冰川雪水灌溉,確保了葡萄果實純淨無汙染。
最後,種植基地450-1000米的海拔高度,締造了葡萄酒清澈明亮的色澤。
當然,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之外,中信國安葡萄酒業為確保每一瓶葡萄酒的產地生態品質,從葡園條件、原料標準、釀造標準、釀酒師、貯藏標準5個方面,制定了嚴格的產地生態質量等級制度。
「不趕路」的酒更加珍貴
歷史的傳遞、文化的傳承,賦予了尼雅葡萄酒醉人的底蘊;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精益求精的釀酒態度,成就了尼雅葡萄酒的自然真品質。
作為集大成者,尼雅葡萄酒尊貴、高雅,更富有「不趕路」的氣質。
據中信國安葡萄酒業品鑑師介紹,要釀造出一瓶品質卓越的尼雅年份葡萄酒,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歷經12道工序,每道工序中還包含多個具體環節。部分葡萄酒還要在酒窖中度過18個月以上的瓶儲時間,才能達到最為優秀的品質。
而尼雅皇家酒窖裡的藏酒,更是要在荷花湖下沉睡多年,慢慢發酵成熟,變得更加醇厚優雅,自然也更顯珍貴。
時光回溯到2000年前,尼雅古國的人們不但用葡萄酒來代替貨幣進行交易,把葡萄酒作為富庶的象徵,百姓婚娶也是以葡萄園的大小及葡萄酒的數量作為衡量標準。
誠然,千年鏡變,尼雅的繁華已落盡。
幸好,我們還有尼雅葡萄酒,尼雅古國兩千年深厚的葡萄酒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才能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