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豐收的季節。近日,南嶽區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南嶽區榜上有名,全省上榜三家,南嶽區排第一。
從一個山區小鎮,到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再到首批國家全域旅遊創建示範區;從建區之初的旅遊接待66萬人次、旅遊收入350萬元,到2017年旅遊接待人次破千萬,再到2018年旅遊收入破百億,南嶽區一路奔跑,一路向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應運而生、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屹然崛起的南嶽區,奏響了一曲曲旅遊發展的華美樂章。
深秋時節,晝夜溫差持續加大,深夜的街道逐漸安靜下來。但在1300多米高的南嶽衡山上,卻是「徹夜不眠」的場景。南嶽景區,現在看點不少,但遙想當年,以旅遊立區的南嶽區,還只是個燒香拜佛的地方,香客們成為南嶽旅遊的主力軍。即使最初只有2毛錢一張的門票,這方水土依然挑起了衡陽旅遊的大梁,儼然是「一城獨大」的狀態。今年國慶假期,長沙遊客劉曉莉,就感受到了一個全新的南嶽。
第一天,她與家人上午參觀恢弘的南嶽大廟,下午爬上祝融峰頂登高遠瞭,晚上在山上扎帳篷露營;第二天,她們清晨在望日臺觀日出,白天來到紅星村騎行遊樂,晚上在松麓街感受非遺劇目;第三天,她們又來到杉灣村的「十裡茶鄉」,品茗「南嶽雲霧」的沁人茶香……劉曉莉說,今年的這趟「心願之旅」最難忘。
近幾年,南嶽區圍繞南嶽大廟、祝融峰等傳統景點,建成以紅星、水濂觀光運動休閒區、古鎮祈福文化體驗區、中心景區觀光康養區、十裡茶鄉茶文化體驗區為主體的「全域旅遊經濟走廊」。
▲遊客在紅星村遊玩。(南嶽區委宣傳部供圖)
現在,南嶽「全域皆景」,除了夜遊南嶽、紅星騎行、水濂賞荷、十裡茶鄉等新的「打卡」項目,其文旅融合也大放光彩。南嶽區以「南嶽廟會」品牌為依託,常態化開演萬壽廣場燈光秀、松麓街非遺演出;同時,祝融劇場、飛行影院、滑雪滑水等項目正緊鑼密鼓打造;此外,大力推崇南嶽素食特色餐飲,奪取全國唯一一塊「中國素食之鄉」榮譽牌匾,發展家庭客棧和特色民宿,建成松麓街等特色文化街區和創客空間、VR體驗館等。從「一山一廟」到全域體驗,南嶽全新的旅遊產品供給體系,留住了遊客的腳步。前不久,南嶽區南嶽鎮荊田村開展河道整治,區農業農村局(註:區水利局相關職能已整合至農業農村局)主動與文旅、國土部門對接,將河堤按照文旅相關標準打造成一處景點。而在以前,建設部門只要按照行洪、整治的相關標準建設即可,不需要結合「旅遊」來設計建設。一個與旅遊幾乎不相干的部門,主動將本職工作與旅遊結合起來,這種變化,源自南嶽區「全域共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老牌景區要轉型升級,思想觀念必須更新換代。」南嶽區委書記曾建華介紹。近幾年來,南嶽區以全域旅遊發展總規為統攬,將全域旅遊產業發展思維落實到城市、鄉村、用地、產業、交通、農業、林業、環境等相關工作中,建立健全「1+4」旅遊綜合管理機制,配套建立以全域旅遊為核心的工作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機制。目前,全區工作績效考核中,「旅遊」一項佔比最高,「旅遊」成了全區最大的「指揮棒」。以前部門之間的「各自為政」實實在在轉向了圍繞全域旅遊的「全域共治」。同時,南嶽區以「一村一旅警」「四型小區」建設為突破口,推行「區級領導包片、單位包路段、幹部包門店」的旅遊綜治模式;建成高清監控、全城廣播、對講通信、燈光照明、人流分割和車流人流統計「旅遊安保六大系統」;開創被公安部推薦的「外圍控車、城內分塊、廟內分流、分段截留,前導後控、出入分離」南嶽旅遊安保模式,推動建立從行業監管轉向全域共治的現代旅遊治理機制,全力保障了旅遊公共安全。社區居民和轄區內旅遊業從業人員也秉承「人人都是南嶽名片、個個都是南嶽形象」的態度,組建起一支支旅遊亂象「啄木鳥」行動小分隊,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對南嶽旅遊亂象進行曝光。
「一切為了旅遊,為了旅遊一切」早已成為南嶽區的共識。
「沒想到如廁也變成了一種享受。」旅遊達人任紫玉向網友推薦的這個旅遊廁所,是距祝融峰不遠的獅子巖公廁。為了滿足攀登祝融峰的遊客休憩和如廁需求,南嶽景區在該處建好了休閒風雨長廊,並提質改造該公廁。該公廁內蹲位設置男3、女9,另設有一座「第三衛生間」,並配有免費充電器、報紙雜誌等充滿人情味的用品,遊客還可通過一扇180度的整面透明觀景牆一覽南嶽美景。而像這樣的A級旅遊廁所,南嶽區已有13座。
強基礎、促服務,無縫換乘、廁所革命、行動支付、開展「國家旅遊交通服務標準化試點」等讓老牌景區不斷增添新體驗。近年來,南嶽區提質全域旅遊服務中心,增設遊客諮詢點和休憩服務設施;提質改造中心汽車站,建設獨具特色的全域旅遊交通換乘服務中心;提質城區免費公交,增設鄉村旅遊客運停靠點;開通城區至鄉村旅遊示範區的旅遊專線,實現了全方位的對外互聯互通。同時,持續推進「廁所革命」,高品質新建和提質旅遊公廁21座,完成13處「第三衛生間」建設,實現了旅遊公廁規範化、標準化管理。此外,優化智慧旅遊服務。加快建立大數據採集機制,全面提供視頻監控、人流控制、環境監測、景區承載量公布等旅遊服務,完善並擴展電子門禁和智慧票務系統;完善停車引導系統和「樂遊南嶽」電子商務平臺;實現重點旅遊場所、服務設施行動網路和WIFI全覆蓋;實現旅遊在線服務、網絡營銷、網絡預訂、網上支付、投訴處理一體化;建設「行動支付景區」等。
「坐著『不暈車巴士』,盤旋而上到達祝融峰,一邊欣賞美景,一邊享受人性化的服務……」來自長沙的遊客李嬌麗在「朋友圈」為南嶽景區的服務點讚。
經常暈車的李嬌麗說的「不暈車巴士」是南嶽景區常見的旅遊巴士,此行李嬌麗卻沒有暈車。「旅遊巴士不僅整潔如新,還備齊了暈車藥品,路上每隔不遠都設有服務點。最重要的是,司機駕駛非常平穩!」
「坐車竟然不暈車了」成了李嬌麗這次南嶽行的深刻的印象。
為了提升旅遊服務人性化、精細化水平,近年來,南嶽區想遊客所想,將每一項旅遊服務中最細微環節做好。
「不同季節、不同地段、不同人群,給遊客提供不同的服務。」 秋日裡,長沙遊客周志軍帶著80多歲的老母親來南嶽爬山,中途休息時,附近的志願者立即送來小凳子給老人坐,並端來一杯熱茶,讓常來南嶽旅遊的周志軍大加讚賞。
南嶽的常態化旅遊志願服務也給遊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全區3000多名在崗在職幹部職工全是旅遊志願服務參與者。逢年過節,香期旺季,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通過建立健全志願服務機制,設置義務諮詢臺、志願服務隊、示範崗、責任區、先鋒號等5種服務崗位,實現志願服務全覆蓋、常態化,讓外來休閒、遊玩、祈福的遊客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9月20日,南嶽區委副書記、區長王燕代表南嶽區在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2019年第一期全域旅遊培訓班上,就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有關景城融合發展方面的創新舉措進行了經驗介紹。「核心景區驅動+景城全域共治+環境全民共享」的共創共建共享之路在全國進行推介。來源 | 觀潮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