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聚焦生態循環農業,田頭垃圾變有機肥還田
一顆檸檬的「綠色旅行」
海南日報記者陳卓斌
本報記者程範淦特約記者陳超
6月6日,海南生物天然氣(車用沼氣)示範項目澄邁工廠餐廚廢棄物處理車間控制中心。本報記者李幸璜攝
「哐啷!」一顆乾癟的檸檬落入收運袋,和其他刮傷、染疾的「兄弟姐妹」一起被迫提前「出列」,成了農業廢棄物。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迎接它們的並非填埋或焚燒,而是一場嶄新的「綠色旅行」。
蹲在收運袋旁,澄邁縣綠色陽光種植基地負責人張休豔邊揀邊說,過去,如何處理這些養分不足、賣相不佳的果品令農戶們十分頭疼:對其焚燒、填埋不但影響村容村貌,還會造成環境汙染。但她發現,自2014年起,這一切有了新變化,「一輛輛『小綠車』開始駛入園區,它們不僅幫助農戶解決了垃圾處理難題,也運來了物美價廉的新肥料。」
張休豔所說的「小綠車」屬於海南生物天然氣(車用沼氣)示範項目。據悉,該項目是一個參照瑞典斯德哥爾摩清潔公交系統模式,利用高新技術使廢棄物「變廢為寶」的綠色生態循環項目。其中,坐落在老城經濟開發區、總投資達2.4億元的該示範項目澄邁工廠,便擁有著國內單體體積最大的發酵罐,可實現日產沼渣60噸、沼液150噸。
搭乘著「小綠車」來到澄邁工廠,檸檬首先需排隊進入有機廢棄物預處理車間「安檢」,即初步挑出無法回收利用的石塊、廢渣並進行稀釋等。下一站,檸檬們將先後進入兩個儲氣量共達2.4萬立方米的厭氧發酵罐,在歷經中溫厭氧發酵、高壓水洗沼氣提純等多道高精尖處理工序後,變為生物天然氣和有機肥料。
澄邁工廠相關負責人、海南澄邁神州車用沼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佳介紹,隨著今年澄邁神州生物燃氣PPP示範項目的正式啟動,澄邁全縣每天將有逾140噸廢棄檸檬和其他農業、餐廚廢棄物等來到工廠「旅遊觀光」,「加上海口市餐廚垃圾和糞渣無害化處理PPP服務項目以及顏春嶺垃圾滲濾液處理項目,將使澄邁工廠逾四分之三的原料需求得到保障,有效解決廠區『吃不飽』的問題。」
看著檸檬們變作有機肥料,被車拉回園區,張休豔很是高興。當被問及使用有機肥料有哪些好處時,張休豔拿出本子,為記者細細算了一筆帳:「市面上的化肥每噸售價為700-800元,而沼渣價格不及化肥的一半,卻能中和土壤的酸性,幫助農戶增產增收,同時突出農產品的環保和健康等特色。」
一邊說著,張休豔還不忘將手裡的檸檬切開展示,「你看,用有機肥料種出的果品肉色通透、酸味獨特,在市場上單顆售價已高達10元。」受該項目啟發,她還將檸檬果皮做成營養酵素、收集檸檬的葉片製成飲品,這些農副產品均受到了消費者們的青睞。
這樣的畫面,在澄邁田頭並不少見:無籽蜜柚的外皮被製成精油、橋頭地瓜的瓜藤被絞碎加入飼料餵豬,對廢舊農膜、包裝袋等田間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通過布下一個個綠色產業「站點」,澄邁生態循環農業的旅行線路正不斷開闢和銜接,呈現出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態勢。
澄邁縣委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澄邁而言,如何進一步做精做特澄邁農業「王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十分關鍵,「海南生物天然氣(車用沼氣)示範項目等一系列高新技術項目的建設運營,對減少農業面源汙染、促進澄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更多科學選擇。」澄邁將繼續發揮該項目的樣板示範作用,為檸檬的「綠色旅行」貢獻更多「澄邁經驗」。
檸檬的「綠色旅行」是海南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姚佳表示,該項目將總共投入30億元,到2025年在全島建成20座生物天然氣示範工廠(含已建成),實現年產沼液、沼渣、沼泥等108萬噸,「屆時,每年將有檸檬、木薯、甘蔗等360萬噸有機廢棄物享受到這趟『綠色旅行』,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1.6萬噸。」
(本報金江6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