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秦嶺大山的小山村邊,攝影師路遇正在犁地的一家人,很多年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了。懷著好奇心走近他們,了解到他們正在犁地翻土,一個原因是把地裡未收乾淨的洋芋收回家,另外一個是翻好地為明年種植洋芋做準備。
犁地是先前農村一項再普通不過的耕作方式,是農耕時代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用牛耕地的場景已經漸行漸遠,今天幾乎成了一種奢望。犁地的大哥今年52歲,在外地打工,趁放假期間回家抓緊時間犁地收洋芋。走在前面拉牛的大嫂今年50歲,平常在家帶孫子,今天收洋芋只好把倆歲的孫女也帶到地裡來。
大哥說以前犁地基本都是用牛犁地,現在牛少了,大多數村民都是用機器犁地,也有好大一部分村民沒有地了,像今天犁地這牛是從別人家借的,中午犁完了這片地好還給人家。走在後面撿洋芋的大爺已經80歲的高齡了,看到他們一家來犁地還帶著孩子,便主動過來幫忙。
大哥說犁地可以使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互換位置達到土質忪軟,有利於土壤養分的均勻分布,雨水很容易保留在土壤中裡,空氣也能進到土壤中;犁地還能殺死一部分藏在土壤裡的昆蟲,這樣,播進去的種子就很容易發芽和生長。
犁過的地裡還有很多沒有收乾淨的洋芋,老大爺跟在後面往蒫裡撿。
大哥說他們村是按人口分地,他只有一個兒子,家裡共分了二畝半地,正在犁的這片地有一畝半,這塊地因為土質好,種的洋芋大小均勻,非常好吃,就這樣每年大約只掙個1500多塊錢,所以就留著自己吃。還有一畝地在山裡面,離村子遠,耕種更加的不方便,種了洋芋大多都讓野豬吃掉了。乾脆就扔掉不種了。
一邊正犁著地,那邊的小孫子不高興哭了起來,大哥沒辦法只好抱著孩子哄一哄。大嫂說她的兒子和兒媳婦都在外地打工,留下小孫女她給看著。因為地的收入太少,村子裡的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掙錢維持生活。
攝影師在問大嫂說既然大山裡現在地都不種了,那為啥不去住到山下呢?大嫂說村裡給補貼讓搬下山去住,但是儘管山裡的條件很艱苦,但是還是很熱愛這片土地,房屋都是依山而建,每天清晨開門就能看到山,山中的美景一覽無餘。春天野花開滿山谷,夏天住著涼爽,秋天紅葉鋪滿山坡,冬天白雪皚皚……住習慣了,給錢都不願意搬出去。朋友們,是不是也想住到山裡來呢?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黃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