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農耕漸行漸遠,農村也難得一見的牛犁地,秦嶺大山裡遇見了

2020-12-21 黃河灣

陝西省秦嶺大山的小山村邊,攝影師路遇正在犁地的一家人,很多年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了。懷著好奇心走近他們,了解到他們正在犁地翻土,一個原因是把地裡未收乾淨的洋芋收回家,另外一個是翻好地為明年種植洋芋做準備。

犁地是先前農村一項再普通不過的耕作方式,是農耕時代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用牛耕地的場景已經漸行漸遠,今天幾乎成了一種奢望。犁地的大哥今年52歲,在外地打工,趁放假期間回家抓緊時間犁地收洋芋。走在前面拉牛的大嫂今年50歲,平常在家帶孫子,今天收洋芋只好把倆歲的孫女也帶到地裡來。

大哥說以前犁地基本都是用牛犁地,現在牛少了,大多數村民都是用機器犁地,也有好大一部分村民沒有地了,像今天犁地這牛是從別人家借的,中午犁完了這片地好還給人家。走在後面撿洋芋的大爺已經80歲的高齡了,看到他們一家來犁地還帶著孩子,便主動過來幫忙。

大哥說犁地可以使表層土壤和深層土壤互換位置達到土質忪軟,有利於土壤養分的均勻分布,雨水很容易保留在土壤中裡,空氣也能進到土壤中;犁地還能殺死一部分藏在土壤裡的昆蟲,這樣,播進去的種子就很容易發芽和生長。

犁過的地裡還有很多沒有收乾淨的洋芋,老大爺跟在後面往蒫裡撿。

大哥說他們村是按人口分地,他只有一個兒子,家裡共分了二畝半地,正在犁的這片地有一畝半,這塊地因為土質好,種的洋芋大小均勻,非常好吃,就這樣每年大約只掙個1500多塊錢,所以就留著自己吃。還有一畝地在山裡面,離村子遠,耕種更加的不方便,種了洋芋大多都讓野豬吃掉了。乾脆就扔掉不種了。

一邊正犁著地,那邊的小孫子不高興哭了起來,大哥沒辦法只好抱著孩子哄一哄。大嫂說她的兒子和兒媳婦都在外地打工,留下小孫女她給看著。因為地的收入太少,村子裡的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掙錢維持生活。

攝影師在問大嫂說既然大山裡現在地都不種了,那為啥不去住到山下呢?大嫂說村裡給補貼讓搬下山去住,但是儘管山裡的條件很艱苦,但是還是很熱愛這片土地,房屋都是依山而建,每天清晨開門就能看到山,山中的美景一覽無餘。春天野花開滿山谷,夏天住著涼爽,秋天紅葉鋪滿山坡,冬天白雪皚皚……住習慣了,給錢都不願意搬出去。朋友們,是不是也想住到山裡來呢?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黃河灣」

相關焦點

  • 漸行漸遠的火塘
    有的地方,火塘裡的火一年四季都不曾熄滅,屋子裡隨時都瀰漫著或者散發著人間煙火氣。好多人都會有關於火塘的記憶。一家人,在老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每天早晚夜裡都會圍坐火塘邊,粗茶淡飯有親情相伴,格外香甜;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者,只要有時間,比如中秋、春節,都會不辭舟車勞頓,千裡迢迢,趕回老家,圍坐在火塘旁,品味帶著濃濃鄉愁的家鄉美食,用彼此永不會忘記的方言,盡情地交談著彼此的艱辛和對家人的思念。
  • 駐馬店偏遠山區現牛犁地農耕文化場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釗 通訊員 程新青10月21日中午,伴隨著一聲聲「噠噠--咧咧--喔喔--哈」的吆喝,駐馬店市泌陽縣賈樓鄉稻穀田村池莊村民組南邊的山坳裡,又出現了多年來少見的牛犁地小麥備播傳統農耕文化場景。
  • 奉化溪口,漸行漸遠的民國背影[原創]
    溪口鎮是蔣介石從小生活之地,及至退守臺灣之前與夫人寧美齡曾在溪口隱居過。所以蔣氏故居按照蔣介石一生在溪口生活時期不同的居住地有多個景點。從武嶺進入後,沿剡溪而行,有文昌閣、豐鎬房、蔣氏祠堂等等。如今,"蔣氏宗祠"裡成為蔣氏故居的重要景點,除了擺設著蔣氏家族的歷史陳跡外,還展出了國務院臺辦、新聞辦聯合製作的臺灣問題圖片,(臺灣歷史、海峽兩岸關係)以及解說文字,形象地展示了臺灣問題及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是人們了解蔣氏歷史的一大景點。
  • 四川農村小夥衝浪式犁地,2.5T渦輪增壓?網友:有點心疼牛
    近日,四川涼山會東縣一名農村小夥兒的耕地視頻走紅網絡。視頻中,他拉著耕牛在水田裡滑翔,像極了衝浪選手。網友笑稱這是2.5T渦輪增壓,也有網友心疼「有沒有人關係一下水牛累不累」。駐馬店偏遠山區現牛犁地農耕文化場景……2019年10月21日中午,伴隨著一聲聲「噠噠–咧咧–喔喔–哈」的吆喝,駐馬店市泌陽縣賈樓鄉稻穀田村池莊村民組南邊的山坳裡,又出現了多年來少見的牛犁地小麥備播傳統農耕文化場景。
  • 細數農村過年風俗的衍化,有的已漸行漸遠……
    「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兼有南秀北雄,五省通衢的美名。父老鄉親淳樸善良,俠肝義膽,民風粗獷豪放,又不失婉約懷柔。千百年來,過年的風俗很多,有的流傳至今,長盛不衰;有的漸行漸遠,已被淘汰,有的如影隨身,衍化蛻變。這一切除了社會突飛猛進發展的物資豐富使然外,亦與精神文化的斷裂社會轉型息息相關,無論何時都將蜿蜒於家鄉親人的血脈。
  • 漸行漸遠的人生旅途
    人生大概就是一段漸行漸遠的旅途。在這段叫人生的旅途裡,我們碰見各類各樣的風光,會履歷不一樣的神色,大概是歡喜,大概是哀思,大概是激情四射的拼搏,大概是無盡心傷的創業,大概是碰見收成滿滿的天堂,大概是幾經失蹤的地獄!
  • 在火樹銀花中漸行漸遠,快速死去
    我想,那時候,我坐在車裡,望著玻璃隧道外廣袤蔚藍的大海,嗖的一下,就到了山東的大海邊。真的太神奇了!相信,這個神奇的夢,很快就會成為現實的!故鄉變成李榮浩歌裡瀰漫著熱湯麵味道的舊舊後院,和流浪貓睡熟的搖晃鞦韆,是那張躺在課桌裡同桌寄來的明信片,在那個快要過完的春天。太有共鳴,這首《老街》,推薦你去聽一下。也許長大後的很多人,故鄉都從兒時的自豪,漸漸褪成回不去。如歌詞最後一段意境,你回去的老街是你回不去的老街,靠在父母的身邊漸行漸遠。故鄉在已經過去很多年的時間裡浸泡,浸泡得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浸泡得曲終人散漸行漸遠。
  • 栽桑養蠶的辛苦勞作漸行漸遠,運河浮雕的圖像溫故知新
    栽桑養蠶是中國人的發明,也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培植桑樹,擴大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栽桑養蠶。宋室南渡後,蠶桑生產逐漸集中到長江以南廣大地區。養蠶時節,婦女們最為辛苦忙碌,需要密切關注蠶寶寶的生長的各個環節。相傳種桑養蠶源於黃帝的妻子嫘祖,自古就有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由於栽桑養蠶的利潤大大高於其他農副業生產,這就極大刺激了桑蠶業的發展。
  • 導演田七創作歌曲《漸行漸遠》物是人非彈指一瞬間
    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武夷影業集團總製片人總導演田七在打造中華紫薇園、籌備大型3D神話愛情電影《武夷仙凡戀》之際,回想公益電影《金甌》拍攝,憶往昔歲月,突然發覺物是人非,好多人與事都已漸行漸遠,即興創作歌曲《漸行漸遠》,獨自面對這種處境,雖不說,但萬語千言猶存心中。歌曲誕生於中國原創音樂產業孵化基地,由武夷影業集團和東方國韻集團聯合出品,將收錄在田七《東方國樂原創音樂作品專輯》。
  • 親人,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
    我還開心地對小夥伴說:「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奶死了。」我不知道為啥自己那麼傻,以為「死」就是睡一覺,然後還能醒來。過幾天,見不到奶奶,媽媽指指屋後面,莊稼地裡的一片新土堆,告訴我,奶奶睡在那裡。我還想著去找奶奶玩。
  • 「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很多親情,都在漸行漸遠
    孩子們在房前屋後呼朋引伴地追趕、嬉戲,表姐表弟、堂兄堂妹,都是差不多的年齡,一起偷瓜摘棗、頑皮打鬧。時光飛逝,孩子們漸漸大了,上學、工作、成家、立業,各奔東西,昔日的玩伴和親戚,除了過年,很難再聚在一起,有工作在外地的,幾年都見不上一面。
  • 東江古渡 漸行漸遠
    在企石博夏村和惠州博羅龍叫村之間,每天從日出東江到日落西山,都往返著一艘鐵駁輪渡,她像鯉魚一樣,敏捷地在東江上劈波斬浪。每當旭日緩緩升起,渡船從金色的江面上劃出一道道優美的波紋;傍晚的夕陽餘暉裡,渡船在流光溢彩中划進優美的夕陽裡。在渡船上,你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東江江景,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東江之水的雋意纏綿。
  • 家鄉宜豐的點茶---漸行漸遠的人間原味!
    小時候,缺吃少喝時看到父母曬點茶笑啦,最苦生活也有甜蜜的盼頭;上了年紀之後,嘗著嘗著老家的點茶不經意就哭啦,漸行漸遠的美食就是找不到當年母愛的原味
  • 農民與土地漸行漸遠
    摘要:改革開放40年至今,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實踐經歷了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的重大變革。考察當前「三權分置」實踐歷程,必須落地於土地流轉這一關鍵場域。通過對全國不同農村地區的田野調查發現,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使得土地規模化集約化流轉迅速上升,傳統小農經濟結構因之趨於解體,農民與土地的關係漸行漸遠。
  • 父母和孩子註定是漸行漸遠的旅程
    很難想像當兒子被埋葬在墳墓裡時,母親有多麼絕望和冷漠,比一個人在家裡死去更痛苦。埋在土裡三天,老人本不該死的,但還活著被救出來。這就是人們正在做的,天堂在觀望,上帝必須懲罰那個活埋母親的不孝之子。兒子終於被刑拘,留下了沉重的反省。生活是一場不斷的冒險。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
  • 匠人匠心 漸行漸遠的鄉村手藝人
    漸行漸遠的鄉村手藝人◎ 來源:手藝門  機械化進入制香工藝後,能提高約10倍的產品,但這並不妨礙手工制香人的存在,他們依舊守著這份傳統手藝。在上個世紀,瓦盆曾是家家戶戶必備日用品,以其經濟實用,種類多等優點,曾盛極一時。但隨著瓷質、鋁製、不鏽鋼等生活用品的出現,以盆罐為主的盛儲器形產品陸續退出市場。
  • 【民俗拾趣】漸行漸遠的傳統遊戲
    此外,孩子們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有的還從其中延伸出包袱、錐子、井,錐子「扎」包袱,包袱「蓋」井,錐子「掉」井裡。捉迷藏俗稱藏摸糊兒。該遊戲大眾化,不用道具,參與者不論性別,不分年齡,常見姐姐帶著弟弟、哥哥帶著妹妹,一家好幾個孩子共同參與。農村的麥場或柴火垛、家裡的各個房間,甚至牲口房;縣城裡的大雜院、小胡同都為它提供了天然的場所。
  • 滕州:漸行漸遠的老洋街
    不僅本縣鄉鎮農村把逛洋街當作樂事,周邊數縣人民到滕縣也是必去老洋街,因為周邊很多縣份都不如滕縣的商業繁榮,貨物品種齊全。正因經營體制公有化,那時農村沒有個體理髮店,更沒有澡堂子,能到城裡理髮、洗澡是一種奢望。記得農村老家的王二叔,進城回去像變了個人似的,他好幾天逢人就說:「城裡的電推子『突突突』比剃頭刀快多啦,尤其那澡堂的「漏勺」(淋浴),像下雨一樣淋的真舒服」。不過,那時這類設施少,平時就很忙,節假日非排隊不可。實行改革開放後,經營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方便多了。
  • 粵東行:梅州,斑駁暗淡,漸行漸遠的客家圍
    粵東行前,朋友跟我說梅州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故事裡的主角名叫客家,是漢族裡的「吉普賽人」,數百年前他們從中原拖家帶口一再向南遷徙。梅州被稱為客都,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在「非我族類」中定居下來,骨子裡多了一份警惕。福建漳州有一種建築叫土樓,就是客家的民居,極具防禦功能。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