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5日,旅行者一號發射升空,時隔41年過去了。
有的人好奇,旅行者一號如何與地球保持聯繫呢?到底飛出太陽系了沒?等等之類的問題。
這裡的「飛出太陽系」很容易理解錯,因為,如果只是指飛出八大行星外,那確實是飛出去了。但是,太陽系的實際範圍並不是這麼點。如果包含最外圍的奧爾特雲的話,那麼太陽系的半徑就在1光年左右了。按照如今旅行者一號的速度,飛出奧爾特雲還需1.7萬年。
旅行者一號如今距離地球212億公裡外,那麼它是如何與地球保持聯繫的呢?
旅行者一號上搭載3塊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機,這保證了電能的供應,據說,可以支撐到2025年左右,目前電能供應的儀器數量單一,大部分科學儀器都已關閉。
旅行者一號上搭載3.7米的高增益天線,形似一口大鍋,對準地球方向,而在地球上,NASA特意建造了大口徑的接收天線,保證信號傳輸的通暢。
控制它的方向?
現在不需要控制了,只需衝著一個方向即可。不過在它探索行星的時候,需要調整軌道,一大部分是在起飛前都設定好了的,另外,旅行者一號上還有航跡修正推進器(TCM),可以修正定位飛船。
拍攝的照片如何傳輸回來?
美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光導攝像管技術就已經發展成熟了。可將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這在當時的美國眾多探測器中都是採用這樣的技術。
為什麼在40年前,美國就有這麼高的科技了?
當時美國與前蘇聯的太空競爭使美國在短期內掌握了大量的關於衛星、探測器星際航行的技術,美國也能花大價錢往這上面砸錢。憑藉著一股子熱情與不斷地資金投入,擁有如此的科技不使人驚訝。
本文由一枚遊戲科幻迷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