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墓園行業從業者都認為:由「保留遺體」到「保留骨灰」是我國殯葬習俗的第一次革命;而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保留文化」,是殯葬習俗的第二次革命,最終目標是實現節地葬直至不佔任何土地,骨灰全部實現拋灑葬。瀋陽龍泉古園並不反對拋灑葬,如果把其作為一種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的葬式也是可以的,但覺得若以此為殯葬改革的最終目標及大政方針則要慎重。一方面,提倡殯葬習俗第二次革命的主要理由是:死人與活人爭土地,已經出現了「死墓危機」,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已有600億人逝去了,按每人一墓來估算,整個地球皆要覆蓋幾次,但為什麼沒有呢?原因很簡單,中國有句老話:孝不過三代。在正常的情況下,一個老人通常知道父親的墓之所在,也可能知道祖父的墓在那裡,但有幾個人知道曾祖父的墓址?三代過後,大部分的墓將自然淘汰。可見,從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地會被墓地全部佔滿」是一種對不會出現的結果的憂慮,完全不必。
嚴格來說,火化主要的不是中華民族的殯葬傳統,而是佛教東來帶來的喪葬方式,以及古代中原地區周邊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其與大多數中國民眾的生死企盼是不符的。而且,僅僅從科學與理性的角度去盲目地追求提高火化率,已經帶來了社會和諧及民眾道德水準方面的重大問題。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宗教的民族,中國人的精神與心靈的超越、中國人之道德觀念的涵育一般要求之於祖先崇拜。如果我們僅僅以科學與理性的手段來處理殯葬問題,就可能會把生命傳承的血脈割斷。一味追求火葬、海葬、不保留任何東西,完全不考慮人性人道人文方面的需要,與中華民族殯葬的本質是不符合的。這樣,在中國保留逝者的某些東西、有一個可以讓生者寄託哀思之處、一個生命傳承的地方,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必要。
瀋陽龍泉古園認為:我們應該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入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意識到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核心即是以人為本,所以要從人性人道人文和中華民族的生死企盼及合理性的殯葬傳統出發,從現實可以操作的層面出發,以推行「火化加節地葬」(如樹葬、花壇葬、納骨塔、壁葬、發葬、基因葬、宇宙葬等),最好是「生態葬」(用高科技手段處理屍體,比如超低溫狀態下屍體自然粉沫化,再深埋入土,使之儘快地進入大自然物質的循環之中,地面上則廣植樹木或草皮,但可以有一個紀念性的銘牌)作為中國殯葬改革的主要目標,其他的改革措施都應該圍繞這一目標來展開。這樣,就使中國的百姓有一個可以接續生命血脈、抒發思念之情、撫平哀傷情緒的地方,也有一個涵育「孝」及其他道德品行之神聖的地方,一句話,生命傳承的地方,這將是墓園行業對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