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穀飄香,肥美的魚兒歡躍……10月5日,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九河鄉甸頭村委會小阿昌村民小組,呈現出秋季豐收的喜人景象。在金燦燦的連片稻田裡,隨處可見在稻穀間穿行的市民遊客,大家捲起褲腿、走進田裡、彎腰捉魚,興致勃勃地體驗著鄉村田間樂趣。
肥美的稻田魚
「趁著國慶假期有點空餘時間,我們兩家人相約一起,帶著孩子來欣賞下鄉村稻田美景,體驗下泥土裡玩耍的感覺。」麗江市民陳天貴告訴記者,九河鄉的稻田養魚產業,讓自己回想起兒時在田間捉泥鰍的歡樂時光,這樣的農業發展模式非常好,既能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讓九河鄉的老百姓們增加一份收入。
「這兩天來村裡遊玩的客人可不少,昨天就有近30人走進我家稻田裡捉魚,捉到的魚可以稱重售賣,一天下來我家共賣了30斤的魚。」正在稻田裡忙碌的小阿昌村小組村民楊金花,一邊給客人稱著魚,一邊開心地說道。
遊客在捉稻田魚
甸頭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和向禮介紹,甸頭村委會共有889戶3612人,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農戶在家發展稻田養魚產業,共種植了2000畝稻田。4年前開始,政府每年都給農戶發放魚苗,按照每戶平均發放20斤的數量,共計發放了3萬斤魚苗,有些家庭為了增加效益,也會自己購買一部分魚苗放到田裡,稻田養魚產業逐漸興起。近段時間,稻田進入了秋收時節,田間美景吸引了許多來自省內外的遊客前來觀光休閒,捉魚玩耍。看到遊客紛至沓來,不少村民就在家開展應季烹飪接待服務,方便遊客及時品嘗鮮美的稻田魚,深度體驗鄉村農家生活。
近年來,九河鄉依託優勢農業生態資源,打造「稻田養魚」農耕文化品牌,支持農戶大力發展稻田養魚產業,推動「以魚促稻、穩糧增收、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的「稻魚共生」綜合種養產業化發展,促進了鄉村旅遊。
遊客在捉稻田魚
為改善九河鄉交通條件,拓寬入鄉交通主道,鄉裡積極爭取開設新高速路口,並規劃建設前往老君山的二級公路,方便遊客進村和群眾出行,帶動九河鄉的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同時,自2018年12月起,鄉裡投資 931萬元重新修復了貫穿整個九河壩區的2.65公裡河道,目前已修復完工,通過從白漢場水庫調取水源引流至農田的方式,全力保障了群眾農田灌溉用水。
而在小阿昌村小組主道兩旁,為豐富鄉村農耕文化,在居民牆上繪上了以二十四節氣、推磨、犁田等傳統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圖畫,傳統文化在鄉村旅遊中重現生機,成為了人們休閒觀光中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
「除了引流白漢場水庫的水資源,今後鄉裡還準備修建中和、老梅箐兩個水庫。只要有了充沛的水資源,便可大規模發展水稻種植、田間養魚的重點產業,力爭將九河鄉建設成為高原特色水鄉。」說起九河鄉未來發展的新藍圖,九河鄉鄉長楊文筆充滿信心。
雲南網記者 康平 和茜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