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大多數國家為西班牙語國家。但國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巴西則以葡萄牙語為母語。南美大陸形成了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分庭抗禮的態勢。
不過,除西語和葡語之外,南美還有少數國家是不說這兩種語言的。原荷蘭殖民地——蘇利南的母語是荷蘭語,原英國殖民地——蓋亞那合作共和國(以下稱蓋亞那)的母語是英語。
蓋亞那是唯一一個在南美洲說英語的國家。除了語言不同之外,蓋亞那還有一個特點是擁有大量的印度族裔。印度裔佔該國總人口(78萬)的40%,是該國的第一大族裔。
蓋亞那位於西半球,而印度位於東半球,相隔萬裡。印度後裔是怎樣漂洋過海在蓋亞那紮根並繁衍生息的呢?他們又是怎樣成為蓋亞那的第一大族裔呢?
一、殖民者到來:人口第一次變化
跟南美其他地區一樣,蓋亞那原本居民是土著印第安人。在哥倫布的船隊未到達這裡之前,印第安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蓋亞那」這個詞來自當地的土著語言,意思是「多水之鄉」。
自然地理上的蓋亞那,不僅僅包括今天的蓋亞那合作共和國,而是指南美北部的蓋亞那高原地區,包括今天的蓋亞那、蘇利南、法國的海外領地法屬蓋亞那,以及委內瑞拉和巴西的少部分地區。
實際上,在哥倫布的船隊到達前,蓋亞那高原地區本就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哥倫布的船隊到達後,因這裡地處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間的交通要道,也是南下佔領南美大陸的重要節點,成為了西、葡、荷、法、英等殖民大國競相爭奪的目標。
為了爭奪蓋亞那高原,各國多次兵戎相見。最早在蓋亞那高原落腳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隨著西班牙的衰落,受到西班牙統治的荷蘭也獨立了。獨立後的荷蘭通過戰爭,奪取了西班牙在蓋亞那高原的部分領土,包括今天的蓋亞那和蘇利南的部分地區。
▲鼎盛時期的荷蘭殖民地(綠色和黃色),其中紅色部分為荷蘭佔領蓋亞那地區最大的部分
隨後,法國從西班牙手裡奪取了蓋亞那高原的部分地區,即法屬蓋亞那。第一次爭奪中,各大國在蓋亞那地區佔得了部分領土。大國兵戎相見,遭殃的就是當地原住民。受戰爭的摧殘和殖民者的屠戮,當地印第安人的數量急劇下降。
蓋亞那高原地區地處熱帶,雨熱充足,適合咖啡、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是理想的熱帶種植園區。熱帶經濟模式成為當時美洲眾多殖民地的主要經濟形式。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壯大,需要依靠大量人口作為勞動力。
但大國戰爭和瘟疫導致當地原住民大量減少,勞動力短缺成為制約美洲種植園發展的障礙。從歐洲僱傭勞動力的成本又非常高,因此,殖民當局把剝削的目標放在了非洲,通過黑奴貿易來彌補人口短缺。
從16世紀開始,歐洲各國的奴隸販子從非洲海岸,通過挑起部落戰爭獲得黑人奴隸。一場持續了多個世紀的奴隸貿易拉開序幕,大量黑奴被販賣到美洲種植園,成為了熱帶莊園的主要勞動力。
▲美洲的熱帶莊園,該地區以黑奴勞動力為主
土著居民的銳減和黑奴的到來,逐漸改變了人口構成。在16-19世紀中,黑人逐漸取代印第安人成為了一些地區的主要民族。
也正是在那時,荷屬美洲殖民地形成了奴隸主和奴隸的階級關係。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黑奴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但由於實力相距懸殊,都被殖民當局鎮壓。
熱帶經濟作物為荷蘭帶來了巨額的財富。但荷蘭的殖民霸權時刻面臨著英國的挑戰。英荷之間在貿易、殖民地的競爭上日趨白熱化,尤其是蓋亞那高原的殖民地。在英荷的多年鬥爭中,英國戰勝了荷蘭,逐漸從荷蘭手中奪取了海上霸權。
▲經過英荷戰爭,英國取代荷蘭成為「海上霸主」
1814年,荷蘭將荷屬蓋亞那的一部分土地轉讓給英國,即英屬蓋亞那,今天的「蓋亞那合作國」的原型,後來的荷屬蓋亞那則是今天的蘇利南的原型。
▲蓋亞那地區瓜分圖。其中英屬蓋亞那(紅色)為今天蓋亞那原型
二、廢奴運動,引進印度契約勞工
英國在佔領蓋亞那期間,南美大陸就爆發了推翻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9世紀初,在玻利瓦爾和聖馬丁的帶領下,南美大陸的北部和南部形成了兩股抵抗西班牙的力量。在他們的聯合打擊下,西班牙當局被迫投降,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除了古巴、波多黎各等少數地區之外,大部分都取得了獨立。
與西屬美洲地區不同,葡屬殖民地巴西是在葡萄牙王室貴族帶領下進行的。19世紀初,拿破崙戰爭在歐洲爆發。葡萄牙因為加入反法同盟陣營遭到法國的報復,本土被法國佔領。葡萄牙王室逃到巴西。
此時,在西屬美洲獨立戰爭的鼓勵下,巴西也爆發了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鬥爭 。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部分葡萄牙王室乾脆宣布直接巴西脫離葡萄牙獨立。
西屬美洲和葡屬美洲的獨立,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美洲尚未獨立地區的反抗運動,包括蓋亞那。大規模黑奴反抗運動的興起,嚴重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
此外,蓋亞那的宗主國——英國早在18世紀60年代就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興起也帶來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他們逐漸登上了英國的政治舞臺。
▲第一次工業革命,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獲得自由貿易和自由勞動力以得到更多的利潤。熱帶莊園奴隸制的存在則與新興資產階級的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新興資產階級要求在英國殖民地內廢除奴隸制,廢奴思想成了當時的社會思潮。
在黑奴起義和廢奴思潮的衝擊下,英屬蓋亞那的種植園奴隸製成了眾矢之的。一場轟轟烈烈的廢奴運動興起。1833年,英國頒布了廢奴法案,宣布英國殖民地的奴隸制不合法。
廢奴運動的到來,讓英屬蓋亞那的種植園黑奴一夜獲得解放。很多黑奴成為了自由勞動力,流入到了英國的工廠。廢奴運動卻也帶來了熱帶種植園勞動力的流失,莊園大量荒蕪。但熱帶作物種植又是英屬蓋亞那地區經濟的命脈。
為了維持熱帶種植園的運行,則急需引進「契約勞動力」來取代黑奴。中國和印度的大量人口可以有效補充英屬蓋亞那的勞動力空缺。
▲清朝時期的廣州。在五口通商之前,只保留了廣州一個通商口岸
但中國當時還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從中國引進人口在外交上需要中英政府同意才行。當時清政府實行嚴格的戶籍和海禁政策。除福建、廣東以外,出國謀生的人非常少。因此,從中國引進勞工的難度則相當大,且滿足不了熱帶莊園主的需求。
跟中國不同,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一直以來宗教、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地方的王公貴族的權力太大,使得印度在無法集中力量抵抗西方入侵。
▲英國佔領前的印度。一直沒有統一的南亞次大陸地區
英國殖民者正是藉助印度複雜的民族、社會矛盾逐漸蠶食了印度領土。19世紀30年代,印度的大部地區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1858年,南亞次大陸全境被英國佔領。印度這個人口大國逐漸贏得了種植園主的青睞。
三、印度移民:從量變到質變
19世紀40年代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蒸汽輪船的大量使用減少了殖民地之間的通勤時間。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輪船取代了過去的帆船
1838年,第一批印度人從印度抵達英屬蓋亞那,成為了蓋亞那地區的合同勞動工。由於印度和英屬蓋亞那地區同屬熱帶氣候,擁有充足的水熱條件,都適合種植熱帶經濟作物。印度人適應英屬蓋亞那的生活並不是一件難事。
▲世界氣候分布圖,印度和蓋亞那高原地區同樣具備水熱條件,使得他們適合熱帶經濟作物成長
從1838-1917年,大約有20多萬印度人從印度德幹高原和恆河平原移民到英屬蓋亞那,成為了合約工。印度人成為了當地種植水稻、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的主力軍。
合約到期後,印度後裔不願意返回印度,而莊園主也不願意印度勞工離開。因為一旦印度勞工離開這裡,他們就要額外付出更多的成本僱傭新勞動力。大量的印度後裔選擇了留在英屬蓋亞那,印度裔人口在近百年時間實現了爆炸式增長。
雖然歐洲殖民者始終沒有放棄引進中國勞動力的努力。但相比印度人來說,中國人有濃厚的鄉土觀念。從允許華工出國開始,中國人遷徙到蓋亞那的人口大約只有1.5萬,相比於印度人20萬的數量還是很少。華工始終沒有成為主力軍。
四、蓋亞那獨立
從1838年第一批印度移民到來,經歷了近百年的生息繁衍,印度裔成為了英屬蓋亞那的第一大族裔。但這沒有改變一個事實:英屬蓋亞那、荷屬蓋亞那以及法屬蓋亞那是南美洲少數沒有實現民族獨立的國家。
英屬蓋亞那的經濟命脈完全掌握在英國的手裡。當地經濟的收益幾乎全進了英國的腰包,印度裔、非洲裔和印第安人受著剝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了蓋亞那地區的人民爭取獨立的機會。英國和荷蘭都在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二戰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尚未獨立的地區掀起了一股民族解放的浪潮。
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推動下,英屬蓋亞那各個種族團結起來反對英國的統治。1953年,已無力維持在南美大陸殖民統治的英國承認英屬蓋亞那建立自治政府,但主權依然在英國手裡。
這只是蓋亞那人民爭取的第一步。在蓋亞那人民不懈鬥爭下,1970年,英屬蓋亞那宣布成立合作國。1975年,荷屬蓋亞那也宣布脫離荷蘭獨立,並改名為蘇利南。
至此,南美大陸除了法屬蓋亞那尚未獨立之外,其餘的地方均實現了民族獨立。
▲南美洲只有法國的法屬蓋亞那(紅色)尚未獨立
獨立後的蓋亞那合作共和國成為了南美洲唯一的說英語的國家。獨立來之不易,為了珍惜這一局面,蓋亞那在國徽上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命運」作為自己國家格言。
但獨立後的蓋亞那依然在經濟上面臨著嚴峻困境。經濟以農業為主,經濟結構單一的事實沒有改變。如今,蓋亞那的人均GDP只有4000多美元,在南美大陸排名相對靠後。要想改變國家整體經濟落後的局面,需要蓋亞那各個民族的共同努力。
▲南美各國人均GDP,蓋亞那排名依然靠後(2017)
作者:雄鷹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