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古村落——雙苗尖下的明珠—大黍村

2021-02-10 大夢壽寧

  以怪石、矮松、草甸、雲海聞名華東一帶的雙苗尖南端山下,就是大黍村所在地。

  大黍村的名字,有文字記轂的,最早出現在明朝崇禎年間任壽寧知縣馮夢龍的《壽寧待志》:「大黍村離城五十裡,屬十都三圖五甲。」先後隸屬鰲陽區、託溪鄉、鶴溪鄉、圈石鄉、託溪公社、託溪鄉。

  大黍村位於壽寧縣西北方,託溪鄉正北方,距離城關40公裡,距離託溪12公裡。村所在地坐北朝南,海拔920米,兩邊跌宕起伏的崗龍包圍,把東邊的大黍坑和西邊的石龍坑圍在村外,前面筆架山把關,遠眺四周高峰連綿,頗為壯觀。中間圍成一片近千畝的緩坡小田洋,一百多幢房屋即成片建在向陽山坡上。

  登上村邊崗頭,盡覽繞村八景,讓人浮想聯翩。一景紅旗接日:東面巧崗似一面長三角旗在飄,迎接初升的太陽;二景窩中眠犬:西面旁洋祠堂後崗似一隻眠犬在窩中安靜地睡覺;三景案頭筆架:南面並排聳立雙峰似筆架,再造小水庫把硯添;四景飛鳳沖天:北面九定崗,似一隻鳳凰衝上蒼穹,鵬程萬裡;五景獅子望燈:東南大王廟對面,坐著一隻獅子把守水口,仰頭觀望村中夜景;六景蜘蛛結網:西南洋心崗仔似蜘蛛,田洋田埂成蛛網;七景猛虎下山:西北吉地老虎墳壑,似猛虎獵物;八景雙龜落洋:東北村頭祠堂後,兩個崗仔似烏龜,雙雙爬下田洋呈祥瑞。

  宜居、宜耕的風水寶地,衍生葉姓旺族。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三年(1725年),慶元縣桃坑村相隔四代的堂兄弟葉可齡、葉可扶先後遷居大黍村。不過幾十年,都子孫興旺,家業富饒,可齡公建了遷居上厝又計劃蓋祠堂,可扶公計劃蓋住宅卻無力參與合蓋祠堂。於是,可齡公的子孫們單獨在村頭蓋起一個祠堂,叫做村頭祠,取名「時思堂」。可扶公的子孫們也於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在旁洋再蓋祠堂,叫做旁洋祠,取名「務本堂」。因而出現同村同姓兩祠堂。

  民國32年(1943年),政府提倡辦國民教育,將村頭祠改為小學校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舊延續,1965年拆掉重建起兩層樓房,兼做小學、大隊、碾米廠等多功能的公共場所,20世紀80年代才退還,但已不像祠堂,2017年祠下宗親著手按傳統祠堂風格重建。

  旁洋祠始建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被關耕牛、改作毛竹加工廠,「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2015年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

  自桃坑葉姓肇基大黍後,原劉姓、毛姓相續外遷,留下純葉姓,且人丁興旺,人文薈萃。現全村220戶,1100多人,還有遷居到溪底、圈石、渺洋、建甌等地逾1000人。據家譜記載,清朝出過1個舉人、19個秀才、22個太學生,還有其他職員或授八品冠帶13人。

  民國22-25年(1933—1936年)革命時期,很多人參加革命或為革命做工作,有葉茂蘭、葉新永、葉永城3個革命烈士,卻沒有被列為革命老區村。還有參加過第二次長沙會戰、江西至南府抗戰,長衡會戰等9次戰役的管朝舉,現已94歲高齡。

  老前輩蔚楠公介紹,大黍村原來老房子很多,上厝、崗仔厝、樟樹下、洋裡厝、仁尾厝、中間厝、雙堂厝等10多座五榴、七榴大厝,都是石基土牆、門楣宏偉、挑梁畫棟、青瓦飛簷,錯落有致,頗為壯觀。

  民國16-17年(1927-1928年)間,幾幫土匪挑選地理特殊,孤立偏僻,交通不便,離縣城遠,官兵難到的大黍村駐紮,四處勒索錢財,強行派餉,名聲很臭,大黍村民更是深受其害。民國18年(1929年)9月,土匪撒走後,慶元縣官塘鄉才派大隊聯甲兵和團兵來剿滅所謂的「土匪窩」,村民聞訊害怕都跑到山上躲避。團兵到不分青紅皂白,每座房子都搬進乾柴稻草,放起火來,頃刻間,全村連成一片火海,僅碓後4座房子,小田洋邊2座房子2個倉樓,倖免未燒,九成村民無家可歸,紛紛到附近村親戚家借住甚至逃荒乞討。未過幾年,抗日戰爭爆發,抓壯丁,派捐款,偽政府官員乘機「拷竹槓」(方言:敲詐勒索之意),造成很多人賣田賣地,甚至賣兒賣女,家散人亡,村道中落。

  此後,雖然村民陸續在原地基上重建,但已難尋原有建築風貌,僅有幾處遺蹟:葉得業老房子的基座,石頭間縫隙極細,儼然連為一體;崗仔厝的石刻大門聯「屋向文星山筆架,門臨武曲水彎抱」記憶當年的氣勢恢弘;仁尾厝的門樓古韻悠悠,耳邊傳來百口同居的人聲鼎沸;還有碓後的石雕井、樟樹下的古井,眼前晃動著清晨排隊挑水的和諧美景……

  20世紀80年代,藉助大黍村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曾掀起一股建房潮,農業學大寨改造的田洋大片被佔用,幾年時間,新建三榴瓦房70多座,將碓後與主村連為一起,村莊面積擴大了幾倍。前幾年,建設新衣村,又添30幾座磚房。

  現在,好多人舉家外出經商、務工、陪子女進城讀書,村裡常住人口已不足200人,原有大厝10多家同居,其樂融融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好多大五榴、七榴房沒人居住,無人修繕,破敗不堪,洋裡厝、中間厝已被拆除復耕。

  但站在筆架山上俯瞰全村,連片瓦房還是頗為壯觀,特別是冬天,一場大雪裝點,更顯幾分清靜,宛若世外桃源。但隨著城鎮化進程,這一景色又能維持多久呢?

  提起民俗文化,村中幾位老人侃侃而談。大黍村獨處一隅.與外界缺少溝通,形成獨特的馬仙文化、奶娘文化。村外近1公裡的小山坳裡,有一座不知始建於哪朝哪代,幽雅美麗的宮殿—馬仙宮,歷來為信眾們敬重神佛,燒香朝拜,祈求許願,問神求籤。民國31年曾進行過一次瓦蓋翻修,屋頂兩邊梁頭,四角上下簷共十個翹角一個中心,塑造不同花樣的鰲魚、花朵,栩栩如生。內牆壁畫繪有龍、虎、白鶴和古松.鳳凰和梧桐,梅、蘭、竹、菊等彩色圖畫,甚是美觀。神龕內供奉馬氏天仙和元帥相公二尊佛像。「文革」「破四舊」時被夷為平地,矮矮土牆,鳳雨侵蝕,殘缺不全。1982年農村包產到戶,村民自發重建馬仙宮,因資金缺少比較簡陋,2014年再建一座以磚混鋼筋水泥結構,屋頂蓋琉璃瓦,裝飾較好的嶄新馬仙宮。宮邊三棵百年大樹見證馬仙宮的滄桑歷史和大黍村民的眾志成城。

  原村西南大王橋上橋厝,設立有神龕,供奉奶娘神位,祈保風調雨順,「文革」時大王橋橋厝被拆。2010年,村民葉蔚楠為首,籌資在村外兩百米的公路旁,重建奶娘宮,宮內雕塑陳、林、李三位夫人和黃、楊二將。成為村民信眾年節香期、聖誕佛會,燒香許願,祈求問籤及餐前飯後,休閒乘涼,閒聊散步,晨練活動的好場所。

  大黍村的緩坡地形,水源缺乏,祖先自力更生,打通竹花坑、庵基坑的水利工程,引水至村後田洋,以做飲用和灌溉。但現在建了自來水,種田人少了水利工程處在半荒廢狀態。

  2002年,大黍村定為省級扶貧重點村,省交通廳掛鈎幫扶,吳深相同志駐村掛職村黨支部書記,扶貧工作抓得轟轟烈烈,水泥硬化溪坪至大黍村10公裡公路;對原小學校舍進行拆除擴建,建成1座鋼筋水泥結構的二層教學樓、800多平方米的操場;從數公裡外庵基坑引潔淨泉水,在村後牛欄崗建蓄水池,家家戶戶都鋪設水管;還完成村道拓寬硬化、興修水利、示範沼氣、完善電視閉路設施、修繕村委樓等等不勝枚舉,大大改變了村容村貌。吳書記回省城時,村民自發送一幅嵌名聯「深情深意謀劃大黍小康之路,相聚相依描繪雙苗旅遊新篇」,表達一分純樸、憨厚、善良、感恩之情。

相關焦點

  • 我們的老家大黍村--下冊
    大黍村的民俗之一迎馬仙大黍村人對馬仙是非常尊重的,解放前,迎馬仙是大黍村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古來有一套迎仙的慣例,成為一種神聖的制度以前大黍村的風俗,一年中有六個節日,各家都備辦祭品,到大王廟去祭祀祈福,叫做六福。正月初一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種子落土後叫下秧福,插秧完畢叫保苗福,開始出穗叫秋福,祈求保豐收,收割完成叫完冬福,慶祝豐收,十二月廿五叫辭年,感謝一年來大王的保佑。這六個節日,也要依次由六家仙頭,備辦三茶三酒五齋菜,早早就排在大王廟神龕裡,以便民眾點香禮拜。大黍村的迎仙和修路結合得很好。
  • 永遠的--大黍村
    葉姓宗族遷到這裡,是非常興旺的,至今只有二百八十多年,人口發展到將近二千人,除這裡全村姓葉以外,附近渺洋、雙港、圈石、溪底、闊坵、外洋等的葉姓都是這村遷去的。大黍村這個名字,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出現在馮夢龍寫的壽寧待志,馮夢龍是明朝崇禎年間在壽寧當知縣,至今已近四百年。壽寧縣誌裡寫大黍村離城五十裡,屬十都三圖五甲。清朝劃為壽寧縣西北鄉大黍村。民國早期劃為鰲陽區大黍村。
  • 我們的老家大黍村--上冊
    大黍村的隸屬沿革      大黍村這個名字,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出現在馮夢龍寫的《壽寧待志》,馮夢龍是明朝崇禎年間在壽寧當知縣,《壽寧待志》裡寫大黍村離城五十裡,屬十都三圖五甲。清朝劃為壽寧縣西北鄉大黍村。民國早期劃為鰲陽區大黍村。民國二十三年開始保甲制,劃為託溪鄉大黍保。民國三十四年託溪鄉改為鶴溪鄉,大黍保併入渺洋保,直至民國三十八年解放,都為壽寧縣鶴溪鄉渺洋保大黍村。解放初期為壽寧縣第四區圈石鄉大黍村。1955年第四區改為託溪區,1956年託溪和平溪兩個區,合併為芹洋區,就為壽寧縣芹洋區圈石鄉大黍村。
  • 壽寧古村落 印象桐籽樓
    這是一個在大遷徙進程中即將消失的小村落,車子沿著只有3.5米寬的盤山公路,朝官臺山方向從山下爬坡驅進,約花了一個半小時方才到達。村落因當年種植了許多的桐籽樹而取名桐籽樓,坐落在大山巔上。展露眼前的民居布局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四周翠綠盎然,村口圍砌的小池塘給村落增添了不少的靈氣。而村東頭的幾棵古樹,似乎是把這一小村落的滄桑銘刻在樹幹上,虯枝崢嶸,高聳入雲,更顯老態龍鍾。環顧村落當是一方充滿山野氣息的祥靜之地,第一感觸是距壽寧縣城偏遠了些.不然倒是可開發成當今時髦的「農家樂」「度假山莊」之類,以供待慣混凝土叢林的人們去休閒養身使其煥發生機。
  • 慶元江根:全縣首個「全域A級景區村鄉鎮」
    壩大線(江根壩頭至壽寧大安鄉)開通後,江根至福建壽寧縣城僅16公裡,成為「異省城郊」,是慶元接軌「海西區」的東大門,在接受日趨活躍的閩東經濟輻射上具備相對優勢。  江根鄉域內景色秀美,省級風景名勝區雙苗尖(箬坑仙巖)主峰海拔為1626米,以奇石、雲霧、花海、高山草甸著稱。
  • 福建壽寧最美10大古村古鎮,藏匿深山的秀美古樸風景線
    明嘉靖二十四年(1595),壽寧知縣張鶴年在壽寧縣下黨鄉碑坑村立有閩浙兩省界碑一塊,使這裡成了著名的古隘口,該村的先祖以「碑」為榮,把「飛坑」村名改為「碑坑」。要遊覽古村落,碑坑村確實是一個理想的地方,即使是走馬觀花,也會給你留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橋、流水、人家"那些詩一般的印象。
  • 壽寧這個非比尋常古村落,被這位作家寫的讓你想穿越清朝!
    村前的水田因為地勢平坦而線條整齊,秋收後的稻茬上又抽出低矮的葉片,黃中帶綠,似在展示著這片土地的肥沃。房子就在田園邊上,一座座錯落有致,因為平坦,所以落差不大,每走進一條巷道,就會讓你驚喜地看到其間藏著一座或者一排規模不小的黃牆黑瓦的古樸土樓。那牆的黃不是常見的土樓蒼白的淺黃,而是帶名著陽光色彩的近乎橙黃顏色。在清一色黑色瓦片的襯託下,家園的溫暖瞬間瀰漫開來。
  • 壽寧坑底鄉:「百花」齊放 推動鄉村振興
    前往壽寧坑底鄉的途中烏桕透紅、山路延綿、天空澄碧、白雲悠悠,沿途風景已令人對這個將要抵達的鄉村充滿了期待。 產業興村  近年來,在坑底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坑底鄉引進公司、合作社等,以「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形式,與農戶籤訂合作關係,以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各個村落因地制宜地發展「本村產業」。
  • 北京有處古村落,距離市中心90公裡,被稱為「建築史上的明珠」
    北京雖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但景區中也蘊含著不少的古建築,在北京的有座名為爨底下村的古村落,距裡北京市中心約90公裡的距離,古村海拔在650米的地方,是中國式的傳統村落,古村內的建築被稱為「建築史上的明珠 」,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廣西古村落文化 II 全州古村落
    可以說,《廣西古村落文化》是多門類、多學科、多成員通力合作、團結奮鬥的成果!是廣西文化社科理論界團隊精神和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由於各個古村落情況複雜,作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加上時間緊迫,經驗不足。這套書難免存在不少遺漏和缺點,我們堅信,只要在包括讀者在內的社會各方關心、關注、關懷下,一定能把這套珍貴的文化遺產出版好,保護好,利用好!
  • 觀瀾版畫村 一個古村落的藝術復興
    被譽為「深圳最美鄉村」的客家古村落——大水田村,版畫原創藝術中心,兩者因為上個世紀初一個著名版畫家的誕生而結合到了在一起。這片美麗古樸的村落,就是大水田村古建築群,位於深圳市寶安區觀瀾街道牛湖社區,由大水田村和新圍場兩個古村組成。現存古建築200餘間,多為土木石結構、粉牆灰瓦,建築年代從清朝中晚期至民國初期。
  • 探尋神秘石頭村 河北古村落——石家莊於家村
    當然,石頭村並非浪得虛名,走進村落,石路、石牆、石碾、石缸,但凡可以用石頭製作的生活生產工具比比皆是。  河北古村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於家石頭村是河北省惟一一處古村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具有深厚的石頭文化底蘊和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一個奇特的旅遊勝地。
  • 中國傳統村落——北京爨底下村
    爨(cuàn)底下村傳統村落古建築被稱為「中國古典建築瑰寶的明珠」。爨底下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境內。爨底下村位於太行山脈的深山峽谷中,背靠龍頭浸水,前照金蟾望月,群山環繞,冠帶之水,繞村而流。上有古棧道、雙龍洞,下有門插嶺,還有神龜嘯天、蝙蝠獻福、佛影照莊、筆架、筆鋒等自然景觀。相傳韓氏祖先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隨山西向北京移民之舉由山西遷移至此,建立了這座韓氏聚居之地。
  • 【美在邯鄲】磁縣輝水村:古村落的「最美」蝶變
    長城網邯鄲訊(記者 張霖 通訊員 齊雄 董建華)遊古街古巷、賞民俗表演、玩山地越野......近日,記者來到坐落在磁縣西部山區的美麗鄉村輝水村,群山環抱,綠樹環合,瓜果飄香,猶如一顆璀璨明珠,吸引了一撥又一撥來自城裡和遠方的遊客。美麗鄉村輝水村。
  • 晉江梧林古村落:600年沉澱 喧囂都市中的明珠
    梧林古村落 喧囂都市中的璀璨明珠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如果你想探尋唐代詩人孟浩然筆下村落的寧靜和雋美,不妨到晉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區走一走。在這裡,一片歷經600多年滄桑的閩南古建築群,正洗盡鉛華,悄然新生。這片起於明朝的古村落裡,林立著閩南大厝、西洋樓、番仔樓等建築,珍藏著百年古井、盤根老樹、「鎮國將軍」墓等歲月遺存,活躍著割香乞爐、南音、築墓洗碎技術等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 探訪陽原古村落 | 桑乾河畔的璀璨「明珠」——揣骨疃村
    揣骨疃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陽原縣桑乾河南最大的行政村和鎮駐地,南望恆山餘脈箭口山和玉屛山,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揣骨疃村曾有下寺廟、關帝廟、龍王廟、河神廟、真武廟、觀音廟、財神廟、馬王廟、泰山廟、五道廟、藥王廟、火神廟、三義廟、八龍王廟、觀音殿、白衣庵、尼姑庵、玉皇閣、文昌閣、魁星閣等20多座廟宇。僅廟宇樂樓就有5座,此外還有燈山樓。這些廟宇現已不復存在。
  • 隱秘在深山中的古村落井陘縣「石門村」
    石門村屬井陘測魚鎮管轄,是井陘縣國家級傳統古村落之鄉山間寂靜,忽聽花拉拉一片響聲,一群山雀落在黃色谷穗上,突然一聲長嘯聲傳來……剎那間山雀飛遁遠處田間,村外道路的東岸上兩位老者坐著看護著自家臺地上的穀子,谷地裡雖然插著彩色條子隨風搖擺的木桿子驅鳥,大群山雀還是會光顧這片即將成熟的穀子地。
  • 翠微壽寧
    龍虎山的桃源勝境,壽寧人的親切包容,那段心無旁騖靜心研茶的隱居歲月,在張老心中種下了故土深情。這些是否是張老壽及茶齡的重要原因已成難解之密,但這些經歷和感受無疑是啟悟、豐富張老茶道思想的重要源泉。  從此,龍虎山成為一個茶香漾溢的地名。  二  壽寧是山地江南、隱居勝地。
  • 河北井陘:喚醒千年古村落
    大梁江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也是全國首批傳統村落。作為土生土長的大梁江人,當了一輩子中學語文老師的梁文科退休後回到村裡當起了導遊。在他眼裡,這一座座石頭房屋既是先輩們留下的財富,也是大梁江人的鄉愁。在井陘縣,像大梁江一樣的古村落還有很多。目前,全縣已有44個古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居河北省各縣之首。
  • 福建寧德,旅遊攻略;古村落必玩景點推薦
    1、推薦理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童線獅」,2、開放時間:全天3、門票:免費4、交通:從寧德坐前往霍童的班車5、遊玩時長推薦:1-3小時簡介:霍童溪畔古村落,保持著幾百年來的清幽;古街道依舊煥發著明清時期的光彩;霍童古民居保留先民群居的特色,霍童線獅更堪稱「中華絕活」二、廉村(福安市)1、推薦理由:中國傳統古村落,宋代城堡見族群2、開放時間:全天3、門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