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骨疃村
揣骨疃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陽原縣桑乾河南最大的行政村和鎮駐地,南望恆山餘脈箭口山和玉屛山,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
揣骨疃是陽原縣最早的村莊之一,與戰國時期的「章封邑」——安陽邑(今開陽堡)同樣悠久。
在歷史長河中,揣骨疃幾經變遷,經歷了古城、小堡、李家獨堡和現今村莊四個階段的變化。
揣骨疃村曾有下寺廟、關帝廟、龍王廟、河神廟、真武廟、觀音廟、財神廟、馬王廟、泰山廟、五道廟、藥王廟、火神廟、三義廟、八龍王廟、觀音殿、白衣庵、尼姑庵、玉皇閣、文昌閣、魁星閣等20多座廟宇。僅廟宇樂樓就有5座,此外還有燈山樓。這些廟宇現已不復存在。該村的李氏宗祠即「老祠堂」,加之堡內其它建築,無論規模、風格和布局,均堪比山西喬家大院。可惜的是,這些建築先後被拆除。
古城
揣骨疃始名古城,建於戰國時期,屬安陽邑,在現今村址東1000餘米處。
古城地理位置優越,東臨大東溝(有長流水),西有東漢溝(車場峪水由此流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草豐美,土地肥沃,野生動物時常出沒,既是農耕糧倉,又是天然牧場。人們在這裡建造房屋,傍河而居,以種植黍、稷、菽、麥等作物為主。農閒季節,自製鋤、釺、鐮、斧、錛、刀等鐵製農具和生活用具,並燒制繩紋磚用以建築。20世紀70年代前後搞農田水利建設,在這裡發現了陶瓷碎塊兒和生活用具。從遺址中發現的古幣說明當時已用錢幣交易,發現的青銅箭頭說明發生過戰爭。古城遺址,早已變成耕地。
小堡
小堡坐落在村莊現址西南,建有堡牆,牆體低窄,有一東門,因佔地不大,取名小堡。先民們為防止外敵和野獸侵襲,聚居在小堡裡。原小堡東、南、北都是園子地(稱小堡園子),西為耕地,現在,小堡一帶已和村莊現址南大街西的居民區連在一起。20世紀90年代前後,這裡還有幾處原始院落,現在的房屋則全是新建起來的。
傳說西漢時期,霍去病統兵途經此地,在此設立了屯兵哨所,並在堡內建一土樓(下為土臺,上建房屋),用以觀察軍情。後方醫院也設在這裡,於是,留守醫務人員和傷病員就在此定居下來。最初有18個姓氏(或是18家),分別是李、蘭、吉、麻、馬、姚、白、周、田、郭、韓、常、帥、劉、邱、吳、皮、泥。其中李姓最為興盛,在十三畝(地名)李氏墳地上,可見石碑、石柱林立。
冷兵器時代,戰爭多用刀槍劍戟,農事活動多是牛馬耕作馱運,人畜損筋傷骨時有發生,後方醫院以接骨為主,醫務人員不斷積累接骨經驗,並代代相傳。小堡接骨技術日益精湛,聞名遐邇,因此更名揣骨堡,後更名「揣骨疃」。
隨著各地求醫者的不斷增多,揣骨疃也產生了物資交流,逐漸形成了「集日」。當小堡空間難以滿足人們的活動需求時,村莊遂向東、向北發展。
2009年,揣骨疃村被命名為第二屆「全國文明村鎮」。
2013年,《揣骨疃村志》由團結出版社出版。該村的圪渣餅、涼粉、油皮、豆腐乾四種食品製作工藝和掇樹花技藝均被列入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揣骨疃無愧為桑乾河畔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圖文:陽原文化旅遊
排版:文旅張家口
備註:侵權聯繫刪除
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