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陽原古村落 | 桑乾河畔的璀璨「明珠」——揣骨疃村

2020-12-05 文旅張家口

揣骨疃村

揣骨疃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陽原縣桑乾河南最大的行政村和鎮駐地,南望恆山餘脈箭口山和玉屛山,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

揣骨疃是陽原縣最早的村莊之一,與戰國時期的「章封邑」——安陽邑(今開陽堡)同樣悠久。

在歷史長河中,揣骨疃幾經變遷,經歷了古城、小堡、李家獨堡和現今村莊四個階段的變化。

揣骨疃村曾有下寺廟、關帝廟、龍王廟、河神廟、真武廟、觀音廟、財神廟、馬王廟、泰山廟、五道廟、藥王廟、火神廟、三義廟、八龍王廟、觀音殿、白衣庵、尼姑庵、玉皇閣、文昌閣、魁星閣等20多座廟宇。僅廟宇樂樓就有5座,此外還有燈山樓。這些廟宇現已不復存在。該村的李氏宗祠即「老祠堂」,加之堡內其它建築,無論規模、風格和布局,均堪比山西喬家大院。可惜的是,這些建築先後被拆除。

古城

揣骨疃始名古城,建於戰國時期,屬安陽邑,在現今村址東1000餘米處。

古城地理位置優越,東臨大東溝(有長流水),西有東漢溝(車場峪水由此流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草豐美,土地肥沃,野生動物時常出沒,既是農耕糧倉,又是天然牧場。人們在這裡建造房屋,傍河而居,以種植黍、稷、菽、麥等作物為主。農閒季節,自製鋤、釺、鐮、斧、錛、刀等鐵製農具和生活用具,並燒制繩紋磚用以建築。20世紀70年代前後搞農田水利建設,在這裡發現了陶瓷碎塊兒和生活用具。從遺址中發現的古幣說明當時已用錢幣交易,發現的青銅箭頭說明發生過戰爭。古城遺址,早已變成耕地。

小堡

小堡坐落在村莊現址西南,建有堡牆,牆體低窄,有一東門,因佔地不大,取名小堡。先民們為防止外敵和野獸侵襲,聚居在小堡裡。原小堡東、南、北都是園子地(稱小堡園子),西為耕地,現在,小堡一帶已和村莊現址南大街西的居民區連在一起。20世紀90年代前後,這裡還有幾處原始院落,現在的房屋則全是新建起來的。

傳說西漢時期,霍去病統兵途經此地,在此設立了屯兵哨所,並在堡內建一土樓(下為土臺,上建房屋),用以觀察軍情。後方醫院也設在這裡,於是,留守醫務人員和傷病員就在此定居下來。最初有18個姓氏(或是18家),分別是李、蘭、吉、麻、馬、姚、白、周、田、郭、韓、常、帥、劉、邱、吳、皮、泥。其中李姓最為興盛,在十三畝(地名)李氏墳地上,可見石碑、石柱林立。

冷兵器時代,戰爭多用刀槍劍戟,農事活動多是牛馬耕作馱運,人畜損筋傷骨時有發生,後方醫院以接骨為主,醫務人員不斷積累接骨經驗,並代代相傳。小堡接骨技術日益精湛,聞名遐邇,因此更名揣骨堡,後更名「揣骨疃」。

隨著各地求醫者的不斷增多,揣骨疃也產生了物資交流,逐漸形成了「集日」。當小堡空間難以滿足人們的活動需求時,村莊遂向東、向北發展。

2009年,揣骨疃村被命名為第二屆「全國文明村鎮」。

2013年,《揣骨疃村志》由團結出版社出版。該村的圪渣餅、涼粉、油皮、豆腐乾四種食品製作工藝和掇樹花技藝均被列入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揣骨疃無愧為桑乾河畔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圖文:陽原文化旅遊

排版:文旅張家口

備註:侵權聯繫刪除

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追蹤

相關焦點

  • 探訪陽原古村落 | 雙塔村的古建築
    位於揣骨疃鎮政府駐地東北4.2公裡處,地處桑乾河南岸。《陽原縣誌》(建國後首志)記載:該村「漢時立村,明代建堡」,村中原有任、劉、張、王、苗、蔡、雷、董八姓,系西城金家佃戶,後八戶購買了金家土地,築堡建房,時稱「八股分莊」。該村曾有許多古建築,其中兩塔最為有名,為羅狀元塔和寧大善人塔。
  • 探訪陽原古村落|雙塔村的古建築
    雙塔原貌 仇連波提供雙塔村雙塔村位於揣骨疃鎮政府駐地東北4.2公裡處,地處桑乾河南岸。《陽原縣誌》(建國後首志)記載:該村「漢時立村,明代建堡」,村中原有任、劉、張、王、苗、蔡、雷、董八姓,系西城金家佃戶,後八戶購買了金家土地,築堡建房,時稱「八股分莊」。羅狀元塔和寧大善人塔該村曾有許多古建築,其中兩塔最為有名,為羅狀元塔和寧大善人塔。
  • 陽原揣骨疃古法【掇(duo)樹花】 驚豔元宵節
    2月22日,是傳統元宵佳節,在張家口陽原縣揣骨疃村首屆民俗文化節上,消失40多年的傳統節目掇樹花精彩重現,喚起了揣骨疃人多年的鄉愁記憶,也吸引了很多慕名前來的觀眾。掇樹花費力氣、危險性高,很多藝人都不願意繼續掇樹花,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揣骨疃村的掇樹花表演一停就是40多年。他最後一次掇樹花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如今,村裡能掇樹花的老藝人只有郭森林一個人了。    為了把掇樹花的手藝傳承下去,郭森林把手藝教給了兒子郭承志,還收了2個外姓徒弟。3個徒弟都喜歡文藝,也樂意跟著郭森林學習掇樹花。一場掇樹花結束後,郭森林已經滿頭大汗。
  • 探訪陽原古村落 | 王仲一的故鄉——小鹽廠村
    該村位於揣骨疃鎮西南15公裡處,原為東白家泉鄉的一個行政村,撤鄉並鎮後隸屬揣骨疃鎮。據村裡幾位老人說,小鹽廠村人最早是從山西洪洞縣移民過來的,先是袁姓家族遷移至此,後來王姓哥仨也一併遷來,稱王大友、王二友和王三友。
  • 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 | 陽原「非遺」之【揣骨疃掇樹花】
    如今,揣骨疃掇樹花已成當地社火表演、節日慶典的重要表演節目,久演不衰。郭生林,男,出生於揣骨疃村,小學畢業後就跟著父親郭旺學習打鐵手藝。打鐵是一門非常費力的手藝,他從拉風箱、燒鐵器開始,後來抱大錘,逐步學習掌握鐵的火候,對鐵的性能、溫度、淬火逐漸有了認識,而且和鐵真正建立了感情。
  • 探訪陽原古村落 | 革命老區——上莊村
    上莊村上莊,古稱尚堡村東南梁上有「大寨頭」,據傳是穆柯寨古堡遺址(遺址尚存),村西南有「小寨頭」(現存小土丘和低土牆)。村南有兩道溝,一道是泉眼溝,清水潺潺,長流不息,一道是小東溝。兩道溝內,各有一個石窯洞,分別叫小東石窯、大西石窯。
  • 探訪陽原古村落 | 河川之村——化稍營
    河川之村—獨特的區位優勢促進了化稍營的發展,2014年化稍營被批准為全國重點鎮,2016年被陽原縣委、縣政府確定為陽原副中心,2017年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旅遊特色鎮。歷史歸屬史料記載:化稍營一帶商代就有人居住。
  • 陽原河川之村——大小渡口 魯班夜造萬緣寺
    化稍營鎮大、小渡口村,曾是陽原縣桑乾河畔最為有名的兩個渡口村,村莊因此而得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大渡口一帶就有人居住,村莊初名永勝堡。後來,他們的孩子們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單立門戶,逐漸形成了村落,這就是大渡口村。女兒女婿則到對岸,他們棄漁從耕,繁衍後代,逐漸形成了小渡口村。歷史上,兩村因河阻隔難以交往,形成不同風俗,至今仍保持著明顯不同的口音和生活習慣。古代的桑乾河經常泛濫,河水改道,毀田滅禾,時有發生。
  • 河北省自行車系列賽暨「一軸六環」騎遍張家口(陽原站)圓滿完賽
    7月21日,"大美燕趙"2019年河北省第四屆"全民健身、綠色騎行"自行車系列賽暨"一軸六環"騎遍張家口自行車積分賽(陽原站)在陽原縣揣骨疃鎮曲長城村的曲長城小學隆重舉行開幕儀式。此次賽事由河北省體育局主辦,河北省體育局自行車運動管理中心、河北省自行車運動協會、張家口市體育局、陽原縣人民政府承辦,陽原縣委宣傳部、陽原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陽原縣公安局、陽原縣衛生健康局、陽原縣電視臺、揣骨疃鎮黨委政府、要家莊鄉黨委政府、陽原縣藍天救援隊協辦,張家口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支持,風笙(北京)體育文化有限公司獨家策劃運營
  • 山西桑乾河畔的塞外江南,有華北最大的巖溶泉,更流傳有神女傳說
    桑乾河流域是晉冀交界人類文明的搖籃,孕育了以陽原泥河灣文化為代表的古代文明,千百年來這裡淳樸善良的山西人民用勤勞勇敢的精神把荒涼的塞北高原建設成了塞上江南。在魏巍洪濤山下,悠悠桑乾河畔,就有這樣一個地方,這裡天藍水碧,林木豐茂,魚翔淺底,白鳥爭鳴,儼然就是一幅江南畫卷。
  • 涇縣不該被遺忘的古村落——涇北童家疃
    過去這裡曾建鄉,撤鄉並鎮後這裡是村,現屬昌橋鄉,明清時屬德義鄉雙浪都。距縣城16千米,東南與昌橋、孤峰比鄰,西北與南陵接壤,東南高、西北低,發源於泉水、祥元二村的溪水在此匯流,向北出縣境流入南陵縣漳河。鄉間景色疃,音tuǎn。
  • 陽原古村落東西福地和二分灘
    二分灘曾位於桑乾河南,百年前因桑乾河水改道,一夜之間由河南變為河北。二分灘村子不大,卻曾是「一村兩制」:解放初期,西二分灘隸屬山西省,東二分灘隸屬察哈爾省,直到1956年才統一歸屬陽原縣。東、西福地村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
  • 探訪陽原古村落|酷似「眼睛」而得名的西目連村
    西目連村位於縣城東南3公裡處,原屬黃糧坡鄉,1994年黃糧坡撤鄉後劃歸西城鎮。該村毗鄰陽原縣經濟開發區,省道天走線縱貫全境。村裡知情人回憶,昔日西目連村堡,南北長98步(約合150米),東西長80步(約合130米)。堡門上方有「持字屯堡」石匾。
  • 世界奇塔在應縣——桑乾河畔尋煙雨
    桑乾河,古稱灅(lěi)水,又名索涫水。關於它的命名來源有這樣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北魏時曾在此河畔建桑乾郡,因郡名水;另一種說法是拓跋舊部本號索幹,所以命該水為索涫水,諧音為桑乾。不管是哪種說法,桑乾河都是雁北最大、最古老的河流。
  • 探訪永州地區的談文溪古村落
    是一座充滿神秘和奇觀的古村落,相傳明朝皇帝朱允文被叔叔篡位之後,就到新田縣的南國武當山當和尚,當時人們很喜歡這位皇帝,就喜歡談論建文皇帝的話題,於是這個村莊便稱談文溪村了。該村始建於南宋,興於明清,一直為鄭氏家族聚居地,現有居民2000餘人,古建築2800平方米,居民基本都已遷出古民居,因此建築整體保存完整,是典型的單一姓氏漢族古村落
  • 我們的全村福丨張家口陽原縣大渡口村:好產業帶來好日子
    過去,大渡口村是陽原縣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通過積極發展脫貧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個村莊脫胎換骨。2019年11月順利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的19.23%降至現在的0.99%。
  • 陽原這些人都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快看看有人認識的嗎?
    這些人剛剛關注了〖陽原門戶網〗陽原晉劇、陽原秧歌、曲長城背閣、曲長城木偶戲.源遠流長,多姿多彩,見證了陽原是地方戲曲之鄉。獨龍槓、夫妻摔跤、九曲黃河燈、獨山車車會.是陽原人民歡慶豐收、追求平和生活的美好願望的表現。竹林寺寺廟音樂、馮子存笛子演奏技藝.散發著故土的芬芳。碎皮加工技藝、西城王氏木雕技藝、弘州玉雕技藝、弘州張氏泥塑技藝、麻繩製作技藝.匠心獨具,精美絕倫,是陽原人民智慧的見證。
  • 《探訪林州古村落遊記》作品研討會在安陽召開
    6月23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陳志亮《探訪林州古村落遊記》作品研討會在安陽中原賓館成功召開,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北京寫作學會文化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CCTV我愛你中華《放飛夢想》欄目總監林臏,中國現代文化報副主編李廣慶,安陽市作協副主席、安陽縣作協主席桑明慶,安陽縣作協名譽主席
  • 【美在邯鄲】磁縣輝水村:古村落的「最美」蝶變
    長城網邯鄲訊(記者 張霖 通訊員 齊雄 董建華)遊古街古巷、賞民俗表演、玩山地越野......近日,記者來到坐落在磁縣西部山區的美麗鄉村輝水村,群山環抱,綠樹環合,瓜果飄香,猶如一顆璀璨明珠,吸引了一撥又一撥來自城裡和遠方的遊客。美麗鄉村輝水村。
  •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女河長桑乾河畔防汛巡河忙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高振發 通訊員王世祿)7月18日上午一上班,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王家灣鄉鄉長張清就來到桑乾河畔的殷家溝村巡河。看到桑乾河與殷家溝河交叉口攔河壩部分地段有坍塌,她囑咐村裡的巡河員趕緊組織群眾進行重點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