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乾河,古稱灅(lěi)水,又名索涫水。關於它的命名來源有這樣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北魏時曾在此河畔建桑乾郡,因郡名水;另一種說法是拓跋舊部本號索幹,所以命該水為索涫水,諧音為桑乾。不管是哪種說法,桑乾河都是雁北最大、最古老的河流。
桑乾河是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當地最古老的河流。應縣地處桑乾河中遊,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恆山山脈是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多年前的桑乾河應縣段河道淤積嚴重,防洪標準低下,洩洪能力差。直到去年永定河朔州應縣區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的開展,拓寬了桑乾河應縣段的主河槽,大大提高了行洪能力。
桑乾河的傳說源遠流長,桑乾河的故事經久不衰。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地處桑乾河中遊,是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桑乾河是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當地最古老的河流。本期帶領讀者和遊客到朔州市應縣,沿桑乾河畔尋找桑乾煙雨、木塔玲瓏、天宮樓閣等應縣古景和馳名中外的文物古蹟,一邊體悟山水間的幽靜,一邊領略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和獨特的歷史文化。
為了讓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應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讓河段全部變成綠色生態景觀長廊。
現如今,應縣的桑乾河水清清,兩岸綠樹成蔭,一橋飛架橫貫東西。旁邊的薛家營水庫水波粼粼、輕舟泛水,確實有點塞外江南的味道。
應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繁多,其中矗立於縣城的應縣釋迦木塔最為著名,應縣也因此被稱為「塔鄉」,木塔景區也成了中外遊客逛山西時一定去的景區。
據《應州志》記載:「木塔玲瓏,即寺觀志釋迦塔也。建自遼時,巨木為之,約高千仞,七層八面,上下玲瓏,遠瞻百裡。元宵周圍爇燈,恍若金天之景,星鬥錯落,分外奇觀,故名。今古登塔遊玩者,題詠甚多。」這段文字便是描述了「木塔玲瓏」這一應縣古景。
釋迦塔位於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且唯一一座木構塔式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金氏世界紀錄認定,是世界最高的木塔。
釋迦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 3000立方米、約2600多噸。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全塔共用 54種鬥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鬥拱博物館」。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塔內還有一批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中國印刷史上的空白。
國家文物局評價釋迦塔為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實例,中國建築發展史上最有價值的坐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考證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史典」。
目前,從今年下半年起,每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期間,釋迦塔向全國遊客免頭道門票。但考慮到木塔年代久遠、遊客眾多,為了保護木塔,遊客只能進入一層參觀。
1933年秋,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應縣木塔時,發現離木塔幾百米之處,有一個大型寺廟群。他走進去一看,驚嘆不已,連連稱讚,說應縣有三件寶:一為佛宮寺釋迦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偉大傑作,實屬國之瑰寶、世之奇葩;二是淨土寺的天宮樓閣藻井,構思精巧,是國寶一絕;三是淨土寺山門前的一對石獅,「披頭散髮」的,造型很獨特,實屬全國罕見。
梁思成先生稱讚的第二寶、第三寶所在地淨土寺位於應縣城內東北方,又名北寺,創建於金天會二年(1124年)。寺內大雄寶殿的藻井四面金龍盤繞,是研究金代建築學的實物資料。殿內四壁的壁畫,始繪於清代,主要記述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的佛教事跡。
藻井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室內天花的一種裝飾性處理手法,多做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宮殿或寺廟殿宇中多做成鬥八藻井,藻井上裝飾各種花紋、雕刻或彩畫。淨土寺大雄寶殿的天花藻井又叫 「天宮樓閣」,以房梁劃為9格,分作9個藻井,數當心間的藻井最大。傳說,中間兩條金色的浮雕雙龍會在深夜飛舞,光照大殿。每個藻井中心是一個紅色圓星,旁用上萬塊小木條與小木塊飾成 「天宮樓閣」,再混金彩繪。下層四周設置平座、欄杆,四面各開一門,共八門。仔細觀察,會發現殿內四周和藻井平齊的牆頭都裝有「天宮樓閣」,閣內壁板上繪有佛像。
大殿天花、藻井及天宮樓閣的混金作法,是金代少見的珍品。整個天花藻井的構圖繁複,反映了金代室內裝飾絢麗多彩的時代特點。
仰觀殿宇的頂部,頓感樓閣重重、金碧輝煌。每個到訪淨土寺的遊客,抬頭瞻仰那些驚豔世界的建築時,都會感慨萬千。
沿河畔欣賞了桑乾煙雨,探尋了純木材構造的世界奇塔,感嘆過天宮樓閣的金碧輝煌,再往應縣城外以南的梨樹坪鄉的石柱山,還有一處國內罕見的地質景觀待遊客去發現。
石柱山被人們譽為塔鄉的地質奇觀,那麼究竟奇在哪裡,特在何處?
沿山溝蜿蜒而進,一路是蒼山對峙,一路山清水秀。行約兩公裡,迎面一幅寬約100米、高30米,由根根稜角分明的六稜石柱組成的峭壁映入眼帘。這些石柱懸掛山腰,沖天而起,像大山怒吼,如火箭待發。
據地質專家考證,這處景觀大約在四五千萬年前由火山爆發自然形成。地下約60公裡深處的越基性巖噴發出地表,由於地表溫度很低,基巖快速冷凍而凝固,形成六梭體巖柱。久而久之,由於多年洪水衝刷,使其裸露在半山崖上形成了自然壯觀。於是,黑色堅硬的石柱一根根整齊劃一、規劃有序地由東到西排列在一起,直立於半山崖上,真可以稱得上是國內罕見、世界少有。
為了把塔鄉建成旅遊勝地,滿足國內外遊客需求,當地政府開通了前往石柱山的旅遊公路,同時建起了三層牌樓、噴泉、溫泉、賓館等,計劃打造大型生態養殖園區,供遊人欣賞。
總之,凡是到石柱山的遊客,都會看看山崖上的地質奇觀,登山愛好者更是想要徵服這座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