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乾河的上遊有源子河與恢河兩條河流。主流恢河發源於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管涔山分水嶺村,源子河發源於大同市左雲縣截口山,兩河在朔州市朔城區馬邑村匯合後稱為「桑乾河」。
桑乾河上遊地處山西省北部,流經的行政區劃主要是朔州市的大部分。因此,桑乾河是朔州的「母親河」,更是京津冀晉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也是北京市飲用水源地官廳水庫的重要補水水源。
想必大家對丁玲的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並不陌生。塞北大地上,古老的桑乾河在新的時光裡作著詩意的長篇敘事。這條河流宛若泛著瑩瑩波光的玉帶,輕盈地由西向東浩浩而流,在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候鳥蹁躚中,重現了「桑乾煙雨」「桑乾晚渡」「桑乾記憶」的歷史美景。桑乾河是朔州的「母親河」,而位於上遊的朔州市朔城區神頭鎮,在古老傳說的映襯下,更是呈現了群泉噴湧的獨特溼地景觀,讓丁玲筆下桑乾河的魅力風採再次重現。
千百年來,桑乾河與朔州相守相望、相親相融,釀造了無數的繁華和美麗、風情和詩意。2018年6月份以來,隨著朔州市桑乾河清河行動的啟動,一場以河流生態恢復為主的戰役全面打響。多年來,全市上下眾志成城、統一行動,桑乾河清河行動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流水潺潺、魚翔淺底、綠樹成蔭、景觀別致、人水和諧的靚麗生態名片正在形成。
走近桑乾河,魚戲水花,清波粼粼;大河兩岸,綠樹繁蔭,候鳥蹁躚。朔州市桑乾河溼地水利風景區依託桑乾河幹流河灘溼地、東榆林中型水庫、泥河大壩、灌區、天然泉域等形成了具有多種類型的水利風景資源,總面積達1.8萬多畝。
隨著環境的不斷改善,景區內久違的水生植物又開始生長了,成群的水禽來此棲息。經過近幾年的規劃建設,景區現已是「園林聳翠、惠風和暢、碧波蕩漾」,集休閒、度假、娛樂、遊憩、文化、體育活動於一體。
隨著景區的建設,周邊整體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城市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景區已成為朔州城市建設、招商引資和改善投資環境的「名片」。
朔州市桑乾河溼地水利風景區資源豐富,生態保護良好,蘆葦、水草、溼地有1000多畝,大型巖溶泉群有100多個泉點,有的自噴水柱達2米多高。
遊客來到朔州市,一定要去位於朔城區神頭鎮的神海溼地,看一看終年不竭不凍的神頭泉群,感受一下「神海」的奇妙景觀。
東漢時,桑乾河被稱為漯水,神頭海即為漯源,百姓把這方萬古不竭的泉群稱作「神頭」,寓意神靈所在、百川之源。
離開朔州市區15公裡,繞過兩個小村,到達一處湖水蕩漾的所在。神海溼地也叫神頭海,有「塞上西湖」的美譽,號稱華北地區最大的一塊天然溼地。神頭泉群為山西省十九大巖溶泉水之一,泉群分布面積5平方公裡,主要由金龍池、五花泉、水圍寺、三泉灣、黃道泉、玉龍泉和蓮花池等組成。這裡的泉水終年恆溫,豐沛的水源構成了桑乾河穩定的水量,泉群動態穩定,形成了北方乾旱地區的獨特景觀。當地政府規劃設計有亭臺水榭、小橋樓閣、北魏石塔,復建水月禪寺,呈現出一派湖光山色、夢裡桃園的山水古鎮美景。
神海溼地至今流傳著門神尉遲恭在此擒海馬的故事;東邊不高的神女山上,據說拓跋神女曾在此逗留。溼地深處就是赫赫有名的神頭電廠,神頭第一、第二大型火力發電廠就建在神海溼地南邊,條條電網通向京津唐地區。
由於神頭泉群常年補給,水量豐沛,又有七裡河、黃水河、大峪河、小峪河、鵝毛河等十幾條支流先後匯入,呈現出一派江南美景,也締造了「山水神頭」。
巍巍洪濤山下,悠悠桑乾河畔,橫臥著一座塞外江南小鎮——東神頭。坐落於神頭鎮的東神頭村自然資源得天獨厚,風景宜人,民風淳樸。近年來,東神頭村依託優勢,以神海溼地為軸心,輻射連片發展區域開發旅遊。
東神頭村人文資源豐富,北魏拓跋公主與三子騰雲駕霧造福一方的傳說遠近聞名,慈禧太后渴尋水源、三大王廟的身世、神頭海的神奇不凡,都給「山水神頭」罩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東神頭村先後在神女峰修建了神女閣和拓跋神女塑像,在半山腰懸塑了三龍嬉水景觀,修建了明清仿古一條街,在湖內堆建了候鳥小島,湖心新建了水上劇場、音樂噴泉、三孔棧橋,頗有西子特色。
發展旅遊的同時東神頭村竭力完善基礎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修建沿湖觀賞步道及護欄;大道通衢直達神女峰頂、明清一條街內客舍民居青磚紅瓦各具特色;神女峰上建玫瑰園與採摘園,日接待遊客1000餘人,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山水神頭」可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溫柔滑嫩的自然泉水中,放養著周恩來總理從朝鮮引進的虹鱒魚。金光閃閃的金鱒魚,帶動了垂釣、休閒、野營戶外活動;水上樂園的漂流活動逐步興起;在湖心觀賞臺遙望神女峰和欣賞天然泉四季噴湧如注;農業觀光與採摘相輔相成;明清一條街與生態餐飲互融共贏。
「山水神頭」已成為朔州市的一個品牌,先後被評為 「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十佳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示範創建村」。
追隨桑乾河水的律動,讓我們再次回到朔州市區內,幾處名勝古蹟值得一探,這便是崇福寺和馬邑博物館。
崇福寺位於朔城區東街北側,是一處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創建於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寺內現存山門及觀音、彌陀、地藏、文殊諸佛殿,並有藏經閣、鐘鼓樓等。藏經閣位居殿前,為他處所罕見;彌陀寺是規模較大的金代建築。大殿內設塑像9尊,主次分明,高低大小錯落有致。塑像雖經明代重裝,但造型、軀體、面容、衣飾仍保持金代原塑風骨,是難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位於朔州市朔城區崇福廣場西側的馬邑博物館,與崇福廣場大戲臺、鄂國公尉遲廟構成朔城區三大古建築群落。值得一提的是,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是鎮館之寶。該石塔原本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上共浮雕佛像1400多尊。特別是侍立菩薩像高1.81米,與真人略同。令人痛惜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佔領朔縣城後石塔遭到了擄掠。如今,塔身保存在臺北歷史博物館。
民間傳說、民俗風情、古寺老廟,桑乾河承載的文化含量豐沛博大、源遠流長,成為一個不朽的文化符號。自古以來,桑乾河孕育了燦爛的桑乾河文化,也為兩岸締造了獨具風格的山水畫卷,「塞上江南」的美景讓遊客流連忘返。